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很早就被各界学者关注,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学者和国家领导机构,也越来越关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趋势及相关研究观点进行归纳。
1、国外相关研究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早期,土地利用方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使得西方国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的目标和问题发生转变。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是由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中提出的,他认为在一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提供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法,以求较小面积土地利用上获得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杜能在《农业区位论》阐明了农业土地利用最优区位布局思想,其基于级差地租理论分圈层确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方法,对于农业、工业以及商业用地的布局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威廉·配弟的地租理論是从微观层面阐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和收益分配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学内涵以及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也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英国威斯特的报酬递减律理论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对固定面积的土地持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表现为土地集约度的持续上升)并非越多越好。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着眼于区域城市分布与城市间的关系,对市场、城市的综合布局与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区位理论阐明了人类活动的空间最优模式,从侧面说明土地利用空间合理配置经济规律。另外还有,英国学者的田园城市理论、芬兰学者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广亩城市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都概述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资源最优配置的数量规律和空间法则。
西方城市化土地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对增加,利用方式也逐渐复杂、多样。许多新理论和心得评价标准的提出推动土地集约利用逐步深入。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等就是在这个阶段提出,主要关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体现的特征和规律;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中期,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大,用地结构也复杂化,使得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突出。土地经济学创始人伊利认为:“成功的土地利用是以对土地的特性认识为基础的。” H.N.Vanlier 等认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侧重于农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后,可持续观念被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成为西方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美国城市研究所将精明增长定义为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保护城市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Brinkman 和 Smyth 指出,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规划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规划过程的一般环境;二是规划过程题材;三是规划单元;四是完成规划的形式。土地评价与土地规划的相互渗透和交换可产生更有效的结果,可预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决策尤为如此。
亚洲早期城市化代表性国家有日本和新加坡。日本土地资源稀缺,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包括土地利用的基本法律、综合性法律、专项法律在内的三大类综合配套法律体系,从各个方面保障和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与有效保护;新加坡对于涉及到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居住、商业、工业、基础设施和特殊用地,新加坡通过全方位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措施很好的协调了这些关系,走出了一条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道路。
2、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起步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较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1)理论基础
早期学者以毕宝德等为代表从西方早期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出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形成对比;肖梦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化使用,“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就是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用途的多种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用;丘金峰主编的《房地产法辞典》在解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时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指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投资和使用状况。衡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有一是资金集约度,二是技术集约度,三是人口集约度。”;宋春华等主编的《房地产大辞典》中对“土地集约经营程度”词条的解释是:“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状况,单位面积上的人、财、物力投入水平高,则集约经营的水平就高,反之亦然。”
人多地少一直是我国不可回避的基本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对城市的发展,使得人口向城市集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必然会增加土地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9,9(6)
[2]邵晓梅,刘庆,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3]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9.6(29)
[4]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国外相关研究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早期,土地利用方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使得西方国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的目标和问题发生转变。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是由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中提出的,他认为在一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提供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法,以求较小面积土地利用上获得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可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杜能在《农业区位论》阐明了农业土地利用最优区位布局思想,其基于级差地租理论分圈层确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方法,对于农业、工业以及商业用地的布局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威廉·配弟的地租理論是从微观层面阐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和收益分配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学内涵以及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也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英国威斯特的报酬递减律理论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对固定面积的土地持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表现为土地集约度的持续上升)并非越多越好。克里斯塔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着眼于区域城市分布与城市间的关系,对市场、城市的综合布局与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区位理论阐明了人类活动的空间最优模式,从侧面说明土地利用空间合理配置经济规律。另外还有,英国学者的田园城市理论、芬兰学者的有机疏散理论、赖特广亩城市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都概述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资源最优配置的数量规律和空间法则。
西方城市化土地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对增加,利用方式也逐渐复杂、多样。许多新理论和心得评价标准的提出推动土地集约利用逐步深入。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等就是在这个阶段提出,主要关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体现的特征和规律;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中期,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大,用地结构也复杂化,使得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突出。土地经济学创始人伊利认为:“成功的土地利用是以对土地的特性认识为基础的。” H.N.Vanlier 等认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侧重于农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后,可持续观念被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成为西方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美国城市研究所将精明增长定义为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保护城市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Brinkman 和 Smyth 指出,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规划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规划过程的一般环境;二是规划过程题材;三是规划单元;四是完成规划的形式。土地评价与土地规划的相互渗透和交换可产生更有效的结果,可预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决策尤为如此。
亚洲早期城市化代表性国家有日本和新加坡。日本土地资源稀缺,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包括土地利用的基本法律、综合性法律、专项法律在内的三大类综合配套法律体系,从各个方面保障和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与有效保护;新加坡对于涉及到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居住、商业、工业、基础设施和特殊用地,新加坡通过全方位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措施很好的协调了这些关系,走出了一条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道路。
2、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起步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较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1)理论基础
早期学者以毕宝德等为代表从西方早期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出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形成对比;肖梦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化使用,“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就是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用途的多种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用;丘金峰主编的《房地产法辞典》在解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时指出:“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指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投资和使用状况。衡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有一是资金集约度,二是技术集约度,三是人口集约度。”;宋春华等主编的《房地产大辞典》中对“土地集约经营程度”词条的解释是:“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状况,单位面积上的人、财、物力投入水平高,则集约经营的水平就高,反之亦然。”
人多地少一直是我国不可回避的基本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对城市的发展,使得人口向城市集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必然会增加土地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9,9(6)
[2]邵晓梅,刘庆,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3]朱天明,杨桂山,万荣荣.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9.6(29)
[4]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