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界定保罗·乔尔达诺(下文称乔尔达诺)的身份有点困难,他明明是位粒子物理学博士,写得最出色的文章却不是他的论文,而是小说。
如果把乔尔达诺当成作家来看,他的经历可谓幸运。26岁时,还在攻读物理理论硕士学位的他,就凭借处女作《质数的孤独》横扫意大利多项文学大奖,其中包括2008年的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译作遍布42个国家,名扬世界。5年后,他的第二本小说《人体》出版。
乔尔达诺1982年出生在意大利都灵的圣毛罗托里内塞,年少时一度是个新潮乐迷,玩电吉他,和朋友们一起尝试在电脑上做电子音乐。回忆这段轻狂岁月时,乔尔达诺说:“我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却看不到什么出路。与音乐说再见就好像跟女孩分手,你不再爱她,可分手后某些习惯还是会牵绊着你。”
大学报考专业时,乔尔达诺选择了物理。大学后期,他开始爱上写作。“我写过一些文章,但都未发表。因为我只想一个人读。”那段时间,他所写的都是孩子的故事,童年记忆成了他取之不尽的源泉。日后,当他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书时,也是从孩子写起。
《质数的孤独》中,男女主人公一个是爱自残的数学天才马蒂亚,一个是他的中学同学、患有厌食症的爱丽丝。两人心里都有沉重的过去,从少年到成年生命不断交叉,但就像两个相隔的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这本书在欧洲销量超过500万册,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在中国的主流书评网站豆瓣网,有上万名中国读者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就在于它写出了青春时代的伤怀,那种不明确的心理状态,并对人性深处的孤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第一本书就大获成功,使乔尔达诺对之后的写作格外挑剔。他甚至怀疑自己无法再写出好作品,因此决定等待。2010年12月,乔尔达诺接受《名利场》杂志的邀约,跟随意大利军队在阿富汗展开了为期10多天的采访。“在前线作战基地,我遇见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我意识到,如果每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我开始想,在这里会发生什么?于是,一回家,我就着手写《人体》。在那里的10多天所收获的能量比任何畏惧和疑惑都更强大,它带我一路向前,直到一年半以后书稿完成。”
《人体》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与前作相比立意更为高远,讲述了战争如何改变这些年轻人,又如何赋予他们责任与成长。然而和其它写战争的书不同,乔尔达诺在《人体》里极少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依然在观照内心。他把笔墨更多地放在人与人之间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上——军队里日复一日的争执、夫妻之间的争吵、自己与自己的抗争。这其实也正是乔尔达诺写作的初衷,他要写自己,写自己的这一代人,写那些冲突和迷茫,也写那些残酷与彷徨。
乔尔达诺认为,虽然并非每个人都会上战场,但在各自的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战争”——家庭生活、工作,甚至健康状况等。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战争”,一个人才能完成成长的蜕变。
如果把乔尔达诺当成作家来看,他的经历可谓幸运。26岁时,还在攻读物理理论硕士学位的他,就凭借处女作《质数的孤独》横扫意大利多项文学大奖,其中包括2008年的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译作遍布42个国家,名扬世界。5年后,他的第二本小说《人体》出版。
乔尔达诺1982年出生在意大利都灵的圣毛罗托里内塞,年少时一度是个新潮乐迷,玩电吉他,和朋友们一起尝试在电脑上做电子音乐。回忆这段轻狂岁月时,乔尔达诺说:“我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却看不到什么出路。与音乐说再见就好像跟女孩分手,你不再爱她,可分手后某些习惯还是会牵绊着你。”
大学报考专业时,乔尔达诺选择了物理。大学后期,他开始爱上写作。“我写过一些文章,但都未发表。因为我只想一个人读。”那段时间,他所写的都是孩子的故事,童年记忆成了他取之不尽的源泉。日后,当他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书时,也是从孩子写起。
《质数的孤独》中,男女主人公一个是爱自残的数学天才马蒂亚,一个是他的中学同学、患有厌食症的爱丽丝。两人心里都有沉重的过去,从少年到成年生命不断交叉,但就像两个相隔的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这本书在欧洲销量超过500万册,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在中国的主流书评网站豆瓣网,有上万名中国读者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就在于它写出了青春时代的伤怀,那种不明确的心理状态,并对人性深处的孤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第一本书就大获成功,使乔尔达诺对之后的写作格外挑剔。他甚至怀疑自己无法再写出好作品,因此决定等待。2010年12月,乔尔达诺接受《名利场》杂志的邀约,跟随意大利军队在阿富汗展开了为期10多天的采访。“在前线作战基地,我遇见了一些与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我意识到,如果每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我开始想,在这里会发生什么?于是,一回家,我就着手写《人体》。在那里的10多天所收获的能量比任何畏惧和疑惑都更强大,它带我一路向前,直到一年半以后书稿完成。”
《人体》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与前作相比立意更为高远,讲述了战争如何改变这些年轻人,又如何赋予他们责任与成长。然而和其它写战争的书不同,乔尔达诺在《人体》里极少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依然在观照内心。他把笔墨更多地放在人与人之间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上——军队里日复一日的争执、夫妻之间的争吵、自己与自己的抗争。这其实也正是乔尔达诺写作的初衷,他要写自己,写自己的这一代人,写那些冲突和迷茫,也写那些残酷与彷徨。
乔尔达诺认为,虽然并非每个人都会上战场,但在各自的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战争”——家庭生活、工作,甚至健康状况等。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战争”,一个人才能完成成长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