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家庭、同辈生活的内涵与问题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寓于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教育。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随着教育回归生活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回归生活的学校教育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而学校教育将会对学生生活观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环境中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家庭生活环境的不美满,使青少年在家中难以得到温暖,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勾结,导致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种规范的生活,它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差别就是强制性。学校生活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生活脱节、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已经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薄弱。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等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因此,同辈群体对于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超过家庭和学校。同辈群体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有两面性的,如果同辈群体按照社会所确认的价值规范要求约束其成员,那么影响就是正向的,反之则是反向消极的。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生活观培养的漠视
首先是生活观的提出,生活观是指“人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其本质上是人生观问题,又是价值观的外部表现形式。一种全新的生活观,是依托于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观的 。”
(一)教育对学生的生活过于体制化
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不是机械的文化复制过程,他所传承的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收生活中的新元素,不断地改造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大多是按照理性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给学生预设发展方向,这造成了很多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且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而以书本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的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的书本世界, 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育以书本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较窄、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不够,使得教育变得有些僵硬和教条。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
(三)现实学校教育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现实的学校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忽视人格培养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北京动物园发生了5只狗熊被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害事件,此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人们感到震惊。现实教育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不利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唤醒。
(四)教育活动主要局限于在课堂中进行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基本上是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中进行,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陶行知把把脱离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子式的教育”。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开放给学生,把整个生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学校应该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以培养学生构建新生活的能力。
三、学校教育如何重建学生的健康生活观
学生的生活内容应该包括如何学习、如何成才、如何成人、如何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等等。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形成上述健康的生活观做准备。
(一)学校教育应该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
现在学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器物化”,越来越失去了生活的本真涵义。因此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并建构自己的可能生活。学校教育应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想与现实、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学生自由主动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应该实施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教学,所以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来重构学生健康的学习观乃至生活观是极为重要的。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学科整合的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综合化有效避免了各学科内容的简单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特征。
(三)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改变中国中小学生生存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者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需要把培养“生存能力”作为教育学生一项最重要的目标。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生存能力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劳动,提供学生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开展挫折教育让学生经受挫折。解决学生生存能力较弱的问题,必将有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四)学校教育要重构学生的健康幸福观
学校教育应当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的传授通过师生双方的话语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能自觉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能动的学习活动中,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形成自觉的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形成自己的生活观,并在理想的驱使下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形成健康的幸福观。
四、总结
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书本世界”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培养有健康生活观的人。
参考文献:
[1]朱鲁子对《生活的重新阐释——探讨价值观的一个可能视角》理论与现代化,2000,(12)
[2]王声平,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
[3]毕正宇,学校教育如何重构学生的健康生活观[J],教育与管理,2008(3)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寓于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教育。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随着教育回归生活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回归生活的学校教育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而学校教育将会对学生生活观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环境中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家庭生活环境的不美满,使青少年在家中难以得到温暖,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勾结,导致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种规范的生活,它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差别就是强制性。学校生活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生活脱节、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已经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薄弱。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等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因此,同辈群体对于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超过家庭和学校。同辈群体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有两面性的,如果同辈群体按照社会所确认的价值规范要求约束其成员,那么影响就是正向的,反之则是反向消极的。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生活观培养的漠视
首先是生活观的提出,生活观是指“人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其本质上是人生观问题,又是价值观的外部表现形式。一种全新的生活观,是依托于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观的 。”
(一)教育对学生的生活过于体制化
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不是机械的文化复制过程,他所传承的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收生活中的新元素,不断地改造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大多是按照理性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给学生预设发展方向,这造成了很多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且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而以书本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的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的书本世界, 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育以书本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较窄、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不够,使得教育变得有些僵硬和教条。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
(三)现实学校教育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现实的学校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忽视人格培养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北京动物园发生了5只狗熊被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害事件,此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人们感到震惊。现实教育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不利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唤醒。
(四)教育活动主要局限于在课堂中进行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基本上是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中进行,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陶行知把把脱离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子式的教育”。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开放给学生,把整个生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学校应该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以培养学生构建新生活的能力。
三、学校教育如何重建学生的健康生活观
学生的生活内容应该包括如何学习、如何成才、如何成人、如何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等等。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形成上述健康的生活观做准备。
(一)学校教育应该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
现在学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器物化”,越来越失去了生活的本真涵义。因此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并建构自己的可能生活。学校教育应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想与现实、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学生自由主动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应该实施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教学,所以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来重构学生健康的学习观乃至生活观是极为重要的。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学科整合的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综合化有效避免了各学科内容的简单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特征。
(三)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改变中国中小学生生存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者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需要把培养“生存能力”作为教育学生一项最重要的目标。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生存能力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劳动,提供学生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开展挫折教育让学生经受挫折。解决学生生存能力较弱的问题,必将有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四)学校教育要重构学生的健康幸福观
学校教育应当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的传授通过师生双方的话语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能自觉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能动的学习活动中,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形成自觉的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形成自己的生活观,并在理想的驱使下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形成健康的幸福观。
四、总结
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书本世界”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培养有健康生活观的人。
参考文献:
[1]朱鲁子对《生活的重新阐释——探讨价值观的一个可能视角》理论与现代化,2000,(12)
[2]王声平,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
[3]毕正宇,学校教育如何重构学生的健康生活观[J],教育与管理,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