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实践的实施依据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不少学者梳理过自主学习的理论:操作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言语指导理论、元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意志理论等。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既辅助了课堂讲授又延伸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教学实效,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方面和实践过程相联系,于实践环节中促进学生品德和心理的发展有着更加显著的现实促进意义。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是自身活动范围的扩展过程,从最初的家庭活动逐渐扩大至小伙伴之间的活动,进而到学生交往活动,随着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是活动开展的重要过程。在与外界相互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会在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下促进自我行为习惯与心理品质的完善。
  关键词:品德教学 自主学习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c)-0193-01
  1 心理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又在实践活动中表现
  心理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又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在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形成。马克思认为,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与人的本质并不等同,从现实意义分析,人的本质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个体的生存方式有着密切联系,并于交往和实践环节中不断深化。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中的人际交往过程至关重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理得以产生和改变。
  恩格斯认为,阶级地位对应的实际关系在不自觉的变化中与生产交换下的经济关系相联系,这是对个体道德观念的充实过程。换言之,在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的品德发展与个体心理得以形成,并于实践交往过程中呈现出对等的个体利益关系。对于个体言行善恶的判断需要在交往和实践过程中完成,无论言行是善恶或是美丑都是一种道德意识的呈现。此外,在长期稳定的社会交往与实践环节中,个体的心理品质才能够渐趋稳定。十八世纪时,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就指出若是处于孤岛之中,则就不存在所谓的道德或是罪恶,这是由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罪恶与道德并不具备明显的现实意义。
  2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
  学生认知是一个长期进行的过程,学生的思想观念会被转变,逐渐与教学理念相一致。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学习需要一个开始、变化、完善、养成的过程。由此,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造性提出了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在皮亚杰看来,学生的认知活动是由固定的知识框架构成,是以信息加工、社会互助、信息吸收与合并作为主要落脚点。信息加工即行为框架。这些行为由于在趋于一致的条件下,不断受到完善和总结。这里所讲的信息加工,等同于模式。社会互助,即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充分受到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其行为框架,进行量的积累。信息吸收,即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模式,无法与客观存在相一致,要求在原有模式上进行改变,完善新的模式,形成质的变化,让学生认知与客观存在相协调。信息总结,人们生来就有这项技能。每次与新生事物进行思想的碰撞时,人们就会用原有思想进行新的认知,如果相一致,则会得到平衡;如果不能融合,则会发展成为顺应。皮亚杰始终坚持认为,学生不是源源不断的从外界获取信息,而是学生与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不断的碰撞、交流,最终形成一致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完善认知模式、与新生事物相协调的过程。皮亚杰说:“动手做并在动作中理解远比用语言更能表达自己”,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活动来完成与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顺应的主动交流。
  3 实践是促使各种品德心理结构成分良好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践是促使各种品德心理结构成分良好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所有品德心理结构要素(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动机、信念、行为、评价等)的良好发展,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心理需要既不是拥有绝对性质的逻辑理念,也不是促进人类活动持续开展的最终推动者,而是以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在需要。心理需要产生于历史,由活动主体发起,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需要的创造过程与实践过程具有同一性,需要不断提升的同时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在不断的升级,人新的品格和需要的形成源自于人自身需要对象的创新。马克思曾表示,生产是主体与生产对象相互生产的过程,生产需要是生产主体需要的重要构成元素,主体创造对象的过程是促使主体对对象形成需要的过程。
  学生品德发展需要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即品德需要形成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即品德需要的客体、以及学生个人与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即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和执行意向。所以可以说,学生的实践生活既是促进学生品德需要形成的载体,同时也是促进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在品质的有力途径。在与教育目的相符合或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导致学生在学习、工作、完成任务以及社交过程中,在满足和达到外部既定的道德规范与需要的同时,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对个人人际关系的评价与调节以及对个人行为的改进的需要也在不断扩大。进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相应的品德。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自身品德认知进行修正、充实、完善、提高、强化与健全,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促使学生的品德认知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从而在情感上接受道德知识,并认为是自己的深切需要。信念就在主体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一步步形成和巩固起来,健全心理、和谐人格与个人品德的形成也必须在现实的实践生活中才能完成。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年)所说:“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作用”,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教育的书,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讲座,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运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秀琴.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0(30):56.
  [2] 李明霞.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时代价值研究[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1):4-7.
  [3] 宋锁宏.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2(4):61.
其他文献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行走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小腮镇的冲天山上,遍地的辣椒火红似海、鲜艳欲滴,映红了农户丰收的笑脸,呈现一片辣椒红、群众富的美丽景象。"今年我家种植了150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迎来了更多创新。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用更具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秘语文世界
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之下,导致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如今,幼儿教育逐渐受到我国
摘 要:本文就体育教学创新问题,首先指出了体育教学的的基本职能;然后阐明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最后论述了体育创新教学的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职能 特征 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94-01  教育改革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创新。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在的本质需要和实
多年来,美国的阿布扎比纽约大学以其仅为百分之一的录取率,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考进的研究型“土豪”大学。而在2016年年底,一个爱艺术、爱读书、爱旅行的优秀女孩——武咏仪,被这所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她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少年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讓他再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问,孩子大学毕业去找
孩子的情商发展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的情商发展应当给予重视,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合理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孩
蔡元培在他一生的教育主张中都强调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子的独立性与社会地位。在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和对封建主义下的女子地位和教育的反思之后提倡要进行女子教育,他不仅在
文章阐述了在水利工程中以精确的设计来控制项目的投资,来达到良好的效益.
在高职院校中,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大量艰苦的训练。而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初始技能不高、自信心强烈不足的情况时易滋生厌学情绪。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化是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