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总结新方法,收获新成功。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一、全方位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1.以趣设疑,诱发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求知世界最隐秘的力量源泉。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衣、食、住、行中的化学知识入手,如衣服的面料成分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及食品添加剂,家居所用的油漆、大理石地板,汽车所用的化石燃料等等。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尝试创新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制约,努力创设尝试条件让学生先试一试。例如,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便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动手操作;或者鼓励学生动用身边物品,尝试改进实验。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等于给学生注入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学生愿意运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去探索,就有可能试出学生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3.提倡“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求异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的,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提倡一题多解,多种方法,多种思维解决化学问题。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互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差异,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这种动态的学习活动,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发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二、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三、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酸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五、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一、全方位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1.以趣设疑,诱发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求知世界最隐秘的力量源泉。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衣、食、住、行中的化学知识入手,如衣服的面料成分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及食品添加剂,家居所用的油漆、大理石地板,汽车所用的化石燃料等等。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尝试创新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制约,努力创设尝试条件让学生先试一试。例如,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便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动手操作;或者鼓励学生动用身边物品,尝试改进实验。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等于给学生注入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学生愿意运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去探索,就有可能试出学生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3.提倡“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求异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的,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提倡一题多解,多种方法,多种思维解决化学问题。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互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差异,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这种动态的学习活动,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发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二、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三、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酸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五、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