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史料教学 传承学科素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修订稿)》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部分。历史作为一门立德树人的学科,素养的立意与养育成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立足“史料实证”素养的史料教学有利于培育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教学的信度和效度、落实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科特性;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以史料为依托,通过探究、论证获得历史知识、得出历史结论和提升历史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中通过“史料”这个特殊载体对历史知识重组和解构能有效提升师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学生在史料获取的过程中建构了时空观念,在史料的辨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精神和史料实证方法,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叙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解释进而上升到家国情怀。在史料教学中凸显“史料证据”和“实证意识”利于涵养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历史课具有育人的课程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修订稿)》中提到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
  1.“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学科特性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到:“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研究对象是真实而客观存在的,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求真”,努力记录或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从历史学科特性来看,史料是我们习得历史和理解历史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解读历史最好的证据便是史料。通过搜集史料,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类型的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通过研读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公民意识、创新意识和世界意识,达到求真至善的境界;通过辨析史料,激发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尝试利用有效信息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探寻历史事物间的联系。
  2.“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活化史料教学的中心环节 张汉林教授在《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历史既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又指人们对前者的还原与解释。”历史已成为陈迹,人们只有尽可能通过史料、遗迹去追求真实,接近历史真相。
  史料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操作对象可以有效地构筑时空轴,提升历史现场感。教学中善用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让学生通过“亲近”历史来感知过去,关注未来。丰富的人文史料使“冷冰冰”的历史变得温暖而立体,巧用史料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把平铺直叙的结论式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的推理探究过程,大大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参与教学的兴趣,为历史课堂增添无穷的活力和魅力。
  3.“史料实证”素养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核心方法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也是历史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素养。作为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素养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石和核心方法。
  史料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史料中蕴含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来构建时空轴,然后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将重构的历史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下考察,引导学生以史料为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从而树立实证精神和证据意识。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辩证解读,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在历史的共鸣中让家国情怀化为文化传承融入心灵。在史料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引领和师生互动探究,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养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涵养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仍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师自身的问题
  (1)教师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目标认识不清。部分教师清楚培养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在上课中也尽量引用史料证据,但教师自身也十分困惑:什么是实证能力?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力要求要達到什么水平?标准的缺失不利于施展教学。
  (2)教师的史料实证素养薄弱。2016年浙江高考卷13题引发教师的热议,关于《实录》和《户贴》属于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教师自身也弄不清楚。大家在热烈讨论之余也开始静心反思我们自身,反思我们的教学。讨论的结果是教师对史料的认识和理解模糊不清,无法准确把信息传达给学生是失分的关键。
  史料教学中由于教师个人的素养问题造成史料选用不当的现象十分常见。主要有四类问题:①教师选择的史料针对性不强,片面地强调史料的堆砌,多而不精,忽略了史料与教学的有效对接;②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大量引用影视资料和历史小说等非原始史料,导致学生陷入真实历史和虚拟历史的困境;③教师忽视学情,选用过难、过多、过繁的史料,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无法适应。④教师从主观角度对史料进行随意删减,断章取义,造成知识链接断层,表达内容产生偏差。
  2.教材的问题
  (1)教材包含的史料数量不足、种类单调。现行人民版教材的史料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史料为辅的方式呈现。加上专题式的编写方式也会给学生带来历史时空的无序感,易产生对历史阅读和理解的障碍。
  (2)教材包含的史料不夠完整。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的原因,未能对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完全展开,对学生理解历史有一定阻碍。在验证历史结论时,缺失的史料往往无法成为可靠而完整的证据。2016年10月浙江历史选考卷第5题出现了完整的诗文《估客乐》,对原教材中的文字史料进行了修补后,学生对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易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   3.史料解读的问题 史料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史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推导、演绎、重构历史和理解历史。关于史料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忽视史料背景②忽视史料本身③缺乏联系和知识迁移的能力④缺乏质疑精神。
  三、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1.明确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修订中的新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史料实证素养育成的四个层次。
  《普通高中歷史新课程标准(2016年修订稿)》关于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对于高中生,达到水平1和水平2是完成学业水平的基本要求,达到水平3和水平4是日后有可能从事历史相关学科研究的专业需要。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史料证据,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涵养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会对史料进行准确分类 明确培养目标后,我们还要学会对史料进行准确分类。
  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历史史料大致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这些史料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是历史教学的丰富资源。
  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归类,可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要高于二手史料。
  按照撰史者的意图不同区分,史料可分为“有意历史”和“无意历史”。从史料价值来看,“无意史料”比“有意史料”更为可靠。
  这几种史料概念不是单纯的分割也不是完全的叠加,有些时候是互相包含的。如回忆录反映了记述者从个人情感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本人或该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属一手史料。但由于其中渗透了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加之因时间久远,记述者记忆易产生偏差,所以对于研究同时代的社会现象就要加以考证再运用,不能归为一手史料。
  厘清史料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渗透,涵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见图1、图2)
  3.精选史料,准确解读 史料是重构历史的基础,是历史解释的重要依据。但史料不等同于历史本身,尤其是文献资料充其量是编撰者的个人情感与立场投射在历史上的反映,所以史料也会有真伪、偏全之分。为了加强史料的有效性,教师在史料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遴选史料的五大原则。
  ①典型性。史料选取要紧扣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材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配了相应的史料,教师可充分利用并联系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层进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科概念、价值判断和增强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见图3)而且还可以通过选取课本之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多元素材,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巧设情境,触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史料的多样性。(见图4)
  ②多元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罗万千,涉及古今中外各门学科,其内容纵横交错、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历史的基础,选择史料时既可以进行学科内综合也可以考虑学科外的综合,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通过多维的历史视角重构历史,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育历史的思辨能力。
  为弥补部分内容教材史料的不足,我们可以从史学著作、学术研究报告、高考试题、专业历史网站等寻找适合的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源史料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笔者在教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经济影响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涉及必修二的内容,高一学生还没有学过。在初中阶段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有所涉猎但记忆已十分模糊,加上学生的生活年代距离该历史事件较为遥远,所以也无法感知社会风俗的变迁。笔者精选史料,通过数据史料(见图5)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扫除知识的盲点并轻松突破难点。并且通过历史图片(见图6)较好地“还原”历史面貌,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接。
  ③梯度性。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以史料选用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高中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階段,针对高一的学生,史料选择应侧重趣味性和生活性,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无缝对接。针对高二及高三的学生,史料选择则倾向科学性和人文性,扩展思考的维度与张力。
  以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为例,笔者在高一教学选用的史料相对比较直观、生动,目的是与现实对接,吸引学生的兴趣。(见图7)而在高三复习课中则选用了比较理性和综合程度较高的史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社会变迁的原因。(见图8)
  ④准确性。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特别注重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因此我们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文学艺术作品、遗闻琐事当成信史来对待,要尽量选取原始史料。哪怕是正史也要通过比较印证、剖析来进行鉴别,如属有意史料更要考虑其可信度。“论从史出”,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历史解释和结论,历史学科的严谨性才能得以保证。
  ⑤适度性。史海如洋,在教学过程中,不加限制地使用史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而且还有可能使课堂偏离教学重点,影响教学进度和效度。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取舍,选用那些最能有效贴合历史和有助于拓展学生历史思维的史料作为素材,合理有效地重构历史,提升学科能力。
  历史研究,史料先行。离开史料的思想是无力的。教师在史料选用上要遵循“五性”,做到有理、有据、有度才能称为符合教学需求的史料教学。
  海登﹒怀特曾明确地指出:“历史编撰是一个意义产生的过程。认为历史学家仅仅想讲述有关过去的事实,这是一种错觉。”所以在解读史料时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2)解读史料的三大原则。
  ①注重研究“研究者”。史料不完全是历史事实的载体,还有许多个人的情感渗透其中。研究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意图、研究者所处的时代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史料的真实性,所以要读懂史料首先就要考虑“人”的因素。
  ②注重史料内涵的破解。在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仅把史料作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之用,忽略了进一步挖掘史料内涵和外延的可能。其实在史料的字里行间、图像实物的创作中均蕴含着撰史者给我们留下的若隐若现的信息。对史料语境、语义和相互关系的探究,就象破译密码的过程。要准确解码,就需要我们对史料的性质、撰史者的意图以及史料表述内容的相关背景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考察,通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透过信息表象把握史料的本质内涵。
  ③注重多维印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实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在历史研究中有个说法叫“孤证不立”,意思是说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各类史料的作用,通过补充多重史料,透过多维角度相互印证、推敲,培养学生对史料准确解读的能力,并据此形成历史认识进而得出历史结论。
  三、关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研究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部分教师平时缺乏搜集、整理史料的意识,加上自身阅读面较窄,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个别老师甚至在做题时还会犯与学生相同的错误——“忽视史料”和“无法准确解读史料”。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加強对史学知识、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平时应广泛阅读史学专著和论文集、浏览历史网站专栏关注史学研究动态,还可以聆听专家的讲座并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引领自身学术上的成长。
  2.树立学生的史料意识 现今许多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无视史料”。题目明明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学生却对材料视而不见,直接选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造成严重的失分。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史料意识”,引导学生做题时要“论从材料出”,特别是非选择题一定要先判断好答案的来源,再根据题目要求摘取材料的关键词句去剖析问题。加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这有助于我们教学立意的提升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水平 大部分的试题都会引用文字或图表等不同的史料。在考试中因为读不懂史料(尤其是古文),产生错误理解造成失分的现象很常见,所以课堂内外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和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以图表史料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所含的信息,帮助学生厘清图表的重点,通过构建图表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进行知识迁移,并针对问题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作答,从而举一反三,更有效地对知识融会贯通。
  4.培养学生的史料质疑能力 史料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呈现史料、补充素材,而在于通过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去分析、求证,进而形成历史理解和归纳历史规律。如果学生的兴趣仅着眼于“新鲜”、“好玩”的史料,忽视求证推理的过程,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形成历史学习的思维和价值观。“尽信史不如无史”,史书一是人为所作,二是为人所作,不可避免都会带有个人的情感和判断,面对繁杂的史料如若不会分析、不敢质疑,那么对歷史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止步于课堂的简单习得。
  梁启超先生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通过对史料的研读、甄别和解构,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得以渗透和培养。通过史料实证这个重要载体,潜移默化中历史核心素养将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而起到学史求真、以史育人的作用。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凸显史料实证意识的史料教学必然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发展增添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杰:《史学方法类试题考查和教学中的误区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
  [2] 李慧军:《博时而畅行 广征而顺达(一)——从“诗性预构”引出的关于史料与叙事的教学联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
  [3]张汉林:《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5期
  [4]曾凡亮:《史料教学,史从何来》:《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6期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其他文献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笔者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兴趣; 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导致物理科似乎成为高中生学习过程中的滑铁卢。为此引入“兴趣物理”的理念,以现实生活为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123  选择从事教育,只为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与执著。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说教型的教育评语便与现代化教育格格不入。毕竟教育评价,既是对学生今天的指正,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也是对学生明天的希冀,以使学生展开翱翔奋飞的翅膀。因此,教育评语也不应该那么生硬与说教。  一、追忆彩梦  在2008年,笔者向学生
摘要:众所周知,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化解新内容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Well begun,half done.尽管课堂导入在一节课中只占很少时间,约3-5分钟,但导入是“点睛”之笔,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新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便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马上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
摘要:本文及本课题所说的“新中考背景”,指从2017年开始以来的福建省中考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等中考改革的新背景,本次新中考改革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中考命题要符合义务教育特点,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重视考查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课题所说的“初中数学考试”,指初中学段数学科的各种考试,包含课时小测、章节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越来越多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被开发出来,而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是在这场教育的改革中被挖掘出来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交流为基础,以相互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习方式,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因此“如何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来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就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焦点。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习效率,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新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新编推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要求教师要把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形势,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具备优秀道德品质、健康生活理念以及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青年。现结合课堂实例,做一些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097  2016年起,从小学和初中起始
摘要:如今新课改改革的高潮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足球教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视角,看到了足球教学给中学生的身心都带来了积极影响,由此可见,足球教学的重要性。足球教学所带来的影响,除了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传授体育知识外,还锻炼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使中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中学生享受更加灿烂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足球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  如今,我国教育部相关领导十分重
摘要:我想人生的意义就是只有经历得住磨练,才能见到人生最美好的时刻,才知道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往往钟情于那些凡事都有积极态度的人,人的一生是漫长而曲折的,有暗礁,有险滩。生活需要我们赋有智慧与激情,充满力量地战斗。生活的号角,在一片激浪翻腾中吹响,他一定明白生活的艰辛,不管处于怎样的境遇中,他都会勇争第一,不留任何的遗憾,无悔于青春,无愧于生命,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经历;感悟  
摘要: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中学生早恋已经成为大多中学教师以及家长必须直面的问题。教师面对中学生的早恋问题,采用的解决方式较为简单粗暴,对杜绝中学生早恋问题收效甚微。教师在解决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上,应当了解学生的心态,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手段,采用积极向上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明确早恋对自身的危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通过未雨绸缪、合理引导,从而杜绝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发生。
摘要:中华古诗文里多情景交融之句,往往以“落木”“猿啼”“寒蝉”等意象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便于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国思乡之情。诗词中这些凄凉的画面为何多以秋为背景呢?難道说秋就是悲伤的代名词?士人为何“悲秋”呢?本文以唐诗《登高》、宋词《渔家傲?秋思》和宋散文《秋声赋》为例探寻其原因。  关键词:文人 秋景; 悲伤之情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把黄叶树在秋雨中哭泣的情景与孤灯下独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