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学生的事迹感人至深!李学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
  这是2005年习近平对李学生事迹的亲笔批示,时光或许久远,记忆历久弥新。
  12年后,2017年的夏天,记者从李学生的出生地商丘市睢阳区中华楼村至他牺牲的温州市鹿城区金温铁路K230+800米处,千里跋涉,探寻他生命初始与终结的所在。
  正当午时从商丘出发,一路向南,经徐州、蚌埠、南京、杭州、金华等10多个站点,夜幕徐徐降临、华灯初上之时,冰凉的铁轨依然向前延伸着……直至夜晚七八点钟,列车才如困兽般在温州南站停下。
  这样的历程,在李学生的“有生之年”—时间聚焦在1998年他踏上温州开启新的人生征程,至2005年他在温州这片土地献出年仅36岁的生命,往返4次。在那时,他需要倒上好几趟车花上两天两夜的时间,才能从中华楼村抵温州。他或许透过车窗看到雁荡山的巍峨,他或许在驰骋的旅途间感受到瓯江水的荡漾,他或许……冥冥中要将自我倾尽于这雁山瓯水之中。
  那天,他飞了起来
  温州境内金温铁路K230+800米处—
  2005年2月20日下午4时55分,一名六七岁的小男孩儿瞿琮琮和一名4岁的小女孩儿彭媛媛正在隧道口的铁轨上玩耍,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他们。
  随着一声刺耳的汽笛尖鸣,从杭州开往温州的T5107次列车从他们身后的隧道里呼啸而来。
  两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可能是给吓懵了,竟不知该往哪边跑。危急时刻,小琮琮拔腿往对面跑去,而小媛媛则往前跨出几步,紧接着又缩了回来,最后又跟着男孩儿跑了过去。
  火车越来越近,坐在驾驶舱里的司机看到小孩儿也慌了,他立刻采取紧急制动,但已经来不及了。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影跃上铁轨,他右手抓住那个男孩儿,一把将他甩出铁轨。正当他试图返身去抓较远的小女孩儿时,处于紧急刹车状态的火车尖叫着冲了过来,撞向他们。
  惊魂甫定的人们看到,那个冲上铁轨救人的身影飞了起来,重重地摔在了刻有“涵230-794”的基石上,而后,沿路基滚落到地上,便一动不动了。
  世界,在那一刻静止了。天空与大地,高歌一个人的名字—李学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一首《英雄赞歌》成为现场人们的内心独白。
  没有人知道,李学生在冲上去的那一瞬间是否有过犹豫;没有人知道,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心中对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
  他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背影,一个瞬间,但那个背影、那个瞬间,永远定格!
  在目击者王文岗的记忆里,那一天是红色的,“满身鲜血红得刺眼”,那样的悲壮让他永生难忘!
  《温州晚报》记者徐海龙是事发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媒体记者,据他们当时找到的其他目击者称,李学生第一次救完那个小男孩儿之后,完全有机会逃离危险,但他为了救第二个孩子,奋不顾身又冲了上去。
  人们或许不知,就在这天下午,温州市箬笠岙村金有利皮鞋厂的门卫李学生迎来了自己的几位老乡,他们原本是准备一起包饺子吃顿家乡饭的。
  家里没有大葱,李学生说:“难得老乡们来吃顿饺子,怎么也要吃个地道的,我去买葱。”
  他起身离去,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人们或许不知,千里之外,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中华楼村,李学生的老父李洪深正带着10岁的孙女李敏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巴望。
  农村的冬日,天黑得更早,眼看天色暗下来,李洪深想扯着孙女的手回家,可这一天,平时乖巧的孙女就是撒娇不回,非说要再等等爸爸。
  实际上,爷孙俩都知道,李学生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回家的,但他们都习惯了,想他的时候,就来这棵老槐下站站、等等,似乎来得多了、站得久了,人就回来了。
  64岁的李洪深掐指算算,儿子离开家8年了,虽然也往家里挂电话,还不断寄钱回来,但因为路途遥远、路费昂贵,一共才回来过4次。
  人们或许不知,李敏最后一次见到爸爸,还是去年的11月份。那一次,李学生带着李敏,专门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到城里给李敏买衣服。这也是长大后的李敏对父亲最深的印象。
  爷孙俩各自想着心事,却见村人慌慌张张跑过来,让他们回村去接电话。
  电话是与李学生同在温州打工的李怀亮打来的,李洪深接起电话问:“怀亮你打电话有事?”
  “你赶紧来温州吧!”
  “我去温州干啥?”
  “学生被火车撞了!”
  “学生怎么会被火车撞了呢?”
  “你来啊!……”
  “撞成什么样了?”
  “你来了就知道了……”
  儿啊,你不该走得这样早
  温州市殡仪馆5号长安厅—
  2005年2月28日上午9时,李学生的遗体安放在灵堂中间,面容祥和、安宁。在他的遗像两边,悬挂着一副挽联,上题“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壮举惊天地;瓯越大地讴歌勇士精神慰英灵”。
  低沉悲怆的哀乐声中,温州市委及商丘市委的相关领导,李学生的家人、亲友,以及闻讯自发赶来送别的300多名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向英雄李学生的遗体做最后的告别。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李洪深扶着灵柩泪流满面:“儿啊,全家人都为你舍己救人的壮举而自豪,可你还太年轻,不該走得这样早啊!”
  这位老父亲,得知儿子被撞的消息后,夜里10点多从中华楼村出发赴温州。一路上他都在想,如果撞得轻,肯定不会叫他专门过来,是腿断了吗,还是哪里重伤了?他开始胡思乱想,是人被撞死了吗?那也不会不告诉他……抱着内心残存的希望,至第二天下午两点多,他们终于到达温州火车站。   李怀亮骑着摩托接到他往厂里赶,一路上他都在打听儿子的伤情,可怀亮一直说“走到厂里你就知道了”。到了厂里,下了摩托,他才得知儿子死了……李洪深顿感五雷轰顶,他非要看看儿子,可直到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也没有看到儿子一眼。
  今天是儿子的遗体告别仪式,李洪深终于见到了儿子的“面”。抚今追昔,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着实难受,李洪深怎能不肝肠寸断?
  10岁的小李敏,久久注视着躺在透明棺中的爸爸,她的视线,始终舍不得从爸爸的身上移开。或许,是爸爸常年在外务工,看到爸爸的时间太少太少,这次她要好好看看爸爸的样子。这个可怜的姑娘,1岁没了母亲,她从此便更加依恋父亲。来温州之前,她还专门穿上了去年11月份爸爸给她买的新衣服。可现在,爸爸再也看不到她的样子,她要面对的,将是爸爸缺席的未来。
  在救命恩人的灵堂前,被李学生从铁轨上救下的小男孩儿瞿琮琮说:“我不认识李叔叔,可他为了救我自己却死了,我很难过……呜呜……”
  不善言辞的小琮琮父母红肿着双眼,一个劲儿地重复着:感谢李学生的救命之恩。
  李学生生前所在企业金有利皮鞋厂的老板程定华,这几天和志愿者一起,一直在为操办这个遗体告别仪式而忙碌。8年了,他早已将忠厚老实的李学生看作自己的家人,事情交给李学生也让他多了几分安心。就在出事前,李学生还找他谈心,说最近3个月生活过得很舒心。这些天,他总不能相信李学生已经离开人世这个事实,一个好好的人,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他的幸福生活也太短暂了啊!
  与李学生一同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工友徐祖珍眼圈泛红,一直站在李学生的遗体旁,看几眼,转头抹一下眼眶内涌出的泪水,又回头再看李学生一眼。他呜咽着说:“李学生这个人确实是太好了!就这么走了,我的心里真是舍不得!走得太早了,太可惜了。”
  目擊者王文岗在得知李学生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之后,提前两天就和老板请了假。这一天,他早早赶到了殡仪馆,回想起李学生奋不顾身救人的那一幕,他的心情仍然无法平静,他说:“这一幕我终身难忘!李学生真是我们打工者的好榜样!”
  81岁的退休教师叶青在这一天清晨5时就起身直奔殡仪馆了,他来到5号长安厅门口时天才蒙蒙亮。“担心赶不上,昨天晚上根本睡不着啊!这么好的一个人,一定要来送送!”
  李学生牺牲后,叶老先生把各大报纸的有关报道都剪下来保存好。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声音颤抖说:“我要把李学生的事画成连环漫画,让所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都知道李学生的英勇事迹,都来学习他的精神!”
  施文忠等十来位老人互相搀扶着,他们都是左邻右舍,一起来见勇士最后一面。施文忠老人含着热泪说:“太勇敢了!这样的人值得大家永远去怀念。”
  ……
  李学生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了温州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据市殡仪馆负责人陈国信介绍,这是自2001年新殡仪馆开馆以来第一次办理舍己救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后事。为了办理好李学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殡仪馆派出了最好的化妆师,腾出了面积最大的5号厅用于遗体告别;殡仪馆还免去了花圈、花篮、骨灰盒等所有费用。
  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后,李学生的遗体开始火化,但现场送别的人们久久不肯离去……
  英雄走了,但他的家人不会伤心
  温州市水心汇昌—
  2017年8月4日晚,记者抵达温州,首站即“水心汇昌”,这里是李学生父亲李洪深和女儿李敏在温州的栖息地。
  在水心社区,李洪深爷孙俩居住的是一套30余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租金57元。门框上挂着“光荣之家”的红牌,牌子下方落款为鹿城区委、区政府。
  社区主任林文花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李洪深把她当家人一样,外出都要来跟林主任招呼一声:林主任,我出去一下;林主任,我回一趟老家。
  李洪深和孙女李敏已在这里生活了12年,除了每年寒暑假带着孙女回两趟老家,其他时间就在水心社区待着。他有辆自行车,曾经骑着自行车到过温州市委市政府。他还跟老乡一起去过温州市的江心屿风景区,“水很大,很多,还有船”。
  在这位纯朴的老父亲眼中,年少就失去母爱的李学生从小就很懂事,乐于助人,知道疼人。“外出打工,月月都往家里寄钱,还常给我买吃穿用品,托人捎回来。”老人言语不多,提起儿子生前对自己的好,禁不住老泪纵横。
  李学生牺牲后,短短数日,温州全城为爷孙俩捐款30多万元,除去为李学生料理后事费用,鹿城区慈善总会将剩下的20余万元开设专户进行管理,每月从中支出1700元供祖孙俩日常生活开支。落户温州后,水心社区为李敏申请了低保,每月发放低保金900元;被纳入温州叶康松慈善基金百名特困孤儿健康成长跟踪救助计划后,李家每月能另外获得部分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回想起当初孙女上学的情景,李洪深历历在目。水心二小的校长林成亩得知李学生的事迹后,感动久久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找到李洪深,恳切地说:“我们很敬佩李学生舍身救人的精神,也很同情李敏的处境,我们将免费供她读完小学。水心二小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寄宿班,提供吃住,很适合李敏的情况。如果她愿意,作为校长,我代表全校师生真诚希望英雄女儿的到来。同时,我们也想借此在全校开展爱心教育,学习李学生的可贵精神。”
  2005年3月2日下午,李学生牺牲后的第12天,浙江省省级示范学校温州市水心二小三(2)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插班生—英雄的女儿李敏。
  水心二小三(2)班以“李敏,你是第53朵可爱的小花”主题班会的形式,欢迎李敏的到来。班主任为李敏换上崭新的校服,少先队员为她佩戴上红领巾,同学们纷纷送上新书包、练习册等学习用品。
  10岁的李敏,自失去父亲之后,第一次露出笑容。自此,李敏的未来在水心二小琅琅的读书声中孕育。
  为了照顾李敏的情绪,让她更快地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水心二小安排了一个“接力队”:白天在班上组织学习小组,请同学主动找李敏说话、玩游戏;下午放学后或晚自修时间,语文、数学、英语老师来查漏补缺;晚上7点后,生活老师接手照顾她的起居、课外阅读等。   周末和节假日,李敏会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去亲近大自然。温州新青年志愿队安排3名志愿者对李敏进行跟踪帮扶,除了辅导功课,还常常带她去三垟湿地公园划船,去瞿溪看会市,去江西三清山踏青……
  接下来的6年中学生活,李敏一直住校,享受食宿费、学杂费全免。高中时,学校还每学期给她的校园卡里多存一些钱,方便她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小卖部里买东西。
  2017年夏,一位长发披肩、唇红肤白,青春的活力和沉郁的气质交织于一身的姑娘走出义乌工商学院的校门,即将开启她新的人生之旅。
  李敏22岁了,如今光彩照人的姑娘,再也不是12年前那个夜夜含泪入眠的小女孩儿了。
  “身边人对我都很好,那种好是不把我当特殊人,对我像普通人一样,我喜欢这样,因为爸爸的事给我挺大压力,我担心大家会在我身上放太多期望。”李敏说,她希望将来自己能够稳定在温州。这里是爸爸的第二故乡,也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她要像爸爸那样做个好人,回报社会。
  “叶落归根,等李敏成人自立后,我也该回河南了。”李洪深抚摸着儿子生前照片念叨着:“学生啊,咱家的小李敏如今出息了,你要是能亲眼看见孩子长大该多好啊!”
  一个人,感动两座城
  杨府山公园·温州道德馆—
  在道德馆的第一展馆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爱温州”这一主题,内容是“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概述及回顾,一共展示了3张照片。位居正中的一张最为醒目,那是第一届“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集体照。李洪深指着照片告诉孙女:“看,我们那一届!”李敏探身过去仔细瞧瞧,照片上,小小年纪的她手捧一束鲜花,和爷爷站在人群的正中间。
  大厅里,“见义勇为”版块上,李学生的名字占據着重要位置。在他的介绍上写着:“李学生,一位从河南商丘到温州务工的新温州人……李学生走了,但他那飞身一跃,却拨动了所有温州人的心弦,在大众的心底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2017年8月,馆内闷热难耐,李洪深摇着蒲扇,久久地看着儿子的照片,低头不语。展板上的字,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可他还是在那里站着,就那么站着,迟迟不愿离开。
  在满满的一面照片展示墙上,分布着百余人的照片,其中左上角的一张被特意放大,那是李学生。他面带微笑、一脸朴实,他36岁的人生,浓缩在此。22岁的李敏,在照片墙前仰望自己的父亲,12年前的那一瞬间,曾经在她头脑中无数遍回想。她多么想,时间,哪怕多出来几秒钟,她的父亲就有生还的可能,然而,时间却是个吝啬鬼,无情地夺走了她的父亲!
  2015年10月,位于杨府山公园内的温州道德馆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年,是李学生去世10周年。该年3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被作为李学生的重要资料收存,这张报纸的头版头题是《习近平抱在怀里合影的英雄女儿长大了》,压题照片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面带微笑抱着一个小女孩儿,和参加浙江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10届浙江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会的代表合影留念。
  时光倒回到2005年11月,李敏和爷爷代表李学生参加这次表彰会,看着照片,李敏回忆起当时自己站在第二排中间,大家准备好要拍的时候,习大大回头看了看,亲切地问她是谁,怎么在这儿。“我说了爸爸的名字,他就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的腿上。”
  拍完照片,习近平鼓励李敏要坚强,嘱咐她要好好学习、自立自强。虽然现场的记忆已模糊,但那充满期待的鼓励一直被她记在了心里。
  也是在那一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就李学生英勇救人的壮举做出批示:“李学生的事迹感人至深!李学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的《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一文中还提道:“李学生正是新时期农民工的好代表,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品质。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的开放地区,农民工群体人数庞大,应该在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制定上、对农民工的关心和管理上做一些积极的探索,绝不能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
  李学生走了,但他的精神深深烙在了温州和商丘两地。
  10多年间,由李学生引发的“最美温州人”现象不断升温,形成弘扬正气、催人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使“最美人物”的影响做到最大化,温州市属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浓墨重彩地做好宣传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最美”行列。
  在商丘,家乡人们在李学生英勇事迹的感召下,“商丘好人”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商丘人在商丘或在外地,争做好人、争学好人现象已蔚然成风。
  2005年,李学生入选央视“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宣部、中央综治委、公安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他“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团中央追授他“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委、浙江省委以及两省、市政府分别追授他“青年五四奖章”“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7年,他被中央文明办等单位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好人榜”入选者商丘好人王军章说:“李学生的精神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人心,温暖了社会。我将用我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不断进取,多做好事。”
  箬笠岙,永远的痛
  温州市箬笠岙村马坑道口—
  “赶快离开!不能从这里经过!”金温铁路马坑道班的工作人员大声对老人喊道。
  “我们就到桥上看一下……”操着河南腔的老人嗫嚅着。他望着不远处的一座天桥,迟迟不愿离去,挥着手说“看看就走”。
  “绕道过去,这里危险!”工作人员急了。
  记者站在老人身后,内心一样急切,却不知该如何劝解他们。   几番争执不下,老人只得绕道离开。
  待老人走开一些距离,记者走到窗口处问工作人员:“您知道李学生吗?”
  一听到“李学生”三个字,工作人员的脸上立刻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表情:“那是李学生的父亲?……”
  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再看看老人身后那个穿牛仔裙的年轻女孩儿,问:“李学生的女儿?”
  “是啊!她今年都大学毕业了!”
  “哦,她来我们这里时才这么高!”工作人员比划着。
  ……
  2017年8月5日,从爷孙俩居住的水心社区,到达马坑路与马坑新街交叉口,大概有十多公里。下来车,走过几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又要一二十分钟,才能到达马坑道口。
  今天的金温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当地政府已用水泥和铁丝网砌起了一座人行天桥。蜿蜒的铁路从天桥下穿过,距天桥不远处是一个铁路隧道口。
  76岁的李洪深看到天桥,难掩心中的伤痛—儿子李学生就是在那座桥下丧生的。透过天桥栏杆上的铁丝网,可以看到刻有“涵230-794”的基石,历经风雨的侵蚀,字迹仍然清晰如昨。那是李学生生命陨灭的地方,如今成为他精神长存的丰碑。
  站在李学生舍身救人的那段铁轨前,我的眼睛湿润了,仿佛看到了李学生奋不顾身冲上铁轨救人的场景。是啊,12年过去了,那冰冷的铁轨,那呜咽的人群,那怒吼的风,那飞身一跃的背影,那一幕一幕……
  而今,正午时分炙热的阳光打在铁轨上,闪闪发亮—那是英雄的光辉!
  在温州生活了十多年的李洪深,仍然保留着河南老家的生活习俗,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腔,他时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从水心社区来到箬笠岙村,“哪怕就来看看,到处转转,心里也感到安宁”。
  “箬笠岙……”22岁的李敏一字一句地吐出这三个字。走过天桥很远,这个女孩儿仍然不断地回头张望。就在今年夏天,她从义乌工商学院毕业,内心正经历抉择,她想留在温州,离她的父亲近一点,再近一点。
  12年前,甚至更早,在李学生来到温州的20世纪90年代,箬笠岙村的大片土地上都是林立的制鞋厂,其中就有李学生生前所在的金有利皮鞋厂。那时,“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正活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曾将温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总结为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
  李洪深凭着印象,还能认出金有利皮鞋厂的旧址,如今,这里只是一片荒芜。
  66岁的当地居民章付群对李学生奋勇救人一事仍记忆深刻。他指着桥下的铁路说,当年的这个隧道口没有人行天桥,人们便从铁轨上穿行过往。事发时,他正在铁路边的菜地里忙活。
  箬笠岙公交站旁,几个年轻人正在练车。问起李学生,其中一人扬手指着天桥的方向,说那是当年轰动温州的事件,温州人没有不知道李学生的。
  即便十多年过去,记者在温州市走访发现,无论是的士司机,还是普通市民,都还记得李学生—人们对这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充满了敬意。一位姓赵的出租车司机感慨地说:“他是平民英雄,永远值得我们温州人敬佩和纪念!”
  箬笠岙,箬笠岙……这里是李学生开启青春梦想的地方,也是他洒下泪水汗水的所在,更是他箭步一跃燃尽生命的终结。
  一个人留在旁人心中的记忆往往是若干个瞬间。一个个瞬间,也许悲伤,也许诚挚,也许温馨,也许凝重,交错折射出了一个人完整的形象。
  李学生的人生,浓缩在一个瞬间。以至于,在那个瞬间之后,人们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从他的生前,以及身后,在某一个地点,或某一些时刻,想要感知那一瞬间爆发力的源头在哪里。
  好人,愿你一路平安
  包公庙乡中华楼村—
  商丘市南端与亳州相邻,有一个偏僻的乡镇包公庙,是为纪念当年包青天在此惩处地霸而得名的。而在李学生离开家乡赴温州打工的那些年,包公庙乡十里八村的鄉亲们间流传着一句民谣:“打工到温州,要找李学生,包吃包住包找工。”
  包公庙乡的街口立有一尊包公石像,距此东北角约两公里有个叫中华楼的村庄,这便是李学生的家乡了。探源李学生的故事,或者说,想要向世人解释李学生为什么能成为英雄,中华楼村绕不过去。2017年夏,记者来到这个偏僻的村庄。
  李学生曾经住过的老宅已由当地政府出资翻新,除李洪深爷孙俩寒暑假回来居住之外,大门平时是落锁的。门边的对联上写着“双拥共建真心中华,爱国拥军固我长城”,横批“光荣之家”。
  因为记者的来访,李学生在商丘市做生意的弟弟李学广专程赶回了中华楼村。在李学广的记忆里,存留着许许多多老实人李学生的片段:
  商丘市中华楼村,一个冬天的清晨,李学生14岁。
  戚云芝大娘早饭烧到一半,就去哄哭闹的孩子,结果母子俩都迷迷糊糊睡着了,全然忘记了锅里还烧着面条。水烧干了,锅烧焦了,火苗点燃了厨房,可戚大娘毫无知觉。这时,去上学的李学生刚好经过,他马上冲进火场,使劲摇醒戚大娘母子,将他们从熊熊烈火中硬拉了出来。出来不一会儿,大火就烧垮了房门。戚大娘回忆说: “那之前,李学生刚学了英雄邱少云的课文,来跟我说,一个人不但要活得有意义,死也要有个名堂,要死得有价值。我还以为这个孩子是随便说说的,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救了我们母子俩。”
  温州市金有利鞋厂,1998年10月末的夜里,李学生29岁。
  厂里车间突然着火了。李学生带着几个员工抢先冲进去,扛出了大批易燃的橡胶原料和几个煤气罐。大火扑灭后,抢救出来的物品只能堆放在外面空地上,老板让李学生负责看管。为了确保物品的安全,他守在这些物资旁的汽车里睡了一个多月,一样东西也没少。李学生生前所在的金有利皮鞋厂老板程定华说:“因为他救火勇敢,做事负责任,我就让他做了门卫。我们厂的门卫不只是看门那么简单,夜里常常要帮着收货出货,责任很重。他一直做得很好,工友们看他好管‘闲事’,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科长’。”   商丘市中华楼村,2001年,李学生32岁。
  李学生回家探亲。一天上午,他经过村民李学功家时,看见学功8岁的孩子在瓦盆上洗澡,不小心坐破了瓦盆,浑身是血。李学生马上背起孩子跑了十几公里将他送到乡卫生院。
  在村小教书的王老师工作很忙,家里种地、做家务、带孩子都只能靠他妻子王大婶一个人,李学生每次农忙从温州回家,总是二话不说,就为王老师家丰收的西瓜跑到郑州的中牟、开封的杞县找好买家,常常忙得自己在家也呆不了几天。
  温州市金有利鞋厂,2003年,李学生34岁。
  一辆轿车突然在厂房附近抛锚了,司机急得直跳脚。李学生一挽袖子就上去帮忙,一直使劲帮着推了500米,也不讨个谢字就回去了。
  一个工友不小心摔伤了,李学生带头帮他募捐。有工友刚上班身无分文,李学生及时送上了100元伙食费。
  ……
  李学广说,李学生是中华楼村第一个到温州打工的,从那时起,他陆陆续续带了40多个村民到温州。为了感谢李学生的“有求必应”,虽然他本人远在温州,但村民一致同意将“文明户”的牌子挂到李学生家的大门上。
  当李学生的噩耗传出后,在温务工的商丘老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陆续赶到他家人暂住处探望。中华楼村更是哭声一片。李怀亮的娘一接到温州的电话马上就哭了:“就在出事的前一个晚上,学生还打电话给我,问候新年好,让我对怀亮、明亮放心,自己会照顾他们的,谁知道……”
  在温州的8年,李学生从未与人红过脸拌过嘴,不管是谁提起他都是一句:“的确是个好人。”
  如果没有那舍身救人、惊险悲壮的一幕,也许他将永远是一个勤勤恳恳的热心农民工;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或许能够在老父亲前尽孝,为女儿的人生导航;如果……
  然而这世间,没有如果。
  尾声
  在中华楼村担任了20多年党支部书记的李学仙回忆:“李学生是村里外出务工者与我谈入党的第一人,他牺牲后,我向党组织提出建议,追认李学生为中共党员。”
  李學仙的这个建议后被采纳,在李学生去世的同年,中共河南省委追认李学生为中共党员。
  在李学仙眼中,李学生本分、忠厚,做事踏实,愿意帮助人。他还清楚地记得,2002年的一天晚上,探亲回家的李学生找到他,向他提出入党要求。李学生向李学仙袒露心声:一直都有向党组织靠拢的愿望,入党是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但不知怎么写申请,也担心自己不够入党条件,一直没敢向党组织提出。现在越是在外地打工,生活越好过了,就越想要圆这个梦想。
  李学生对李学仙说:只有靠近党组织,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李学仙被李学生的执着打动了,给李学生找了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让他学习。李学生当时就认真翻看起来。“当时,我还鼓励他,只要努力,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并向他表示,愿意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李学生的入党梦想,在他身后得以实现!
  2005年4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决定,追认李学生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关键时刻能冲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出来”,诠释了他短暂一生的终极追求。
其他文献
3月21日,太原细雨蒙蒙,在尖草坪区北固碾村的一处村落里,身穿短袖的殷彬专心地在石头上创作着。双手残疾的殷彬并没有刻意掩盖肢体的残疾——衣袖高挽。殷彬说,自己出生时就双手残疾,只有7个指头。  “出生时就有亲戚朋友劝父母把我丢掉。”殷彬说。上世纪80年代,农民家里有个残疾孩子,不仅意味着贫困,还可能引来各种议论。善良的父母并没有抛弃殷彬,而是给他更多的温暖和爱护。该上学了,为了让筷子都拿不了的殷彬
期刊
南郎垒村真美!这是初来林州新城者的赞叹!  南郎垒村越来越美!这是故地重游者的感慨!  阳春三月,记者驱车前往林州市陵阳镇南郎垒村采访,车下高速便如约紧随向导之后一路前行,一条条宽阔通畅的街道,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楼群小区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一街街透红盈绿的花树彰显着无限的城市魅力,犹如一只破茧之蝶正翩跹起舞,一幅靓丽的城市新景铺陈在红旗渠畔。行进间向导突然转向进入金阳社区,记者正纳闷儿,却
期刊
一个老师的学生在一个山区当上了县长,一时高兴,邀请老师到他治下的山县去游玩。老师激动万分满口答应,然而当恩师去了这个县,县长大人却忙得连陪他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他只好一个人又灰溜溜地回来了……  就这么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事,在作家邵丽的笔下,却被打造成一篇让人唏嘘不止感慨万千的道德小说(见《人民文学》2018年第4期)。当时责编的稿签是这样写的:刘老师因学生身份的变化带来了情感的变异和心态的变迁,曾
期刊
最近拿到了陕西作家宁可的中短篇小说集《明天是今天的药》。这部小说集收录了宁可创作的五个中篇小说和十六个短篇小说。我主要看了其中五个中篇小说,这五个中篇反映的都是城市。我在阅读中发现,宁可特别擅长安排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失衡关系,小说的悬念和发展在这种失衡关系中得以推动。宁可是一位积累了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的作家,同时也有一颗敏锐的心。他通过对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捕捉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
期刊
日前,洛阳河流文化书系《河洛水韵》首发式暨座谈会在洛阳举行。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洛阳市委宣传部和市水务局、市文联、市社联、市作协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50多位来自郑州、三门峡、南阳、平顶山、陕西洛南等地以及洛阳市的著名作家学者张富领、王晓辉、蔡幼鹏、叶鹏、奚同发、赵立功、李海波、薛瑞泽、李少咏、扈耕田、刘保亮、李焕有等参加了首发式和座谈会。  洛阳因洛水而名,伊、洛、瀍、涧四河在洛阳交汇,形成了罕
期刊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曾不止一次引用这首诗来表达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将人民冷暖记挂在心头,是他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希望梁家河的“乡亲們饱餐一顿肉”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十年时光荏苒,习近平的民生情、群众情、公仆情始终真实而亲切。他为改善人民生活夙兴夜寐,为建设社会主
期刊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Paul Zane Pilzer)在《财富第五波》一书中曾预言,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而在中国,健康产业的规模也正在日益扩大。  在健康产业形成的五大基本产业群体中,以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地位日趋重要,科技部曾提出要发展“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的核心产业,要积极创立大健康产业化基地,鼓励和支持大
期刊
4月1日至2日,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来自河南省文联的51个团体会员和全省640余名代表出席大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推动新时代河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河南
期刊
春风浩荡,潮涌中原。近年,致力于打造全国一线中心城市的郑州市,其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尤为快捷。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郑州锦艺四季城苏屯6号院D地块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锦艺苏屯项目),就是提升当地居民住房品质的民生工程。这个项目,由隶属于锦艺集团的河南锦轩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合同总价5亿多人民币,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由10多栋高层住宅及社区配套设施组成。2016年11月,经公开竞标,由
期刊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培根铸魂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自河南省第七次文代会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省文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