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变知识学习为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主体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全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能力培养,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学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透过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变单一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彻底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
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质疑情境,能很好地变学生“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学习”。
物理学科是有趣的,在教学中,为了创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巧妙设疑布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情境对于物理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的手段,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正能量”。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创设物理情境,使其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会不断激发求知欲,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个性教育是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个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归纳,物理规律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网络让学生构建,充分体现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多鼓励,慎批评,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学好物理。
四、充分利用教材实验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在物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只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教学环境中走出来,改变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下的探究實验教学是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主选择探究方向,自定实验方案,尝试动手操作,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研究和分析,认识到物理现象是非常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展示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总之,自主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韩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3(71).
[3]董菲.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中学探究实验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全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能力培养,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学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透过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变单一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彻底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
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质疑情境,能很好地变学生“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学习”。
物理学科是有趣的,在教学中,为了创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巧妙设疑布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情境对于物理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的手段,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正能量”。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创设物理情境,使其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会不断激发求知欲,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个性教育是新时代的一种教育理念,个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归纳,物理规律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网络让学生构建,充分体现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多鼓励,慎批评,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学好物理。
四、充分利用教材实验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在物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只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教学环境中走出来,改变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下的探究實验教学是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主选择探究方向,自定实验方案,尝试动手操作,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研究和分析,认识到物理现象是非常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展示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总之,自主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韩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3(71).
[3]董菲.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中学探究实验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