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片区规划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火车站片区一般承载着区域交通、商贸物流、居住生活、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以及区域经济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解析火车站片区在规划建设中的重点、要点问题,进行火车站片区综合设计,达到合理布局,并赋予其社会服务和人文服务等综合功能,是推动城市整体科学可持续发展必要手段。
  【关键词】:可达性;交通组织;城市空间;组织模式;文脉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火车站是铁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它已不仅仅是客流集散点和货物交换的主要场所,更是科技发展的象征、城市发展的标志。火车站已成为城市功能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若纯粹从建设规模上讲,火车站建筑使城市的其它建筑物相形见绌,并使得周围的建筑物依附于它。
  随着城市中心扩张和人口流动频繁,火车站更表现出它的社会意义及人文精神。火车站是城市的门户及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使外来旅客形成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具有了城市地标性的重要作用,它又不仅仅是一项服务设施,还是城市文脉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火车站片区土地性质的演变
  火车站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城市的可达性来实现的。
  一个地区的可达性提高后,这一地区的地价就会随之上涨。另外,随着距离火车站远近的不同,土地价格也不同,呈现出一种级差形式。
  土地价格的变化带来土地利用性质及效益的变化,在可达性最好的地段,商业用地单位面积产生的效益最大,居住用地次之,工业再次之,农业用地效益最差。例如京沪高铁济南站(济南西客站),随着济南西客站规划确定,火车站周边区域住宅短短两三年内,就由原先的3000元左右每平米飞升至9000元左右每平米,仅2010年火车站建成几个月内,房价由5500升至7000元每平米。济南西客站建设给济南西部区域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促使西部区域成为众多开发商的新关注点,素有“住南不住北,住东不住西”的济南传统格局成为了历史。
  2火车站片区空间布局
  火车站这类大型城市交通节点,它客流量大,是铁路网络与城市网络的连接点,也是城市内外交通的换乘中心。通过对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城市设计,进行交通整合、功能整合、环境文脉整合,使其既能保持城市的文脉肌理,又能使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2.1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是火车站片区设计最为重要的一方面。通常火车站都采用“立体开发,高效换乘”的理念进行交通组织设计。
  作为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火车站,是铁路网络与城市网络的连接点,是城市内外交通的换乘中心,能否做到交通便捷顺畅,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高效发挥。
  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的对策有:实现人车流交通的立体化、快速化和实现交通系统的零换乘。随着社会流动效率加快,城市间联系紧密,发车趋于短周期和小流量。以往车站与城市交通间相对分离,旅客换乘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等候和长距离步行。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需要车站与城市交通的一体化,形成交通换乘枢纽,减少旅客在换乘和进出站的时间消耗,提高社会效率。
  火车站广场大多交通不畅,其中一个原因是火车站广场属于开放式广场。机动车交通与公交站台相互干扰;而道路交通和广场用地配置均不合理。另外无谓的长距离步行也会增加广场的混乱。出租车与社会车停车场面积较小,在高峰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非高峰时段却有较大闲置 ——即缺乏弹性。
  2.2片区功能定位
  从城市商业的角度来说,火车站广场的巨大人流,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无论是否有意为之,任何城市的火车站周围都往往发展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之一。但是,管理不善的城市,或短视不考虑长远,或狭隘而不顾全局,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巨大的资源。有些规划中的条形分割使得城市中很多地区或功能分散,或功能重叠,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效率。
  因此,火车站片区规划不仅应满足旅客旅行、购物、休憩等多种活动需要,同时又将成为以客站为主的城市次中心,具有现代铁路客站地区功能的高度复合性。
  2.3空间组织
  2.3.1空间组织特点
  一.整体开发,统一协调
  作为功能高度复合的火车站片区,在规划上应当通过协调车站地区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环境空间的关系,体现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环境及建筑空间的整体统一,合理组织片区多种功能的建筑群和必要的服务设施,布置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建区,适应现代铁路客站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同时规划应当协调周边环境的关系,将片区置于城市总体空间环境中加以统筹考虑,运用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方法对片区定性,确定合理的空间结构,谋求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生态保护,塑造城市景观
  火车站片区作为城市的门户在景观上具有更高的要求。火车站片区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结点,在规划中应当注重整合区域的自然人工环境,发挥资源的整体效应,保持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健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创造具有优美特色的城市景观。
  2.3.2站前空间组织
  当前城市火车站片区最为主要的集散开敞空间多为站前区域,一般包括站前广场、站前轴线绿地公园,必要的人流、车流交通及设施等。通常站前区空间组织应具有以下原则:
  1、广场形态应与站房、人流、车流协调,与城市整体布局协调,满足城市规划要求。
  2、人流、车流不得交叉,各种不同车流避免冲突,过境交通不得穿越广场。
  3、广场内要选择恰当的人行活动平台,以使广场空间与流线组织各得其所。
  4、注意美化环境,适当安排绿化,方便旅客休息。
  5、功能分区明确,停车场地要适当分隔,全面考虑发展问题。
  6、要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与特点。
  2.3.3片区空间组织模式
  一.“中轴线”组织模式
  “中轴线” 组织模式是火车站站片区规划时最常采用的城市空间模式,这样的组织模式利于展示站前城市线形空间及两侧建筑立面,有很强的引导性。“中轴线”可能是城市主干道,也可能是线形的开敞空间或建筑群,前者形式较为常规,也比较常用,而后者只是在某些特大城市有过先例。作为中轴线的城市主干道,既有交通的功能,又有景观的功能,在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在处理好车流交通的同时还应考虑它所带来的景观效果和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特别是道路的断面应当注意空间视觉上产生的变化以及与两侧建筑物的比例关系。
  运用轴线组织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轴线组织模式的魅力和完美,应与周边相关建筑整体规划、严格控制与协调。
  2、城市轴线应强调以人为本的空间体验、空间连续性和序列场景的创造。
  二.“圈层”组织模式
  圈層组织模式通常是以交通枢纽作用为中心,采用 “高效益低密度”的开发模式,核心区低密度开发,核心区以外高强度开发,广州新火车站规划、成都火车站等都是采用圈层结构布局。
  三.“新城市主义”组织模式
  新城市主义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提倡回归传统的城镇形态和塑造传统的城市空间。火车站片区在新城市主义思潮影响下强调铁路、商业和社区的关系与整体开发,以景观和水体为纽带缝合出一个动感的城市化社区。其在社区规划上,力求设计最多的交通选择方式,每个公园或开放空间都有5分钟步行距离的通道连接社区各个部分,整个社区任何部位到达公共交通都不超过10分钟步行路程。大连火车站、汉口火车站等建设中都受其有一定的影响。
  2.4 环境文脉与火车站的关系
  一个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尽管很少,但其所承载的城市形象代言人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火车站作为城市门户标志,其周围环境和它自身形象是应给予足够重视的。
  在火车站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吸取当地建筑风格,形成的城市的集体无意识。阿尔多·罗西将集体记忆用于分析和描述人类城市生活的记忆状态。罗西认为那些历史性建筑要素已经形成了人们在建筑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而作为片断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火车站作为城市外来人流的一个窗口,环境文脉是反映城市文化与发展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火车站片区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文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3小结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而火车站是城市交通中最具规模的活力之源,同时火车站片区是城市的第一商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命运。对于火车站片区规划,我们应从功能与结构、景观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之间进行研究,有效组织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形成具有融合城市精神、城市标志、城市发展中心和生态等诸多元素的火车站综合片区,促进火车站片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冰,等,城市门户(J),理想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9辑)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著,铁路旅客站广场规划设计(M),中国工业出版社,1981
  郑健,赵奕,等,铁路旅客站设计集锦(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许友福,1980年12月,安徽滁州,工程师,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不掺加抗分散剂的方式成功配制了水下混凝土C25、C30,其相关性能满足水下混凝土的要求,在工程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了一些混凝土常见的规律。  关键词: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中图分类号:TU473.1+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水下混凝土目前主要应用在水利、海洋等工程领域的水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在建筑工程基坑的施工中应用极少。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地下水资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公路基础建设的力度,愈来愈多的公路被投入使用,因此,对公路的路政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我们的公路路政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通过对公路路政
针对城市发展中日益显现出的土地资源紧缺、历史文化保护薄弱,居民步行空间缺失等问题,本文以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区段为例,旨在探索一种创新且具有普适性的慢步道建设模式,在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