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让许多教师困惑的难点环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已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而作文恰恰就是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最直接方式。心理学将个性分为狭义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个性是指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广义的还应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结合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将个性简而化之,就是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独特经历、对事物的看法在作文中展现出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辅助笔端。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个性看法。通过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历的感染,进入初中以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天地”,文字就是学生表达的最好方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作文的个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作文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那么情感就是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我们常说好文章是能感动自己和别人的。要想有感动人心的情感,就要从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出发点。而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体验中要让自己的作文出类拔萃不流于形式和俗套,就要在真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文是一种自主活动,只有学生愿意去写,才会有观察和体悟生活的动力。所以个性化教学是学生自主的观察、认知、体悟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生活进行加工和创造,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目的。
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胡编乱造。这个真实不一定要亲历亲为,可以是其写作内容所反映的情感是人们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会有的表现和情感。也可以采用艺术手法中的夸张虚构等。所谓个性创新不是说仅有一人所有,而是指“触发”所得。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所以,作文个性创新要求学生写自己的切实所得。学生应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体察人情物态,能够“由一件事感悟其他的事”。这样学生的表述才会带有个人视角特色的看法。因此,在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学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无话可写。在作文课上学生经常会说:不知道写什么。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生活单一,知识面狭窄,即使题目,却难以找到触点,自然无话可说。同时由于学生思想简单,在写作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也不懂得生活中的借鉴。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皆作文。生活本身多姿多彩,蕴藏着真、善、美、假、恶、丑,学生都会有所体会,有所经历。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悟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比如是写父母之爱的文章。如孟郊是抓住游子临行前的一次回眸,看到苍老的母亲在灯下为儿子缝制衣衫,让作者感受到了母爱的绵密和深沉,由此激发了作者内心的触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朱自清体悟到父爱的深沉博大,是在家境艰难的时候,父亲送儿子,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中细小的场面却让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背影》。这些是人们生活中都会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了个性化的文章。因此,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且观察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积累自己的体悟,是个性化写作的一个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积淀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语言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能有效的丰富内心,陶冶性情,开阔眼界,使人受到生命的感动。由于初中沈的生活阅历有限,以及接触知识的范围狭窄,阅读是扩展学生思路的最好方式。因此,当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时,他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写作中就会有感而发,有事可写。
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写作当成一种兴趣去培养,学生才能愿意去写,也会主动去学习和积累。有了兴趣,写作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规定题目或是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随意去写,但是也要有相应的要求比如:锻炼详略得当、开头结尾的练习等等。既让学生有的放矢,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写作技巧的练习,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写出一份不错的个性化作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主性、个性、阅读积累的习惯,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用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实现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三联书店,2008.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个性看法。通过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历的感染,进入初中以后,每个学生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天地”,文字就是学生表达的最好方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作文的个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作文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那么情感就是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我们常说好文章是能感动自己和别人的。要想有感动人心的情感,就要从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出发点。而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体验中要让自己的作文出类拔萃不流于形式和俗套,就要在真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文是一种自主活动,只有学生愿意去写,才会有观察和体悟生活的动力。所以个性化教学是学生自主的观察、认知、体悟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生活进行加工和创造,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目的。
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胡编乱造。这个真实不一定要亲历亲为,可以是其写作内容所反映的情感是人们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会有的表现和情感。也可以采用艺术手法中的夸张虚构等。所谓个性创新不是说仅有一人所有,而是指“触发”所得。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所以,作文个性创新要求学生写自己的切实所得。学生应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体察人情物态,能够“由一件事感悟其他的事”。这样学生的表述才会带有个人视角特色的看法。因此,在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学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无话可写。在作文课上学生经常会说:不知道写什么。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生活单一,知识面狭窄,即使题目,却难以找到触点,自然无话可说。同时由于学生思想简单,在写作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也不懂得生活中的借鉴。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皆作文。生活本身多姿多彩,蕴藏着真、善、美、假、恶、丑,学生都会有所体会,有所经历。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悟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比如是写父母之爱的文章。如孟郊是抓住游子临行前的一次回眸,看到苍老的母亲在灯下为儿子缝制衣衫,让作者感受到了母爱的绵密和深沉,由此激发了作者内心的触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朱自清体悟到父爱的深沉博大,是在家境艰难的时候,父亲送儿子,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中细小的场面却让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背影》。这些是人们生活中都会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了个性化的文章。因此,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且观察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积累自己的体悟,是个性化写作的一个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积淀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语言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能有效的丰富内心,陶冶性情,开阔眼界,使人受到生命的感动。由于初中沈的生活阅历有限,以及接触知识的范围狭窄,阅读是扩展学生思路的最好方式。因此,当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时,他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写作中就会有感而发,有事可写。
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写作当成一种兴趣去培养,学生才能愿意去写,也会主动去学习和积累。有了兴趣,写作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规定题目或是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随意去写,但是也要有相应的要求比如:锻炼详略得当、开头结尾的练习等等。既让学生有的放矢,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写作技巧的练习,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写出一份不错的个性化作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主性、个性、阅读积累的习惯,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用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实现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