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刚刚通过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武力登场。这是继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西方多国再次对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动武。至此,利比亚持续了1个月的动荡从民众抗议、双方内战进入了西方卷入的第三阶段。
一马当先的法兰西
和以往相比,西方此次动武有许多奇特之处,比如第一个动手的竟然是法国。要知道在2003年时,法国还站在反战的第一线。难道在法国的眼里,卡扎菲比萨达姆还邪恶?再比如,虽然联合国通过的是建立禁飞区的决议,但法国袭击的却是利比亚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究竟是法国违反联合国的决议,还是联合国又设立了“禁地区”?
不过从人性、人情角度分析,法国此次一反常态积极推动西方并且率先动武,实属再正常不过了。
首先,由于萨科奇2010年不顾民意反对强制推行退休制度改革,引发举国反对甚至厌恶,其支持率远低于各竞争对手,甚至会败给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当然,萨科奇不受欢迎还与其内阁不断发生腐败丑闻有关。先是有劳工部长韦尔特涉嫌欧莱雅反税案,后有外交部长在突尼斯事件之时,接受本•阿里亲信的邀请度假。不仅如此,这位外交部长已经95岁高龄的父母还兴致高昂地购买了本•阿里亲信企业的股份。当然更令人震惊的是总理费永先生也在此期间接受了穆巴拉克的邀请,乘坐他提供的豪华客机和游轮在埃及度假。
不顾民意强行改革、腐败以及对北非问题极其消极的表现,令萨科奇的政治生命陷于空前的危机。恰在此时,一向和西方不睦的利比亚发生内部纷乱,这对于萨科奇来说可谓天赐良机。
其次就是地缘政治了。法国和利比亚同为地中海国家,在所有西方大国中,它是距离较近的。此前不久,萨科奇还提出过“地中海联盟”的设想,俨然一副地中海霸主的模样。所以,地中海国家——特别是和西方有相当过节的利比亚出事,它自然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它的这种立场自然令其他国家不好再表态。
最重要的当然是利比亚的石油。利比亚石油不仅储量高,而且质量优,开采成本低,更距法国近,运输成本极低。现在利比亚好不容易出现另一个势力中心,法国第一个表态而且是目前唯一一个支持,不仅有“改正”过去错误的意图,更有独占后卡扎菲时代的石油之意。所以,当英美袭击利比亚的航空、雷达设施之时,法国却袭击包围班加西的政府军的坦克、装甲车。法国赌博式地承认反对派,一旦卡扎菲获胜,法国将输得里外皆光——这种代价是法国更是陷入困境中的萨科奇极难承受的。
拨弄算盘的萨科奇
卡扎菲和英、美两国积怨太深,虽然萨达姆倒台后,卡扎菲主動服软,双方关系得以改善,但双方敌意犹存。只不过面对服软后的卡扎菲,西方没有什么正当借口。此后更遇上经济危机,还有伊朗、朝鲜等问题,便一直没有机会下手。但这一次,利比亚的内乱给西方创造了介入的机会。西方希望能够继续掌控变化后的中东大局,所以就把怒火一举泻向卡扎菲。
但和英美不同,除了石油,法国另有算盘,而萨科奇正是这个拨弄算盘的人。当然,萨科奇的外交随意性也一直让人诟病。在这次利比亚危机事件中,尤为明显。萨科齐所表现的严肃充满了戏剧性。就在2007年,卡扎菲访问法国,送去147亿美元的订单,萨科奇不但展开双臂迎接卡扎菲的到访,还给予卡扎菲前所未有的礼遇——允许卡氏在法国国宾馆的后花园支起帐篷居住,允许他带了一匹骆驼,还允许他把贝都因人帐篷支到了爱丽舍宫的附近。现在萨科齐仿佛是变了一个人,转脸将卡扎菲当成了他的靶子。
而就在2005年,身为内政部长的萨科奇访问利比亚,与卡扎菲见面时,双方还充满敌意,卡扎菲那一次与萨科奇会面时,不耐烦地挥舞着苍蝇拍,彷佛要将萨科奇赶走。
萨科奇之所以在两年后对卡扎菲的态度发生极大的转变,完全是因为萨科奇从注重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看中了卡扎菲的钱袋子和石油,以至于当时的法国媒体都批评萨科奇政府对于卡扎菲过于“卑躬屈膝”。萨科奇注重现实利益也的确带来了好处,卡扎菲的订单是一方面,最近卡扎菲方面又爆出萨科奇曾经私下接受过利比亚的钱的传闻,
在此之后,法国石油等商业机构在利比亚的影响也迅速扩大。
但在利比亚动荡局势发生后,萨科奇对于卡扎菲的命运产生了误判,他认为卡扎菲坚持不住,很快会被推翻。一旦发生那样的状况,如果不同卡扎菲之后的新政府搞好关系,法国曾经在利比亚获得的利益就有可能受损。因此,基于卡扎菲必败的判断,法国率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政权”,甚至已经计划互派“大使”。
很显然,如果利比亚反对派获胜,法国在利比亚的利益毫无疑问将进一步扩大。但是,萨科奇失算了。几天后,卡扎菲奋起神勇,大力镇压反对派武装,几乎将反对派彻底打垮。萨科奇由此感到巨大的威胁:一旦卡扎菲成功镇压反对派,萨科奇率先承认反对派的做法很可能会使法国失去在利比亚已经获得的一切利益。对于站稳脚跟的卡扎菲而言,要找一个能够取代法国的国家,太容易了。正是因为担心当初鲁莽的举动有可能会丧失全部利益,萨科奇不得不力挺利比亚反对派,决不能让卡扎菲把权力延续下去。这就是利益至上的萨科奇最积极地向卡扎菲动武的根本原因。
“冲动”的惩罚
卡扎菲统治40余年,从1969年至2008年,政府平均每年50%的财政支出投入社会经济发展,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为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免费提供住房,受教育人口占82.6%。
8年前,法国对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极力反对;8年后,法国人打响了对利比亚的“第一枪”。目前的法国因为无法支付退休金而不得不改革,之前还有强行驱逐居住在法国的罗姆人的“前科”,英国在二战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对儿童的福利也要削减,美国则是还没有完全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失业率接近两位数的国家,他们的干预效果究竟能怎么样,是解决困局还是转嫁危机,都得走着瞧。
参战各国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名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其实均出于对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虑,尤其是保障各国在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能源利益。不过,万一此次行动不能像希望中的那样速战速决,参战国所面临的风险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作为旗手的法国将首当其冲。而对于寻求2012年大选连任的萨科齐而言,这次“冲动”多少有些赌博意味,他把宝押在了在利比亚的冒险行动上,要是能取得成果,萨科齐将顺势取得大选优势。
不过,就目前舆论来看,萨科奇似乎不容乐观。据法国欧洲电视1台网站的网民投票显示,基于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前车之鉴”,有52%的网民担心军事介入行动会演变成危险的泥沼。
一马当先的法兰西
和以往相比,西方此次动武有许多奇特之处,比如第一个动手的竟然是法国。要知道在2003年时,法国还站在反战的第一线。难道在法国的眼里,卡扎菲比萨达姆还邪恶?再比如,虽然联合国通过的是建立禁飞区的决议,但法国袭击的却是利比亚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究竟是法国违反联合国的决议,还是联合国又设立了“禁地区”?
不过从人性、人情角度分析,法国此次一反常态积极推动西方并且率先动武,实属再正常不过了。
首先,由于萨科奇2010年不顾民意反对强制推行退休制度改革,引发举国反对甚至厌恶,其支持率远低于各竞争对手,甚至会败给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当然,萨科奇不受欢迎还与其内阁不断发生腐败丑闻有关。先是有劳工部长韦尔特涉嫌欧莱雅反税案,后有外交部长在突尼斯事件之时,接受本•阿里亲信的邀请度假。不仅如此,这位外交部长已经95岁高龄的父母还兴致高昂地购买了本•阿里亲信企业的股份。当然更令人震惊的是总理费永先生也在此期间接受了穆巴拉克的邀请,乘坐他提供的豪华客机和游轮在埃及度假。
不顾民意强行改革、腐败以及对北非问题极其消极的表现,令萨科奇的政治生命陷于空前的危机。恰在此时,一向和西方不睦的利比亚发生内部纷乱,这对于萨科奇来说可谓天赐良机。
其次就是地缘政治了。法国和利比亚同为地中海国家,在所有西方大国中,它是距离较近的。此前不久,萨科奇还提出过“地中海联盟”的设想,俨然一副地中海霸主的模样。所以,地中海国家——特别是和西方有相当过节的利比亚出事,它自然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它的这种立场自然令其他国家不好再表态。
最重要的当然是利比亚的石油。利比亚石油不仅储量高,而且质量优,开采成本低,更距法国近,运输成本极低。现在利比亚好不容易出现另一个势力中心,法国第一个表态而且是目前唯一一个支持,不仅有“改正”过去错误的意图,更有独占后卡扎菲时代的石油之意。所以,当英美袭击利比亚的航空、雷达设施之时,法国却袭击包围班加西的政府军的坦克、装甲车。法国赌博式地承认反对派,一旦卡扎菲获胜,法国将输得里外皆光——这种代价是法国更是陷入困境中的萨科奇极难承受的。
拨弄算盘的萨科奇
卡扎菲和英、美两国积怨太深,虽然萨达姆倒台后,卡扎菲主動服软,双方关系得以改善,但双方敌意犹存。只不过面对服软后的卡扎菲,西方没有什么正当借口。此后更遇上经济危机,还有伊朗、朝鲜等问题,便一直没有机会下手。但这一次,利比亚的内乱给西方创造了介入的机会。西方希望能够继续掌控变化后的中东大局,所以就把怒火一举泻向卡扎菲。
但和英美不同,除了石油,法国另有算盘,而萨科奇正是这个拨弄算盘的人。当然,萨科奇的外交随意性也一直让人诟病。在这次利比亚危机事件中,尤为明显。萨科齐所表现的严肃充满了戏剧性。就在2007年,卡扎菲访问法国,送去147亿美元的订单,萨科奇不但展开双臂迎接卡扎菲的到访,还给予卡扎菲前所未有的礼遇——允许卡氏在法国国宾馆的后花园支起帐篷居住,允许他带了一匹骆驼,还允许他把贝都因人帐篷支到了爱丽舍宫的附近。现在萨科齐仿佛是变了一个人,转脸将卡扎菲当成了他的靶子。
而就在2005年,身为内政部长的萨科奇访问利比亚,与卡扎菲见面时,双方还充满敌意,卡扎菲那一次与萨科奇会面时,不耐烦地挥舞着苍蝇拍,彷佛要将萨科奇赶走。
萨科奇之所以在两年后对卡扎菲的态度发生极大的转变,完全是因为萨科奇从注重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看中了卡扎菲的钱袋子和石油,以至于当时的法国媒体都批评萨科奇政府对于卡扎菲过于“卑躬屈膝”。萨科奇注重现实利益也的确带来了好处,卡扎菲的订单是一方面,最近卡扎菲方面又爆出萨科奇曾经私下接受过利比亚的钱的传闻,
在此之后,法国石油等商业机构在利比亚的影响也迅速扩大。
但在利比亚动荡局势发生后,萨科奇对于卡扎菲的命运产生了误判,他认为卡扎菲坚持不住,很快会被推翻。一旦发生那样的状况,如果不同卡扎菲之后的新政府搞好关系,法国曾经在利比亚获得的利益就有可能受损。因此,基于卡扎菲必败的判断,法国率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政权”,甚至已经计划互派“大使”。
很显然,如果利比亚反对派获胜,法国在利比亚的利益毫无疑问将进一步扩大。但是,萨科奇失算了。几天后,卡扎菲奋起神勇,大力镇压反对派武装,几乎将反对派彻底打垮。萨科奇由此感到巨大的威胁:一旦卡扎菲成功镇压反对派,萨科奇率先承认反对派的做法很可能会使法国失去在利比亚已经获得的一切利益。对于站稳脚跟的卡扎菲而言,要找一个能够取代法国的国家,太容易了。正是因为担心当初鲁莽的举动有可能会丧失全部利益,萨科奇不得不力挺利比亚反对派,决不能让卡扎菲把权力延续下去。这就是利益至上的萨科奇最积极地向卡扎菲动武的根本原因。
“冲动”的惩罚
卡扎菲统治40余年,从1969年至2008年,政府平均每年50%的财政支出投入社会经济发展,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为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免费提供住房,受教育人口占82.6%。
8年前,法国对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极力反对;8年后,法国人打响了对利比亚的“第一枪”。目前的法国因为无法支付退休金而不得不改革,之前还有强行驱逐居住在法国的罗姆人的“前科”,英国在二战后实行了几十年的对儿童的福利也要削减,美国则是还没有完全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失业率接近两位数的国家,他们的干预效果究竟能怎么样,是解决困局还是转嫁危机,都得走着瞧。
参战各国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名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其实均出于对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虑,尤其是保障各国在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能源利益。不过,万一此次行动不能像希望中的那样速战速决,参战国所面临的风险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作为旗手的法国将首当其冲。而对于寻求2012年大选连任的萨科齐而言,这次“冲动”多少有些赌博意味,他把宝押在了在利比亚的冒险行动上,要是能取得成果,萨科齐将顺势取得大选优势。
不过,就目前舆论来看,萨科奇似乎不容乐观。据法国欧洲电视1台网站的网民投票显示,基于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前车之鉴”,有52%的网民担心军事介入行动会演变成危险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