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化营城的理念出发,探讨如何将在地文化活化并合理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尤其在新城新区建设开发的大步伐中如何将“文化”传承和演绎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中,从而使城市的文脉在新城得以识别、记忆、延续。文章以厦门集美新城建设开发中已建、在建和待建的景观、建筑、道路和公共空间等项目为例,探讨厦门市集美新城在依托本土文化打造具有鲜明“嘉庚”特色的新城文化空间形态上的成功经验,具体从厦门集美新城的物质空间形态和非物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探讨在地文化如何在新城的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导入,旨在为新城的快速崛起、聚集人气和未来发展梳理有效路径和做出长远规划。
关键词:文脉传承与导入;城市空间形态;厦门集美新城
一、城市文脉解析
(一)城市文脉定义
文脉广义的理解为文化的脉络。城市文脉指的是那些对城市形态的形成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在每个时代,城市文化都存在继承、改造、传递的状态,因此,城市文脉昭示着城市文化的承启关系。城市文脉作为城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生命力的本源,而城市更新让城市文脉更富张力。
(二)城市文脉构成要素
城市文脉要素可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城市文脉研究需要把城市形态、类型、意象、人的知觉、生活习惯等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以及城市形态的显形的、隐形的东西都可列入城市文脉。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而前者又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后者则包括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行为等。
二、项目概况:厦门集美新城
厦门是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集美位居厦门经济特区几何中心,600多年前即有海外往来记录,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集美新城是厦门跨岛发展的第一座全新的美丽城区,位处市域几何中心,进出厦门岛交通门户,背依天马山,环抱杏林湾,规划总用地面积47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8万人,由“一心(20平方公里核心区)、三片(10平方公里软件园三期片区、8.5平方公里厦门北站片区、8.5平方公里集美文教区)”组成。自2010年2月启动建设以来,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要求,顺利完成“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既定目标,初步建成集商务营运、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交通枢纽、生态旅游和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活力人文新城(如下图所示)。
当下,文化失衡和城市趋同是新城建设发展中的一大瓶颈。文化是城市发展演进中的内生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被高度重视,厦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也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在总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集美新城的发展也迎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点。集美新城作为跨岛发展新样板,也紧追时代脉搏,以文化为催化剂,以“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打响集美新城快速提升期的文化攻坚战。
集美新城文脉传承导入工程研究围绕“美丽厦门,人文集美”为宗旨,以“传城市文脉,建文化新城”为目标,通过全面的调研工作梳理出集美新城的文化发展脉络,通过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激发活力的方式,将新城的过去、现在、未来更好的连接和承启,提升新城的活力指数,强化并丰富人们对新城的认同感,力争至2020年,全面建成“产业繁荣、功能完善、生态优美、人文独特”的厦门区域创新中心和岛外发展新样本。
三、资源剖析:集美新城城市文脉梳理
城市特色危机的根源在于没有能够把体现城市发展有机延续的文脉要素有机联系,形成体现城市文脉特色的一个完整系统。因而,在发掘城市文脉的过程中,提炼、梳理此类人文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集美新城辖区内的地理方所、空间、气候、人口、业态、社会、经济等资源进行深入剖析和梳理。
首先,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文化底蕴深厚。厦门集美区位于厦门岛西北部,是进出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门户,海岸线长约60千米,在大厦门的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集美新城片区位于集美区中南部,东至杏林湾东岸,南至集杏海堤、杏前路,西至杏林北路和杏锦路,北至沈海高速。根据规划,集美新城三面环水,集美新城不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海洋文化影响深远,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集美新城坐拥优秀的自然山水生态体系,其中包含杏林湾、九天湖、许溪、园博苑、天马山、河南山等在内的多个自然生态资源组团,是发展旅游、生态、休闲、水上运动等产业项目有利的自然环境要素,也是集美区重要旅游资源,是厦门市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独具魅力的侨乡文化、宗族文化。集美是厦门市重点侨乡,其中后溪镇全镇旅居海外华侨2293户,分布在新、马、泰等18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1月集美成为侨乡文化名镇名村试点建设点。在集美对华侨名人故居、华侨特色老宅等侨乡文化有着很好的保護。集美区通过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制定侨乡文化保护规划、收集侨乡文化资料、拍摄侨乡文化宣传片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侨乡文化名镇名村影响力和认知度,留住海外侨胞“根”的记忆,增强海外侨胞的参与感、获得感与认同感。宗族文化也是整个集美区文化特色之一,成为连接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等是寻根祭祖,追根索源、心心相惜情感的重要纽带,可以利用寻根旅游,吸引华人华侨的投资,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宗族文化具有相对集中性特点,使得它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最后,人文集美,嘉庚文化、闽南文化影响深远。集美有着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新城片区三片中的文教区内延续了集美的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形成新城片区的高校集群。分布在集美新城的高校主要有后溪东部片区的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福大厦门工艺美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集美原有的学村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将教育文化资源得以发展和延伸。厦门集美学村中的学校及其建筑,多是由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设计并施工建造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嘉庚建筑风格。嘉庚建筑是集美最显著的标志,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嘉庚文化也延续到集美新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被定位为集美新城主要的可视化的物质文化资源。闽南文化是厦门市及其所在的闽南、海峡两岸、南洋等区域概念涵盖的传统资源,如具有闽南地域环境特色的建筑、饮食、民俗、信仰、工艺、非遗等;集美新城辖区内包含了将近60个自然村庄。西亭、官任、白石、园博等典型村庄无论在新城建设开发之前还是现在都保留了浓郁的村落文化和村庄历史,为新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较好的文化空间资源。 四、问题挖掘:集美新城城市文脉表达现状与不足
从城市文脉的发展来看,城市文脉是存在与城市发展变迁中,深深印记在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生活中,城市文脉只有存在于城市化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生活中,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现阶段集美新城文脉传承不足的影响因素既有新城发展的整体性因素,也有影响各类文脉传承的具体性因素。集美新城城市文脉表达现状与不足:
(1)集美新城的文脉表达主要停留在外在的物质形态的传递,即大部分都是通过城市建筑实体、景观与公共空间等影响文脉传承的城市空间实体构成要素在表现,缺少从文脉传承的微观因素即文化生活方面的融入和延续。
(2)新城的优点在于“新”,缺点也在于“新”。如何让新城快速发展中聚集人气,让新城原住民能够记住新城的历史,让外来移民能够深入了解与感悟新城的历史积淀,从而塑造集美新城独有的文化精神和城市记忆是文脉传承与导入的重点和难点。
五、策略建议:集美新城城市文脉传承与导入
集美新城的文脉传承关乎新城空间形象的塑造、新城活力的提升,以及新城的连片规划、聚集人气和未来发展。新城文脉导入工程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一个未来的一个大的方针制定:
(1)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山水生态城市格局,打造和完善海上大观园“园博苑”;利用海水温泉、生态湿地等珍贵资源开发旅游、康养产业;加强杏林湾流域综合治理,打造20公里生态环湾绿道。
(2)修编村史:加强片区内村庄管理和村史修订。将新城的村庄、人口、产业构成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利用被保留或未拆除村庄中的原住民、管理人员将村庄的历史进行记录和整编,使之成为可以被记忆和延续的文字资料。同时配合村史博物馆项目,让在地文化与科技融合。
(3)活化老旧村庄:将新城片区的老旧村庄盘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村庄和历史建筑及时保留修护,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庄。如将要被拆迁的西亭村中有的五处不可动公共建筑和保存尚好的民居大厝进行合理的修缮和保留,使其与未来该地块规划的项目一起打造文创空间,从而保留村庄的记忆和物质形态,盘活带动片区的文化形象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将难拆的脏乱差村庄进行村庄统一形象治理,具体可以利用周边环境和资源形成特色村庄或统一村庄形象,如:动漫城周边涉及的三处难拆的村庄可以结合未来的动漫产业打造动漫特色村庄。
(4)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手工艺传承人:充分挖掘新城原有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和手工艺传承人资源,利用集美新城福州工艺美术学院、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团队,推动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传承和保护,开展大师班、手工艺传承人研习班,带动文化的保护和文脉的延续。
(5)深化嘉庚风格城市空间形象:新城建设开发中已建、在建和待建的景观、建筑、道路和公共空间等项目继续沿用嘉庚建筑风格,将嘉庚风格的城市视觉形象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需要增加一些丰富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中继续沿用嘉庚风格。
(6)打造新城特色文化产业:依托海洋文化和滨海生态资源,从文化规划的角度着手,拓展文化产业项目的生成,通过文化生活的丰富带动新城人气和活力。
综上所述,集美新城是多元文化、多维生态并存的复合型新城,因此在尊重在地文化的基础上,用广阔的视野和国际眼光吸纳和融合世界城市多元文化,立足大文化的视角和策略,可以为集美新城注入文化动力,塑造富有集美特色、中国气派的城市空间格局。让新城原住民能够记住新城的历史,让外来移民能够深入了解与感悟新城的历史积淀,从而塑造集美新城独有的文化精神和城市記忆。
六、小结
城市的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集美新城的文脉传承导入既要将看得见的历史建筑、街巷等物质文化空间保留与修复,又要将村史、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发展,同时借助新城建设中的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借力“互联网+”和“文化与科技融合”等信息化手段,将文化导入新城的城市空间载体中。
参考文献:
[1]曾军,陈鸣,朱洪举.创意城市:文化创造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
[2]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9.
[3]高福民,花键.文化城市——基本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30.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著:《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62.
作者简介:刘姝慧(1982-),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在读,华侨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文脉传承与导入;城市空间形态;厦门集美新城
一、城市文脉解析
(一)城市文脉定义
文脉广义的理解为文化的脉络。城市文脉指的是那些对城市形态的形成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在每个时代,城市文化都存在继承、改造、传递的状态,因此,城市文脉昭示着城市文化的承启关系。城市文脉作为城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生命力的本源,而城市更新让城市文脉更富张力。
(二)城市文脉构成要素
城市文脉要素可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城市文脉研究需要把城市形态、类型、意象、人的知觉、生活习惯等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以及城市形态的显形的、隐形的东西都可列入城市文脉。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而前者又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后者则包括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行为等。
二、项目概况:厦门集美新城
厦门是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集美位居厦门经济特区几何中心,600多年前即有海外往来记录,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集美新城是厦门跨岛发展的第一座全新的美丽城区,位处市域几何中心,进出厦门岛交通门户,背依天马山,环抱杏林湾,规划总用地面积47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8万人,由“一心(20平方公里核心区)、三片(10平方公里软件园三期片区、8.5平方公里厦门北站片区、8.5平方公里集美文教区)”组成。自2010年2月启动建设以来,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要求,顺利完成“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既定目标,初步建成集商务营运、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交通枢纽、生态旅游和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活力人文新城(如下图所示)。
当下,文化失衡和城市趋同是新城建设发展中的一大瓶颈。文化是城市发展演进中的内生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被高度重视,厦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也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在总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集美新城的发展也迎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点。集美新城作为跨岛发展新样板,也紧追时代脉搏,以文化为催化剂,以“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打响集美新城快速提升期的文化攻坚战。
集美新城文脉传承导入工程研究围绕“美丽厦门,人文集美”为宗旨,以“传城市文脉,建文化新城”为目标,通过全面的调研工作梳理出集美新城的文化发展脉络,通过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激发活力的方式,将新城的过去、现在、未来更好的连接和承启,提升新城的活力指数,强化并丰富人们对新城的认同感,力争至2020年,全面建成“产业繁荣、功能完善、生态优美、人文独特”的厦门区域创新中心和岛外发展新样本。
三、资源剖析:集美新城城市文脉梳理
城市特色危机的根源在于没有能够把体现城市发展有机延续的文脉要素有机联系,形成体现城市文脉特色的一个完整系统。因而,在发掘城市文脉的过程中,提炼、梳理此类人文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集美新城辖区内的地理方所、空间、气候、人口、业态、社会、经济等资源进行深入剖析和梳理。
首先,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文化底蕴深厚。厦门集美区位于厦门岛西北部,是进出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门户,海岸线长约60千米,在大厦门的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集美新城片区位于集美区中南部,东至杏林湾东岸,南至集杏海堤、杏前路,西至杏林北路和杏锦路,北至沈海高速。根据规划,集美新城三面环水,集美新城不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海洋文化影响深远,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集美新城坐拥优秀的自然山水生态体系,其中包含杏林湾、九天湖、许溪、园博苑、天马山、河南山等在内的多个自然生态资源组团,是发展旅游、生态、休闲、水上运动等产业项目有利的自然环境要素,也是集美区重要旅游资源,是厦门市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独具魅力的侨乡文化、宗族文化。集美是厦门市重点侨乡,其中后溪镇全镇旅居海外华侨2293户,分布在新、马、泰等18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1月集美成为侨乡文化名镇名村试点建设点。在集美对华侨名人故居、华侨特色老宅等侨乡文化有着很好的保護。集美区通过成立筹备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制定侨乡文化保护规划、收集侨乡文化资料、拍摄侨乡文化宣传片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侨乡文化名镇名村影响力和认知度,留住海外侨胞“根”的记忆,增强海外侨胞的参与感、获得感与认同感。宗族文化也是整个集美区文化特色之一,成为连接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等是寻根祭祖,追根索源、心心相惜情感的重要纽带,可以利用寻根旅游,吸引华人华侨的投资,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宗族文化具有相对集中性特点,使得它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最后,人文集美,嘉庚文化、闽南文化影响深远。集美有着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新城片区三片中的文教区内延续了集美的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形成新城片区的高校集群。分布在集美新城的高校主要有后溪东部片区的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福大厦门工艺美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集美原有的学村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将教育文化资源得以发展和延伸。厦门集美学村中的学校及其建筑,多是由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设计并施工建造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嘉庚建筑风格。嘉庚建筑是集美最显著的标志,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嘉庚文化也延续到集美新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被定位为集美新城主要的可视化的物质文化资源。闽南文化是厦门市及其所在的闽南、海峡两岸、南洋等区域概念涵盖的传统资源,如具有闽南地域环境特色的建筑、饮食、民俗、信仰、工艺、非遗等;集美新城辖区内包含了将近60个自然村庄。西亭、官任、白石、园博等典型村庄无论在新城建设开发之前还是现在都保留了浓郁的村落文化和村庄历史,为新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较好的文化空间资源。 四、问题挖掘:集美新城城市文脉表达现状与不足
从城市文脉的发展来看,城市文脉是存在与城市发展变迁中,深深印记在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生活中,城市文脉只有存在于城市化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生活中,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现阶段集美新城文脉传承不足的影响因素既有新城发展的整体性因素,也有影响各类文脉传承的具体性因素。集美新城城市文脉表达现状与不足:
(1)集美新城的文脉表达主要停留在外在的物质形态的传递,即大部分都是通过城市建筑实体、景观与公共空间等影响文脉传承的城市空间实体构成要素在表现,缺少从文脉传承的微观因素即文化生活方面的融入和延续。
(2)新城的优点在于“新”,缺点也在于“新”。如何让新城快速发展中聚集人气,让新城原住民能够记住新城的历史,让外来移民能够深入了解与感悟新城的历史积淀,从而塑造集美新城独有的文化精神和城市记忆是文脉传承与导入的重点和难点。
五、策略建议:集美新城城市文脉传承与导入
集美新城的文脉传承关乎新城空间形象的塑造、新城活力的提升,以及新城的连片规划、聚集人气和未来发展。新城文脉导入工程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一个未来的一个大的方针制定:
(1)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山水生态城市格局,打造和完善海上大观园“园博苑”;利用海水温泉、生态湿地等珍贵资源开发旅游、康养产业;加强杏林湾流域综合治理,打造20公里生态环湾绿道。
(2)修编村史:加强片区内村庄管理和村史修订。将新城的村庄、人口、产业构成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利用被保留或未拆除村庄中的原住民、管理人员将村庄的历史进行记录和整编,使之成为可以被记忆和延续的文字资料。同时配合村史博物馆项目,让在地文化与科技融合。
(3)活化老旧村庄:将新城片区的老旧村庄盘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村庄和历史建筑及时保留修护,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庄。如将要被拆迁的西亭村中有的五处不可动公共建筑和保存尚好的民居大厝进行合理的修缮和保留,使其与未来该地块规划的项目一起打造文创空间,从而保留村庄的记忆和物质形态,盘活带动片区的文化形象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将难拆的脏乱差村庄进行村庄统一形象治理,具体可以利用周边环境和资源形成特色村庄或统一村庄形象,如:动漫城周边涉及的三处难拆的村庄可以结合未来的动漫产业打造动漫特色村庄。
(4)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手工艺传承人:充分挖掘新城原有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和手工艺传承人资源,利用集美新城福州工艺美术学院、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团队,推动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传承和保护,开展大师班、手工艺传承人研习班,带动文化的保护和文脉的延续。
(5)深化嘉庚风格城市空间形象:新城建设开发中已建、在建和待建的景观、建筑、道路和公共空间等项目继续沿用嘉庚建筑风格,将嘉庚风格的城市视觉形象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需要增加一些丰富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中继续沿用嘉庚风格。
(6)打造新城特色文化产业:依托海洋文化和滨海生态资源,从文化规划的角度着手,拓展文化产业项目的生成,通过文化生活的丰富带动新城人气和活力。
综上所述,集美新城是多元文化、多维生态并存的复合型新城,因此在尊重在地文化的基础上,用广阔的视野和国际眼光吸纳和融合世界城市多元文化,立足大文化的视角和策略,可以为集美新城注入文化动力,塑造富有集美特色、中国气派的城市空间格局。让新城原住民能够记住新城的历史,让外来移民能够深入了解与感悟新城的历史积淀,从而塑造集美新城独有的文化精神和城市記忆。
六、小结
城市的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集美新城的文脉传承导入既要将看得见的历史建筑、街巷等物质文化空间保留与修复,又要将村史、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发展,同时借助新城建设中的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借力“互联网+”和“文化与科技融合”等信息化手段,将文化导入新城的城市空间载体中。
参考文献:
[1]曾军,陈鸣,朱洪举.创意城市:文化创造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
[2]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9.
[3]高福民,花键.文化城市——基本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30.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著:《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62.
作者简介:刘姝慧(1982-),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在读,华侨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