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现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趋于模式化,有着很浓的应试特点,本文旨在分析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轻松学语文,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融入语文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具有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个性化 挖掘教材 回归生活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其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会学习”。这样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方法,而且还要让它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它还要注重以教师作为支点,带动和鼓励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它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平实深刻;它还应联系真实的生活,“在语文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
针对以上的特点,我认为以下的几点做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语文课堂应注重知识、能力、情感的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不能只局限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只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单一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语文实践和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已从传统上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转变为“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更新和观念的变化。
对于高中阶段而言,语文知识体系主要集中在字、词、句、段、篇、章,文学常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知识点庞杂,而且知识点的记忆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既轻松又容易,并保证记忆的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搜集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形成完整而规范的知识体系。
二、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让学生在民主中均衡发展,消除边缘状态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只习惯于固定的结果和答案,而不能引导学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只会使得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标准应是多元化的、中肯的,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研读、理解感受、评价批判的实践过程。
三、语文课堂在分析教材上应立于一点,深入挖掘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教学的环节是多而杂、重复罗嗦、重点不突出,往往注重于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是层出不穷,学生是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其实这些现象只会让学生抓不住要害,抓不住重点,思路被搅乱了,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更不可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致,重点要突出,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课堂在平实与本真中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不仅是基础知识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且课堂所学能在各学科系统的知识中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深入理解,知道的东西绝不仅限于本课的内容或本专业的知识,教师要做到“既专又博”,有了丰富渊博的知识,对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全面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运用自如,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小说《项链》的结尾写到福雷斯蒂埃太太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时,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结局的艺术特点是空白,教学中可以联系一下中国古代的绘画、诗歌和小说中广泛使用的空白艺术。
四、语文课堂应让语文学习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生活世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强调教育要还原于人的生活过程,赋予教学“生活”的意义,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本身。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既有的教学实际条件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老师可以利用课前演讲,让学生谈论校园新闻、校园热点话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校外社会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有条理的思维能力、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深刻认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其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个性化 挖掘教材 回归生活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其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会学习”。这样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方法,而且还要让它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它还要注重以教师作为支点,带动和鼓励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它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平实深刻;它还应联系真实的生活,“在语文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
针对以上的特点,我认为以下的几点做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语文课堂应注重知识、能力、情感的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不能只局限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只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单一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语文实践和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已从传统上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转变为“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更新和观念的变化。
对于高中阶段而言,语文知识体系主要集中在字、词、句、段、篇、章,文学常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知识点庞杂,而且知识点的记忆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既轻松又容易,并保证记忆的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搜集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形成完整而规范的知识体系。
二、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让学生在民主中均衡发展,消除边缘状态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只习惯于固定的结果和答案,而不能引导学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只会使得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标准应是多元化的、中肯的,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研读、理解感受、评价批判的实践过程。
三、语文课堂在分析教材上应立于一点,深入挖掘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教学的环节是多而杂、重复罗嗦、重点不突出,往往注重于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是层出不穷,学生是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其实这些现象只会让学生抓不住要害,抓不住重点,思路被搅乱了,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更不可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致,重点要突出,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课堂在平实与本真中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不仅是基础知识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且课堂所学能在各学科系统的知识中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深入理解,知道的东西绝不仅限于本课的内容或本专业的知识,教师要做到“既专又博”,有了丰富渊博的知识,对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全面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运用自如,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小说《项链》的结尾写到福雷斯蒂埃太太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时,就戛然而止了。这样结局的艺术特点是空白,教学中可以联系一下中国古代的绘画、诗歌和小说中广泛使用的空白艺术。
四、语文课堂应让语文学习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生活世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强调教育要还原于人的生活过程,赋予教学“生活”的意义,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本身。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既有的教学实际条件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老师可以利用课前演讲,让学生谈论校园新闻、校园热点话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校外社会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有条理的思维能力、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深刻认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其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