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已在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自身优势,既面临挑战,也带来机遇。进而提出要通过更新理念、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建设人才梯队、增强阵地意识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落细、落小、落实,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1-0065-04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终端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新媒体阵地也逐渐由“大屏”向“小屏”转移。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自2012年8月推出以来,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持有者达到数亿之多。随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带给这一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大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长定型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无疑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管理并有效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行性分析
1. 虚拟性: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众基础。和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在现实社会的实体化政治互动来实现不同,微信公众平台因其所创设的虚拟模式可以使大学生超越与社会的距离,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交际习惯,对当代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互动性:改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实现了信息一对多的传播,且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相比互动性更强。用户可以实现与后台的实时沟通,让问题迅速得到反馈。互动性增加了与学生沟通探讨的渠道,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多功能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和传统媒体单一、显性的传播方式不同,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编辑消息内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隐性、多元,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寓教于乐。
4. 定向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具有定向性、同步性、精准性的特点,且微信公众平台与订阅者的对话是一对一私密性的,这种对话模式拉近了对话者的距离具有更强的亲密性。因此可以根据大学生群体特性量身定制符合其心理特点和需求的信息,增强用户的心理认同,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描述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指以高校官方名义申请并注册的,以订阅号类型为主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由高校授权高校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学生组织等特定机构或组织申请、注册和管理,并主要针对本校学生推送相关信息。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宁波地区6所高校,发出调研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回收有效率95.3%,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为男生41.3%,女生57.7%,政治面貌构成情况为中共党员7.7%,共青团员86%,符合在甬高校学生情况,调研问题主要涉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认同感、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以及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成效等。除了发放调查问卷之外,我们还访谈了几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负责人,对部分大学生受众也进行了访谈。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都采用软件SPSS 22 进行分析处理。
三、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动机与期望值
我们的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关注了本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关注动机方面,其中近60% 的同学是为了获取学校有关通知或信息,列第一位,之后依次是为了参与学校各类线上互动活动、为了获取正能量以提高自己、为了娱乐打发时间等。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希望微信公众平台增加学校周边生活服务类信息、美食旅游资讯以及兼职招聘信息。由此可见,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是仍多数同学关注校园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原因,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依赖性尚未上升到精神层面。
在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上,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持肯定态度,但同时对公众平台建设还存在以下几点看法。一是交互性存在一定问题,与用户互动不足,仅有10.5%的同学满意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回复;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尚存缺陷,40%的同学认为学校微信平台形式较为单一,依然扮演着信息公告栏的角色,46.1%同学认为总体内容还不够丰富,无法引起同学阅读兴趣;三是部分学生表示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及时、平台功能不足,实用性不够强。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和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功能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平台建设上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认同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可态度,76.9%的受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倡导更需践行。但调研同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尚不全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字内容的多选题上,6所高校286位受访者只有34.6%的学生选择完整,且仅有2所高校受访者的正确率达到一半及以上。调研同时发现,在24字内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认知程度上,大学生们对国家层面的了解程度最高,73.1%的学生选择正确,但社会、个人层面的内容了解仅为半数。说明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爱国精神,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了解不够全面,亟待深入推进宣传教育工作。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媒体相比,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学校通过网络宣传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68.9%的学生表示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是自己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调研同时表明,在新媒体大军当中,微信已成为当下大学生主流社交软件,62.9%的学生选择微信作为自己最常用的手机社交软件,超过40%的学生拥有100人以上的微信好友数量。在拥有庞大受众的基础上,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关注本校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当中,有82.2%表示在相关文章中受过启发,收获过正能量。表明微信逐渐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
2.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分析。(1)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接触动机与信息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契合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通知信息、参与活动,获取正能量的主观意识不够强烈。(2)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深度不够,缺乏有震撼力的好文。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微信平台上的相关教育,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内容和形式还应多下功夫,还有超过10%的学生对教育宣传内容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一方面和当下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影响,价值观取向趋于实用主义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微信公众平台管理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定位上,还存在一定问题。(3)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辐射面还不够广。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有86.7%的学生关注了微信公众平台,但活跃用户比例不高,对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关注的比例仅为30%,游离与平台的“僵尸粉”不在少数。且尚有13.3%的大学生群体并未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从高校大学生总基数来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意味着宣传教育无法辐射到该类群体。
四、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方针和新媒体传播规律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不是盲目认同,也不是诱导式、强制式认同,而是建立在主动基础上的自觉认同,因此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感。马斯诺的层次需要理论也说明,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真正地接受。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就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加关注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实际需要,理解、培养学生,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注重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恋爱情感、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社会热点关注等多方面问题与之共情,加强引导,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化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在于内容建设。当前的教育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关键问题在于“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1],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此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要优化教育内容,增强自身的气度与格局,创造出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精品。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新生入学、国庆、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打造网络文化品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造提炼内容精悍、形象鲜活的微信话语体系,将学生的寝室生活、社团活动、日常行为习惯、社会实践等作为切入点,注重生动性和趣味性。虽然微信的信息是碎片式的,但一旦大量碎片式的信息集中围绕在一个热点问题之下,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占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高点。
(三)创新教育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贴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深入人心,还要把握流行脉搏,创新教育形式,做到传播方式的“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充分运用图片、动画、视频、语音等多种手段变平面为立体,变单调为多样,通过调整和优化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青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主体,同时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践行者,应该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约稿、组织其开展围绕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的各类活动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在微信公众平台看到自己的身影,听到自己的声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其中,真正使教育深入人心。
(四)建设人才梯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核心作用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微信公众平台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两级人才梯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第一梯队作为核心力量,由微信建设团队教师骨干、学生骨干组成,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能够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宣传内容;二要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运用微信公众号相关技能;三要做好后台的监控和维护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舆情研判。第二梯队作为第一梯队的有力后备军,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网络文明志愿者为主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传播、转发、舆论引导、网络环境清朗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转发传播,以“点对面”、“朋辈交流”的形式隐性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辐射到广处深处,通过他们及时反馈身边同学群体的思想动态,为学校制定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提供有力参考。
(五)增强阵地意识,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要整合资源,凝聚线上线下合力,建设多维立体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要助推搭建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园媒体的一体化,优势互补、避开短板。要坚持活动为主,贵在体验的原则,把传统思政工作和网络思政工作结合起来,在线上宣传的同时在线下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1-10-18.
[2]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李军刚,孔垂海. 论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85-88.
[4] 蒋晓丽,董子铭,曹漪那. 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2010(5):146-152.
[5] 冯留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责任编辑:程勇)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1-0065-04
一、研究背景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手机终端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新媒体阵地也逐渐由“大屏”向“小屏”转移。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自2012年8月推出以来,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持有者达到数亿之多。随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带给这一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大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长定型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无疑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管理并有效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行性分析
1. 虚拟性: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众基础。和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在现实社会的实体化政治互动来实现不同,微信公众平台因其所创设的虚拟模式可以使大学生超越与社会的距离,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交际习惯,对当代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互动性:改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实现了信息一对多的传播,且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相比互动性更强。用户可以实现与后台的实时沟通,让问题迅速得到反馈。互动性增加了与学生沟通探讨的渠道,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多功能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和传统媒体单一、显性的传播方式不同,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编辑消息内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隐性、多元,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寓教于乐。
4. 定向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具有定向性、同步性、精准性的特点,且微信公众平台与订阅者的对话是一对一私密性的,这种对话模式拉近了对话者的距离具有更强的亲密性。因此可以根据大学生群体特性量身定制符合其心理特点和需求的信息,增强用户的心理认同,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描述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指以高校官方名义申请并注册的,以订阅号类型为主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由高校授权高校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学生组织等特定机构或组织申请、注册和管理,并主要针对本校学生推送相关信息。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宁波地区6所高校,发出调研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回收有效率95.3%,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为男生41.3%,女生57.7%,政治面貌构成情况为中共党员7.7%,共青团员86%,符合在甬高校学生情况,调研问题主要涉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认同感、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以及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成效等。除了发放调查问卷之外,我们还访谈了几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负责人,对部分大学生受众也进行了访谈。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都采用软件SPSS 22 进行分析处理。
三、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动机与期望值
我们的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关注了本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关注动机方面,其中近60% 的同学是为了获取学校有关通知或信息,列第一位,之后依次是为了参与学校各类线上互动活动、为了获取正能量以提高自己、为了娱乐打发时间等。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希望微信公众平台增加学校周边生活服务类信息、美食旅游资讯以及兼职招聘信息。由此可见,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是仍多数同学关注校园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原因,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依赖性尚未上升到精神层面。
在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上,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持肯定态度,但同时对公众平台建设还存在以下几点看法。一是交互性存在一定问题,与用户互动不足,仅有10.5%的同学满意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回复;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尚存缺陷,40%的同学认为学校微信平台形式较为单一,依然扮演着信息公告栏的角色,46.1%同学认为总体内容还不够丰富,无法引起同学阅读兴趣;三是部分学生表示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及时、平台功能不足,实用性不够强。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和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功能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平台建设上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认同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可态度,76.9%的受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倡导更需践行。但调研同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尚不全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字内容的多选题上,6所高校286位受访者只有34.6%的学生选择完整,且仅有2所高校受访者的正确率达到一半及以上。调研同时发现,在24字内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认知程度上,大学生们对国家层面的了解程度最高,73.1%的学生选择正确,但社会、个人层面的内容了解仅为半数。说明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爱国精神,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了解不够全面,亟待深入推进宣传教育工作。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媒体相比,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学校通过网络宣传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68.9%的学生表示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是自己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调研同时表明,在新媒体大军当中,微信已成为当下大学生主流社交软件,62.9%的学生选择微信作为自己最常用的手机社交软件,超过40%的学生拥有100人以上的微信好友数量。在拥有庞大受众的基础上,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关注本校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当中,有82.2%表示在相关文章中受过启发,收获过正能量。表明微信逐渐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
2.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分析。(1)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接触动机与信息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契合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通知信息、参与活动,获取正能量的主观意识不够强烈。(2)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深度不够,缺乏有震撼力的好文。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微信平台上的相关教育,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内容和形式还应多下功夫,还有超过10%的学生对教育宣传内容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一方面和当下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影响,价值观取向趋于实用主义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微信公众平台管理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定位上,还存在一定问题。(3)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辐射面还不够广。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有86.7%的学生关注了微信公众平台,但活跃用户比例不高,对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关注的比例仅为30%,游离与平台的“僵尸粉”不在少数。且尚有13.3%的大学生群体并未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从高校大学生总基数来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意味着宣传教育无法辐射到该类群体。
四、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方针和新媒体传播规律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不是盲目认同,也不是诱导式、强制式认同,而是建立在主动基础上的自觉认同,因此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感。马斯诺的层次需要理论也说明,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真正地接受。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就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加关注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实际需要,理解、培养学生,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注重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恋爱情感、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社会热点关注等多方面问题与之共情,加强引导,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化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在于内容建设。当前的教育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关键问题在于“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1],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因此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上,要优化教育内容,增强自身的气度与格局,创造出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精品。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新生入学、国庆、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打造网络文化品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造提炼内容精悍、形象鲜活的微信话语体系,将学生的寝室生活、社团活动、日常行为习惯、社会实践等作为切入点,注重生动性和趣味性。虽然微信的信息是碎片式的,但一旦大量碎片式的信息集中围绕在一个热点问题之下,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占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高点。
(三)创新教育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贴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深入人心,还要把握流行脉搏,创新教育形式,做到传播方式的“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充分运用图片、动画、视频、语音等多种手段变平面为立体,变单调为多样,通过调整和优化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青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主体,同时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践行者,应该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约稿、组织其开展围绕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的各类活动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在微信公众平台看到自己的身影,听到自己的声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其中,真正使教育深入人心。
(四)建设人才梯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核心作用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微信公众平台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两级人才梯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第一梯队作为核心力量,由微信建设团队教师骨干、学生骨干组成,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能够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宣传内容;二要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运用微信公众号相关技能;三要做好后台的监控和维护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舆情研判。第二梯队作为第一梯队的有力后备军,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网络文明志愿者为主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传播、转发、舆论引导、网络环境清朗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转发传播,以“点对面”、“朋辈交流”的形式隐性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辐射到广处深处,通过他们及时反馈身边同学群体的思想动态,为学校制定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提供有力参考。
(五)增强阵地意识,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要整合资源,凝聚线上线下合力,建设多维立体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要助推搭建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园媒体的一体化,优势互补、避开短板。要坚持活动为主,贵在体验的原则,把传统思政工作和网络思政工作结合起来,在线上宣传的同时在线下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1-10-18.
[2]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李军刚,孔垂海. 论运用微博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85-88.
[4] 蒋晓丽,董子铭,曹漪那. 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2010(5):146-152.
[5] 冯留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