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4日。何川、孙斌、Rocker从北壁登顶了四川布达拉峰。他们沿着“加油”路线。完攀了这面高差超过600米的高海拔大岩壁。
七年六次挑战。在这篇何川撰写的攀登报告中。他将这次攀登过程称为“愚公移山布达拉”……
医生的判决
“你这个肯定要跛行,就不要想攀岩了,省着点用吧!”
医生查房时语气一如往常的平淡。2019年11月底,我接受手术拆除左脚踝里的钢钉和钢板。距离攀登布达拉北壁“加油”路线坠落骨折受伤,已经过去了两年又两个月。医生这几句话跟两年前说的一模一样,连语气表情都一样。
它犹如一块巨石,压在我心头,如鲠在喉。不能正常走路、不能攀岩对我未来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我无法想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再难也要开心地活下去。
这两年来在康复师Eva的帮助下,我感觉恢复得已经很好,康复师也说我是积极配合康复的典型,拆钉前还完成了难度5.13a的运动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脚踝活动度受限、偶尔的酸疼似乎又随时提醒我医生的判决。
当孙斌打来问候电话,我满怀期许:“拆钉术后两天就能走,明年布达拉肯定行。”两年前受伤被抬下山时,我躺在担架上,回头望了一眼布达拉,我知道自己还会回来。2019年11月术后,终于确定2020年8月前往布达拉。
这是受了孙斌的“盲目乐观主义”影响,他4月份滑雪弄断膝关节韧带,手术后4天就去珠峰大本营带队,但恢复得不太好,赶上我第二次术后,我俩可以一起康复。第二次康复轻车熟路,像是第一次康复的快进版。
很快冬天来临,双桥沟攀冰、康复练习顺带欢度春节是最好的安排。武汉封城,气氛有些紧张,春节后没两天,双桥沟所有外来人员都被劝返了。
停工停学,大家突然都被困住了,各种云上活动开启,云喝酒、云训练等。孙斌、Rocker我们仨建群,为布达拉开练。孙斌戒酒,开启无碳水饮食减重。Rocker每天跑步秀肌肉,练得最猛。
Rocker说我们仨是残疾人组合,要身残志坚。他于20年前无保护攀岩摔断大腿。他也好意思说自己是残疾人,我们私下里都叫他“神兽”,2015年我在华山南壁独攀“死了都要爱”路线,Rocker一路跟拍,上上下下,反反复复,近乎无眠无休,只进不出,圈内一众惊呼“神兽”。
我的脚踝状况不再适合跑步,练有氧就得上山徒步。趁机安排一轮系统的攀岩训练,指力、爆发力、耐力、实战,循序渐进,各1个月,平均3天一练。休息日有氧或者简单的攀岩,去开线也是很好的选择。
当爆发力练到一半,中指关节的旧伤复发,我赶紧休息一周,提前进入耐力阶段。到实战时,精灵谷世外桃源5.13b的Mix线路难点不再那么尖锐,成功拿下首攀。
这段时间孙斌在浙江老家照顾病重的母亲、翻盖老宅,Rocker则去到藏区拍摄网红。7月份,孙斌回到北京,我们开始出发前的合练,在白河演练并优化攀登操作流程,起初一爬就中暑,最后可以轻松驾驭多天的实战演练。饮食系统、拖拽系统经住了实践检验。
充分的准备
经过好友小蓝的加速,临出发终于拿到了全球测试款D4 Delta2P吊帐,纯手工样品的粗犷难掩它闪光的优点,匆匆试用吊帐也为后面埋下了雷。
直到今天,中国民间依旧缺乏科学的攀岩训练体系,少有爱好者能够掌握科学训练方法并贯彻执行,其结果之一就是伤病屡见不鲜。10多年前,我的指关节和手腕就在此列。伤痛的小关节难以承受大强度,运动攀爬能力的天花板早早到来,也促使我瞄向了高海拔大岩壁。
环境不同,攀岩者可以应对的攀爬难度很不一样。就我而言,相对于极限运动攀爬能力,爬新线路可能要减一个数字,自己放保护又要减一个数字,高海拔再减一个数字。高海拔大岩壁这种强度对有伤痛的手很友好,同时对技术操作、经验判断要求更多,综合攀爬能力随着年龄衰退会慢一些,可以一直玩很久,双桥沟里遇到的70岁日本老爷爷大内尚树就是榜样。
出发前半个月,我的左手掌小指一侧出现压痛,三角软骨复合体的旧伤似乎影响到三角骨与掌指骨,暗自祈祷布达拉攀爬时炎症能消退。加上高海拔适应的十来天,预计还有25天左右可以用来缓解。
一如既往地成都集结采购。这次有纪录电影剧组加入,在孙斌的主持张罗下,物资准备工作繁杂却很顺利,仅仅我自己的攀登装备就打包转场了五六次。
我的高海拔适应比较慢,必须严格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高处活动,低处睡觉,每天上升不超过400米,再按照自己的身体感觉来灵活调整适应的计划。8月4日,到四姑娘山镇,前三天夜里都住在海拔3200米的镇上,白天去海拔4400米的巴郎山适应,每天适应的时间逐渐增加。8月8日,住到双桥沟3200米的五色山庄,白天去4700米的大本营适应。孙斌母亲病逝,他回去浙江老家奔丧,4天后赶回来。直到16日所有人住到大本营,3天后有天气窗口,在此之前完成最后的适应,并运输物资。
这几年布达拉攀登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天气,我们从未遇到4~5天连续天晴,这是爬布达拉北壁所需要的时间。2013年,第一次尝试就在第三段被冰雹和流水冲了下来,第二次尝试爬了7段,雪台上坐了一晚后撤退,就此确定要用Big Wall的方式。2014年爬了一天下撤参与搜救,之后连续多日天气很差。2015年大本营連续10多天的雨雪,熬不住撤退。2017年爬到第三天受重伤,其中第二天也是坏天气。
双桥沟冬季气候稳定,但布达拉北壁温度可达零下20℃,没有一丝阳光,裂缝里的水全都冻成了冰,更不可行。历史降水和气温等气象数据显示只有8月、9月是最佳选择。 16日下雨,17日暴风雪,18日早起,营地白茫茫一片,岩壁上堆满冰霜,没有两天化不掉。4700米营地适应得并不好,轻微头疼的症状得不到缓解,跟孙斌和Rocker商量,把计划推迟一天,这也意味着好天气少了一天。
我和小六18日撤回五色山庄睡一晚。19日返回营地,下午跟孙斌和Rocker进行了两趟运输,把攀登用的物资从大本营运到岩壁根部。中间要跨过200米冰川,冰川角度从30度逐渐过渡到60度,我们3个人无保护独立行进,Rocker还要兼顾拍摄工作。
往下看去,长长的冰坡尽头是光石板,然后是碎石坡,走上去暴露感十足。我是稳扎稳打,每一步都很谨慎。孙斌冰雪经验丰富,背最重的包,走起来信心满满。Rocker带了行走冰爪,遇到硬冰还要倒攀比较吃亏。跟孙斌说起3年前他在上方给我保护,我拖着断腿在冰川上刨行,无限感慨!
19日晚上,身体兴奋过度,浑身发热无法入睡,一整夜都睡不踏实,有些担忧第二天的攀爬。不管怎样,尽可能保持平静,让身体得到更多的休息。
艰苦的攀登
第1天
20日一大早,天刚亮,我们背着最后一批物资踏上冰川,感觉状态还不错,天气也很好。存放在岩壁根部的几个包没有破损,挂住包的岩塞正常。开始整理物资和装备,水和食物放在吊包的底部,上面是衣物和睡袋,里面裹着的充电宝等电器、上厕所用的干燥剂和袋子,再是当天用的水、食物及炉具,一些紧急备用的物品,几个岩钩、Bolt和电钻。150升的包被撑满了,我是拎不动,孙斌说,包比他重。
脱下冰爪和靴子,留在此处,换上攀岩鞋,带着内靴备用。始祖鸟的靴子Arcux AR GTX有一个内靴,轻便又保暖,打算在保护站停留时用。
第1段爬得很顺利,在Aid和Free之间自如切换,没有太多恐惧,脚踝一切正常,比以前爬得都要顺。设好保护站,固定领攀的绳子,这是一根60米长的动力绳,Rocker推上升器,带着另一根110米长拖拽用的静力绳。等待时感觉时间特别慢,领攀是耗时最长的,跟攀等待时的感受应该更加强烈。后面我推上升器爬绳才体会到和平日的差别,每上一步都特别累,更别说摄影师背着那一堆铁疙瘩和破玻璃,再苦再累不离身,不做摄影师是体会不到那种爱的。
第2段是30度缓斜坡,常年被落石洗礼,比较破碎,现在被冰和硬雪覆盖,局部露出一些石头边缘。幸好带了一支冰镐,也得益于之前的无冰爪攀冰训练,我小心翼翼地处理脚点,把石头边缘的冰去掉再扩大一点,在冰坡上凿出脚窝。虽然只有两三处保护,但这一段很快通过,缩短风险暴露时间。这一段拖包是最难的,角度小,摩擦力大增,哪怕是在体重配平模式下,也极易卡住。要时刻照顾好拖包,光靠体重不够还要双腿发力,同时用手拉包通过卡点,包动了同时人也会失去平衡。尽管今年冰雪多,相较往年容易一些,孙斌还是跌跌撞撞前行。
第3段起夹角裂缝连续到整个线路顶,越高角度越大,中部往上有些微微仰角,快到顶又变缓了。爬到第3段中部连续几米没有好的保护,石头有些破碎,动作也不够简单,今年岩壁上还有薄冰,心理建设良久鼓足勇气边清理边爬,恐惧和紧张调动全部精力,专注会持续到下一个可靠保护。一个个保护也把精力分成了小的片段。正爬着,几颗白色泡沫飘来,越来越多,是冰雹,还没有来得及多想,小冰粒倒豆子一般倾泻而下。好在这个位置脚点不错,可以站着靠住背后岩壁。这是整个岩壁的低处,上方所有的冰雹汇聚下来,一转眼脚下缝里的机械塞被埋了。7年前也是在这个位置,坚持半小时后撤退了。这次我有耐心,等着就是休息。半小时后云走了,挖出机械塞重新放好,继续向上。这一段后面又来了两场小冰雹。最后上到保护站已经比较晚了。
第4段是我平日里就在思索和纠结的段落,这一段有一条15年前留下的绳子,挂在上方保护点,下面3米只有绳芯没有绳皮,整根绳子湿漉漉呈黑褐色。如果用这个绳子上升,可以很快通过这一段,但是如果绳子或上方保护点一旦出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哪怕同时采用领攀的方式,在右边的缝里放一些保护,后果很可能会是受重伤。如果不用这绳子,会慢很多累很多但更安全。我选择了用这根绳子,往上领攀了几米,挂在绳子上测试,然后沿绳子上升。离开保护点越远心中越虚,6~7米是我的心理极限,必须放一个保护。爬完绳子再领攀几米就到这段保护站。
打量场地和思索吊帐位置花了一番功夫。90~100度的夹角缝左边是70~80度斜坡,岩壁上汩汩流水,整个缝里也都是湿的。右侧是垂直的岩壁,这一侧很干燥,头顶还有一个3米宽的屋檐。把吊帐挂在这一侧能避雨、避落石,还干燥。
用一个Bolt为主保护悬挂吊帐,用一小截专用的主绳连接Bolt和旁边1~2米远稍高一些的保护点作备份,各种装备物资就挂在这根绳上整理。另一截主绳同样连接,中间打结挂拖包。这样可以方便取放拖包中的物品,站在吊帐里能整理装备和物资。
Rocker的单人充气吊帐通过专用连接绳连到Bolt,在我和孙斌的双人吊帐下方。这是我们宿营地的典型配置。我们带了电钻,它比手钻重,但节省时间节省力气,最后设置吊帐Bolt的时候通常比较晚且累,这种情况下带上电钻很值得,而且所需要设置的Bolt也不多,也不需要考虑充电和备用电池。
安好Bolt,设好备份保护,固定好绳子和拖拽系统,我掏出超凡依旧的能量餐,冲水摇匀迅速补充能量,再开始搭建吊帐、收拾装备。Rocker还在上升,孙斌在拖包,我待在吊帐里或坐或躺太幸福了。
大家都上来基本上天刚黑,开始收拾拖包里的物资。白天孙斌喊了几次漏水,并且说包越来越轻,结果10个水壶破了7个,损失了14升水。新水壶没有经受住低温压力考验,还得是矿泉水瓶。剩下15升水可用,想着下雨天可以整天接水倒也不太担心,天气预报也显示第4天有大量降水。實在不行还可以挖雪凿冰,不过往后的线路比较陡,看不到明显的冰雪堆积。简短评估可以继续。漏水把Rocker的睡袋浸透了,后面一直未干,他每天晚上都是在下面的循环中度过:抖一会儿,睡一会儿,再嘟囔几句。于是继“神兽”之后,Rocker又有了新名号“哼唧小王子”。 这时,最惊悚的事发生了。我抬头看见悬挂内帐的三角形锁被彻底拉开,成了J形,两头卡住内帐和外帐的扁带。指给孙斌看,不久前还自由落体屁股着地坐下的他不由得呆住。我赶紧拉着他靠近岩壁这边。我们在吊帐里跟专用主绳有备份连接,内帐脱落人不会掉到山下摔死,但会突然下坠一两米吓个半死。
这事儿真是人生头一回遇到。我俩转移重量到绳子上,换一把丝扣锁连接内外帐,外帐顶部狭小的锥状空间,很难保持视线和动作的统一,要么看不见,要么够不到。Rocker也来帮忙,他俩托举内帐,我要拼命拉起来扣锁到外帐连接处,尝试两次就觉得乏力,歇会儿再来,顾不上内帐的各种翻腾,但求连接正常。好不容易连接完成再次幸福,继续收拾,这就是吊帐里的生活,收拾收拾再收拾。
孙斌的衣物防水袋不见了,定是刚才翻腾时扣件挣脱开掉落了。赶紧查看挂在内帐吊绳上的其他物资,攀岩鞋、睡袋、头盔、水瓶都在,貌似没有其他损失。再细数孙斌的损失,羽绒服、冲锋衣、换洗贴身衣物、充电宝和充电线等。我们再次评估,认为可以继续,孙斌可用我的羽绒服,他身上的棉服也能防点水,贴身衣物可以不换,没充电宝那就不看手机,对讲机和我的充电头灯则要省着用。折腾完10点多了,没有心情弄饭吃,再来一个能量餐,各自钻进睡袋用体温烘衣服吧。
第2天
线路越来越陡,接下来几段保护站的强度是否足够,这是另一个困扰我的问题。保护站出问题那就彻底完蛋,不止一次想象过保护站崩掉之后的画面。保护站通常是两颗水平距离大约40厘米的8毫米Bolt,15年的风吹雨打留下斑斑锈迹,因为距离较远,均衡连接之后力学关系也不够理想,旁边也没有合适的缝放备份的保护。3个人加包重量约270多公斤,正常工作情况下,保护站可能会承受超过500公斤的力,传递到单个Bolt上的力也不会小太多。能否禁得住,我很怀疑。
接下来的流程稍有调整,孙斌和包挂在下方保护站,Rocker和我挂在上方保护站,等我爬一阵放置了至少3个有效保护后,孙斌再开始拖包。这时候他和包以及Rocker的重量在保护站,我和Rocker之间还有至少3个保护点在。
天气一如预报中那样给力。剧组安排人在五色山庄上网查看天气预报,然后赶到布达拉山下公路边,用对讲联系大本营,大本营再转告我们。这是我们看清未来情况的唯一抓手。今年雨水超级多,沟里泥石流频发,手机信号中断,交通中断,往常在吊帐里可以上网,今年手机都不用带,也好,全力以赴,专注攀登。
第6段一碰就要掉的石块不见了,心理压力小了许多,为Rocker和孙斌感到高兴。第7段有两处不太结实的石头,要稳定、耐心地处理,快到顶保护不好,不能掉,点小且湿滑要拼一把。第8段绳子刚好用完,有一段大宽缝,翻出来的时候挺有意思,要先往上进到死胡同再下来,之后才能出来。线路分段太长,几乎3套机械塞加几个Nuts还有2个Big bro也不够用,需要下去取走底部的塞子,好几段都要这么反复上下。
这段顶上有个小台,特别适合设置吊帐,这里是连续10段唯一一个可以从容站人的平台,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这一段拖包有点艰难,很大一部分是悬空的,受包的影响,比单纯上升要辛苦多了。
晚上吃上了泡热米饭,混合着火腿和榨菜,完美。因为要在缝里去打探摸索,手指已全破,爬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到了吊帐里就特别疼,只能做慢动作,收拾东西也是一副苦相,时不时龇牙咧嘴倒吸凉气。Rocker继续哼唧着,他太冷了。唯有孙斌才能哈哈傻笑。
第3天
咖啡是一天的最佳打開方式,早餐面包加咖啡,再来一个能量餐。准备好路上的300毫升能量饮料,路粮椰枣块带得太少,燕麦谷物条没人吃,中间就靠能量餐续命了。
第9段线路是干净的裂缝,除了起步大部分都很干燥,但是整段悬空地拖包,够孙斌喝一壶的。第10段是3年前受伤的地方,取回当年逃跑留下的两个塞子,感觉小发了一笔。脱落的地方可以看到在石头底部崩掉后留下的新鲜印记,巴掌大,约10厘米厚。
不禁感慨,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后面的每一步都是超越。这一段爬得格外小心,地形很特别,大宽缝里满满地夹着大石头,两边都有竖裂缝,但没有横裂缝,石头像是旋转了。每隔3~5米就是一个斜面,如果坠落就会掉到这个斜面上,后果比掉到平台上好不了多少。
有一个保护不太可靠的地方尝试了很久,想尽可能把保护放得更优。这也是3年前的一个教训,当时觉得保护点可能不够好,仗着下面保护点很近,冒进了一次,违背了传统保护点第一定律,每一个保护点都要够结实。
遇到这种情况,Free通过是我的一个选择,直到下一个很好的保护。整个线路都是以Aid为主,70%路段都是Aid通过的。Aid是一项关于恐惧的游戏,要把自己交给冰冷的器材,一旦脱落几乎毫无征兆,身体也来不及反应,通常会是不太友好的姿态与岩壁亲密接触。Free是指Aid Free,是用身体与岩壁接触,有很好的感知和预判,Free需要连贯的通过,只有在简单的地方停下来休息和判断接下来的一连串动作,通常都会比较快。Aid更多的时候是要停下来思考和判断,找出通过下一个难关的方案,一个接一个,不仅仅是慢也会头大。尤其是遇到保护点不那么牢靠还要把自己交给它的时候。
第11段,又见到一条绳子,状况跟第4段的差不多,撸绳子到顶,惊喜发现山野井泰史留下的大量装备挂在保护站。时间已不早,前两段我耗费了太多时间,余下的时间不够再来一段,一路上观察,这里右侧有一个小屋檐,可以为吊帐遮挡一点点,屋檐上方有一个大薄片,反复盘算它会不会掉,就这里吧,选择并不多。
这一段最后也是悬空的,孙斌拖包到手臂痉挛,快到的时候嘴唇被落冰砸破,光荣挂彩。孙斌不是一般的皮实抗造,也不禁大叫着那个英文单词,好在都是皮外伤。这让我回想起在华山南壁“好死不如赖活”搭档阿飞被落石击中,满脸鲜血。
第4天 预报有降水,爬了一段,固定好绳索,回到吊帐,烧水化雪过滤补充水源,忙乎了好一阵,搞了7升水,把容器都装满就有了9升水,幸亏Rocker带了净水器。接下来就是和糟糕的天气斗争,下午开始下雨,尝试着用水壶接雨水,太慢了,不现实。
慢慢外帐开始渗水,从顶上的连接处外帐被岩壁磨损的地方。到了晚上,外面下起大雨,吊帐里面下小雨,孙斌屁股湿了才发现底布湿透了。赶紧处理,用纸吸水,用碗接水,调整外帐。
有Rocker的前车之鉴,我们害怕把睡袋打湿,不敢躺下睡觉,久坐累也困,在狭窄的空间里变换着各种体式,惨到了极点。每个人只有半截防潮垫的地盘,最后我跟孙斌用跪姿休息,头埋在手臂上,身体蜷起来,半截防潮垫刚好够长,底布湿了也不怕。后半夜雨停了,擦干帐篷安然睡去。
第5天
天气不错,爬绳子回到昨天最高处开始第13段,一番艰难鏖战到保护站。这里往后角度变缓,隐约可以看到终点山脊,大约还剩两段,成功在望。这两天有很多干净的宽缝,大塞子不够多,爬起来有些痛苦,有时候塞子几乎是全部打开摇摇晃晃地卡在缝里面。
岩壁光整但很湿,时不常会困住动弹不得,艰难蠕动两步,再推动塞子前进一点,速度很慢。有时候要Free爬过宽到无塞可放的地段,这时候心中总是很虚,幸好带了两个Big bro,好几处宽的地方还有保护可用。
今天不用挪吊帐拖包,轻装上阵效率也高了。孙斌状态不错,与大本营愉快地沟通着。Rocker有些轻微失温,到顶后又活了过来。后面两段就是大裂缝里面卡了些汽车和卡车大小的石头,于是乎钻山洞、翻石头。整体上60度,局部有几个仰角要爬,这两段Free为主快了许多,4点多到达山脊,线路的终点。
山的另一边我们终于看到了,单说眼前的景象就值回票价。沿山脊往右是布达拉主峰,那并不是我们的目标,翻上山脊“加油”路线已算完成。我们在顶上尽情享受,直到天黑才往回撤。晚上继续化雪,又补充了4升水。
第6天
下撤的这一天天气依然很好,直到今天也才有心思来考虑拍摄,补拍了一些镜头。
安全回到4700米营地才是最终的成功,我们讨论下降中的风险以及可行的方案,反复盘算那几处不够结实的保护站要怎么处理,然后是物资打包与分配。
按部就班地操作,下降、清理保护站、重设下降站,连接、等待,抽绳、下降,一段又一段地重复着。下降时,孙斌脸上的笑容和挂在身下的大拖包,是矛盾和谐统一的最佳注释。
回到岩壁根,换上靴子和冰爪,再次分配物资打包,冰川积雪融化,难度加大,身体状态也差了。最后这一刻越发小心,一步一个脚印走完冰川。
回到大本营,见到小六及朋友们,心里的石頭落下。直到孙斌又一次返回岩壁根部搬运完所有物资,布达拉剧终。
后记
布达拉峰,是四川四姑娘山区双桥沟里的一座岩石山峰,因正面形似布达拉宫而得名。
我们爬的是北壁“加油”路线,由日本登山家山野井泰史于2005年独攀完成首登,他有着闪耀全球的攀登履历,我们这次是二攀完成。在攀爬过程中,我们3人不断感慨:“山野井太牛了,他一个人是怎么做到的。”在此向山野井泰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给出线路信息如下:600米,15段,A2,5.9 ,与山野井泰史的数据略有出入。
线路个人感受与对比:从这条线路的难度系数出发很难体会到实际攀爬感受。以我过去的攀爬来比较,婆缪峰“西部大片”路线,最难的地方是在西壁上的一段3~5米的Slab,没有好的保护,当时给的难度大约10a。在难点前迟疑和评估了好一阵,全线路就这一个难点,其他地方基本上轻松从容。
在布达拉峰“加油”路线上,类似感受的难点比比皆是,每一段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比它难处理的情形。跟华山南壁“死了都要爱”路线比,同样深刻的恐惧感和劳累,布达拉的难点要更密集。因为高海拔行动能力受限,应对起来要更艰难,多变的天气、湿滑的岩壁、寒冷的夜,布达拉环境要更糟糕,整个攀登项目体量要大,不确定性更高。
下山狂补两天,回到成都称体重创下多年新低57公斤。
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感谢两位搭档,感谢亲人朋友们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陪伴,感谢医生护士和康复师让我重回布达拉,感谢老胡、王幺妹等众多双桥沟本地的乡民,感谢始祖鸟品牌对我对布达拉项目多年的支持,感谢TNF对孙斌的大力支持,感谢超凡依旧,感谢大成国际,感谢跑能,感谢黑冰,感谢长城炮,感谢无尽攀岩剧组,感谢四姑娘山管理局对我们项目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理工大学以及老师和同事们多年来对我的教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