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3年10月的《小学科学》杂志上,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长白山深处,探访了许多有趣的植物。本期,我们将再次走出长白山,去察看长白山的气候变化与生态问题。
上升的岳桦林线
长白山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也是垂直自然带最典型的代表。
长白山分布有5个垂直植物带:从山脚的落叶阔叶林带,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带;之后是海拔1000~1800米之间的针叶林带;1800~2000米之间,便是岳桦林带;2100米以上,是苔原地带。
这些垂直植物带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然而,最近人们却发现,这些自然的分界在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近30年来,岳桦林线整整上升了100米,上升到了2100米,越过了海拔2000米处的“高山苔原带”。而一个物种的兴盛必然伴随着另一物种的消亡,岳桦林线的层层上升已使高山极地气候下的苔原植物节节后退,其空间规模的缩小更是带来了动植物多样性的巨大变迁。
气温变暖、降水量减少、风速降低、积雪厚度下降等气候原因是长白山植物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只是极地植物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因此细微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也会更大。
除了气候原因之外,公路建设和人类踩踏对苔原植物带来的破坏更是毁灭性的。
比如在海拔1700米的“地下森林”景区,为了方便游客进入,人们在这片原始森林区中铺设了木质栈道。在栈道两旁,高大树木已不多见,矮小灌木也向后退了近1米,只留下黄土和砂石散落在路边,而栈道下面更是寸草不生,植物几乎绝迹。
动物们哪里去了?
气候变暖会影响花期及果实,以此为食的昆虫和鸟类就会随之减少,以昆虫和鸟类为食的其他动物也会相应减少。天敌的减少也就导致了害虫的增加,害虫增加了,就会破坏植物,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山里能看到的珍贵动物更是少之又少了。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目前在全世界仅有两千余只,其中大约有两百多只中华秋沙鸭会来长白山繁殖。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成立后,加大了对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的保护,目前,中华秋沙鸭的数量明显增加。
事实上,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只有在河面宽40米以上、河水深浅适中、食物丰富、沿岸有大青杨乔木等天然树洞的针阔叶混交林河岸带地区才能生长繁殖、哺育后代。
在长白山,这样的河岸带多分布在头道白河、漫江、老松江河及五道白河流域,范围十分有限,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严重。
然而,就是这些仅有的栖息地也没能逃过“开发利用’’的命运。除拦水发电导致的下游水量不足外,随着长白山旅游业的兴起,漂流项目也在大多数流域如火如荼地展开,“人进鸭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人类与中华秋沙鸭争夺的还不仅仅是栖息地。在头道白河,由于近几年来的过度捕鱼,中华秋沙鸭面临着失去赖以为生的食物的威胁,可供幼鸟取食的鱼种重量加在一起不足0.5千克。
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千多万年的珍惜鸟类,今后将何去何从?
在长白山保护区内,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天早晨7点便会统一入山巡查,标记发现的水源和动物、检查火情、捡拾游客随手扔掉的垃圾、阻止采摘或猎杀活动,这样的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出山。
但这些补救性的保护工作根本不及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破坏速度。我们只能期盼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从而一起努力,让珍贵的自然永不受到破坏。
上升的岳桦林线
长白山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也是垂直自然带最典型的代表。
长白山分布有5个垂直植物带:从山脚的落叶阔叶林带,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带;之后是海拔1000~1800米之间的针叶林带;1800~2000米之间,便是岳桦林带;2100米以上,是苔原地带。
这些垂直植物带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然而,最近人们却发现,这些自然的分界在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近30年来,岳桦林线整整上升了100米,上升到了2100米,越过了海拔2000米处的“高山苔原带”。而一个物种的兴盛必然伴随着另一物种的消亡,岳桦林线的层层上升已使高山极地气候下的苔原植物节节后退,其空间规模的缩小更是带来了动植物多样性的巨大变迁。
气温变暖、降水量减少、风速降低、积雪厚度下降等气候原因是长白山植物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只是极地植物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因此细微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也会更大。
除了气候原因之外,公路建设和人类踩踏对苔原植物带来的破坏更是毁灭性的。
比如在海拔1700米的“地下森林”景区,为了方便游客进入,人们在这片原始森林区中铺设了木质栈道。在栈道两旁,高大树木已不多见,矮小灌木也向后退了近1米,只留下黄土和砂石散落在路边,而栈道下面更是寸草不生,植物几乎绝迹。
动物们哪里去了?
气候变暖会影响花期及果实,以此为食的昆虫和鸟类就会随之减少,以昆虫和鸟类为食的其他动物也会相应减少。天敌的减少也就导致了害虫的增加,害虫增加了,就会破坏植物,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山里能看到的珍贵动物更是少之又少了。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目前在全世界仅有两千余只,其中大约有两百多只中华秋沙鸭会来长白山繁殖。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成立后,加大了对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的保护,目前,中华秋沙鸭的数量明显增加。
事实上,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只有在河面宽40米以上、河水深浅适中、食物丰富、沿岸有大青杨乔木等天然树洞的针阔叶混交林河岸带地区才能生长繁殖、哺育后代。
在长白山,这样的河岸带多分布在头道白河、漫江、老松江河及五道白河流域,范围十分有限,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严重。
然而,就是这些仅有的栖息地也没能逃过“开发利用’’的命运。除拦水发电导致的下游水量不足外,随着长白山旅游业的兴起,漂流项目也在大多数流域如火如荼地展开,“人进鸭退”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人类与中华秋沙鸭争夺的还不仅仅是栖息地。在头道白河,由于近几年来的过度捕鱼,中华秋沙鸭面临着失去赖以为生的食物的威胁,可供幼鸟取食的鱼种重量加在一起不足0.5千克。
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千多万年的珍惜鸟类,今后将何去何从?
在长白山保护区内,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天早晨7点便会统一入山巡查,标记发现的水源和动物、检查火情、捡拾游客随手扔掉的垃圾、阻止采摘或猎杀活动,这样的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出山。
但这些补救性的保护工作根本不及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破坏速度。我们只能期盼着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从而一起努力,让珍贵的自然永不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