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如科技馆之类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三课堂。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理想课堂,就这种教育方式做分析研究。
寓教于樂 学生 科普 兴趣 第三课堂
一、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各种科普活动,是对纯理论科学知识的有力补充。这种形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能够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唤起未成年人对自然科学的求知欲望。“寓教于乐”的传授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更为明显的效果。在学生了解各种科学现象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科学精神包含勤奋刻苦的良好品质,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和严密谨慎的学习精神,这些都将在未成年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各种科技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完善,引导他们更加深入的思考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从前人身上吸取经验,与他人的创造互相借鉴。科普教育内容中包含学科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这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积极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二、开拓学生第三课堂的必要性
西方科技发达国家一般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他们认为,在课堂之外还应增加与科学实践距离更近的教育形式,这就是学生的“第三课堂”——科普教育基地。实践证明,“第三课堂”的开设有其必要性,而且在我国还有一定的紧迫性。“第三课堂”的最大意义,是能够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这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少年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非常重视这种课堂之外的科普活动,该组织曾先后多次与学校联手推行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的非常规科技教育活动。甚至制定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科技人员和著名科学现身各种科普活动,面对面向青少年讲授科学,交流心得。在美国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大城市的科技馆每年都举办多次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这种“第三课堂”的开设,对于普及科技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此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表现为科普活动没有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形成常态化化,目前以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的课外科普教育仅在学生暑假和其他课余时间进行,实质上科普参观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学生还没有从这种活动中吸取真正的科学知识。这是由于科普活动在质和量上都还没有达到要求。其次,就是“寓教于乐”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目前,我国各地的科普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科技馆只是简单地展出科学现象和科技博物,缺乏生动化的设计,气氛沉闷,不利于气氛活跃。鉴于存在的种种问题,现阶段推动“寓教于乐”的第三课堂的科普活动在我国非常有必要。
三、“寓教于乐”的具体措施
1.硬环境建设上突出趣味性
环境的趣味性,是“寓教于乐”的体现。例如,在美国迈阿密科技博览馆的卫生间墙壁上就悬挂着抽水马桶的发展史图片。这种创意虽然花费不多,但是极大地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形式,增加了科普宣传的趣味性,是学生能够在休息之余兴趣盎然地了解平时接触不到的科技知识。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科普对象,若增加科普教育的趣味性,首先应做到寓教于“玩”,在展具设计上应当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取得他们的认同,使之能够更加有兴趣了解展具中的科学成果。除了硬环境建设上突出趣味性之外,在软环境的建设上也要突出趣味性。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科普机构定期举办的各种科普活动,科技知识讲座,而且这些活动都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例如,上海科技馆在双休日针对中小学生举办的科学小讲台,做些小实验或排演些科普剧。这些活动不但能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且还充实了他们的课余时间,使他们每逢周末都会想起科技馆的各种有趣的科普活动。
2.科普场所建设上引入旅游资源是一种有益尝试
例如,上海市的科技展馆不仅是科普教育基地,而且还被评为国家5A级景点。科普与旅游的联姻,大大提高了科普活动的趣味性,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学生的“第三课堂”教育,实为一种有力的创新,也是资源整合的成功之作。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之中受到普遍欢迎,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而且这种科普教育形式,不但针对青少年能起良好的效果,而且对于成年人科技知识的普及也大有助益。如今,上海科技馆每逢假期和春秋之际都会迎来大批的学生游客,在学校和科技管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这种集娱乐和科普于一身的科普基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观热情,亲身体会到了科技的魅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科技知识如一股清流注入学生思想之中。
3.建立大范围的科普网络
“寓教于乐”的科普基地,应当形成层次分明的覆盖网络。以省级科技馆为中心向各地市级城市辐射,其中省级科技馆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地理位置上都应突出中心地位。我国省份地域跨度大,自然、人文环境各不相同,也可以说各有特色。在建设和设计科普基地时应当突出这些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适当考虑综合性科技馆和单项科技馆的比例,避免单一模式和重复建设。丰富多彩的展出模式和个性化明显的展具设计,是吸引学生的必要前提。只有做到特色突出才能在总体上吸引青少年的兴趣,从而实现“寓教于乐”。例如,青少年计算机活动站,无线电活动学校等专业性较强的科普基地,能够吸引一大批针对性强的青少年群体。
总之,“寓教于乐”的第三课堂,不但是增加学生科学知识的重要科普形式,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活动。这一科普形式在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普遍受到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开辟“寓教于乐”的第三课堂,要突出趣味性。兴趣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最佳方案,将第三课堂打造成趣味性、特色性、功能全的科普基地,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蒋英.科普参观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10.
\[2\]杜晓捷.用智慧使科学教育之路越走越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策略\[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
\[3\]李静.以“发展科普,创新科技”为己任,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11.
寓教于樂 学生 科普 兴趣 第三课堂
一、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各种科普活动,是对纯理论科学知识的有力补充。这种形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能够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唤起未成年人对自然科学的求知欲望。“寓教于乐”的传授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更为明显的效果。在学生了解各种科学现象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科学精神包含勤奋刻苦的良好品质,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和严密谨慎的学习精神,这些都将在未成年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各种科技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完善,引导他们更加深入的思考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从前人身上吸取经验,与他人的创造互相借鉴。科普教育内容中包含学科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这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积极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二、开拓学生第三课堂的必要性
西方科技发达国家一般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他们认为,在课堂之外还应增加与科学实践距离更近的教育形式,这就是学生的“第三课堂”——科普教育基地。实践证明,“第三课堂”的开设有其必要性,而且在我国还有一定的紧迫性。“第三课堂”的最大意义,是能够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这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少年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非常重视这种课堂之外的科普活动,该组织曾先后多次与学校联手推行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的非常规科技教育活动。甚至制定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科技人员和著名科学现身各种科普活动,面对面向青少年讲授科学,交流心得。在美国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大城市的科技馆每年都举办多次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这种“第三课堂”的开设,对于普及科技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此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表现为科普活动没有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形成常态化化,目前以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的课外科普教育仅在学生暑假和其他课余时间进行,实质上科普参观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学生还没有从这种活动中吸取真正的科学知识。这是由于科普活动在质和量上都还没有达到要求。其次,就是“寓教于乐”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目前,我国各地的科普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科技馆只是简单地展出科学现象和科技博物,缺乏生动化的设计,气氛沉闷,不利于气氛活跃。鉴于存在的种种问题,现阶段推动“寓教于乐”的第三课堂的科普活动在我国非常有必要。
三、“寓教于乐”的具体措施
1.硬环境建设上突出趣味性
环境的趣味性,是“寓教于乐”的体现。例如,在美国迈阿密科技博览馆的卫生间墙壁上就悬挂着抽水马桶的发展史图片。这种创意虽然花费不多,但是极大地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形式,增加了科普宣传的趣味性,是学生能够在休息之余兴趣盎然地了解平时接触不到的科技知识。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科普对象,若增加科普教育的趣味性,首先应做到寓教于“玩”,在展具设计上应当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取得他们的认同,使之能够更加有兴趣了解展具中的科学成果。除了硬环境建设上突出趣味性之外,在软环境的建设上也要突出趣味性。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科普机构定期举办的各种科普活动,科技知识讲座,而且这些活动都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例如,上海科技馆在双休日针对中小学生举办的科学小讲台,做些小实验或排演些科普剧。这些活动不但能够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且还充实了他们的课余时间,使他们每逢周末都会想起科技馆的各种有趣的科普活动。
2.科普场所建设上引入旅游资源是一种有益尝试
例如,上海市的科技展馆不仅是科普教育基地,而且还被评为国家5A级景点。科普与旅游的联姻,大大提高了科普活动的趣味性,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学生的“第三课堂”教育,实为一种有力的创新,也是资源整合的成功之作。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之中受到普遍欢迎,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而且这种科普教育形式,不但针对青少年能起良好的效果,而且对于成年人科技知识的普及也大有助益。如今,上海科技馆每逢假期和春秋之际都会迎来大批的学生游客,在学校和科技管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这种集娱乐和科普于一身的科普基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观热情,亲身体会到了科技的魅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科技知识如一股清流注入学生思想之中。
3.建立大范围的科普网络
“寓教于乐”的科普基地,应当形成层次分明的覆盖网络。以省级科技馆为中心向各地市级城市辐射,其中省级科技馆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地理位置上都应突出中心地位。我国省份地域跨度大,自然、人文环境各不相同,也可以说各有特色。在建设和设计科普基地时应当突出这些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适当考虑综合性科技馆和单项科技馆的比例,避免单一模式和重复建设。丰富多彩的展出模式和个性化明显的展具设计,是吸引学生的必要前提。只有做到特色突出才能在总体上吸引青少年的兴趣,从而实现“寓教于乐”。例如,青少年计算机活动站,无线电活动学校等专业性较强的科普基地,能够吸引一大批针对性强的青少年群体。
总之,“寓教于乐”的第三课堂,不但是增加学生科学知识的重要科普形式,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活动。这一科普形式在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普遍受到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开辟“寓教于乐”的第三课堂,要突出趣味性。兴趣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最佳方案,将第三课堂打造成趣味性、特色性、功能全的科普基地,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蒋英.科普参观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10.
\[2\]杜晓捷.用智慧使科学教育之路越走越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策略\[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
\[3\]李静.以“发展科普,创新科技”为己任,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