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一声对不起,是无法释怀我对这一份事业的挚爱,尤其是无法表达我对所有家福特同仁的深深愧疚;告别我用一腔热血打造的天津家居;离开我用满怀激情创建的东方家园;又匆匆离开百安居组建家福特,就是为了在中国走出一条能够走得通的建材市场之路,整整13年,我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从未想过自己的后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个我一直认为大有可为的事业之中。然而,13年,一路风雨,一路坎坷。”
在一封名为“致家福特和曾经在家福特工作过的所有同仁”的信中,王月以一种悲情的基调进行告别。这一次王月告别的不仅仅是一起工作过的员工,同时他还告别了家居建材连锁行业,尽管此时的王月仍头顶“中国家居建材业第一CEO”的美称。
王月并不孤独,因为与家居建材行业举行告别仪式的精英不止他一人。2006年11月,一个叫卫哲的人正式加盟互联网集团阿里巴巴,出任副总裁,而在此之前他的身份为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有着中国家居建材业“叛逆者”之称,因为在卫哲的手中,百安居由5家店扩张到51家店,营业额从不足3亿元升至50亿元以上。
“我找不到离开百安居的理由,但能找到很多加盟阿里巴巴的理由”,这是卫哲公开重申过多次的理由,尽管百安居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对卫哲的辞职表示“非常遗憾和难过”。而在这次对家居建材业的调查中,我们致信卫哲,希望能听到他的行业见解,卫哲的回复是:“我已离开家居建材行业,感谢您的邀请,但是不发表意见。”离开这个行业4个月的卫哲很清楚自己目前的角色。
事实上,王月与卫哲已经是十足的“落后者”。百安居原中国区市场副总裁孙坚早在2005年1月就跳槽至如家酒店连锁,出任总裁之职;将百安居引进中国,并亲力筹备首家百安居店的创始人田浩,由于与英国总部在本土化问题上的分歧,选择了离开,如今的田浩任上海世贸商城总经理;欧倍德原中国区总裁李凤江,曾希望通过本土化来摆脱来自集团总部的控制,但这样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之后,李凤江及其部下纷纷离职,而欧倍德中国也最终被卫哲所掌控的百安居收购。如今,李凤江加盟物美集团,出任高级副总裁。李凤江也拒绝对如今的家居建材行业进行评说,与他联系期间,李正在南方考察,回复为:“对建材业因时间问题可能不太了解了,没有发言权。”
对于这个热闹无比的行业,杜厦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告别,作为企业家,他卖掉了他一手创建的家居建材产业家世界家居。
杜厦所选择的方式,东方家园的张宏伟也曾考虑过,在家得宝进军中国寻找并购猎物的时候,东方家园与家得宝接触频繁,只不过张宏伟的景况比杜厦好,他只是希望出售东方家园的部分股权以缓解资金压力,而不是全盘出卖。不过对于张宏伟对东方家园控制权的追求,已离开行业的孙坚并不乐观,他认为东方家园可能也是家世界家居一样的命运,“未来也有被兼并的可能”。
种种迹象的综合不难推断出这样的信号:对于家居建材行业的风云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似乎在进行着新的权衡,因为这里虽然热闹,但绝不是乐土,而对于企业家来说,这个行业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压力,当豪爽的买家出现时,他们开始动摇了。“建材连锁企业对资金的要求很高,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微利,有的几乎不盈利,民营企业资金上普遍吃紧”。一位曾在该行业充当经理人角色的“过来人”言语中很理解企业家的选择。
但这样的趋势也遭遇到严厉的抨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肖知兴撰文称“无心恋战的本土零售企业的普遍心态是,通过跑马圈地、抢占网点之后,再把企业高价卖给跨国企业”。
对于这样的趋势,王月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他看来,家居建材行业今天所面临的景况,有很多外界并不了解的“不可抗力”在左右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而这一神秘的力量就是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的问题,以及工商税收问题。
“中国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第三方物流,就是运输公司而已,……目前国内生产装饰装修材料的企业,大约有1/3强都是小额纳税企业,小额纳税开不出增值税发票,而国内做建材超市的都属于一般纳税,一般纳税和小额纳税之间在税务上面就没有办法合作。”
王月说家居建材超市在中国生存发展,首先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因为开建材超市的成本非常高;第二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在一个好的机制下面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团队;第三是整个经营战略要对路。
以香江集团投资的家福特为例,王月认为家福特在资金上可以找到有钱的投资商,团队经过打造也没有问题,特别是家福特的机制更是完善。“我们即有自己的投资股份,又有股权信托的股份,这个机制已经很好了。香江的老板对管理层的掌控和把控很到位,就算是战略上有失误,这第三条也不是影响家福特走不下去的一个决定因素。”
让人费解的是,难道王月口中的“不可抗力”在外资企业那里就失去了功效?对于本土建材连锁企业与外资同行所存在的差异,孙坚认为本土企业在政策、管理、资金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政策上看,此前对外资企业的扶持比较多,包括税收等方面,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在管理、经营上,国外企业有三四十年的发展经验,而我们本土企业相对欠缺;在资金上,民营企业资金上普遍吃紧。”
悲观的情绪在蔓延,“技不如人,甘拜下风”的江湖式洒脱也在慢慢地扩展它的消极市场,以至于有人抛出了这样的疑问:本土建材零售企业会不会消失?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真的有这种可能,民营性质的建材零售企业一般都比较困难,国有的,有集团优势的可能要好些。从整体上看,洋品牌在建材超市这块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整个建材市场,还是本土品牌主导。”对此疑问,孙坚作出这样的判断。
不管怎样,家得宝来了,为了在中国400亿元的家居装饰市场分得一杯羹,并以吃下家世界家居的豪举给了本土家居企业一个十足的“下马威”。然而,未来的竞争格局究竟会怎样,那些成功逃离这个行业的本土精英会不会卷土重来,这些都没有人可以预测,但家居建材行业的热闹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