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芳华”,相遇在抗疫的“战壕”中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w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家芳画作。

  一老一少,一位是著名画家,一位是年轻护士。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两个浑身“不搭界”的人几乎不可能出现交集,但一场全民参与的抗疫战争,让他们成为了“战友”。
  因为两人的名字里都有“芳”字,他们被大家称为两代“芳华”。
  汪家芳,著名国画画家,他的巨幅国画作品《上海》悬挂于“上海的客厅”——西郊宾馆外宾接待大厅。
  邹芳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95后,2月19日随医院整建制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喜爱画画的她,工作之余在雷神山留下大量漫画作品,这些画作真实地记录了病房中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态,为病房带来了生机。
  新冠肺炎疫情中,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无论手握画笔的艺术家,还是工作在救治患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不同行业的中国人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构筑起抗疫之墙。

穿隔离服采风的画家


  2020年的春节,画家汪家芳原本要去东南亚采风。作为关注当下社会、关心民情民意的艺术家,国内各地和异域各国的采风,是汪家芳创作的源泉,也是他记录历史的方式。他有一个独特的“爱好”——每到一处写生,他会将画好的纸卡带到当地邮局,贴上邮票、盖上邮戳。邮票和邮戳为一幅艺术作品留下严肃而永恒的时间印记,汪家芳认为,这让他的写生作品多了一层记录历史的作用。

  此时,医院为应对疫情紧急启动新建的高标准5G智慧发热门诊刚刚开建,汪家芳眼前是紧张的建设场面。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一趟海外写生的旅程,大年初二,汪家芳退掉了机票、酒店,响应政府号召“宅家”抗疫。
  每天关注疫情发展和社会各界抗疫的新闻报道,汪家芳创作和记录历史的责任感被点燃。他决定,做好防护措施、驾驶私家车到上海一些关键的场所去看看。
  小区门外送货的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火车站测量体温的工作人员、道口工作人员、警察、医生护士……汪家芳用眼睛细细观察这些维持上海城市运转、保障宅家千万居民基本生活的人物。回家后,他把这些平凡人在非常时期坚守岗位、忘我工作的瞬间,用画笔记录在了纸面上。
  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医护人员工作的艰辛常常让汪家芳动容,这让他产生了希望近距离观察抗疫医护人员工作的愿望。“我的第一前提是不给医护人员添乱,如果有机会去看一看医护人员真实的工作场面,对于我来说也非常重要,我可以将自己亲眼所见记录在画稿上。”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的支持下,汪家芳来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松江院区)。此时,医院为应对疫情紧急启动新建的高标准5G智慧发热门诊刚刚开建,汪家芳眼前是紧张的建设场面。
  “郑兴东院长是军人出身,疫情一发生他就像士兵听到了冲锋号。医院前瞻性地将发热门诊新建项目紧急提上日程,以最快的速度开工建设。”汪家芳看到,一排板房正在组装中,工人们忙忙碌碌。他了解到,春节期间招工何其艰难,但医院还是克服困难找到了工人,多部门职工放弃休息,共同迎难而上。
汪家芳来到市一医院发热门诊建设工地上采风。

  这次建设的5G标准发热门诊集门诊、留观于一体,共设置23间隔离留观病房、4间诊室、1间抢救室,以及药房、检验室、CT机房、B超室、心电图室等独立医技用房,以求做到发热患者“五不出”,确保患者“零丢失”“零漏诊”,医务人员“零感染”。这也是疫情中上海紧急新建的规模最大、标准最规范、配备最先进的发热门诊,项目从筹备到施工建设总共花费了3个星期左右。
  工人們质朴无华的语言,让汪家芳非常感动,很多工人抱着为抗疫献一份力的心态,从老家返回上海参与建设。
  看完正在建设中的发热门诊,汪家芳还想去看看坚守在医院发热门诊的普通医护人员。于是他穿好防护隔离装备,在医院发热门诊做了短暂的写生采访。由此,汪家芳成为疫情期间唯一一位到医院发热门诊近距离采访医护人员的专业级画家。
汪家芳画作。

  那天的采访,让汪家芳感触很深。年轻的医护人员谈起自己的工作,轻描淡写到让人忘记他们所在的是一个高风险岗位,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丝不苟,按照规定、流程认真完成自己手上的每一个动作。
  回到家,医护人员的形象在汪家芳眼前萦绕,如果不是如此真切的采访,这些守护城市安全的人,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概念、一条新闻。现在,从画家的笔下,这些普通的医护人员将以鲜活的人物形象被记录下来。
  汪家芳以疫情期间的采访为素材,创作了一组人物作品。按照他的习惯,包括医护人员形象在内的疫情期间普通人的人物画作,被盖上邮戳,艺术作品也因此而有了记录历史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
  作品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艺术家在历史事件中不仅没有缺席,还积极参与,并向公众传递了勇敢、奉献的积极精神。

“小草”护士,为雷神山医院留下日记


  邹芳草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外科病区护士,1996年出生的她工作时间不长。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156人整建制医疗队赴武汉雷神山医院支援,邹芳草报名参加。出发武汉的前一晚,她在行李箱里装上了画图工具和平板电脑——画画是她平常生活里的爱好。
  2月19日,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一晚,因为换了地方、也因为情绪紧张,当晚邹芳草躺了很久睡不着,于是爬起来画了一幅“出征照”。“这幅画中有出征前的我们,大家都是长头发、美美的。然后我们换上队服,大家的眼神变得坚定。”
汪家芳画作。

  这是邹芳草在武汉画的第一幅画,最初可能是无意为之,但后来,她的画笔就成了记录病房工作和缓解大家紧张情绪的“工具”。
  邹芳草在雷神山医院的岗位是院感专员。这个工作要负责同事战友们的安全,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认真仔细。“每天都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绝对不能出错。”她记得培训时的一则案例预警,“如果在污染区有医护人员的隔离服被勾破了,我马上要上前进行保护,在破口处倾倒酒精消毒后再捏住,护送其出舱更换隔离装备。”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支援雷神山医疗队到武汉时,正是疫情严峻的关键时期,医护人员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非常大。“医院里一切都是白茫茫的,很干净,但也很压抑。”邹芳草想给战友、给患者,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明亮鲜活的色彩,于是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坚持画漫画。
邹芳草在从驻地驶往雷神山医院的班车上作画。

  每一次运笔作画前,邹芳草都会在脑海中回味一天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唠叨却又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生活的“队妈”“队爸”、变身奥特曼与病毒大战的同事“大白”、医疗队第一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原本严肃甚至枯燥的细节,在她笔下都成了可爱的素材,一一呈现。
  邹芳草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漫画在无意间火遍了全网。被大家称作抗疫前线“灵魂画手”的她,在可爱的漫画中既传递了向善向上的能量,又饱含一颗有趣灵魂。无数人表示:“求连载”“求更新”“求关注”。它的作品也被翻印上墙,成为了市一医院新建成的5G发热门诊入口的一道风景。
  武汉雷神山医院里,不少身穿隔离服的“大白”们身上,也都画着Q版小笼包,并附有“小笼包加油!”“单身小笼包求蒸笼!”等俏皮话语。
邹芳草画作。

  邹芳草用漫画记录着重症病房里真实的救治场景,她希望自己的漫画能为队友带来力量。在武汉48天,邹芳草一共画了48幅漫画作品,最终留下一本漫画版的“雷神山日记”。

“小草”并不是生来就勇敢坚强。


  邹芳草家中一位长辈是著名画家,耳濡目染之下,邹芳草从小也喜欢上了绘画。不过绘画没有成为邹芳草的职业,在家长的建议下她学了护理专业。直到快毕业时,邹芳草也没有喜歡上护士这个职业,打算毕业就改行,但一次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在上海一家医院实习时,邹芳草带一位女患者去做支气管镜检查。这个检查会给患者带来比较明显的不适,让人有窒息感。“那个阿姨平常在病房里很照顾我,很喜欢我。做检查的时候她很痛苦,抓着我的手拼命捏。我当时想,如果我学好护理,将来也许能为像阿姨这样的患者减轻痛苦。”
  因为这次经历,从学校毕业后邹芳草坚定地选择了成为一名护士。尽管护士工作特别辛苦,但每当收到患者的感谢,她就会感到特别满足。
  医疗事业中的一棵“小草”,因为战疫而变得坚定而丰满。“雷神山医院的患者听说我们从上海来,都说‘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他们觉得上海医疗队代表着最好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支援武汉的经历,让我感触特别深。”
  汪家芳也知道武汉雷神山医院里这株来自上海的“小草”,看了邹芳草的漫画作品,汪家芳非常欣赏。“虽然她画漫画,我画国画,但我们在画里表达的情感都是一样的。”汪家芳说,期待疫情结束后有机会与邹芳草交流绘画心得,也希望有机会将这位小护士的画作介绍给美术界的朋友。
  尽管两代“芳华”至今还没有机会面对面交流,但因为参与了这场抗疫的全民战争,他们成了同一个“战壕”中的“战友”。
  画家拿起画笔,就有了时代交给他的责任;95后女孩穿上护士服,就肩负起职业使命。疫情让每一个人看到了自己闪光的一面,也让社会看到了向善的力量。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1日,著名作家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塞林格全集》,在塞林格的《九故事》扉页上,作家引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们知道两只手相拍的声音,但一只手拍的声音是怎样的呢?”  单手拍掌,也是林子祥一张专辑的名字,典出日本禅宗公案。  1953年出版《九故事》的时候,塞林格像“垮掉的一代”一样,对禅宗顶礼膜拜。最迟至20世纪40年代末,他就渴望成为一名佛教徒,追随伟大的释迦
央视历时两年,悉心策划,《国家宝藏》乃出。有人说,我们是没有信仰的民族,可其实,正如节目中所言,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而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的代言人。  泱泱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国宝们从不是尘封的古董,它们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它们在博物馆里,等待您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故宫博物院各種釉彩大瓶  各种釉彩大瓶,瓶高86.4cm,口径
尽管中国足球如今都不能算是亚洲顶级强队,当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至今没有实现,然而,足球这一世界第一运动,仍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爱足球的孩子们。廖氏父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两代人的绿茵梦  当身穿红色球衣的廖泽齐牵着申花队16号球员李运秋的手,缓步进入虹口足球场时,这个身高1.28米的7岁牵手球童,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见证申花夺冠的历史时刻。他只知道,2019年12月6日,是他的幸运日——全家
“经过这次疫情,线下经济加速线上化,健康需求也成为国民最急迫、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尽管目前形势看起来仍有困难的地方,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大量的新机会。”完美(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完美公司”)董事长古润金的话,听起来充满了昂扬之气,“2020年是完美开启二次创业的第一年,公司会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大力度创新发展,包括技术和模式等方面,给伙伴们更多的力量支持。”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念念不忘唐顿三小姐(杰西卡·布朗·芬德利)曾经出演过《黑镜》的一位选秀少女。也许是塑料感强烈的科幻造型跟她特别相衬,也许是我对《黑镜》第一季太过偏心,总之印象里,她成功塑造出了被用来向未来梦境献祭的驯顺羔羊。所以对她主演的新剧——同样充满科幻元素的《美丽新世界》,我是怀抱着期待打开的,部分也是好奇:编剧会如何处理赫胥黎原著中人物动不动就脱口而出的“我主福特”梗。  结果,人
“洛克公园”篮球场里蕴藏着许多高科技。摄影/李铭珅  一场疫情,中国体育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也催生了“科技 体育”的融合发展。后疫情时代的体育运动更是借助“科技”这把金钥匙,开启无限可能。赛场上的“智慧大脑”  2019年8月,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在沪上掀起全民健身浪潮,每一场都能吸引到至少二三百名市民自发前来参与。作为赛事运营单位的每步科技,用耳目一新的办赛方式提
庚子端午,绵绵细雨之中,海派书画艺术一代宗师陈佩秋先生悄然远行,绝尘而去,却让喜爱、敬爱她的家人、亲友、学生们,为之惊愕、痛惜、伤感不已,久久不能平静。从此,海上画派一个时代终结了,曾经的传奇与飞扬,隽雅与辉煌,也随着九九高龄陈老的离去,化为长留人间的一缕清烟,再难重见矣!  青山白云,杂花生树,老干新姿,健碧缤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陈佩秋先生的绘画无疑都是独树一帜的,从重彩工笔,到泼墨写意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占居民疾病死亡人数的40%以上,是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的第一死因,其发病人数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致残致死率高,住院总费用的年均增速远高于GDP增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等全国政协委员在京建议:健康中国,需要刻度化管理,心脑血管
一方面,诸多私营公司加入了探索太空领域,他们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期许;另一方面,一些太空探索领域的大国、强国,则继续着深空探索之梦。而月球,则成了许多太空探索目标的交汇之地。肉眼看不见的新冠病毒,搅得地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甚至,连太空探索公司的老板埃隆·马斯克都未能幸免。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人类探索太空之梦。
老城厢方浜中路上的藏宝楼是中外闻名的室内古玩市场,每逢周末,人头攒动,交易兴旺,前些天有收藏圈的朋友递来消息:2019年元旦,关张了。  有人说藏宝楼本身就是一个违章建筑,早就该拆;也有人说藏宝楼现在就是个假货市场,没有存在价值。这里我先不作评论,只想说:这个藏宝楼见证了上海民间收藏的一段珍贵历史,无数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在那里留下了足印,留下了快乐与遗憾,这是上海当代风俗史和文化史的一个鲜亮有趣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