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 “宫崎骏接班人” 的声音中,成为他自己
编辑 郑廷鑫 [email protected]
晚上8点。新海诚眼里的疲惫渐渐被专注取代,这已是他第二次主动要求延长采访时间了。时间已经拖得够长,我只剩最后一个问题。屋里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等待发问。我调笑说,这太重要了,得好好想一想。新海诚说,Take your time。我低头翻采访提纲,没来得及问的问题太多了,我只能取一瓢。有几秒钟,屋里静得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
闭上眼,我吐气,决定跟着直觉走:“刚刚我们在说孤独,那有没有可能,这种孤独气质,也构成了你的局限?”
新海诚不是第一次面对质疑。他的名字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宫崎骏的接班人;日本动画界的下一个宫崎骏。
无论何时何地,都被拿来与宫崎骏相比较,几乎成了新海诚逃不开的宿命。实际上,两人风格的差异可谓鲜明:宫崎骏的作品明朗大气,新海诚则走了细腻唯美的路数。九年前,一部被誉为“随便暂停在哪一帧都美得足以做屏保”的《秒速五厘米》,为他在青少年中赚足口碑和人气,“画质狂魔”和“屏保导演”的称号就此冠上。但珠玉在前,两相比较之下,格局太小,就成了新海诚作品常被诟病的一点。
自然,他曾以天才的姿态闯进公众视野:2002年,29岁的他凭一己之力包揽导演、剧本、美术、剪辑,用CG技术(注: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完成了一部动画短片神作《星之声》,以第一位个体动画制作者的身份被写进了日本动画史。
外界的厚望凝聚成皇冠,戴在一个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头上,难免毁誉并生。无论是时空距离被极度放大的广袤宇宙,还是二战后日本南北分裂的宏大架空历史,抑或是另一个完全虚构的魔法平行世界,新海诚的故事背景再怎么宏大新奇,都是为少男少女的情感服务。画面美则美矣,但过分细腻的情绪独白,总不免让人觉得,“那只适合青春期耽溺于自我世界的孤独少年吧。”
以前也有人问他,你自己怎么看待“格局太小”的评论?
他老老实实地说“因为我看到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然后把自己和宫崎骏成长时代的不同之处一一道来。“日常生活不像宫崎骏的作品里那样,每天都要去冒险,每天都要去打仗,每天去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所看到的生活里,只有去便利店买东西、或者挤列车时不小心跟旁边的人有几句口角,虽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们内心的情绪起伏和那些战争以及拯救世界是一样的。”
这次,在新作《你的名字》的北京发布会上,新海诚似乎不一样了。谈及新片的创作动机,他竟主动说起“后3·11时代”:“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许多人开始感受到危机。生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危机感笼罩下,日本人需要怎样的作品呢?”
时间回到1970年代。在日本本州岛中部,素有“日本屋脊”之称的中央高地上,坐落着长野县。这是日本少有的农业县,河流丰富,高原果树、蔬菜栽培、虹鳟鱼养殖、三大美林之一的桧林,都是拿得出手的说辞。
此时此刻,坐在北京的雾霾中,新海诚一脸诚挚地怀想家乡的空气:海拔千米,地广人稀,空气格外清透新鲜,山谷环绕下,光线随时间变换角度和明暗。对自然的感知写进了早期的生命经验里,后来开始用Photoshop作画,他刻意调高画面的亮度和透明度。当然,这也是为了和传统的颜料上色相区别。于是,记忆中的长野县全融进了他的动画中——闪闪发亮的空气,夕阳下的火烧云,反射光点的湖泊涟漪,光怪陆离的星空……
他喜欢把长野县称为乡下。到处都是绿的,一望无际的丛林田野。在一个敏感易哀的小男孩心中,辽阔带来的是对自身孤独和渺小的体认。尽管说着我不懂的另一种语言,但能从语气里感知,他正陷入某种感伤和怀念的思绪中,几乎是掏心窝子般地想表达:“每次想到少年时代,脑中想起的总是这样的画面——自己身处非常广阔的一片天地,一眼望去,漫无边际,然而目之所及,几乎没有几个人。大概就是在这种人烟非常稀少的地方生长,让我变成了一个寂寞的、不安的、忧伤的人。”
听到翻译转达的那一刹那,那幅画面倏然现于脑海。我似乎听到苏轼《前赤壁赋》的回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惊讶于人性的共通,这情节好像他在小说《言叶之庭》里写过的,古文老师讲一首和歌《万叶》,“东野炎/立所见而/反见为者/月西渡”,女主角和老师想象出了完全一样的画面:草原的远方升起紫色的朝霞,天的另一边,深蓝的天幕下挂着一轮孤独白月。
这是一个受了四年文学系熏陶的人,有属于古典东方的意境,又暗合了日本的物哀之气。在那样的寂静之境,他不免常想,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萦绕许久,不得解。
编辑 郑廷鑫 [email protected]
晚上8点。新海诚眼里的疲惫渐渐被专注取代,这已是他第二次主动要求延长采访时间了。时间已经拖得够长,我只剩最后一个问题。屋里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等待发问。我调笑说,这太重要了,得好好想一想。新海诚说,Take your time。我低头翻采访提纲,没来得及问的问题太多了,我只能取一瓢。有几秒钟,屋里静得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
闭上眼,我吐气,决定跟着直觉走:“刚刚我们在说孤独,那有没有可能,这种孤独气质,也构成了你的局限?”
天才之名与毁誉并生
新海诚不是第一次面对质疑。他的名字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宫崎骏的接班人;日本动画界的下一个宫崎骏。
无论何时何地,都被拿来与宫崎骏相比较,几乎成了新海诚逃不开的宿命。实际上,两人风格的差异可谓鲜明:宫崎骏的作品明朗大气,新海诚则走了细腻唯美的路数。九年前,一部被誉为“随便暂停在哪一帧都美得足以做屏保”的《秒速五厘米》,为他在青少年中赚足口碑和人气,“画质狂魔”和“屏保导演”的称号就此冠上。但珠玉在前,两相比较之下,格局太小,就成了新海诚作品常被诟病的一点。
自然,他曾以天才的姿态闯进公众视野:2002年,29岁的他凭一己之力包揽导演、剧本、美术、剪辑,用CG技术(注:Computer Graphics的缩写,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完成了一部动画短片神作《星之声》,以第一位个体动画制作者的身份被写进了日本动画史。
外界的厚望凝聚成皇冠,戴在一个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头上,难免毁誉并生。无论是时空距离被极度放大的广袤宇宙,还是二战后日本南北分裂的宏大架空历史,抑或是另一个完全虚构的魔法平行世界,新海诚的故事背景再怎么宏大新奇,都是为少男少女的情感服务。画面美则美矣,但过分细腻的情绪独白,总不免让人觉得,“那只适合青春期耽溺于自我世界的孤独少年吧。”
以前也有人问他,你自己怎么看待“格局太小”的评论?
他老老实实地说“因为我看到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然后把自己和宫崎骏成长时代的不同之处一一道来。“日常生活不像宫崎骏的作品里那样,每天都要去冒险,每天都要去打仗,每天去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所看到的生活里,只有去便利店买东西、或者挤列车时不小心跟旁边的人有几句口角,虽然只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们内心的情绪起伏和那些战争以及拯救世界是一样的。”
这次,在新作《你的名字》的北京发布会上,新海诚似乎不一样了。谈及新片的创作动机,他竟主动说起“后3·11时代”:“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许多人开始感受到危机。生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危机感笼罩下,日本人需要怎样的作品呢?”
托予风月
时间回到1970年代。在日本本州岛中部,素有“日本屋脊”之称的中央高地上,坐落着长野县。这是日本少有的农业县,河流丰富,高原果树、蔬菜栽培、虹鳟鱼养殖、三大美林之一的桧林,都是拿得出手的说辞。
此时此刻,坐在北京的雾霾中,新海诚一脸诚挚地怀想家乡的空气:海拔千米,地广人稀,空气格外清透新鲜,山谷环绕下,光线随时间变换角度和明暗。对自然的感知写进了早期的生命经验里,后来开始用Photoshop作画,他刻意调高画面的亮度和透明度。当然,这也是为了和传统的颜料上色相区别。于是,记忆中的长野县全融进了他的动画中——闪闪发亮的空气,夕阳下的火烧云,反射光点的湖泊涟漪,光怪陆离的星空……
他喜欢把长野县称为乡下。到处都是绿的,一望无际的丛林田野。在一个敏感易哀的小男孩心中,辽阔带来的是对自身孤独和渺小的体认。尽管说着我不懂的另一种语言,但能从语气里感知,他正陷入某种感伤和怀念的思绪中,几乎是掏心窝子般地想表达:“每次想到少年时代,脑中想起的总是这样的画面——自己身处非常广阔的一片天地,一眼望去,漫无边际,然而目之所及,几乎没有几个人。大概就是在这种人烟非常稀少的地方生长,让我变成了一个寂寞的、不安的、忧伤的人。”
听到翻译转达的那一刹那,那幅画面倏然现于脑海。我似乎听到苏轼《前赤壁赋》的回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惊讶于人性的共通,这情节好像他在小说《言叶之庭》里写过的,古文老师讲一首和歌《万叶》,“东野炎/立所见而/反见为者/月西渡”,女主角和老师想象出了完全一样的画面:草原的远方升起紫色的朝霞,天的另一边,深蓝的天幕下挂着一轮孤独白月。
这是一个受了四年文学系熏陶的人,有属于古典东方的意境,又暗合了日本的物哀之气。在那样的寂静之境,他不免常想,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萦绕许久,不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