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课题新挑战,地方文教资源的融入是强化并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方法上的科学性及效果上的确定性。提炼地方文教资源独特的精神价值,以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因地制宜、整体布局、连点成线,可以构建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地方文教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3-0005-05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部署提供了顶层设计、基本遵循。《纲要》将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强调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求运用多种形式、载体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实践领域,营造“聚民心、育新人”的社会氛围。笔者认为,落实《纲要》精神,整合地方文教资源,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人文景观、重大工程、工业遗址、文化场馆、科技园区等场所,采用真实丰富的内容素材、情境性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是新时代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的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着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置身于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支撑
首先,新中国七十多年的积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使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世界奇迹。“中国之治”极大地增进了国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尤其是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决定性胜利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有力支撑。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重要部署。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央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信息化社会的深度影响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课题
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如何判断当前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1]77。首先,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西方力量的消长,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一些西方国家固守文明优越论、冷战思维,炮制出“威胁论”不遗余力污名化中国,加大对中国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全面围堵。“现代政治经济变动史实际上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破产、重构、更新的历史。” [2]代表着民族希望、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成为东西方意识形态博弈的重点对象。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暴露了以西方通识教育取代国民教育长期误导“97”后学生所引发的教育危机、社会危机。其次,当前我国正经历大国成长、改革攻坚、社会转型“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阶层分化、教育内卷、就业困难、住房压力等现实问题也给学生成长带来困惑。最后,在“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消解了“传统的中心话语模式”[3],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个人化、无序化的倾向。学校、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下降。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新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借助网络一度流行,利益至上市场经济法则的泛化使得高学历群体孳生了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是场大考,不仅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也检验着国民素质。在中国全民抗疫的总体战中,广大青少年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疫情防治,展现出高昂的爱国情、强国志。然而也有个别留学生发表了有损国家的不当言论,受到网友一致谴责。尽管这只是极个別现象,但也要引起学校的重视与反思,在全球化时代学校应采取恰当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释疑解惑、正面引导,深化国家认同,扎实有效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面对新时代新课题,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创新教育理念,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方式、载体,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强化并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学校、社会的必修课。
二、依托地方文教资源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适切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 [1]329开发并利用好地方文教资源负载、传承的精神力量,是强化并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方法上的科学性及效果上的确定性。
(一)操作的可行性
地方文教资源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走出去”,由学校组织或鼓励学生、家长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自然人文景观、重大工程、文化场馆、科技园区、工业遗址等地参观考察、体验交流,举办纪念活动,开展红色旅游等校外实践活动;二是“引进来”,由教师、学生制作或收集反映有关地方文教资源的图片、视频,通过案例教学、演讲讨论、经典诵读、情景剧、专题宣传等课堂、校园实践教学方式,展现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发展成就,讲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故事,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走出去”和“引进来”教学空间的切换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实践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课堂教学在总结学生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价值性,由共情达共识。 (二)方法的科学性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教育对象的身心成长规律。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性质、特点,依托地方文教资源组织实践教学契合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属于品德教育。品德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完全相同,一般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阶段。单纯依靠理论灌输,只会让学生局囿于外在学习,形成被动机械应付考试的惰性知识,而难以真正进入从对社会规范的依从、认同再到信奉、践行,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聚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学校与社会、显性与隐性等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磁场,全面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渗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完成知情意行的良性转化,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适用情境性教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将结论性知识转化成形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可感知的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自身建构知识、意义。”[4]145人的认识根植于一定的物理、社会和文化情境的活动中。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综合了物理、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空间布局、场景渲染、主题凝练、资料梳理、实物陈列、多媒体呈现,留存历史记忆、传扬人文精神。直观具象化、沉浸体验式的现场教学给亲历者、见证者带来的心灵触动、思想启迪往往是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企及的。
再次,爱国主义教育以准备性原则为施教前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就是在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头脑中原来有什么?”[4]118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准备性原则。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同化、顺应的双向建构。知识、意义的理解由外界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教育的成效受学习者经验世界的制约。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革命历程的认知往往受影视剧、动漫、网游“戏说”甚至是“恶搞”的影响,不清晰、不完整。组织学生到文化场馆参观考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可以补齐短板,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阅历、丰富知识,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文化参与活动。个体的学习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知识、价值。社会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纲要》指出,“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5] 《纲要》从总体要求、基本内容、教育对象、实践载体、社会氛围、组织保障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及宣传动员,为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政策保障。整合地方文教资源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丰富拓展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参与支持国民教育,发挥协同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
(三)效果的确定性
依托地方文教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以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操作上的可行性、方法上的科学性必然会带来教育效果的正面反馈,事实也正如此。一些社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较普通公民更积极,也更为理性。研究发现,在教育途径上“实践对大学生理性爱国具有正向积极影响”,“相比较而言,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影响不如实践那样明显” [6]。即便是课堂教学,教师的授课内容越真实、越来源于实践,也越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若以空洞说教、个人臆测、主观情绪先入为主代替事实判断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民身份认同感,是学校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环节。
三、地方文教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凝练和内容整合
爱国主义是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永恒的主题,但其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纲要》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八个方面。回归文化的属性,提炼地方文教资源独特的精神价值,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会贯通,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认识论原理,以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以中国人民伟大历史实践为基础,因地制宜、整体布局、连点成线,可以构建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体系。
(一)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经岁月洗礼积淀的思想精髓和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树立国家意识、培育爱国情感的前提条件。以安徽为例,“徽”字上下山水,左右人文,寓意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安徽丰富的文教资源正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个地方缩影。省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契约文书等文物真实记录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省名人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展示着上下五千年以大禹、老庄、三曹父子、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陈独秀、邓稼先为代表的八百多位安徽名人风采,尽管有些人物有着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但无可否认名人身上流淌着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以瑰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佛教文化让人们感叹祖国大好河山之余也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西递、宏村等古民居村落则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通过实地参观、游览、考察,青少年可以近距离感知文物、民俗、图片、影像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身为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 (二)领悟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8]中华文明曾引领世界千年,然而近代由于闭关锁国而日趋衰落,在西方列强资本殖民体系的撞击下跌落历史低谷。一部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革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实践的高度文化凝聚。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文化蓄势勃发的鲜明标识。安徽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目前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3000多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6座”[9]。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从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28年红旗不倒,红色武装一直坚持斗争,先后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国捐躯。“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首站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此外,安徽还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的现场教学能让学生重回历史起点,真实感受在民族危亡之际一大批热血青年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舍身报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革命历史的回溯、红色文化的熏陶可以引导青少年深刻感知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再次考察安徽,在参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所说,要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从而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精神血脉,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争做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2]3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根治水患,响应毛泽东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安徽人民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兴建了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当年边设计边施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就是一座新中国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下命题。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勇闯新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13]。凤阳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冬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实行分田到户农业“大包干”,“敢为人先”是小岗精神的底色。今天的安徽依托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立足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实施高质量发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智能语音、液晶面板等领先技术验证着安徽科技创新的国际成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科学岛、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声谷、安徽创新馆等科创研发基地及展示中心是青少年学生就近了解改革开放成就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绝佳窗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作为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安徽好人馆聚焦安徽好人现象,以八百多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先进人物为典型,讲述江淮大地涌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丰富美好安徽的道德内涵。要通过传颂凡人善举、身边好人好事,引导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形成学习好人精神,传承榜样力量的良好氛围,夯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地。
四、结语
爱国主义精神根源于国民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国故土与生俱来的亲近之感、依恋之情、感恩之心,成熟于对国家民族历史与文化理性认识后的充分认同与高度自信,及家国情怀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化为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与意志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56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地方文教资源的涵育功能,讲好中国故事,用情境感染人,用事实教育人,用历史启发人,用精神鼓舞人,让青少年在宏大的历史视野、文化视角中,抚今追昔真切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深刻领会国家民族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增进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奋发有为的新时代追梦人和奋斗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66.
[3]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6).
[6]佟德志,王旭,朱炳坤.大学生理性爱国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大学生405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31-136.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9]张强.安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逾3000处. [EB/0L].(2019-05-27)[2021-03-1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5-27/8848612.shtml.
[10]习近平.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4-28(01).
[11]习近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20-08-22(01).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70年精彩蝶变 以改革创新精神书写新时代安徽答卷[N].安徽日报,2019-08-15(01).
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地方文教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3-0005-05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部署提供了顶层设计、基本遵循。《纲要》将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强调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求运用多种形式、载体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实践领域,营造“聚民心、育新人”的社会氛围。笔者认为,落实《纲要》精神,整合地方文教资源,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人文景观、重大工程、工业遗址、文化场馆、科技园区等场所,采用真实丰富的内容素材、情境性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是新时代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的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着党和国家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置身于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支撑
首先,新中国七十多年的积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使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世界奇迹。“中国之治”极大地增进了国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尤其是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决定性胜利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有力支撑。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重要部署。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央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信息化社会的深度影响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课题
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如何判断当前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1]77。首先,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西方力量的消长,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一些西方国家固守文明优越论、冷战思维,炮制出“威胁论”不遗余力污名化中国,加大对中国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全面围堵。“现代政治经济变动史实际上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破产、重构、更新的历史。” [2]代表着民族希望、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成为东西方意识形态博弈的重点对象。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暴露了以西方通识教育取代国民教育长期误导“97”后学生所引发的教育危机、社会危机。其次,当前我国正经历大国成长、改革攻坚、社会转型“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阶层分化、教育内卷、就业困难、住房压力等现实问题也给学生成长带来困惑。最后,在“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消解了“传统的中心话语模式”[3],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个人化、无序化的倾向。学校、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下降。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新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借助网络一度流行,利益至上市场经济法则的泛化使得高学历群体孳生了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是场大考,不仅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也检验着国民素质。在中国全民抗疫的总体战中,广大青少年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疫情防治,展现出高昂的爱国情、强国志。然而也有个别留学生发表了有损国家的不当言论,受到网友一致谴责。尽管这只是极个別现象,但也要引起学校的重视与反思,在全球化时代学校应采取恰当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释疑解惑、正面引导,深化国家认同,扎实有效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面对新时代新课题,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创新教育理念,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方式、载体,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强化并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学校、社会的必修课。
二、依托地方文教资源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适切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 [1]329开发并利用好地方文教资源负载、传承的精神力量,是强化并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方法上的科学性及效果上的确定性。
(一)操作的可行性
地方文教资源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走出去”,由学校组织或鼓励学生、家长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自然人文景观、重大工程、文化场馆、科技园区、工业遗址等地参观考察、体验交流,举办纪念活动,开展红色旅游等校外实践活动;二是“引进来”,由教师、学生制作或收集反映有关地方文教资源的图片、视频,通过案例教学、演讲讨论、经典诵读、情景剧、专题宣传等课堂、校园实践教学方式,展现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发展成就,讲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故事,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走出去”和“引进来”教学空间的切换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实践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课堂教学在总结学生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价值性,由共情达共识。 (二)方法的科学性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教育对象的身心成长规律。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性质、特点,依托地方文教资源组织实践教学契合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属于品德教育。品德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完全相同,一般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阶段。单纯依靠理论灌输,只会让学生局囿于外在学习,形成被动机械应付考试的惰性知识,而难以真正进入从对社会规范的依从、认同再到信奉、践行,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聚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学校与社会、显性与隐性等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磁场,全面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渗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完成知情意行的良性转化,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适用情境性教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将结论性知识转化成形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可感知的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自身建构知识、意义。”[4]145人的认识根植于一定的物理、社会和文化情境的活动中。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综合了物理、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空间布局、场景渲染、主题凝练、资料梳理、实物陈列、多媒体呈现,留存历史记忆、传扬人文精神。直观具象化、沉浸体验式的现场教学给亲历者、见证者带来的心灵触动、思想启迪往往是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企及的。
再次,爱国主义教育以准备性原则为施教前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就是在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头脑中原来有什么?”[4]118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准备性原则。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同化、顺应的双向建构。知识、意义的理解由外界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教育的成效受学习者经验世界的制约。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革命历程的认知往往受影视剧、动漫、网游“戏说”甚至是“恶搞”的影响,不清晰、不完整。组织学生到文化场馆参观考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可以补齐短板,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阅历、丰富知识,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文化参与活动。个体的学习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知识、价值。社会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纲要》指出,“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5] 《纲要》从总体要求、基本内容、教育对象、实践载体、社会氛围、组织保障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及宣传动员,为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政策保障。整合地方文教资源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丰富拓展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参与支持国民教育,发挥协同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
(三)效果的确定性
依托地方文教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以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操作上的可行性、方法上的科学性必然会带来教育效果的正面反馈,事实也正如此。一些社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较普通公民更积极,也更为理性。研究发现,在教育途径上“实践对大学生理性爱国具有正向积极影响”,“相比较而言,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影响不如实践那样明显” [6]。即便是课堂教学,教师的授课内容越真实、越来源于实践,也越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若以空洞说教、个人臆测、主观情绪先入为主代替事实判断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民身份认同感,是学校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环节。
三、地方文教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凝练和内容整合
爱国主义是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永恒的主题,但其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纲要》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八个方面。回归文化的属性,提炼地方文教资源独特的精神价值,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会贯通,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认识论原理,以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以中国人民伟大历史实践为基础,因地制宜、整体布局、连点成线,可以构建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体系。
(一)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经岁月洗礼积淀的思想精髓和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树立国家意识、培育爱国情感的前提条件。以安徽为例,“徽”字上下山水,左右人文,寓意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安徽丰富的文教资源正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个地方缩影。省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契约文书等文物真实记录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省名人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展示着上下五千年以大禹、老庄、三曹父子、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陈独秀、邓稼先为代表的八百多位安徽名人风采,尽管有些人物有着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但无可否认名人身上流淌着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以瑰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佛教文化让人们感叹祖国大好河山之余也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西递、宏村等古民居村落则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通过实地参观、游览、考察,青少年可以近距离感知文物、民俗、图片、影像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身为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 (二)领悟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8]中华文明曾引领世界千年,然而近代由于闭关锁国而日趋衰落,在西方列强资本殖民体系的撞击下跌落历史低谷。一部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革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实践的高度文化凝聚。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文化蓄势勃发的鲜明标识。安徽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目前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3000多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6座”[9]。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从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28年红旗不倒,红色武装一直坚持斗争,先后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国捐躯。“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首站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此外,安徽还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的现场教学能让学生重回历史起点,真实感受在民族危亡之际一大批热血青年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舍身报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切身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革命历史的回溯、红色文化的熏陶可以引导青少年深刻感知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再次考察安徽,在参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所说,要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从而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精神血脉,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争做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2]3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根治水患,响应毛泽东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安徽人民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兴建了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当年边设计边施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就是一座新中国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下命题。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勇闯新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13]。凤阳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冬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实行分田到户农业“大包干”,“敢为人先”是小岗精神的底色。今天的安徽依托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立足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实施高质量发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智能语音、液晶面板等领先技术验证着安徽科技创新的国际成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科学岛、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声谷、安徽创新馆等科创研发基地及展示中心是青少年学生就近了解改革开放成就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绝佳窗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作为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安徽好人馆聚焦安徽好人现象,以八百多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先进人物为典型,讲述江淮大地涌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丰富美好安徽的道德内涵。要通过传颂凡人善举、身边好人好事,引导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形成学习好人精神,传承榜样力量的良好氛围,夯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地。
四、结语
爱国主义精神根源于国民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国故土与生俱来的亲近之感、依恋之情、感恩之心,成熟于对国家民族历史与文化理性认识后的充分认同与高度自信,及家国情怀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化为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与意志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56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地方文教资源的涵育功能,讲好中国故事,用情境感染人,用事实教育人,用历史启发人,用精神鼓舞人,让青少年在宏大的历史视野、文化视角中,抚今追昔真切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深刻领会国家民族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增进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奋发有为的新时代追梦人和奋斗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66.
[3]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6).
[6]佟德志,王旭,朱炳坤.大学生理性爱国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大学生405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31-136.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9]张强.安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逾3000处. [EB/0L].(2019-05-27)[2021-03-1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5-27/8848612.shtml.
[10]习近平.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4-28(01).
[11]习近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20-08-22(01).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70年精彩蝶变 以改革创新精神书写新时代安徽答卷[N].安徽日报,2019-08-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