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知识点之间关联度较高的学科,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教材理论,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向。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在打造“地基”,教师只有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才能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造良好的学科基础。
一、小學数学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以题海战术为主
小学数学都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课堂容量比较大,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教师大多是用大量例题做演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记住教师讲解的定义、定理和公式,并且达到会做题目的效果。课后,再追加一定量的家庭作业,促使学生反复练习,从而熟悉题型。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抽象的定理公式和大量的题目演算,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学科形成了枯燥、刻板的印象,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进行探索的动力。
(二)单纯以考试分数衡量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依旧是由考试分数去评价和衡量的。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考题往往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并且单纯凭借做题也不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学生可能只是记住了某种题型的解题套路,假如换一种题型,他们就会因为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而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从分数转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一)数学理论与情境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法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存在。在课堂中引入合适的情境,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正方形的包装盒、圆形的碗、梯形的台灯及椭圆形的鸡蛋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图形,而不只局限于对刻板的线条、图片的认识。再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钟表。简单的手工制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加速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受认知水平限制,小学生对数学缺少完整的体系概念,不容易迅速建立知识框架。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常把一整块知识体系拆解成零碎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对零碎知识点的掌握会比较迅速,但却缺少对知识脉络的全局观,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把握得不到位。因此,学生虽然对知识点掌握得快,但是忘得也快。
将知识复合、交叉使用,可以使知识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例如,解析6+6+6+6+6+9可以改写成多少种形式的混合运算,其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如5×6+9、6×6+3、6×7-3。这样的思维训练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不一样的算式组合方式,从而巩固所学的运算法则;另一方面,这种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日积月累会沉淀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三)课堂教学融入数学理论背景
所有理论都是无数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结果,数学背后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伟人故事。在小学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同步进行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传统的“定理公式—课堂例题—课后练习—考试”这一教学循环模式,使得数学学科缺少了灵动的人文关怀。而在课程中融入理论背景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对数学产生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在讲解圆周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圆周率推演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如中国的刘徽、祖冲之介绍给学生。一方面,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学生了解历史后,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科背后的人文思想,比枯燥的公式、定理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小学)
一、小學数学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以题海战术为主
小学数学都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课堂容量比较大,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教师大多是用大量例题做演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记住教师讲解的定义、定理和公式,并且达到会做题目的效果。课后,再追加一定量的家庭作业,促使学生反复练习,从而熟悉题型。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抽象的定理公式和大量的题目演算,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数学学科形成了枯燥、刻板的印象,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进行探索的动力。
(二)单纯以考试分数衡量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依旧是由考试分数去评价和衡量的。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考题往往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并且单纯凭借做题也不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学生可能只是记住了某种题型的解题套路,假如换一种题型,他们就会因为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而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从分数转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
(一)数学理论与情境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法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存在。在课堂中引入合适的情境,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正方形的包装盒、圆形的碗、梯形的台灯及椭圆形的鸡蛋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图形,而不只局限于对刻板的线条、图片的认识。再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钟表。简单的手工制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加速对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受认知水平限制,小学生对数学缺少完整的体系概念,不容易迅速建立知识框架。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常把一整块知识体系拆解成零碎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对零碎知识点的掌握会比较迅速,但却缺少对知识脉络的全局观,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把握得不到位。因此,学生虽然对知识点掌握得快,但是忘得也快。
将知识复合、交叉使用,可以使知识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例如,解析6+6+6+6+6+9可以改写成多少种形式的混合运算,其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如5×6+9、6×6+3、6×7-3。这样的思维训练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不一样的算式组合方式,从而巩固所学的运算法则;另一方面,这种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日积月累会沉淀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三)课堂教学融入数学理论背景
所有理论都是无数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结果,数学背后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伟人故事。在小学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同步进行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传统的“定理公式—课堂例题—课后练习—考试”这一教学循环模式,使得数学学科缺少了灵动的人文关怀。而在课程中融入理论背景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对数学产生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在讲解圆周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圆周率推演历史中的关键人物,如中国的刘徽、祖冲之介绍给学生。一方面,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学生了解历史后,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科背后的人文思想,比枯燥的公式、定理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