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师的痛苦和困惑。写作是高考应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
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要靠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即写作的潜力,“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这样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耍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体念现实生活。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培养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进行写作,形成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就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和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呢?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培养和激发。语文教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经常“下水”作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不亲自“下水”试一试,怎么能体,会得了写作的艰辛与快乐。鲁迅先生当年在讽刺那些专职的“批评家”时说:“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也只是会说而不能写,甚至因为不会写而只能空洞地说说而已。“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种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学生们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即可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
三、肯定学生的写作成果
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要比写作文的劲头足,原因在于一道理科习题解答出来,学生就摘到了“桃子”,能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作文写出来了,只有少数同学有“摘桃子”的感觉,大多数人换得的是老师的冷冰冰的评语,甚至是讽刺和挖苦,有太多的失败和苦水。语文教师,不要高悬“桃子”,不要拿“思想深刻。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要求苛刻学生的作文…
建立多元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全班自始至终一个尺度无疑是违背教学规律和教育科学的。对学生作文的起始状态教师要进行摸排、定位,建立档案。作文评价要重过程,看发展,不搞一刀切。在评价机制上,教师不搞一言堂,而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比较差的作文。教师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因为我们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此外。搭建展示平台也十分必要。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本,写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供交流;班级可以设论坛、劈专栏,既可以评论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年级可以出优秀作文选,让优秀作文变成一个一个的铅字,供人传阅;学校要有文学社、广播站,搞辩论、办演讲、设沙龙,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
一、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
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要靠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即写作的潜力,“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这样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耍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体念现实生活。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培养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进行写作,形成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就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和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呢?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培养和激发。语文教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经常“下水”作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不亲自“下水”试一试,怎么能体,会得了写作的艰辛与快乐。鲁迅先生当年在讽刺那些专职的“批评家”时说:“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也只是会说而不能写,甚至因为不会写而只能空洞地说说而已。“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种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学生们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即可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
三、肯定学生的写作成果
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充分肯定;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要比写作文的劲头足,原因在于一道理科习题解答出来,学生就摘到了“桃子”,能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作文写出来了,只有少数同学有“摘桃子”的感觉,大多数人换得的是老师的冷冰冰的评语,甚至是讽刺和挖苦,有太多的失败和苦水。语文教师,不要高悬“桃子”,不要拿“思想深刻。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要求苛刻学生的作文…
建立多元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全班自始至终一个尺度无疑是违背教学规律和教育科学的。对学生作文的起始状态教师要进行摸排、定位,建立档案。作文评价要重过程,看发展,不搞一刀切。在评价机制上,教师不搞一言堂,而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比较差的作文。教师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因为我们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此外。搭建展示平台也十分必要。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本,写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供交流;班级可以设论坛、劈专栏,既可以评论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年级可以出优秀作文选,让优秀作文变成一个一个的铅字,供人传阅;学校要有文学社、广播站,搞辩论、办演讲、设沙龙,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惟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