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的境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海上书法篆刻家,其作品真正能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并为之心动者并不多,有者,也不过三五人而已。而此三五人中,我以为,陆康应该占其一席。
  尽管陆康先生早已移籍澳门,但在我的眼里,他的作品依然保持了非常浓郁的海派之风,这当然和他的渊源家学以及早年那么多海派书画大师的亲炙与熏陶是分不开的。一个人有幸随从于大师之间,技艺上的提高还算其次,而性情上的熏陶和培育则尤为明显。因此,在谈作品之前,倒不妨先从人的性情谈起。说起金石书法家陆康先生的性情,就我的交往而言,首先,我感觉他是一个大器而率真的艺术家。他的大器出于他豁达、大度的性格,这个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似乎也能窥见一斑;他的率真又体现在他交游中放松、真诚的一面。我感觉陆康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始终能把握好“松”的分寸。搞创作的人应该知道,当我们的艺术进入了一定阶段时,“松”其实就是一种境界。因为,紧张是出不了艺术的。
  陆康的书法篆刻,成名甚早。出身书香门第的他,自小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学艺环境,祖父乃中国近代国学大家、南社巨子陆澹安先生。在祖父的亲授下,他六岁始学古文辞,八岁即执笔临池。由于父祖的交游,陆康还有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少年时即游学于丰子恺、刘海粟、谢之光、唐云、钱瘦铁诸大师之间,并拜著名印学大家陈巨来先生为师。陈先生的印章以雍容华贵、精严工整的风格独步印坛,有“天下元朱第一人”之誉。陆康16岁始立雪“陈”门,规规矩矩地从《十钟山房印举》入手,临摹了秦汉古印300余方,打下了深厚而扎实的艺术功底。完全可以这样说,对先生那工稳规矩一路的印章,若只是从外在形态上看,他已能非常娴熟地驾驭了。但是,作为一名终究要自立门户,独开面目的艺术家来说,仅仅在老师的影子下亦步亦趋,显然是不够的。陆康对此有非常清醒的意识,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迹”,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印章一改先生的那种规矩整饬的元朱文风格,代之以跌宕奔放、洒脱不羁的印风,章法上求疏阔,刀法上求生辣,在传统中求变化,运匠心,出新意。
  在经过了多年的奔放印风之后,近年的陆康又拿出了“看家功夫”,刻起了工整一路的元朱文了。这使我想起了古人参禅时所谓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三境界来,随着他阅历的加深和理解的升华,现在回过头来再刻,就完全不是第一阶段的景象了。如今读他的元朱文印,无论线条章法,均显含蓄蕴藉,妩媚而妥帖,犹如唐诗之质朴,而具宋词之绮丽,配之以绝妙好辞,真惹人有无限的遐思!
  一般来说,许多篆刻家的书法,往往于线条章法之中,透露出浓郁的金石气。这一点,陆康的作品也同样具备。他的大篆或甲骨文书法,写得生动而别有新意,丝毫没有那种食古不化的匠气和陈腐之气。隶书也能兼融诸家众体,自成一家。无论结体或扁或长,他都能随意挥洒。且陆先生的隶书,可以说是自出机杼,你难以判断他所宗的是哪一家,但也可说是哪家都有,《礼器》和《乙瑛》有之,《石门》和《汉简》也有之,甚至有人说还带点金冬心和伊汀洲的意思。对此他曾坦白地说自己并没有专门学过金、伊两家,虽有巧合,也只能解释为古今三百年问的灵犀相通吧。或许篆隶书的金石味本来就浓,而行草书则难了。但陆康先生写的行草书法,往往是浓墨枯笔一气呵成,其线条非常劲健而富有弹性;章法上即便是大草书,也写得很稳。虽有飘逸之气,却无轻飘之态,这便是和他有深厚的金石功力大有关联。而除了大开大合、粗放雄奇的一路风格之外,陆康先生的方寸隶书、小楷书、铁线篆也一样各擅胜场。前两年他曾出版了一本《陆康书·唐诗三百首》,三百首唐诗五六万宇均以蝇头小楷抄录,铁画银钩丝毫不爽,其不凡功夫果然了得。
  如果仅仅从传统的艺术来说,陆康是横跨工放“两极”、正草篆隶无所不能的书家,不论是大江东去铁板铜琶,还是小桥流水浅酌低唱,他都可熟练驾驭,其风格之多变、实力之均衡、造诣之深厚、手段之丰富在当今书坛可谓是一时无二。然而,尽管陆康先生有着如此深厚的传统功力,但他却从不满足只停留在前人的窠臼中,而是食古而化、敢于不断创新。即便是表现传统的笔墨艺术,他依然会写出自己的审美新意。近年来,他还始终不放弃现代书法的艺术实践:以传统的书法线条来表现现代水墨意韵,以古老的甲骨象形文字来展现现代的构图意境,其作品往往以线条的造型和墨韵给人视觉的美感,充分体现了他将西方视觉艺术和东方的笔墨工夫糅合于一体的智慧。
  除此外,陆康还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艺术的元素,所谓“生活要艺术化,而艺术要生活化”。他说,古人就有在碑石、竹木简和陶罐上写字的先例,今天我们为什么不继承下去呢?所以,他又将书法的传统载体从宣纸移植到陶瓷、竹木以及紫砂壶等实用器具上来,给原先一成不变的平面书法增添了新景,真是气象别开。
  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陆康先生有非常率真、豁达和大器的性格,待人处事相当的宽松而不紧张,这从他创作的现代作品中也能窥见一斑。我曾收藏了四枚一套的上海电信公司发行的“陆康现代篆书”电话卡,主图即是陆先生以“鸣春、瞑夏、赏秋、听雪”为创作题材的四幅现代书法,表现得十分放松和空灵,体现出他较高的艺术境界。我以为,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要能把握好“松”的分寸,甚至从某种角度言,艺术的最高境界,说得简单点,其实就是——不紧张。
其他文献
孙甘露,著名作家,出生于上海,他会弹钢琴能唱歌剧,举止优雅,态度谦和,文风细腻,似乎浑身的“上海因子”。正如他自己所言,“阅读、写作,经验,无意识,都是为这个上海所左右”,但是同时他又以作家的冷静“拒绝”上海这个出生地将他裹挟其中的热情,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着另类解读与沉思。    上海,不是故乡    记者:你在书中写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你说上海:“只是一个存放信件的地方。”为何上海给你这样的
期刊
我们从海拔500米的成都起飞向西,当遭遇了突然拔高到5000米的横断山脉的峰峦时,机舱里热闹了起来。对于第一次进入西藏的人来说,这是值得激动的时刻,世界的房顶就要在我们的面前铺开了。  群峰在机翼下成为了一些皱褶,忽然褶皱间闪出一条大河,水路多岔而交织不断,雅鲁藏布江中游宽阔平坦的河谷地带接纳了我们的飞机。这里是位处山南地区的西藏最繁忙的空港——贡嘎机场。虽然海拔尚没有达到医学上所认定的危险高度:
期刊
采访孙长胜先生和采访别人不一样。按惯例都是双方先客套一番,然后由笔者发问的。这一次刚坐下,孙先生就边兴致勃勃地正了正面前的透明玻璃茶具,边直切主题说,我问你,现在大家装潢房子,比什么?  比什么?我有些被问住了。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于是孙先生饶有兴致地说了起来:十几二十年前老百姓刚开始有装潢意识,那时候比材质,谁家材料贵谁脸上有光;近几年呢,比品牌,好的品牌和艺术的设计理念比贵的材料更重要;往后的
期刊
西藏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域,最近让上海人欣喜的是,西藏文化主动从高原走进上海。2008年12月中旬《吉祥哈达——西藏大型文化艺术上海展》在上海东亚展览馆举行。此展大胆突破传统的展览形式,分历史、自然、人文、艺术、典藏五大主旋律,设置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宗教艺术、当代艺术、手工艺表演及西藏传统医学等十多个独立的展览区域。珍贵的西藏图像和实物展品,丰富的表演、演示等活动,让具
期刊
现在30多岁的男人,大部分气宇轩昂、不可一世,已经成功或者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30多岁男人的自信,除去社会环境,大部分的宠爱是源自女人的……30岁的女人心里急,嘴巴硬;但是30岁的男人,却是上好的酒,正慢慢飘香,不急、不慢、不慌、不忙——大大小小的女人们,围得他们团团转,就有女人为他们死心塌地的,并且心甘情愿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30多岁的男人很明白,脑子一清二爽,他们看重的是事业,职位,官
期刊
1978,四个普通的数字而已。但对于中国,1978年则是伟大的、关键性的一年。  那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恋爱终于还给它本来的面目。而此前整整十年,年轻人公开的约会被视为是可耻和堕落。  那一年,喇叭裤动摇了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的社会审美。  那一年,当美国家庭的电视普及率已经超过70%的时候,在《人民日报》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与电视机有关的漫画。巴掌
期刊
摄 → 徐福生  采访场地提供 → 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俱乐部     《可凡倾听》栏目是一档以“传播精英文化”为主旨的文化名人访谈类节目,从2004年开播以来已经陪伴了我们近五年时间,主持人曹可凡以他知性、风趣的访谈特色,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我们一起倾听文化名家的声音。时间在流逝,《可凡倾听》栏目中各位名人的故事还在继续,陪伴着继续的还有荧屏背后的故事,而且这个屏幕后的故事并不一定比屏幕前的故事逊
期刊
今年的汽车消费税调整棒子并没有打到3.0以下排量的汽车上,但是却也给国人提了个醒:大排量汽车在带来比较大的面子之外,同样也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对动力、速度情有独钟的人,有没有什么两全之策,既能够享受风驰电掣的快感,又能够保护自己的钱包呢?  到汽车的“T”型台上去看看吧。发动机加了个“T”——Turbo涡轮增压装置,就可以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
期刊
女人小时候总梦想能被一个柔情多金的男人奋不顾身地爱着,但爱情大多平凡,长大后才发现家中的那个“他”只是大学的同窗、工作的伙伴,不过是同一起跑线上互相鼓励的长跑选手。  女人的爆发力大抵不如男人,但耐力往往惊人,时间一久,很多人就跑到了男人的前面,成为职场的脊梁、家庭的支柱。  收入一直是夫妻间敏感的话题。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当男人和女人的经济收入高低悬殊,家庭这艘船能否继续平稳航行或者触礁沉没?  
期刊
上海青年美展30年面顾    “大时代之光——上海青年美展30年回顾展”于12月5日下午在上海徐汇艺术馆开幕,施大畏、卢辅圣,俞晓夫、张迪平、韩硕,卢治平等当年的参与者与各界来宾数百余人出席开幕仪式。卢辅圣、张迪平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感慨不已,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时历届的参与者,大都成为如今的一线艺术家。展览从“青年美术”的角度印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美术的发展。此次展出的39件作品,均为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