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话实说,多年前拜读马立诚、凌志军两位著名时政作家撰写的《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虽然不失为一部主旋律的好书,但并未引起我多大震撼。去年读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因为我在《中关村》的“打工苦旅”已经有5个年头了,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用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话说,“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作者自云,“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可见,凌志军已经企图“高屋建瓴”地看中国改革30年来发生的变化。但是我读《联想风云》,没有刻意地去联想,也没有生发“一叶知秋”的感觉,只是为联想人的“生存智慧与追求”而感动。今年的“五一”长假,读凌志军的新著《中国的新革命》,则可以说“打动了我的心灵”!但我还是不愿意承认“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惟恐“高处不胜寒”,而是作者笔下记录的形形色色的“中关村创业者”的感人故事,好一幅“中关村‘清明上河图’”,让我喜极而泣,悲极当哭。凌志军说,“本书所有的内容,包括细节、数据、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都有确凿根据,而非我的杜撰。”作者用了32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大约300个人,“一对一”地促膝谈心,包括企业经理、科学家、工程师、销售员、会计、商贩、教师、学生、农民工、政府官员……。这是凌志军“写得最累的一本书”,书稿付梓的次日,便病倒榻下,是一部用生命写出的著作!这部著作最可宝贵之处,正如作家所言,“如果我美化官方或者成功者,也许会失去公信;如果我迎合民间舆论,也有哗众取宠之嫌”,于是奉献给读者的书稿,“既不唯上,也不媚俗”,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真理是朴素的,无需更多的解读和诠释。凌志军用“第三只眼”看中关村,动态的中关村人,像“舞者”,婀娜多姿;似“剑客”,坚忍不拔;如此美丽——奋斗的人生,壮丽的事业,动人的故事,辉煌的未来……。
释疑解惑:答案在中关村人的实践中
虽然我在《中关村》的“打工苦旅”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可是,倘若让我说出中关村的“本质特征”,我却无言以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凌志军先生高屋建瓴,在观察感悟中关村人的生活、工作实践中,善于分析综合,总结出了一大筐的问题。诸如:我们国家为什么出了个中关村?它为什么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中关村的精神源泉来自何处?究竟是民族主义的伸张,还是西方思想的产物?中关村的商业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关村掀起的第三次技术浪潮是怎样影响国家的?民间资本为什么能够战胜国家资本成为主导力量?中关村经历了原始积累的阶段吗?有原罪吗?有欺骗吗?无法无天吗?钩心斗角吗?中关村的疆域如何拓展?它的法律怎样递进?它究竟是个技术的圣地,或者只不过是个大集市?它究竟是技术第一,还是市场第一?究竟是科学家重要,还是企业家更重要?为什么中关村的公司总是长不大?好不容易长大了又为何不能避免盛极而衰的命运?政府应当介入吗?应当干预吗?应当凭借行政权力去支持或者阻止某些力量吗?如果不应当,那么怎样制止它的混乱和无法无天?如果应当,又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中关村的老一代已经过气了吗?“海归”将要成为中关村的主力军吗?当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之时,它还是小公司的天堂吗?它还是新技术的发源地吗?它还是国家创新的一面旗帜吗?它将会成为一个世界创新中心吗?也许,它的历史已经中断,将被上海深圳这样的地方取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更需要有创造性的相象力,这才标志着社会的真正进步。我们不想也无法从官方的调查报告中去寻找“莺歌燕舞”模式般的标准答案。我们也不能在耸人听闻的“悲怆论调”中寻觅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的话说,“凌志军以犀利流畅的笔锋,独特、深邃的洞察力和抽象力,给中国和世界奉献了又一笔精神财富。”可是,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是人人唾手可得的;惟“心有灵犀”的实践者,才能“一点通”。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过程胜于结论,“相信眼睛比相信耳朵更靠得住”。中关村就是中关村,无须用“解剖麻雀”的思维定式“以小见大”、“举一反三”,也无须“放诸四海皆准”的差强人意的过度张扬。“绝知此事要躬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偷鸡不成又折米”。
“国际玩笑”:昨日“壮举”今之“笑谈”
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到了80年代,美国的两个年轻人“坚信一场革命开始了”!比尔•盖茨宣布:“我们的目标是每一张办公桌上以及每一个家庭都拥有计算机。”这场“没有硝烟和血腥”的革命,迅雷不及掩耳,“因特网的怪影在全世界游荡”,神州大地的“万里长城”无法阻挡,中关村又诞生了“偷天火给人间的普洛米修士”。令人兴奋的是鼓吹这场革命的比尔•盖茨亲临中国,输出他的“思想”,经营擘画,给“微软视窗”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维纳斯”——爱情女神。9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了微软产品的最大消费市场。比尔•盖茨“不远万里,来到中关村”,进行“布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柳传志热情洋溢地说,“没有微软的努力,个人计算机不会像今天这样普及。”然而,在“不吃嗟来之食”民族主义的“有志者”看来:“维纳斯”原来不是爱情女神,而是几百亿元的“大蛋糕”。有人惊呼:“维纳斯计划很可能是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一个特洛伊木马。”惯于用“政治青光眼”看世界的“秀才”们,喊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绝唱”!毕竟“天亮不是公鸡叫的”,微软视窗给我们开启了看世界的“天眼”,“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微软占领中国市场势不可挡。一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缝纫机的问世,打字机的诞生,无不受到严重的打击;火车在中国出现的时候不也是被“老佛爷”的政府扔到海里去吗!在“民族情绪”爆发的时候,北京大学“自由思想”的天堂——“三角地”,贴出一张标语——“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莘莘学子的聪明可爱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孔乙己有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孔氏遗风可以算是今日“盗版无罪论”的师爷。比尔•盖茨预言,“虽然中国每年的电脑销量有300万台左右,但人们不花钱买软件。总有一天,他们要付钱的。只要他们想偷,我们希望他们偷我们的。他们将会上瘾。因此,我们可以算出来在未来10年的某一天,我们要怎样去收钱。”8年前,微软采取“杀鸡吓猴”的反攻倒算战术,把中关村闻名遐迩的亚都公司告上了法庭,开始实施它的“收钱计划”。国人皆知,亚都麾下的子公司侵权行为是不争的事实,证据确凿。可是,这场官司却以微软败诉画上句号,成为中关村当代司法知识产权“门”的一桩奇案。那时的亚都公司,债台高筑,同时面临60场官司,其中有59桩都是败诉。惟独与微软的“国际官司”胜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原来微软在中关村“水土不服”,张冠李戴,掘错了“坟头”,输了满以为胜算在握的官司。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亚都的高端領导“捡了便宜又卖乖”,为中关村的辉煌发展史留下“精彩”的“绝唱”:“我跟你实话实说,‘盗版’是事实。我本人虽然并不负法律责任,但是我不反对这种事情。我不反对用盗版。……圆明园告诉我,别人的东西是可以抢走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联军,是可以杀、可以抢、可以偷的。”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被告向原告讲述“盗版无罪”、“偷窃有据”的“革命”道理,“我这个观点纯粹是你们教的——无论是错还是对。”我们感谢凌志军把新华社记者在公开的报道中不得提及的原话公布于天下,浮一大白。这一“从无能到无赖”的战法,永远留在中关村历史的耻辱柱上,警示后人,别再玩“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精神胜利法”。“知耻者而后勇”。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中关村,盗版者仍然不乏其人,可是我们的政府的确在用尽力气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虽然尙不尽如人意,但毕竟已经“法律照进现实”。今日中关村的许多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已经成为遵守“WTO游戏规则”的榜样,这也是有目共睹不争的事实。
“蚂蚁雄兵”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凌志军用饱蘸激情的笔触为我们记录了“支撑起计算机产业末端的”擎天柱——“蚂蚁雄兵”。这个比喻的原创是“新京商”鲁瑞清老板。他在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中,为电子产品的末端销售人员“煽情”、“张目”——“他们像蚂蚁一样辛勤劳作;他们身上涌动着创业者的激情;他们单个是弱小的,但群体是强大的;他们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共同发展;他们前仆后继,不断有人牺牲,更多的人又投入进来;他们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大大小小的老板……”笔者在中关村“打工”,每日都要经过知春路口的中发电子城,也经常到“海龙”、“硅谷城”、“科贸”……看看朋友。凌志军为我们作了催人泪下的真实描绘:“那些左手揽生意右手抱着婴儿喂奶的妇女们、那些捧着小锅蹲在柜台后面稀里呼噜吃方便面的男人们,那些光着膀子将大箱小箱搬进搬出的苦力们,对他(鲁瑞清)来说都是那么熟悉,让他震撼。那种感觉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们从来不是技术的开创者,也不是消费潮流的领先者。可是他们却是计算机产品的销售者、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者。“蚂蚁雄兵”的生存竞争昭示我们,即使是“卖白菜的芸芸众生”,也具有改变中关村命运的力量。
“扎货”者,“诚信销售”之谓也,这是“蚂蚁雄兵的神奇创造”。凌志军为我们生动地描述道,“在中关村25年的历史上,无论出现什么阴谋、欺骗、丑闻、意识形态的打击、纯粹市场的惊涛骇浪,有一条游戏规则从来没有被亵渎过的,这就是‘扎货’”。这实际上是一种“诚信联盟”,它的精髓是解除种种人为的禁忌,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效率。“新京商”的这一游戏规则,绝不亚于“晋商”和“徽商”的操守,不仅是商业道德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一双“看不见的手”时时在为你的行为指路。“因为你有一次违背承诺,立刻就会传遍整个市场,从此不会有人再来和你做生意。”这让人想起国企银行高达两位数的不良贷款率和那些挟巨款而逃出国门的事件,真该让“高官”和“高管”们到海龙“电子大卖场”鲁瑞清那里取经学习。
想到明天的中关村,我们不无焦虑地看见,中关村的“蚂蚁雄兵”健康每况愈下。竞争太激烈,工作过于劳累,精神压力太大,致使精神衰弱的症状越来越多——强迫、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就是经过多年奋斗已经成为“白领”的老板们,他们也多有困难——“空中飞人”、“单身贵族”、“婚恋困难”、“透支健康”……总之,“蚂蚁雄兵”是在“拿青春赌明天”。须知,“失去了今天,也就失去了未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国是如此,中关村又何尝不如斯!所宜深慎。
“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
凌志军纵观中关村的30年发展,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每10年必有“王者兴”。按着他的说法,如果说陈春先、万润南、王选、柳传志、倪光南、段永基代表了中关村的第一个10年,王志东、杨元庆、王文京、刘迎建代表了中关村的第二个10年,那末,在第三个10年中,丁健、严望佳、周云帆、张朝阳、冯军、胡晖、刘昊原、邓中翰等就是这个时期的特别人物。中关村不单人才济济,更不乏“先进生产力”的“龙头”。凌志军也给我们开列了名录: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联想,最大的数码产品制造商——爱国者,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用友,最大的汉字工具软件公司——汉王,最具市场化成果的芯片开发商——星光,最高水平的CPU设计——龙芯,最大的搜索网站——百度,最著名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且不说“微软的入侵”、“谷歌的进驻”。如果说目前在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百度”在一夜间造就好几百个“百万富翁”、创造了纳斯达克新世纪以来的神话,将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册。一位书评家写道,“对于这样一部历史大戏中的人物,作者显然不愿做出孰是孰非这样的简单评判。……作者总是将读者带回到历史现场,寻找他们作出各自价值判断的依据,体会他们的无奈与困境。此时,个人的功与过、是与非,已经成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作家的眼光,已经跳出人物个体的小圈子,而将人物的沉浮,化做对整个社会的理性思考。”柳传志的评语更是充满热情,“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关村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试验田,更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摇篮与发源地。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关村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经历了无数沟沟坎坎,风风雨雨,个中滋味,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民营企业家甘苦自知。作为严肃而负责任的记录者,凌志军先生给我们提供了这部大气而恢宏的作品,为所有关注中关村、关注中国改革进程的人提供了一幅壮丽、真实的画卷。”
“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借用邓拓先生的诗句也可以表达我们对中关村的希望。“中关村有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研发中心吗?”凌志军向张亚勤提出这个人人关心的問题。这位微软全球副总裁却笑答曰,“不是可能,是肯定。”“但它将是世界的研发中心之一,不是惟一。”问的明白,答得中肯。凌志军用事实告诉读者,“我们观察中关村,应当肯定,直到今天它还不是一个新技术的发源地。它只不过是新技术的中转站。它亦步亦趋地跟在硅谷的后面,跟在整个世界技术潮流后面。但它已经是一个新思想、新制度和新人物的发源地。在它身后,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迅速崛起的庞大国家。至少在10年之内,这个国家在高端技术的研发领域里还不会成为一个威胁的力量。但是毫无疑问,他正在朝这个方向走去。”
“21世纪看中关村”——我更加相信这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