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人力资源成本、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制造业、加工业等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根据产品神明周期理论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循序转向中西部地区是必然趋势。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四大板块”之一的中部的重要国家级战略支撑点,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着怎样优势和问题,值得思考研究。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转移;一带一路;产业梯度理论
一、中原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意义重大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乎中部崛起,而产业转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产业转移不是无条件的,而应该时刻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进行权衡取舍以跟上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步伐: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也逐渐进入中低增速的“新常态”;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此战略不仅会深刻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会使国内各部经济产生深刻变革;谁能把握住机遇就能实现跨越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一些生产要素的效用、顛覆并重塑传统产业,以上这些都对产业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高了产业转移的速度,扩大了产业转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索了在这些新的国家战略和社会科技变革的形势下,河南省应该如何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初具规模但问题较多
(一)承接产业转移成果显著
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简政放权,简化审批,营造了良好的法治、信用环境,加快了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因此使得河南省对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近来来,陆续有沃尔玛、家乐福、西门子、富士康等大型跨国企业或全球五百强企业落户河南,至今已有近一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河南,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投资河南,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如此,以新乡、郑州、洛阳为代表的城市成为中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热土,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目光,“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利用外商资金实际增长率为年均37.3%,超越同期的中部平均水平,2011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35.6%,高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强力助推河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其中尤其是富士康的入驻,为河南的出口增长贡献了近一半的份额。
(二)制造业是主力,产业结构是软肋
1.河南省积极承接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其项目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以制造业为重,其中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制造等轻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包括采选、冶炼、压延加工等,石油加工、化学产品加工等化学工业,汽车零配件制造和整装以及通用、专用装备制造等在产业转移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产业内的技术、管理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产品的技术含量有较高的提升,但这种提升带来的只是产品结构的改变,对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贡献较小。同时,产业转移中的一些低端产业加重了资源环境负荷,生态压力持续趋紧,需要对产业转移进行严格的筛选,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第一产业投资变化不大,没有产生本质的进步依然是小农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河南省应该借新乡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平台同时借鉴吸收深圳重庆等的改革经验大胆创新,探索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发展绿色高质农业和农业旅游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保收,扩大内需消费,从而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打造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房地产、旅游业等发展迅速但是质量有待提高,并且相关的配套服务没能及时跟上,以开封为例,开封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是质量粗糙,相应的住宿服务不够完善,交通拥堵,而且创新力度不够存在吃老本的现象,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基本没有服务意识,造成顾客极差的消费体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很多城市和服务行业也是常态。第三产业发展始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滞后严重制约了河南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也不利于河南省吸引和留住发展所需的人才,人才的流失和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正在颠覆传统的餐饮,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的运作和经验模式,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解开思想上的束缚,引进相关的企业对主动改造传统行业,塑造竞争优势。比如河南省在2015年河南省政府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智慧河南,助推河南的各项政治经济改革,优化市场环境,从而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三)政府服务型职能还没有完全确立
政府主导产业转移也许是全中国的普遍现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央政府一直在做的努力: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同时,地方政府不应该只是亦步亦趋,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敢于走在国家的前面。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虽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容易造成转移产业的水土不服,各区域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市场的扭曲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来看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利用,培育产业持续优化升级的源动力。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给出易于扭曲市场的优惠政策:大额补贴、税收减免、以土地换项目、政府采购等,由此造成各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恶性竞争,政府应该意识到本地的企业经营环境即制度环境和市场需求才是吸引企业产业转移的本源。所以政府要做到真正的简政放权,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四)产业聚集效应不足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河南省确定了很多产业集聚区,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城市新区如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 、许昌、漯河等地的新区,因为产业服务环境较好,交通与信息环境建设到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位优势,从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强制等因素,园区内往往是几种产业的简单拼凑,不能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产业区内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同时,园区内主导产业不明确或仍然是传统产业而不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链不完善,不能形成协同效应。所以要加强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根据区域禀赋和中原城市群的定位合作,确定发展各自的核心主导产业,然后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高低、粗细搭配充分利用固有资源,实现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共同发展。 三、结论
(一)借助反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有利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激发鼓励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以企业为主体,百家争鸣,从而激活中原经济区。
(二)人才是根本
所以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升省内高校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级技工,改革户籍制度等促进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想方设法吸引省外人才,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走“绿色经济”的道路
新常态下,不应再单纯追求高GDP增长率,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周边兄弟省份的差异和特色,相互协作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借助互联网+加大创新力度,对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进行创新改进,重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弯道超越。
(四)赶上新一轮“信息化”浪潮
信息就是生产力。解放思想,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力量,实现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颠覆改造实现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解决中原经济区发展所遇到的环境、资源等瓶颈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切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对于中原经济区如何乘上“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要有逆向和差异化思维。我们不和周边区域搞同质化竞争,而是利用我们发达的物流交通网络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连接东、中、西的各个市场,使国际通关更加畅通便利,为本地和外地产品打开沿线国家的市场,进而加大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參考文献
[1]陈栋生.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2]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17-220.
[3]王全春.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0-174.
[4]朱有志.中部蓝皮书201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1-167.
作者简介:
李海红(1991-),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陈国创(1990-),男,汉族,河南兰考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1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转移;一带一路;产业梯度理论
一、中原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意义重大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乎中部崛起,而产业转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产业转移不是无条件的,而应该时刻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进行权衡取舍以跟上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步伐: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也逐渐进入中低增速的“新常态”;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此战略不仅会深刻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会使国内各部经济产生深刻变革;谁能把握住机遇就能实现跨越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一些生产要素的效用、顛覆并重塑传统产业,以上这些都对产业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高了产业转移的速度,扩大了产业转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索了在这些新的国家战略和社会科技变革的形势下,河南省应该如何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初具规模但问题较多
(一)承接产业转移成果显著
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简政放权,简化审批,营造了良好的法治、信用环境,加快了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因此使得河南省对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近来来,陆续有沃尔玛、家乐福、西门子、富士康等大型跨国企业或全球五百强企业落户河南,至今已有近一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河南,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投资河南,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如此,以新乡、郑州、洛阳为代表的城市成为中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热土,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目光,“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利用外商资金实际增长率为年均37.3%,超越同期的中部平均水平,2011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35.6%,高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强力助推河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其中尤其是富士康的入驻,为河南的出口增长贡献了近一半的份额。
(二)制造业是主力,产业结构是软肋
1.河南省积极承接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其项目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以制造业为重,其中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制造等轻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包括采选、冶炼、压延加工等,石油加工、化学产品加工等化学工业,汽车零配件制造和整装以及通用、专用装备制造等在产业转移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产业内的技术、管理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产品的技术含量有较高的提升,但这种提升带来的只是产品结构的改变,对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贡献较小。同时,产业转移中的一些低端产业加重了资源环境负荷,生态压力持续趋紧,需要对产业转移进行严格的筛选,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第一产业投资变化不大,没有产生本质的进步依然是小农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河南省应该借新乡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平台同时借鉴吸收深圳重庆等的改革经验大胆创新,探索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发展绿色高质农业和农业旅游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保收,扩大内需消费,从而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打造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房地产、旅游业等发展迅速但是质量有待提高,并且相关的配套服务没能及时跟上,以开封为例,开封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是质量粗糙,相应的住宿服务不够完善,交通拥堵,而且创新力度不够存在吃老本的现象,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基本没有服务意识,造成顾客极差的消费体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很多城市和服务行业也是常态。第三产业发展始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滞后严重制约了河南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也不利于河南省吸引和留住发展所需的人才,人才的流失和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正在颠覆传统的餐饮,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的运作和经验模式,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解开思想上的束缚,引进相关的企业对主动改造传统行业,塑造竞争优势。比如河南省在2015年河南省政府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智慧河南,助推河南的各项政治经济改革,优化市场环境,从而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三)政府服务型职能还没有完全确立
政府主导产业转移也许是全中国的普遍现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央政府一直在做的努力: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同时,地方政府不应该只是亦步亦趋,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敢于走在国家的前面。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虽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容易造成转移产业的水土不服,各区域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市场的扭曲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来看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利用,培育产业持续优化升级的源动力。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给出易于扭曲市场的优惠政策:大额补贴、税收减免、以土地换项目、政府采购等,由此造成各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恶性竞争,政府应该意识到本地的企业经营环境即制度环境和市场需求才是吸引企业产业转移的本源。所以政府要做到真正的简政放权,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四)产业聚集效应不足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河南省确定了很多产业集聚区,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城市新区如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 、许昌、漯河等地的新区,因为产业服务环境较好,交通与信息环境建设到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位优势,从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强制等因素,园区内往往是几种产业的简单拼凑,不能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产业区内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同时,园区内主导产业不明确或仍然是传统产业而不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链不完善,不能形成协同效应。所以要加强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根据区域禀赋和中原城市群的定位合作,确定发展各自的核心主导产业,然后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高低、粗细搭配充分利用固有资源,实现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共同发展。 三、结论
(一)借助反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有利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激发鼓励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以企业为主体,百家争鸣,从而激活中原经济区。
(二)人才是根本
所以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升省内高校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级技工,改革户籍制度等促进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想方设法吸引省外人才,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三)走“绿色经济”的道路
新常态下,不应再单纯追求高GDP增长率,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周边兄弟省份的差异和特色,相互协作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借助互联网+加大创新力度,对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进行创新改进,重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弯道超越。
(四)赶上新一轮“信息化”浪潮
信息就是生产力。解放思想,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力量,实现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颠覆改造实现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解决中原经济区发展所遇到的环境、资源等瓶颈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切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对于中原经济区如何乘上“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要有逆向和差异化思维。我们不和周边区域搞同质化竞争,而是利用我们发达的物流交通网络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连接东、中、西的各个市场,使国际通关更加畅通便利,为本地和外地产品打开沿线国家的市场,进而加大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參考文献
[1]陈栋生.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2]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17-220.
[3]王全春.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0-174.
[4]朱有志.中部蓝皮书201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1-167.
作者简介:
李海红(1991-),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陈国创(1990-),男,汉族,河南兰考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1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