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贯躲在背后、低调的德信无线(NASDAQ:CNTF)近来忽然曝光率大增。
这家成立至今不到4年、上市近1年的公司2005年的营收达到9010万美元,同比增长93.5%;净利润更是高达4140万美元,净利润超过40%。
正是这一“过于出色”的表现,使主营手机设计业务的德信无线陷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2006年3月,网上开始出现传言称;德信的高速增长与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的业绩下滑形成强烈反差,这跟其与黑手机(无生产销售许可证)厂商合作有密切关系,并因此遭受调查。
传言似乎合情合理。曾在2002~2003年风光无限的波导股份(SH600130)在2005年度巨亏4,71亿元,而TCL集团(S2 000100)下属TCL通讯(HK 2688)则亏损超过10亿港元。相比之下,德信无线的高利润率更显扎眼。
这一传言进一步分析说:国产手机厂商的研发团队一般不过数十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品牌的中国区研发团队也只在数百人,德信无线的员工却从创立之初的14人迅速扩充到2000多人。如此壮大的研发团队,其产出的产品将销往何处?言下之意自是,德信无线要不是黑手机的源头,又能做何解释?
年轻的德信无线面对质疑尚显稚嫩,在明确否认传言时,其CEO董德福曾如此表示:“德信无线所从事的手机方案设计业务就好像是卖火柴的,有的人用它来燃火取暖,有的人却用它来放火烧人,能把罪责归结到卖火柴的商贩身上吗?”此言透露出一种愤懑和无奈,却也被质疑者解读为:你的火柴很可能就是卖给放火烧人者了。
高通力挺
国际通讯业巨头高通(Qual-comm)并未受到这一传言的困扰。就在传言正盛的3月下旬,高通和德信无线宣布合资建立德信软件,总投资将达到3500万美元,新公司由德信无线控股,主要专注于对无线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以及测试,CDMA将是其首要研发方向。
尽管股权结构未最终敲定,但这已是高通在中国对无线通信企业进行的最大一次投资。高通全球执行副总裁兼CDMA技术集团总裁桑杰·贾曾经负责组建高通公司技术与风险投资部门。他表示,早在2003年高通就宣布将向从事基于CDMA技术的产品、应用和服务开发的中国企业投资1亿美元,以促进产业链的完善。此次投资德信软件,即是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高通与德信无线的第一次合作。早在两年之前(2004年4月),高通就与英特尔(Intel)、汇丰银行等企业一道向不满两岁的德信天线注资1400万美元。高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孟利说:“我们是亲眼看着德信无线是如何从20~30人的作坊式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当时拥有600多名员工(其中90%为技术研发人员)的中国最大的手机设计厂商。”
对于CDMA领域的霸主高通而言,每一笔投资都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桑杰·贾如此解释对投资对象的选择,“我们在考虑是否对一个公司进行投资时,会有相应的评定标准。第一,这个公司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第二,它必须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所存在的一些难题;另外,我们需要合作伙伴和高通在发展理念上达成一致,共同推进3G发展。”
巨头青睐
据董德福向记者透露,在2004年几大巨头注资之前,德信无线和英特尔已经建立了密切的项目合作关系,也正是因此,英特尔的项目部门向其投资部门介绍了这家新企业。
英特尔投资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这次投资时表示,当时在国内的手机设计企业中,没有一家公司像德信无线在创业团队上这么独特一一技术、市场、销售人员全部为摩托罗拉班底,而这正是德信无线对行业的把握和理解要强于很多其他同行的原因。 事实上,当时有很多投资者都盯住了德信无线,而董德福最终选择高通和英特尔的原因在于,“这两家公司在通讯领域拥有的知识产权是最多的,市场影响力也最大,他们都有核心技术优势,我们考虑到他们在未来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德信无线与英特尔的合作目前集中在智能手机和Wi-Fi技术上。而在智能手机上,德信无线还与微软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在2005年5月推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 5.0版以来,微软一直在推动基于这一平台的应用开发,德信无线的开发实力受到其青睐。德信无线去年投资6000万美元在深圳建立了专注于智能手机开发的德信智能,最近有消息称,微软将向这家公司投资,以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
董德福认为,德信无线之所以能够与众多国际巨头合作,是因为自身实力不俗,“他们愿意把新技术提供给我们,但如果你拿到之后长时间开发不出产品,不管是高通还是英特尔,都不会继续支持你。说到底这是商业利益的问题,我们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
在与国际巨头的合作中,德信无线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从普通的合作伙伴成为了战略合作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德信无线已经可以像三星、LG、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巨头一样,从英特尔和高通那里同步获得最新的技术支持。
受益MOTO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德信无线能够吸引到这么多国际巨头的合作?也许正如英特尔方面所言,德信无线的创业团队非常独特,以董德福为首的14人全部来自于摩托罗拉,涵盖了从技术到市场、销售等环节,其中也包括当时摩托罗拉中国区的技术专家、现任德信首席技术官的贺昌科。
而在2001年之前,时任摩托罗拉中国区销售经理的董德福并不相信手机设计会单独成为产业链中成长最快的一环。直到摩托罗拉越来越多地开始将自身的手机设计业务外包出去,一些国内‘手机制造厂商也依靠几款韩国设计事务所的方案就轻松打开市场,董德福才感到这里面蕴藏着的巨大机会。
2002年上半年,董德福自费到韩国专门进行了几次调查,发现韩国设计事务所的水平只比中国内地领先2—3年左右,但发展路线和盈利模式都很清楚,而且有十几家已经上市了。董德福心里更加有底了,“依靠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源,韩国手机设计产业的模式完全可以拷贝过来。”2002年7月,董德福最终与10多名同事开始独立创业。
董德福向记者表示,当时出来创业有几个原因:其一,因为在摩托罗拉做了四五年,希望有所改变;更重要的则是看到了通讯市场的机会。他说:“我们当时觉得通讯软件的春天快来了,那时还处在萌芽状态,看得不是很清楚,但现在随着3G的到来,通讯行业面临着重大机会。我们一开始瞄准的目标就是通讯领域,而不仅仅是为了做手机设计而做手机设计。”
能够把握行业大势,这是董德福 认为在摩托罗拉工作几年获得的最大收益,“我进公司接受的第一次教育就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产业融合,那可是10年前啊,有几家公司看得到?我一直相信摩托罗拉是个好公司,在产业发展上绝对具有前瞻性。”除此之外,这一经历也让德信无线从一开始就具有与国际化公司一致的工作流程和开发流程,在与国际巨头的合作中很容易对接。
全球视野
董德福认为德信无线这一创业团队使得其与其他企业差异明显:“很多中国本土企业是按照中国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为中国服务,在全球市场就很难做。而全球市场是技术主导的市场,不是成本主导的,尤其在新技术领域。”
正是因此,从创建公司之初,德信无线就具有全球视野,着眼点不仅仅限于中国市场,更瞄准了欧美市场,考虑如何建立起一个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系统,整个运作模式也按照这个方向建立。董德福向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和全球的产业发展保持同步,能保证在同一个时间内给任何客户提供同等的服务。”
在德信无线目前的营收中,约64%来自于国际手机厂商,如诺基亚、NEC、三菱等;另外36%则来源于本土手机厂商,在国产手机前10大品牌中,除TCL以外皆是德信无线的客户。在2005年第四季度,德信无线在圣地亚哥成立了第一家美国办事处,以此向北美这一重要市场的客户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该办事处也将成为德信无线在该地区进行业务扩展的重要平台之一。稍后,又设立了日本子公司和韩国办事处。
董德福对目前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从2004年起,我们和高通一起合作,终于进入了最难的欧美和日本市场,去年德信无线在欧洲推出了3G手机,有一款直接通过天线接收电视信号的手机被一家欧洲运营商买断。目前,我们也正在进入新兴市场,比如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很多中国高科技企业艰难地迈向国际市场时,德信无线这个绝对新生代的脱颖而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董德福却认为这正是全球视野和本土视野的差异所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在全球通讯市场上,主要是由运营商控制终端产品,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很高;而中国市场比较特殊,不少品牌对技术和质量的关注不够,更多是以成本为导向的,向海外市场进军最初也选择新兴市场。德信无线却恰恰相反,首先就要进入最难的欧美和日本市场,其次是本土市场,然后再是新兴市场。一旦把欧美市场打通了,进入其他市场就没有了技术障碍,剩下的便只是市场推广。
当然进入欧美市场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董德福表示:“技术上不领先,别人就不会跟你合作。因为我们不是去卖廉价劳动力的,是去做新技术应用的。”这与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国际化仍停留在加工制造阶段截然不同,他同时也承认,“盯住新技术做难度就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应增大,需要前瞻性更强,要对事情有准确的判断”。
定位软件
和国内其他手机设计厂商一样,德信在最初起步阶段的设计方案无一例外都是向国外手机设计公司购买,然后进行二次开发。现在外界仍将德信无线看做是中国领先的手机设计厂商,但董德福更愿意称之为通讯软件公司,因为“所有的研发力量都集中在软件上”。
这已明显区别于其他很多手机设计公司。据业内人士介绍,手机设计可以分成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但真正的设计主要是在软件上。而综观国内,大部分的手机设计公司还是以单纯的硬件设计为主,本质上仍然是零组件的集成,很少有自己的核心软件技术。
董德福表示:“在移动通信领域,手机软件的发展一直跟不上终端产品的发展速度,这恰恰也预示着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他由此一直在强调软件这一发展方向,并认为中国在手机应用软件上具有优势。
手机应用软件与PC软件不同,它是嵌入式软件,需要可灵活裁剪,以适用于应用系统的不同要求。这种特点决定了嵌入式软件的发展需要产业环境的配合,由于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配套环境。
德信无线目前90%以上员工皆为技术研发设计人员,在GSM/GPRS,CDMAIX,CDMA EVDO,WCDMA/UMTS,HSDPA各种通信标准平台上的MMI/UI(人机界面/用户界面)软件开发方面经验丰富,能够向客户提供满足全球主要运营商要求的全套MMI/UI软件。此外还开发了WAP,JAVA,MMS,WWW Browser,SyncML,DRM等大量手机应用软件产品,能够向客户提供手机上层软件的一站式服务。
在重点的智能手机开发领域,德信无线全面掌握了基于Linux,Win-dows Mobile等开放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综合软件开发技术,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灵活配置,提供不同通信制式平台上集成蓝牙,Wi-Fi,高像素摄像头等功能的高端智能手机产品。董德福认为,这种软件开发能力正是德信无线从事手机整机方案设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与众不同
从软件厂商这一定位便不难理解德信无线很高的利润率了,一般而言,软件厂商的利润率都会高于硬件厂商。正是因此,虽然另外一家手机设计厂商晨讯科技(HK 2000)在2005年度的营收达到27.20亿港元,远远超出德信无线(9010万美元),但净利润2.9亿港元却又比不上后者(4140万美元)。
晨讯科技的前身乃是电子分销企业,长处在供应链控制上,其介入手机设计也正是以此为基础,主要提供半制成组装套件/组装零件形式的方案。2005年度。晨讯科技这块业务贡献营收14.84亿港元,占整体50%以上。而在德信无线的营收中,设计费占70%左右(6302万美元),授权提成费占17%,只有剩余的少部分为零组件产品贡献。
这让德信无线的业务模式在众多手机设计厂商看起来很不同,尽管董德福认为这种“设计费+授权提成费”的模式是全球标准的软件业务模式。德信无线在向客户出售设计方案时,并不包括里面的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可以多次向不同客户出售,只需根据其具体需要进行修改。正是因此,德信无线的成本优势显露无疑。
在手机领域,一般的应用软件都会是标准化的,定制化的则多是MMI(人机界面)软件,不同的运营商会有不同的需求。董德福向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MMI软件就像盖楼的大框架,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每个运营商对楼的要求都不一样;而应用软件更像桌椅板凳这些可以重复使用的家具,放在哪个楼里都行。
针对有传言称德信无线可能会介入手机代工领域,甚至推出自有品牌产品,董德福表示,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整个商业模式与硬件制造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拒绝中国台湾的一些代工厂商的生产优势,大量使用他们的生产线。”
期待未来
德信无线与高通合资成立德信软件正是为了继续加强软件上的核心竞争力。之前,德信无线已经砍掉了部分GSM部门,以后主攻CDMA和3G,其业务线将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就是德信无线传统的手机设计和手机软件开发;第二是德信智能,专注于智能手机;第三就是德信软件。
由于业务线的调整,德信无线已经发出了2006年第一季度业绩预警公告,称该季度的业绩将“显著低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业绩。董德福预计,第一季度净利润可能只有100万美元左右,第二季度也只有600万美元左右,但他对德信无线全年的业务发展仍持乐观态度,认为2006年下半年即可摆脱业务调整的影响,全年净利润可望达到4200万 4500万美元的水平。
由于前几年整个手机设计行业利润率很高,吸引了众多资本介入其中,随着手机整机厂商的整合加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手机设计厂商也面临着重新洗牌。韩国的手机设计厂商曾在2003年之前主导了中国市场,但在中国本土设计厂商迅速进入市场后,韩国厂商很快便败下阵来。而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有包括嘉盛联侨和中天华通等在内的数家设计公司被淘汰出局。德信无线的调整正是为了主动应对即将出现的行业变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在3G到来以后,运营商会对终端产品加强控制,定制手机大行其道,像诺基亚、摩托罗拉及华为技术、中兴通讯(SZ 000063)这些与运营商长期关系密切的巨头们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找准在这一大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优势,这对德信无线是不小的挑战。
但董德福坚信,手机软件开发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市场越来越趋向于由软件驱动,德信无线则将会继续强化这一优势。他认为不管在何种通讯平台上,德信无线都已走在本土设计厂商的前面,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领先。
这家至今仍未满四岁的企业走出了一条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德信无线还将创造出什么奇迹,未来值得期待。
这家成立至今不到4年、上市近1年的公司2005年的营收达到9010万美元,同比增长93.5%;净利润更是高达4140万美元,净利润超过40%。
正是这一“过于出色”的表现,使主营手机设计业务的德信无线陷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2006年3月,网上开始出现传言称;德信的高速增长与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的业绩下滑形成强烈反差,这跟其与黑手机(无生产销售许可证)厂商合作有密切关系,并因此遭受调查。
传言似乎合情合理。曾在2002~2003年风光无限的波导股份(SH600130)在2005年度巨亏4,71亿元,而TCL集团(S2 000100)下属TCL通讯(HK 2688)则亏损超过10亿港元。相比之下,德信无线的高利润率更显扎眼。
这一传言进一步分析说:国产手机厂商的研发团队一般不过数十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际品牌的中国区研发团队也只在数百人,德信无线的员工却从创立之初的14人迅速扩充到2000多人。如此壮大的研发团队,其产出的产品将销往何处?言下之意自是,德信无线要不是黑手机的源头,又能做何解释?
年轻的德信无线面对质疑尚显稚嫩,在明确否认传言时,其CEO董德福曾如此表示:“德信无线所从事的手机方案设计业务就好像是卖火柴的,有的人用它来燃火取暖,有的人却用它来放火烧人,能把罪责归结到卖火柴的商贩身上吗?”此言透露出一种愤懑和无奈,却也被质疑者解读为:你的火柴很可能就是卖给放火烧人者了。
高通力挺
国际通讯业巨头高通(Qual-comm)并未受到这一传言的困扰。就在传言正盛的3月下旬,高通和德信无线宣布合资建立德信软件,总投资将达到3500万美元,新公司由德信无线控股,主要专注于对无线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以及测试,CDMA将是其首要研发方向。
尽管股权结构未最终敲定,但这已是高通在中国对无线通信企业进行的最大一次投资。高通全球执行副总裁兼CDMA技术集团总裁桑杰·贾曾经负责组建高通公司技术与风险投资部门。他表示,早在2003年高通就宣布将向从事基于CDMA技术的产品、应用和服务开发的中国企业投资1亿美元,以促进产业链的完善。此次投资德信软件,即是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高通与德信无线的第一次合作。早在两年之前(2004年4月),高通就与英特尔(Intel)、汇丰银行等企业一道向不满两岁的德信天线注资1400万美元。高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孟利说:“我们是亲眼看着德信无线是如何从20~30人的作坊式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当时拥有600多名员工(其中90%为技术研发人员)的中国最大的手机设计厂商。”
对于CDMA领域的霸主高通而言,每一笔投资都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桑杰·贾如此解释对投资对象的选择,“我们在考虑是否对一个公司进行投资时,会有相应的评定标准。第一,这个公司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第二,它必须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所存在的一些难题;另外,我们需要合作伙伴和高通在发展理念上达成一致,共同推进3G发展。”
巨头青睐
据董德福向记者透露,在2004年几大巨头注资之前,德信无线和英特尔已经建立了密切的项目合作关系,也正是因此,英特尔的项目部门向其投资部门介绍了这家新企业。
英特尔投资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这次投资时表示,当时在国内的手机设计企业中,没有一家公司像德信无线在创业团队上这么独特一一技术、市场、销售人员全部为摩托罗拉班底,而这正是德信无线对行业的把握和理解要强于很多其他同行的原因。 事实上,当时有很多投资者都盯住了德信无线,而董德福最终选择高通和英特尔的原因在于,“这两家公司在通讯领域拥有的知识产权是最多的,市场影响力也最大,他们都有核心技术优势,我们考虑到他们在未来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德信无线与英特尔的合作目前集中在智能手机和Wi-Fi技术上。而在智能手机上,德信无线还与微软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在2005年5月推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 5.0版以来,微软一直在推动基于这一平台的应用开发,德信无线的开发实力受到其青睐。德信无线去年投资6000万美元在深圳建立了专注于智能手机开发的德信智能,最近有消息称,微软将向这家公司投资,以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
董德福认为,德信无线之所以能够与众多国际巨头合作,是因为自身实力不俗,“他们愿意把新技术提供给我们,但如果你拿到之后长时间开发不出产品,不管是高通还是英特尔,都不会继续支持你。说到底这是商业利益的问题,我们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
在与国际巨头的合作中,德信无线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从普通的合作伙伴成为了战略合作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德信无线已经可以像三星、LG、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巨头一样,从英特尔和高通那里同步获得最新的技术支持。
受益MOTO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德信无线能够吸引到这么多国际巨头的合作?也许正如英特尔方面所言,德信无线的创业团队非常独特,以董德福为首的14人全部来自于摩托罗拉,涵盖了从技术到市场、销售等环节,其中也包括当时摩托罗拉中国区的技术专家、现任德信首席技术官的贺昌科。
而在2001年之前,时任摩托罗拉中国区销售经理的董德福并不相信手机设计会单独成为产业链中成长最快的一环。直到摩托罗拉越来越多地开始将自身的手机设计业务外包出去,一些国内‘手机制造厂商也依靠几款韩国设计事务所的方案就轻松打开市场,董德福才感到这里面蕴藏着的巨大机会。
2002年上半年,董德福自费到韩国专门进行了几次调查,发现韩国设计事务所的水平只比中国内地领先2—3年左右,但发展路线和盈利模式都很清楚,而且有十几家已经上市了。董德福心里更加有底了,“依靠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源,韩国手机设计产业的模式完全可以拷贝过来。”2002年7月,董德福最终与10多名同事开始独立创业。
董德福向记者表示,当时出来创业有几个原因:其一,因为在摩托罗拉做了四五年,希望有所改变;更重要的则是看到了通讯市场的机会。他说:“我们当时觉得通讯软件的春天快来了,那时还处在萌芽状态,看得不是很清楚,但现在随着3G的到来,通讯行业面临着重大机会。我们一开始瞄准的目标就是通讯领域,而不仅仅是为了做手机设计而做手机设计。”
能够把握行业大势,这是董德福 认为在摩托罗拉工作几年获得的最大收益,“我进公司接受的第一次教育就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产业融合,那可是10年前啊,有几家公司看得到?我一直相信摩托罗拉是个好公司,在产业发展上绝对具有前瞻性。”除此之外,这一经历也让德信无线从一开始就具有与国际化公司一致的工作流程和开发流程,在与国际巨头的合作中很容易对接。
全球视野
董德福认为德信无线这一创业团队使得其与其他企业差异明显:“很多中国本土企业是按照中国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为中国服务,在全球市场就很难做。而全球市场是技术主导的市场,不是成本主导的,尤其在新技术领域。”
正是因此,从创建公司之初,德信无线就具有全球视野,着眼点不仅仅限于中国市场,更瞄准了欧美市场,考虑如何建立起一个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系统,整个运作模式也按照这个方向建立。董德福向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和全球的产业发展保持同步,能保证在同一个时间内给任何客户提供同等的服务。”
在德信无线目前的营收中,约64%来自于国际手机厂商,如诺基亚、NEC、三菱等;另外36%则来源于本土手机厂商,在国产手机前10大品牌中,除TCL以外皆是德信无线的客户。在2005年第四季度,德信无线在圣地亚哥成立了第一家美国办事处,以此向北美这一重要市场的客户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该办事处也将成为德信无线在该地区进行业务扩展的重要平台之一。稍后,又设立了日本子公司和韩国办事处。
董德福对目前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从2004年起,我们和高通一起合作,终于进入了最难的欧美和日本市场,去年德信无线在欧洲推出了3G手机,有一款直接通过天线接收电视信号的手机被一家欧洲运营商买断。目前,我们也正在进入新兴市场,比如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很多中国高科技企业艰难地迈向国际市场时,德信无线这个绝对新生代的脱颖而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董德福却认为这正是全球视野和本土视野的差异所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在全球通讯市场上,主要是由运营商控制终端产品,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很高;而中国市场比较特殊,不少品牌对技术和质量的关注不够,更多是以成本为导向的,向海外市场进军最初也选择新兴市场。德信无线却恰恰相反,首先就要进入最难的欧美和日本市场,其次是本土市场,然后再是新兴市场。一旦把欧美市场打通了,进入其他市场就没有了技术障碍,剩下的便只是市场推广。
当然进入欧美市场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董德福表示:“技术上不领先,别人就不会跟你合作。因为我们不是去卖廉价劳动力的,是去做新技术应用的。”这与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国际化仍停留在加工制造阶段截然不同,他同时也承认,“盯住新技术做难度就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应增大,需要前瞻性更强,要对事情有准确的判断”。
定位软件
和国内其他手机设计厂商一样,德信在最初起步阶段的设计方案无一例外都是向国外手机设计公司购买,然后进行二次开发。现在外界仍将德信无线看做是中国领先的手机设计厂商,但董德福更愿意称之为通讯软件公司,因为“所有的研发力量都集中在软件上”。
这已明显区别于其他很多手机设计公司。据业内人士介绍,手机设计可以分成硬件和软件两部分,但真正的设计主要是在软件上。而综观国内,大部分的手机设计公司还是以单纯的硬件设计为主,本质上仍然是零组件的集成,很少有自己的核心软件技术。
董德福表示:“在移动通信领域,手机软件的发展一直跟不上终端产品的发展速度,这恰恰也预示着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他由此一直在强调软件这一发展方向,并认为中国在手机应用软件上具有优势。
手机应用软件与PC软件不同,它是嵌入式软件,需要可灵活裁剪,以适用于应用系统的不同要求。这种特点决定了嵌入式软件的发展需要产业环境的配合,由于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配套环境。
德信无线目前90%以上员工皆为技术研发设计人员,在GSM/GPRS,CDMAIX,CDMA EVDO,WCDMA/UMTS,HSDPA各种通信标准平台上的MMI/UI(人机界面/用户界面)软件开发方面经验丰富,能够向客户提供满足全球主要运营商要求的全套MMI/UI软件。此外还开发了WAP,JAVA,MMS,WWW Browser,SyncML,DRM等大量手机应用软件产品,能够向客户提供手机上层软件的一站式服务。
在重点的智能手机开发领域,德信无线全面掌握了基于Linux,Win-dows Mobile等开放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综合软件开发技术,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灵活配置,提供不同通信制式平台上集成蓝牙,Wi-Fi,高像素摄像头等功能的高端智能手机产品。董德福认为,这种软件开发能力正是德信无线从事手机整机方案设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与众不同
从软件厂商这一定位便不难理解德信无线很高的利润率了,一般而言,软件厂商的利润率都会高于硬件厂商。正是因此,虽然另外一家手机设计厂商晨讯科技(HK 2000)在2005年度的营收达到27.20亿港元,远远超出德信无线(9010万美元),但净利润2.9亿港元却又比不上后者(4140万美元)。
晨讯科技的前身乃是电子分销企业,长处在供应链控制上,其介入手机设计也正是以此为基础,主要提供半制成组装套件/组装零件形式的方案。2005年度。晨讯科技这块业务贡献营收14.84亿港元,占整体50%以上。而在德信无线的营收中,设计费占70%左右(6302万美元),授权提成费占17%,只有剩余的少部分为零组件产品贡献。
这让德信无线的业务模式在众多手机设计厂商看起来很不同,尽管董德福认为这种“设计费+授权提成费”的模式是全球标准的软件业务模式。德信无线在向客户出售设计方案时,并不包括里面的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可以多次向不同客户出售,只需根据其具体需要进行修改。正是因此,德信无线的成本优势显露无疑。
在手机领域,一般的应用软件都会是标准化的,定制化的则多是MMI(人机界面)软件,不同的运营商会有不同的需求。董德福向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MMI软件就像盖楼的大框架,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每个运营商对楼的要求都不一样;而应用软件更像桌椅板凳这些可以重复使用的家具,放在哪个楼里都行。
针对有传言称德信无线可能会介入手机代工领域,甚至推出自有品牌产品,董德福表示,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整个商业模式与硬件制造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拒绝中国台湾的一些代工厂商的生产优势,大量使用他们的生产线。”
期待未来
德信无线与高通合资成立德信软件正是为了继续加强软件上的核心竞争力。之前,德信无线已经砍掉了部分GSM部门,以后主攻CDMA和3G,其业务线将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就是德信无线传统的手机设计和手机软件开发;第二是德信智能,专注于智能手机;第三就是德信软件。
由于业务线的调整,德信无线已经发出了2006年第一季度业绩预警公告,称该季度的业绩将“显著低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业绩。董德福预计,第一季度净利润可能只有100万美元左右,第二季度也只有600万美元左右,但他对德信无线全年的业务发展仍持乐观态度,认为2006年下半年即可摆脱业务调整的影响,全年净利润可望达到4200万 4500万美元的水平。
由于前几年整个手机设计行业利润率很高,吸引了众多资本介入其中,随着手机整机厂商的整合加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手机设计厂商也面临着重新洗牌。韩国的手机设计厂商曾在2003年之前主导了中国市场,但在中国本土设计厂商迅速进入市场后,韩国厂商很快便败下阵来。而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有包括嘉盛联侨和中天华通等在内的数家设计公司被淘汰出局。德信无线的调整正是为了主动应对即将出现的行业变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在3G到来以后,运营商会对终端产品加强控制,定制手机大行其道,像诺基亚、摩托罗拉及华为技术、中兴通讯(SZ 000063)这些与运营商长期关系密切的巨头们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找准在这一大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优势,这对德信无线是不小的挑战。
但董德福坚信,手机软件开发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市场越来越趋向于由软件驱动,德信无线则将会继续强化这一优势。他认为不管在何种通讯平台上,德信无线都已走在本土设计厂商的前面,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领先。
这家至今仍未满四岁的企业走出了一条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德信无线还将创造出什么奇迹,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