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嘉佳如今的经历大概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一个爱吃小龙虾的写作者才是好导演。
张嘉佳 畅销书作家、编剧、导演。2013年7月起在新浪微博上发表33篇睡前小故事,该系列微博被转发超过200万次。2015年其自编自导的电影《摆渡人》开机,由王家卫担任监制,引起广泛关注。主要作品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我留在你身边》等。
7月,应香港贸易发展局邀请,张嘉佳在香港书展以“讲故事”为主题与青年作家葛亮对谈。名家云集的书展上,无论是当地媒体的报道,还是书展现场最醒目位置的大幅海报,他和龙应台、侯孝贤一起,成为本届香港书展最引人关注的嘉宾之一。
与他对谈的青年作家葛亮,也曾在南京大学就读,是高张嘉佳三届的师兄。早几年,葛亮就总是不断听说自己有个“非常牛的校友”。同是年轻的写作者,这回碰面自然少不了插科打诨,张嘉佳微妙的身份标签,首先成了葛亮的介绍词。
“一头著名金毛犬的主人”,“一位和王家卫合作的导演”,“一位爱吃小龙虾的创业者”葛亮这样概括作家身份之外的张嘉佳。的确,一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张嘉佳登上去年的作家富豪榜,与王家卫的合作又让他在电影圈里成为了最具话题性的导演。然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卖小龙虾的美食家。
演讲、采访结束后,张嘉佳在香港北角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晚饭。他已经连续忙碌七十多个小时,从他脸上却看不到太多的疲惫。在那家人声鼎沸、菜式繁多的小店里,到处乱飙的粤语让人仿佛置身港片之中。北方并不常见的菜式,人来人往的拥挤,隔壁座位上客人喝醉了酒,让人觉得一个酒瓶会随时砸过来。
而张嘉佳只是坐在椅子上笑,看大家吃得热火朝天,听着旁边传来的粤语傻乐。偶尔他聊起导演的新片《摆渡人》,监制是自己的偶像王家卫,主演是“颜值高自己一百倍”的梁朝伟。他说,听他们讲粤语是一种享受。工作时,他感觉像在看TVB的剧集一样,被那些迷人的音调所吸引。
对于大众给他的“治愈男神”的定位,他坦言,自己并没有刻意去治愈、去温暖谁。当时的他处于人生中最微妙的时期—婚姻的失败,身无分文,父亲在动心肌手术。“我是从黑夜里自己走出来的。治愈不是我自己想去赋予的,而是我的经历赋予的,和文学的技巧没有太大关系。”张嘉佳说。
“时间不会停止,这是冰冷的宇宙规则,也是一切绝望的来源。但正因为它不会变化,才会产生希望。你不需要说服自己,你只有一个选择,可以停顿,可以休息,可以困倦,但必须往前走。走不动了,是绝望。可以继续走,这就是希望。”
拍读者心中的《摆渡人》
张嘉佳的书看哭了很多人,张嘉佳的现场演讲笑坏了很多人。
“我是来香港献身给大家的。”开场白决定了香港书展上他演讲的基调。“我是大家的陪睡员,大家的喜欢,让这本书变成华语小说不大不小的奇迹。”一场主题演讲,一场媒体群访,还有会后几家媒体的专访。张嘉佳全程高能,笑料不断。
他在演讲上提到那本让自己红透华语写作界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当初首印时,只有20万册。一开始,他发了条微博,说书卖到50万就去裸奔。然而,书上市的第一天,中午12点当当断货,晚上7点亚马逊断货。当晚半夜1点35分,张嘉佳偷偷删掉了那条微博。这次在书展现场,张嘉佳重新制定了目标,只要《摆渡人》的票房过十亿他就裸奔。
谈到从作家到导演,是压力还是享受的话题,他表示:“一开始王家卫导演跟我说,嘉佳只有你自己写剧本才有原汁原味,我自己写了一阵子,后来他又说,你自己写的剧本只有你自己去导演才有原汁原味。”王家卫对于电影的要求非常高,正常电影的剧本在两万多字,《摆渡人》已经写到78万字,更可怕的是,每一稿基本都是全新的故事。
开机前,张嘉佳熬了7个通宵,抽了7条烟做成了一稿,编剧组、导演组欢呼雀跃,以为终于完成了。结果是,第二天再做一稿。“把主人公的一整条线都换掉了。我把自己过去人生的经历一半写到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里,另一半就写到了《摆渡人》里。”
很多人对王家卫有误解,以为他是不用剧本的。张嘉佳慢慢发现,王家卫不是没有剧本,而是他的剧本太宏大。王家卫要的剧本,不是每一个情节的可能性,而是每一个人物的可能性。他要在剧本里把每一个人物的一生都写完,然后把这些人物在一生中的交集做成一个故事。这是张嘉佳做《摆渡人》剧本做到20稿时的体会。但当做到第30稿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王家卫要的不是在剧本里面写尽每个人的一生,而是每个人物一生的几种可能性。“《摆渡人》原著小说3千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11万字,《摆渡人》变成电影剧本78万字。怎么拍呢?”
拍电影让张嘉佳头疼,但又过瘾。他说自己拍电影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找一个帅哥去演自己,人生的梦想到这儿算是达到了巅峰。“你能想象让梁朝伟演自己吗,在颜值上差了一百多倍。有时候看着梁朝伟我就觉得有点羞愧,当初应该长得帅一点,才有资格请他来演。”
对于成名前吃的苦,他只字不提,云淡风轻。“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做电影宣传时都用梦想的名义,讲自己逆袭奋斗的过程,经历了很多苦难:一开始搬砖,后来卖馄饨,然后卖杂志,后来创业失败了,痛苦万分在寂寞的深夜里对着月亮嚎叫—我一定要成功。”张嘉佳笑说自己也很痛苦,“因为我没有这些过程啊,我天生就是成功的啊,这太令人痛苦了。”
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在他耍嘴皮子的背后,是繁重忙碌的工作。凌晨四点半,完成当日的电影拍摄后,张嘉佳连夜坐飞机从上海飞到香港,做采访做演讲,连续几个日夜没顾得上合眼。“我想对读者负责,给他们一个心目中的《摆渡人》。我想拍让大家一看就觉得这是《摆渡人》的东西。”
是玩客,不是美食家
除了电影导演,张嘉佳这几年来又多了一个商人的身份。卖的不是什么高端玩意,而是让人垂涎欲滴的小龙虾。
张嘉佳喜欢在微博上深夜发好吃的。他眼中的自己不是美食家,就是个玩客,只要是食物,基本没有不能接受的—甚至连牛粪火锅、竹节虫刺身他都吃过。他也承认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对美食非常讲究,“讲究到了矫情的地步”,后来他发现这样限制住了意外的发生,而大量美味的诞生都是一种意外,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碰撞。“现在彻底没节操了,毫无忌口,不谈局限,跟随味道奔跑在山与海之间。当然,最爱的还是我大重庆老火锅和东南亚菜系—烟酒过度的人会比较重口。” 据说,被粉丝们称为“小龙虾男神”的张嘉佳吃过的小龙虾得以吨计算。很多人看了他写的南京小龙虾地图,专门去南京他提到的店里吃个饱。要是大快朵颐的时候提到他的大名,老板还会加送小菜。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想认识五百个美女。三十岁出头了,认识了五百个饭店老板。” 张嘉佳跟几十家龙虾馆子老板聊过天,有刻苦钻研的,有一成不变的,也有年年翻新的。至于对小龙虾的热爱究竟从何而来,他很难说清,吃到“久病成医”,自己也就精于此道了。“龙虾一道,到最后拼的其实是原料。虾子好,配料好,怎么弄都好。青壳虾壳薄肉松,煮的时间不能长,适合清水。红壳虾壳重肉紧,煮的时间久一点,适合酱烧。一些店家拿青壳的酱烧,是因为它比红壳、黑壳的便宜,所以你会发现端上来一捏都会瘪。”
讨教他的独门秘籍,他也说得有板有眼。“至于做法—清水煮,其实是个障眼法。煮的时候水跟啤酒要一比一的程度才行,啤酒好,花椒好,味道就好。酱烧的,不管你是豆豉、香辣还是其它,蒜头青椒洋葱越多越好,靠植物本身的鲜甜来提味,南方人还可以多加冰糖或者黄糖,口感糯而入味。这是两个大前提。你进馆子要是看到酱烧型的小龙虾里没放蒜头青椒和洋葱,代表这家馆子压根不会做。”
两年前采访他时,张嘉佳曾说,作家是不太适合开美食店的。“我曾经有个伟大的梦想,要把自己觉得最好吃的东西,集中起来开一个馆子。后来发现,哪怕只集中百分之一,已经要消耗我半辈子精力,于是放弃了。现在我觉得,吃东西是个非常私人的事情。有人问我,张嘉佳,你吃过最震撼人心的食物是什么?我回答,是在桃花林里吃蟹黄包芋艿,葱油三丝面。那人大馋,问,在哪里可以吃到?我回答,我自己吃得开心就够了,管你死活呢。所以我连美食专栏都不会开。”
一年后,事情有了变化。2014年冬天,张嘉佳和十多年的老友相约在工体边的烧虾师。那天他病后复出,竟然滴酒未沾。他说:“开个龙虾馆吧。”2015年夏天,卷福小龙虾上市。
吃,对张嘉佳意味着什么?即使在他人生低谷、精神抑郁时,吃仍是不能割舍的人生趣味。比如他喜欢的火锅。他吃火锅的时候太投入,永远不知道坐在旁边的人是谁。他觉得,一个人吃火锅,也并没有那么难过。
张嘉佳爬过一回华山。正常的人爬华山大概花4到7个小时,张嘉佳一爬就是11个小时—因为身上背了大概25公斤的全套火锅用品。“我从黄昏开始爬,爬到华山顶上的时候,已经快日出了。”后半夜里,天气寒冷肚子饿,当旁边的人在吃一碗要价30块的牛肉面时,张嘉佳坐在亭子里面,架起酒精炉,吃起火锅。“我还有一个冰壶,里面有羊肉卷,鱼汤,倒进去,点着,‘滋啦’然后旁边还有一个女孩,跑过来说,帅哥,能不能跟你一起吃?”
这个情节,后来还被他写到了睡前故事《我叫刘大黑》里。
说起来,张嘉佳还在南京开过一家毫无盈利的酒吧。一开始,酒吧只对朋友开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最好的酒,请最好的厨师。结果亏得一塌糊涂—每个人都挂账,结账遥遥无期,逼得张嘉佳都快在墙壁上贴挂单排行榜了。后来,他索性把酒吧关了半年,重新装修,这次直接对外营业了。但是由于酒吧在院子里,如果没人带着去的话,找到还有点难度。
“我的态度很简单,只要不是亏得太狠,它就会一直在。因为它对于我而言,是一座城市里的岛屿,我的故事和朋友们的故事,都在里面。”
张嘉佳 畅销书作家、编剧、导演。2013年7月起在新浪微博上发表33篇睡前小故事,该系列微博被转发超过200万次。2015年其自编自导的电影《摆渡人》开机,由王家卫担任监制,引起广泛关注。主要作品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我留在你身边》等。
7月,应香港贸易发展局邀请,张嘉佳在香港书展以“讲故事”为主题与青年作家葛亮对谈。名家云集的书展上,无论是当地媒体的报道,还是书展现场最醒目位置的大幅海报,他和龙应台、侯孝贤一起,成为本届香港书展最引人关注的嘉宾之一。
与他对谈的青年作家葛亮,也曾在南京大学就读,是高张嘉佳三届的师兄。早几年,葛亮就总是不断听说自己有个“非常牛的校友”。同是年轻的写作者,这回碰面自然少不了插科打诨,张嘉佳微妙的身份标签,首先成了葛亮的介绍词。
“一头著名金毛犬的主人”,“一位和王家卫合作的导演”,“一位爱吃小龙虾的创业者”葛亮这样概括作家身份之外的张嘉佳。的确,一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张嘉佳登上去年的作家富豪榜,与王家卫的合作又让他在电影圈里成为了最具话题性的导演。然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卖小龙虾的美食家。
演讲、采访结束后,张嘉佳在香港北角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晚饭。他已经连续忙碌七十多个小时,从他脸上却看不到太多的疲惫。在那家人声鼎沸、菜式繁多的小店里,到处乱飙的粤语让人仿佛置身港片之中。北方并不常见的菜式,人来人往的拥挤,隔壁座位上客人喝醉了酒,让人觉得一个酒瓶会随时砸过来。
而张嘉佳只是坐在椅子上笑,看大家吃得热火朝天,听着旁边传来的粤语傻乐。偶尔他聊起导演的新片《摆渡人》,监制是自己的偶像王家卫,主演是“颜值高自己一百倍”的梁朝伟。他说,听他们讲粤语是一种享受。工作时,他感觉像在看TVB的剧集一样,被那些迷人的音调所吸引。
对于大众给他的“治愈男神”的定位,他坦言,自己并没有刻意去治愈、去温暖谁。当时的他处于人生中最微妙的时期—婚姻的失败,身无分文,父亲在动心肌手术。“我是从黑夜里自己走出来的。治愈不是我自己想去赋予的,而是我的经历赋予的,和文学的技巧没有太大关系。”张嘉佳说。
“时间不会停止,这是冰冷的宇宙规则,也是一切绝望的来源。但正因为它不会变化,才会产生希望。你不需要说服自己,你只有一个选择,可以停顿,可以休息,可以困倦,但必须往前走。走不动了,是绝望。可以继续走,这就是希望。”
拍读者心中的《摆渡人》
张嘉佳的书看哭了很多人,张嘉佳的现场演讲笑坏了很多人。
“我是来香港献身给大家的。”开场白决定了香港书展上他演讲的基调。“我是大家的陪睡员,大家的喜欢,让这本书变成华语小说不大不小的奇迹。”一场主题演讲,一场媒体群访,还有会后几家媒体的专访。张嘉佳全程高能,笑料不断。
他在演讲上提到那本让自己红透华语写作界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当初首印时,只有20万册。一开始,他发了条微博,说书卖到50万就去裸奔。然而,书上市的第一天,中午12点当当断货,晚上7点亚马逊断货。当晚半夜1点35分,张嘉佳偷偷删掉了那条微博。这次在书展现场,张嘉佳重新制定了目标,只要《摆渡人》的票房过十亿他就裸奔。
谈到从作家到导演,是压力还是享受的话题,他表示:“一开始王家卫导演跟我说,嘉佳只有你自己写剧本才有原汁原味,我自己写了一阵子,后来他又说,你自己写的剧本只有你自己去导演才有原汁原味。”王家卫对于电影的要求非常高,正常电影的剧本在两万多字,《摆渡人》已经写到78万字,更可怕的是,每一稿基本都是全新的故事。
开机前,张嘉佳熬了7个通宵,抽了7条烟做成了一稿,编剧组、导演组欢呼雀跃,以为终于完成了。结果是,第二天再做一稿。“把主人公的一整条线都换掉了。我把自己过去人生的经历一半写到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里,另一半就写到了《摆渡人》里。”
很多人对王家卫有误解,以为他是不用剧本的。张嘉佳慢慢发现,王家卫不是没有剧本,而是他的剧本太宏大。王家卫要的剧本,不是每一个情节的可能性,而是每一个人物的可能性。他要在剧本里把每一个人物的一生都写完,然后把这些人物在一生中的交集做成一个故事。这是张嘉佳做《摆渡人》剧本做到20稿时的体会。但当做到第30稿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王家卫要的不是在剧本里面写尽每个人的一生,而是每个人物一生的几种可能性。“《摆渡人》原著小说3千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11万字,《摆渡人》变成电影剧本78万字。怎么拍呢?”
拍电影让张嘉佳头疼,但又过瘾。他说自己拍电影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找一个帅哥去演自己,人生的梦想到这儿算是达到了巅峰。“你能想象让梁朝伟演自己吗,在颜值上差了一百多倍。有时候看着梁朝伟我就觉得有点羞愧,当初应该长得帅一点,才有资格请他来演。”
对于成名前吃的苦,他只字不提,云淡风轻。“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做电影宣传时都用梦想的名义,讲自己逆袭奋斗的过程,经历了很多苦难:一开始搬砖,后来卖馄饨,然后卖杂志,后来创业失败了,痛苦万分在寂寞的深夜里对着月亮嚎叫—我一定要成功。”张嘉佳笑说自己也很痛苦,“因为我没有这些过程啊,我天生就是成功的啊,这太令人痛苦了。”
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在他耍嘴皮子的背后,是繁重忙碌的工作。凌晨四点半,完成当日的电影拍摄后,张嘉佳连夜坐飞机从上海飞到香港,做采访做演讲,连续几个日夜没顾得上合眼。“我想对读者负责,给他们一个心目中的《摆渡人》。我想拍让大家一看就觉得这是《摆渡人》的东西。”
是玩客,不是美食家
除了电影导演,张嘉佳这几年来又多了一个商人的身份。卖的不是什么高端玩意,而是让人垂涎欲滴的小龙虾。
张嘉佳喜欢在微博上深夜发好吃的。他眼中的自己不是美食家,就是个玩客,只要是食物,基本没有不能接受的—甚至连牛粪火锅、竹节虫刺身他都吃过。他也承认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对美食非常讲究,“讲究到了矫情的地步”,后来他发现这样限制住了意外的发生,而大量美味的诞生都是一种意外,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碰撞。“现在彻底没节操了,毫无忌口,不谈局限,跟随味道奔跑在山与海之间。当然,最爱的还是我大重庆老火锅和东南亚菜系—烟酒过度的人会比较重口。” 据说,被粉丝们称为“小龙虾男神”的张嘉佳吃过的小龙虾得以吨计算。很多人看了他写的南京小龙虾地图,专门去南京他提到的店里吃个饱。要是大快朵颐的时候提到他的大名,老板还会加送小菜。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想认识五百个美女。三十岁出头了,认识了五百个饭店老板。” 张嘉佳跟几十家龙虾馆子老板聊过天,有刻苦钻研的,有一成不变的,也有年年翻新的。至于对小龙虾的热爱究竟从何而来,他很难说清,吃到“久病成医”,自己也就精于此道了。“龙虾一道,到最后拼的其实是原料。虾子好,配料好,怎么弄都好。青壳虾壳薄肉松,煮的时间不能长,适合清水。红壳虾壳重肉紧,煮的时间久一点,适合酱烧。一些店家拿青壳的酱烧,是因为它比红壳、黑壳的便宜,所以你会发现端上来一捏都会瘪。”
讨教他的独门秘籍,他也说得有板有眼。“至于做法—清水煮,其实是个障眼法。煮的时候水跟啤酒要一比一的程度才行,啤酒好,花椒好,味道就好。酱烧的,不管你是豆豉、香辣还是其它,蒜头青椒洋葱越多越好,靠植物本身的鲜甜来提味,南方人还可以多加冰糖或者黄糖,口感糯而入味。这是两个大前提。你进馆子要是看到酱烧型的小龙虾里没放蒜头青椒和洋葱,代表这家馆子压根不会做。”
两年前采访他时,张嘉佳曾说,作家是不太适合开美食店的。“我曾经有个伟大的梦想,要把自己觉得最好吃的东西,集中起来开一个馆子。后来发现,哪怕只集中百分之一,已经要消耗我半辈子精力,于是放弃了。现在我觉得,吃东西是个非常私人的事情。有人问我,张嘉佳,你吃过最震撼人心的食物是什么?我回答,是在桃花林里吃蟹黄包芋艿,葱油三丝面。那人大馋,问,在哪里可以吃到?我回答,我自己吃得开心就够了,管你死活呢。所以我连美食专栏都不会开。”
一年后,事情有了变化。2014年冬天,张嘉佳和十多年的老友相约在工体边的烧虾师。那天他病后复出,竟然滴酒未沾。他说:“开个龙虾馆吧。”2015年夏天,卷福小龙虾上市。
吃,对张嘉佳意味着什么?即使在他人生低谷、精神抑郁时,吃仍是不能割舍的人生趣味。比如他喜欢的火锅。他吃火锅的时候太投入,永远不知道坐在旁边的人是谁。他觉得,一个人吃火锅,也并没有那么难过。
张嘉佳爬过一回华山。正常的人爬华山大概花4到7个小时,张嘉佳一爬就是11个小时—因为身上背了大概25公斤的全套火锅用品。“我从黄昏开始爬,爬到华山顶上的时候,已经快日出了。”后半夜里,天气寒冷肚子饿,当旁边的人在吃一碗要价30块的牛肉面时,张嘉佳坐在亭子里面,架起酒精炉,吃起火锅。“我还有一个冰壶,里面有羊肉卷,鱼汤,倒进去,点着,‘滋啦’然后旁边还有一个女孩,跑过来说,帅哥,能不能跟你一起吃?”
这个情节,后来还被他写到了睡前故事《我叫刘大黑》里。
说起来,张嘉佳还在南京开过一家毫无盈利的酒吧。一开始,酒吧只对朋友开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最好的酒,请最好的厨师。结果亏得一塌糊涂—每个人都挂账,结账遥遥无期,逼得张嘉佳都快在墙壁上贴挂单排行榜了。后来,他索性把酒吧关了半年,重新装修,这次直接对外营业了。但是由于酒吧在院子里,如果没人带着去的话,找到还有点难度。
“我的态度很简单,只要不是亏得太狠,它就会一直在。因为它对于我而言,是一座城市里的岛屿,我的故事和朋友们的故事,都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