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实,语文教学中的这一次次“旅行”,正是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地大物博 文化素养
在我进行语文教学时,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字总是令我陶醉、神往。透过一篇篇生动精彩的课文,我似乎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来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这真像是在语文教学中旅行。
一、行走在千山万水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江山如画,但是孩子们并不能全部都亲自前往了解和感受。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写景文章,这正好扩充了孩子们的视野。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我在课前问谁去过此地旅游,7~8人的学生中仅有两名学生去过。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我借助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不斷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想象云雾缭绕下那奇、秀、险的山以及山间的绿树红花……那是何等的惬意!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他们兴奋地赞叹着。课下,孩子们纷纷和我交流:暑假一定要去桂林亲眼看看!他们还热烈地讨论去游玩时如何做到环保,让这样纯天然的美景不被污染;如何做宣传画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快乐的旅行。
二、行走在大江南北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认为,要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人教版四年级《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独特迷人的风景,表现了农人们质朴祥和的生活。班上的孩子们从小就在县城生活,少数老家在农村的学生也只有在逢年过节偶尔才能体验到乡村生活,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孩子们对乡村的田园风光感到很新奇,学习兴趣非常深厚,我趁热打铁对孩子们说:“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权当作你今天是在进行乡村一日游吧。”孩子们读了以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仿佛看到了乡下人家,每一家门前都开着艳丽的月季花,那月季花一簇簇、一丛丛,姿态不一,颜色也多。”有个孩子立即补充说:“月季花旁有一群调皮的小男孩正准备捉蝴蝶,几个爱美的小女孩正采摘着花朵往自己的头上戴。”补充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已完全打开,我不忍打断孩子们的发言,渐渐地我也听入迷了,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中。罗丹说:“我们的眼睛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于是课后,我要求孩子们去郊外用心观察。孩子们只有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才会更加热爱生活。这正如爱默生在《论自然》中说:“对于成人来说,太阳照亮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但对孩子们来说,太阳却能透过他们的眼睛照进他们的心田。”人教版五年级《小桥流水人家》一课,孩子们在学习中一下子被江南水乡那迷人的风景所吸引。有个孩子在交流时说推窗就能看见小河,河面上随处可见弯弯的石拱桥,要是做作业累了,到桥上去走走吹吹风,该有多舒服!还有的孩子说他最喜欢山上那一片片整齐的茶园,想去体验采茶的乐趣……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分明感到这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我和孩子们又一次欢快的旅行。教育家第斯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我想,在这堂课中,我不仅仅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情感体验,更唤起了孩子们的人生感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应该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这美好的生活,从小学做一个阳光自信的善于欣赏美好事物的人。
三、行走在异域边疆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不同的民族背后呈现的是不同的文化,加之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折射出的是多样的文。人教版六年级教材《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通过学习,孩子们不仅欣赏到了客家人独有的民居——土楼,更了解到了客家人的文化和智慧,土楼里居住的人家多则两三百户,少则也有几十户,但他们在一起生活非常和谐,客家人这种勤劳、团结、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通过文字介绍,我和孩子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疆和田,和维吾尔人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羊肉,饭后载歌载舞……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了他们的民族习俗,还了解到了维吾尔人与沙土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其实就是孩子们了解维吾尔族文化的过程。
四、行走在世界各地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人说:“语文学科一半是教育,一半是艺术。”在我的眼里,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旅游攻略,带着我和孩子们畅游天下。人教版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通过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文字,我和孩子们仿佛又来到了一个奇特的国度——德国。德国人是如此的爱花,家家户户都养花。但是他们养花不是为了自己看,而是无私地让别人来欣赏,带给他人以美的享受。他们把花摆在阳台上,窗户边。走过任何一条街,一抬头就会看见那姹紫嫣红的花朵,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与象共舞》一文,我和孩子们仿佛又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泰国,我们仿佛看到了大街上悠闲漫步的大象,在这里,大象无拘无束地和孩子们嬉戏玩耍,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和谐亲密!泰国人这种善待动物、与动物间亲密友好的相处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次次旅行中,孩子们透过文本体验到了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美,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美,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美,孩子们的思想已经受到启迪,道德情操已经得到陶冶。
“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还会带领孩子们继续上路去“旅行”,我会把我们“旅行”中的别样收获内化为一种教育力量,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
[2]白秦敏.“在古诗中旅行”综合性学习方案[J].语文教学通讯,2007,(0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地大物博 文化素养
在我进行语文教学时,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字总是令我陶醉、神往。透过一篇篇生动精彩的课文,我似乎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来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这真像是在语文教学中旅行。
一、行走在千山万水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江山如画,但是孩子们并不能全部都亲自前往了解和感受。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写景文章,这正好扩充了孩子们的视野。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我在课前问谁去过此地旅游,7~8人的学生中仅有两名学生去过。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我借助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不斷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想象云雾缭绕下那奇、秀、险的山以及山间的绿树红花……那是何等的惬意!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他们兴奋地赞叹着。课下,孩子们纷纷和我交流:暑假一定要去桂林亲眼看看!他们还热烈地讨论去游玩时如何做到环保,让这样纯天然的美景不被污染;如何做宣传画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知道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快乐的旅行。
二、行走在大江南北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认为,要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人教版四年级《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独特迷人的风景,表现了农人们质朴祥和的生活。班上的孩子们从小就在县城生活,少数老家在农村的学生也只有在逢年过节偶尔才能体验到乡村生活,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孩子们对乡村的田园风光感到很新奇,学习兴趣非常深厚,我趁热打铁对孩子们说:“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权当作你今天是在进行乡村一日游吧。”孩子们读了以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仿佛看到了乡下人家,每一家门前都开着艳丽的月季花,那月季花一簇簇、一丛丛,姿态不一,颜色也多。”有个孩子立即补充说:“月季花旁有一群调皮的小男孩正准备捉蝴蝶,几个爱美的小女孩正采摘着花朵往自己的头上戴。”补充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已完全打开,我不忍打断孩子们的发言,渐渐地我也听入迷了,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中。罗丹说:“我们的眼睛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于是课后,我要求孩子们去郊外用心观察。孩子们只有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才会更加热爱生活。这正如爱默生在《论自然》中说:“对于成人来说,太阳照亮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但对孩子们来说,太阳却能透过他们的眼睛照进他们的心田。”人教版五年级《小桥流水人家》一课,孩子们在学习中一下子被江南水乡那迷人的风景所吸引。有个孩子在交流时说推窗就能看见小河,河面上随处可见弯弯的石拱桥,要是做作业累了,到桥上去走走吹吹风,该有多舒服!还有的孩子说他最喜欢山上那一片片整齐的茶园,想去体验采茶的乐趣……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分明感到这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我和孩子们又一次欢快的旅行。教育家第斯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我想,在这堂课中,我不仅仅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情感体验,更唤起了孩子们的人生感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应该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这美好的生活,从小学做一个阳光自信的善于欣赏美好事物的人。
三、行走在异域边疆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不同的民族背后呈现的是不同的文化,加之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折射出的是多样的文。人教版六年级教材《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通过学习,孩子们不仅欣赏到了客家人独有的民居——土楼,更了解到了客家人的文化和智慧,土楼里居住的人家多则两三百户,少则也有几十户,但他们在一起生活非常和谐,客家人这种勤劳、团结、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和田的维吾尔》一文,通过文字介绍,我和孩子们似乎又来到了新疆和田,和维吾尔人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羊肉,饭后载歌载舞……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了他们的民族习俗,还了解到了维吾尔人与沙土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其实就是孩子们了解维吾尔族文化的过程。
四、行走在世界各地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人说:“语文学科一半是教育,一半是艺术。”在我的眼里,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旅游攻略,带着我和孩子们畅游天下。人教版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通过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文字,我和孩子们仿佛又来到了一个奇特的国度——德国。德国人是如此的爱花,家家户户都养花。但是他们养花不是为了自己看,而是无私地让别人来欣赏,带给他人以美的享受。他们把花摆在阳台上,窗户边。走过任何一条街,一抬头就会看见那姹紫嫣红的花朵,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与象共舞》一文,我和孩子们仿佛又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泰国,我们仿佛看到了大街上悠闲漫步的大象,在这里,大象无拘无束地和孩子们嬉戏玩耍,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和谐亲密!泰国人这种善待动物、与动物间亲密友好的相处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次次旅行中,孩子们透过文本体验到了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美,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美,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美,孩子们的思想已经受到启迪,道德情操已经得到陶冶。
“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还会带领孩子们继续上路去“旅行”,我会把我们“旅行”中的别样收获内化为一种教育力量,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
[2]白秦敏.“在古诗中旅行”综合性学习方案[J].语文教学通讯,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