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提问 促进思维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大量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通过师生双边互动,实现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发展,是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深入和有效的重要保证。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基础,更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本文以《原子结构的模型》为例,浅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经验和认识。
   关键词:提问方式;学生思维;课堂教学
  
  通过大量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其中隐含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科学学科课标提到:“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中不难看出,科学课堂上的各种活动蕴涵着极大的思维成分,说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是有效的科学学科教学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保证。没有有效的思维激发,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只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不可能获得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如何激发学生的科学学科思维并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人提出一个好的话题时,人们心中总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冲动,争先恐后地抢着第一个回答它,这对初中阶段的学生中犹为明显。这种冲动正是“问题”点击出来的思维火花,会引领学生步入科学王国的神圣殿堂。当思维被问题激活到高度敏感的状态时,灵感的阐门则轰然撞开,平时难以想到的办法和理由竟能刹那间飞迸出来。这表明,思考从问题开始。用有效的问题去激发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的火花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并自觉地发展思维,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策略。
  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以《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何通过有效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经验和认识。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探究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思考,感受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艰辛,体验科学家走过的探索之旅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学习转变为自觉探寻的过程,并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一、 运用铺垫式提问,导入思维
  
  在讲新课之前设计一些准备性问题,铺路搭桥,利于掌握系统性知识。为了创设学习模型的轻松氛围,在课前,屏幕上播放各种模型的图片,然后提问:“模型是什么?”“在什么情况需要用模型呢?”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归纳出有些东西太大或太小,我们都无法看清楚,所以我们都用可以接受的东西来认识,比如地球很大,我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整个地球,一般用什么来认识地球?——地球仪。原子非常小,我们要去研究它,就要有它原子自己的模型。
  这样一提问,就为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方法,做好了思维方面的铺垫,从而降低了难度。
  
  二、运用评论式提问,启发思维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上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然后让学生将最主要的东西浓缩在最少的字里,让学生将用自己的语言将原子各种模型罗列公布,教师先不表态,提问让学生评价,如学生1上台将他自己归纳的原子结构模型罗列在黑板上,有些原子结构模型表达较啰唆,由学生2对这类原子结构模型进行评价和修正,依次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修正。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原子的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评论,既找到了最简便的表达方法,又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三、运用引导式提问,建构思维模型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新知识海洋中遨游,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在学生汇报了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后,老师提问“我们看到原子结构模型非常多,它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模型?它们是同时出现的吗?有先后顺序,它们为什么有先后顺序?”学生综合大家反馈的信息,统一了“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的认识。我顺势作出引导“汤姆生通过怎样的东西对道尔顿模型提出挑战的?”。汤姆生得到了一个证据——电子,教师再追问“汤姆生如何根据原子中有电子来修正原子模型?”“汤姆生对道尔顿模型是否全盘否认?”这样一个个引导性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建构了原子结构模型,还培养了学生如何建构模型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还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好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这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四、运用比较式提问,引发思维冲突
  
  有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如在学习卢瑟福模型时,就可以采取与汤姆生模型比较的方法来学习。
  师:“卢瑟福又是如何对汤姆生模型进行修正的?你认为卢瑟福得到什么证据来挑战汤姆生模型的?”从课本中可知,由于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很显然,学生通过阅读已经知道答案了。在表示赞许之后,老师抛出问题:“什么偏转?偏转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有偏转?”。这下学生们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偏转’上来了,然后师生利用小球、泡沫和铅球合作模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现当小球撞击铅球时,发生偏转;小球撞击泡沫时,小球不偏转。师再追问:“为什么同样受到力有的发生偏转,有的不偏转?”。课堂就随着这些问题渐渐走向深入。
  老师在这里以“偏转”发问,有效地给学生建构起了思维上的冲突,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个思维上的冲突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教学的契机。
  用比较式的方法提问,将相互联系又容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对比学习,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学会了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环节,看似淡化了建构模型,但在关键、核心处的点拨,恰恰强化了模型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了模型。知识建构不是教师的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交互而实现的。至此,学生对“卢瑟福模型”应该是完全得到理解了,这样一个过程也将“如何建构模型”进行了最为简洁的诠释。——模型的建构需要有证据,经过推理和假设,再修正;也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建立模型的思想。
  
  五、运用开放式提问,提升思维能力
  
  开放式提问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升思维能力。
  原子的模型是通过不断完善、不断修正来完成的。真理的发现总有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学生交流举例,生1:如地心说,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后来哥白尼等人依据大量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绕着太阳转动的。
  生2:在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有很多种不同认识,比如古代中国人,认为是天方地圆,后来的许多现象,使人们逐渐对这些认识产生了怀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知道地球是个近似圆形的球体,再经过现代科技测量后,确定地球的形状为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生3:……
  学生在开放式问题的推动下,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解决,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思维活动,并能根据不同的信息进行不同的表达,在获得独特的反应的同时又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广阔和灵活的信息,提升了思维能力。
  
  六、运用连环式提问,体验思维奥秘
  
  设计一系列的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很小,对于微小的原子核,我们怎样去认识?
  (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是怎样的?
  (3)原子核的体积有多大?
  (4)在一个原子中哪些项目的数目总是相等的?
  (5)质子和中子是不是分到底了?
  在五组相关问题的设置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等方式来揭开原子核的秘密,思维得到了反复和递进的发展,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潜力得以很大限度的发挥。
  
  七、运用突破式提问,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的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在质疑中创造和更新的。突破式提问正是让学生在正确的分析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可以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为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力量,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回答问题。如在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后,让学生观察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回答一杯水可以分到什么层次为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从微观层次上看,水可以先分成水分子。水分子又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说明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能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
  总之,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收获的过程。提问方法的合理运用,要靠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目的,交替运用,教师要设计好提问形式,发挥提问功能,发展学生多彩思维,让课堂教学更显魅力。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拓展训练应以语用为核心,以语言运用为主线来选准语用训练内容,设计拓展训练,借“说”“写”叩问文本,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实践,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提高语言拓展的有效性。  一、以语言运用为主线设计语言拓展训练  (一)语言拓展训练——让抽象变具体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而感
摘 要:“课外实验”栏目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实验的一部分,结合“课外实验”栏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课外实验”栏目有效探究的教学策略,以及做好“课外实验”栏目教学、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义务教育化学人教版实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物理成绩尤其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农村初中生源质量下降是主要因素,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和要求,当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产生退却念头,成绩欠佳又造成心理失落,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多数智力水平不低,而是非智力因素不好,影响了智力因素的发挥。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出现了困境。如何让中职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中职生的职业稳定和长远发展,是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以北京市外事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例,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研究了针对中职生开展职业教育的措施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
摘 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分析得十分透彻,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塞得满满的,是非常不可取的。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关注到了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
一、内涵阐述  模型建构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建构能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及知识,自主构建一定的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二、
摘 要: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往往得到重视和强化,程序性知识则被忽略。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把语言分析法教学法和语篇分析教学法结合起来,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各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总会关心地问道:“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这一环节,教师大都希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说出学习中的困惑,以便实现课堂上的补差补缺。但每每令老师失望的是,此时,几乎没人举手!当老师满含期望,与有的学困生四目相对时,他们有的显得局促不安,千方百计躲避老师的目光;有的则显得异常镇静,装得若无其事。当教师点名要求他们回答时,他们
[摘 要]  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评论学生作文优劣得失的批语,写好作文评语是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评语的实施必须讲究一个“巧”字,应凸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充分体现习作评价的实效化。对“拙作”评语,要突出一个“趣”字;对“中作”评语,要落实一个“能”字;对“佳作”评语,要彰显一个“赏”字。真正使作文评语既发挥其评价功能,又体现其导向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积累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体验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感悟夏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激情导入  1.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荷叶小水珠 摇篮 亮晶晶 停机坪透明 翅膀 蹲下笑嘻嘻  2.读歌谣:生字宝宝搬家了,你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