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进行学习,他们与中国学生一同上课,形成了中外混合课堂,这给教师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中外混合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策略进行跨文化互动课堂建设,使用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测量表,测试中国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并通过调查访问分析学生跨文化能力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外混合课堂;跨文化能力;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测量表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山东交通学院2015级英语专业中外混合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5人,其中30人为非洲留学生,所学课程为电子商务英语。整个学期的课堂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团队课堂展示、团队论文。
笔者利用凡蒂尼(2006)设计的跨文化能力测量表测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学期初,对该班学生进行一次跨文化能力测试;之后,对这个班的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跨文化互动课堂教学;期末时,对该班学生进行一次跨文化能力测试。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小组合作教学对于跨文化能力的五个因素(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跨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能力)分别具有怎样的影响;针对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分别对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就混合小组论文以及混合小组课堂展示表现进行观察访问。探讨双方学生遇到的跨文化障碍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
二、调查问卷内容(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测量表)
1.跨文化知识。(1)能将某个国家文化和自己国家文化进行对比;(2)能给出“文化”的定义并且说出“文化”这一概念的组成部分;(3)能将汉语和某一门外语的差异进行对比;(4)知道某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习俗和禁忌;(5)知道一些技巧,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某一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2.跨文化态度。(1)愿意去和外国人交流;(2)愿意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3)愿意用外语和他们交流,并尽量做出一些对方文化认为得体的行为;(4)与具有文化差异的人进行交流,产生沮丧等不良情绪时,会努力克服。
3.跨文化技能。(1)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能运用一些策略帮助自己适应并减轻交流压力;(2)和外国人交流时,能灵活处理;(3)能表现得体,不因自己的行为、着装等触怒具有别国文化的人;(4)在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时,能自主研究一些策略;(5)能辨认出因文化而产生的压力感,并知道如何克服。
4.跨文化意识。(1)能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差异;(2)能意识到因这些差异所表现出的一些负面情绪;(3)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交流时,会受到当时情境的影响;(4)能意识到学校里的留学生或外籍教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三、研究结果
1.中国本土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变化。(1)跨文化知识没有显著变化。中外留学生除了在课堂讨论、准备小组作业时有交流,课下只有少数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有交集。因此,对对方的文化了解甚少。(2)跨文化态度没有显著变化。有很多中国学生反映,由于留学生经常迟到,扰乱课堂纪律,引起中国学生的反感。此外,在小组合作中,留学生英语比中国学生流利,性格相对外向,因此中国学生对与之交流比较畏惧,不爱说话。(3)跨文化技能有显著变化,平均数值有所上升。中国学生认为,尽管课下交流不多,但是在课上,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能够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技能。(4)跨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能力有显著变化。小组合作时,中国学生口语不如留学生流利,且非洲留学生口音比较重,因此学生都能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和沟通障碍。
2.留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变化。(1)跨文化知识有显著变化。留学生表示,周围多数同学和教师都是中国人,使他们更容易吸收跨文化知识。同时,也开设了汉语及中国文化等相关课程。(2)跨文化态度有显著变化。周围环境的刺激,使留学生充满好奇,愿意与中国学生交流。(3)跨文化技能有显著变化。在课堂活动中,尤其是课堂展示,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信进行交流。(4)跨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能力有显著变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沟通时,有语言上的优越感,因为中国学生表达较少,而他们往往说得更多一些。
四、结论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上有显著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叶少红,林春大,梁蔚璇,等.新媒体与跨文化: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研究——以湛江高校留學生为例[J].高教学刊,2017(16).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7年度山东交通学院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小组合作教学对中外混合课堂学生跨文化能力及文化身份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万寅佳(1986— ),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
关键词:中外混合课堂;跨文化能力;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测量表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山东交通学院2015级英语专业中外混合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5人,其中30人为非洲留学生,所学课程为电子商务英语。整个学期的课堂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团队课堂展示、团队论文。
笔者利用凡蒂尼(2006)设计的跨文化能力测量表测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学期初,对该班学生进行一次跨文化能力测试;之后,对这个班的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跨文化互动课堂教学;期末时,对该班学生进行一次跨文化能力测试。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小组合作教学对于跨文化能力的五个因素(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跨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能力)分别具有怎样的影响;针对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分别对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就混合小组论文以及混合小组课堂展示表现进行观察访问。探讨双方学生遇到的跨文化障碍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
二、调查问卷内容(凡蒂尼跨文化能力测量表)
1.跨文化知识。(1)能将某个国家文化和自己国家文化进行对比;(2)能给出“文化”的定义并且说出“文化”这一概念的组成部分;(3)能将汉语和某一门外语的差异进行对比;(4)知道某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习俗和禁忌;(5)知道一些技巧,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某一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2.跨文化态度。(1)愿意去和外国人交流;(2)愿意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3)愿意用外语和他们交流,并尽量做出一些对方文化认为得体的行为;(4)与具有文化差异的人进行交流,产生沮丧等不良情绪时,会努力克服。
3.跨文化技能。(1)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能运用一些策略帮助自己适应并减轻交流压力;(2)和外国人交流时,能灵活处理;(3)能表现得体,不因自己的行为、着装等触怒具有别国文化的人;(4)在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时,能自主研究一些策略;(5)能辨认出因文化而产生的压力感,并知道如何克服。
4.跨文化意识。(1)能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差异;(2)能意识到因这些差异所表现出的一些负面情绪;(3)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交流时,会受到当时情境的影响;(4)能意识到学校里的留学生或外籍教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三、研究结果
1.中国本土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变化。(1)跨文化知识没有显著变化。中外留学生除了在课堂讨论、准备小组作业时有交流,课下只有少数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有交集。因此,对对方的文化了解甚少。(2)跨文化态度没有显著变化。有很多中国学生反映,由于留学生经常迟到,扰乱课堂纪律,引起中国学生的反感。此外,在小组合作中,留学生英语比中国学生流利,性格相对外向,因此中国学生对与之交流比较畏惧,不爱说话。(3)跨文化技能有显著变化,平均数值有所上升。中国学生认为,尽管课下交流不多,但是在课上,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能够提升自己的交流沟通技能。(4)跨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能力有显著变化。小组合作时,中国学生口语不如留学生流利,且非洲留学生口音比较重,因此学生都能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和沟通障碍。
2.留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变化。(1)跨文化知识有显著变化。留学生表示,周围多数同学和教师都是中国人,使他们更容易吸收跨文化知识。同时,也开设了汉语及中国文化等相关课程。(2)跨文化态度有显著变化。周围环境的刺激,使留学生充满好奇,愿意与中国学生交流。(3)跨文化技能有显著变化。在课堂活动中,尤其是课堂展示,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信进行交流。(4)跨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能力有显著变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沟通时,有语言上的优越感,因为中国学生表达较少,而他们往往说得更多一些。
四、结论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上有显著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叶少红,林春大,梁蔚璇,等.新媒体与跨文化: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听说课堂适应性过程研究——以湛江高校留學生为例[J].高教学刊,2017(16).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7年度山东交通学院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小组合作教学对中外混合课堂学生跨文化能力及文化身份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万寅佳(1986— ),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