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对上海电气的采访已持续了20年,但我还未曾完全读懂她。理性思维使其日见深沉,激情创新使其不断奋飞。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正使她在市场经济的烈焰中变成一只火凤凰……
—采访札记
2003年1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电气集团、中国华能集团4台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主机设备供货合同签字仪式正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签字仪式。中国企业总承包百万千瓦世界“顶级”火电机组的攻坚大战由此揭开崭新一页。
研究“大与强”
申博成功,申城沸腾。精明而通达的上海人开始“借世博题目,做发展文章”新思考。历经三个月的“世博会与上海电气新一轮发展”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棱廓逐步清晰起来:企业大不等于强,只有做强才能做大。上海电气要走上中兴之路,必须改变“大而不强、散而不精”的局面,形成“调整发展战略,聚焦核心产业”新共识。
经过集思广益、专家论证,上海电气确定了聚焦四大核心产业的新一轮发展目标。电站及输配电设备产业——火电设备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并突破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百万千瓦核电、F级燃气轮机、70万千瓦水电、3000千瓦风力发电技术;输配电设备形成50万伏、75万伏及以上超高压产品系列,突破直流输电技术;扩大合资合作,实现工业自动化装置产业化。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梯、冷冻空调、印刷机械,巩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地位,产品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轨道交通及船用设备产业——建成亚洲最具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设备生产、维修基地之一:建成国内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船用机电设备供应基地。环保设备产业——形成具有系统集成技术的环保工程总承包能力,脐身全国同行业前列。
链接“二与三”
2003年4月。上海闵行某大型体育馆灯火通明。上海电气与神华集团组成了规模庞大的技术、商务谈判团,日以继夜,洽谈合作。双方阵容:200余人。谈判的重点之一:电站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优势如何转化为电厂的经营优势。
2003年,上海电气好戏连台,一揽子承接神华集团百亿订单,着实让全国装备制造业震动不小。当然蓄积“爆炸”当量的,仍然首数上海电气、神华集团百人谈判团。上海电气提出的方案周密而翔实:在提供成套发电设备的同时,上海电气将为电厂建立技术服务中心、备品备件中心、员工技术培训中心。也就是说,除了“交钥匙”,上海电气还将为电厂的日常运行提供周到、高效、经济的服务,使用户省心、省力、省钱,从而保障电厂安全运行,增强竞价上网的竞争优势。
这下用户乐了,上海电气也乐了。上海电气步入电厂服务业的征程由此开始了新的起步。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到安装、调试、维修;从设备总成套到工程总承包;从提供设备正式投运前的全方位服务,到进入电厂服务业的全天候合作,上海电气在这条路上整整走了十年。而这一步的迈出,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二 、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上海电气追踪国际潮流,更新发展理念,突破“就制造论制造”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行产品制造与开发、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和咨询、投融资体系的联动发展。目前,上海电气已经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公司、煤液化装备国产化和船用机电设备办公室,并集聚力量,努力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上海电气在船用设备项目、轨道交通国产化项目、煤液化项目、光刻机项目等4个标志性项目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二、三产业开始了联动发展。
发展机与电
2003年11月6日。上海新田际博览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等领导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第五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电气展区。以“山宝”品牌饮誉全国的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在博览会上推出了“基于edesk的破碎机虚拟样机”,展台前人头攒动,成为一大亮点。
上海电气为了认识自己,开展了技术状况全面调研,得出的结沦是:机强电弱。尽管“诊断”结论并不令人兴奋,但是,要改变现实,首要的前提是承认现实。
上海电气为了发展自己,开展了技术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提出的结论是:立足自主开发与扩大战略合作相结合。发展道路充满艰辛,但是,“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
总裁马新生一语中的:当前,国际装备制造业领跑企业呈现了一个发展趋向:以工业自动化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品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甚至不惜从某些成熟技术领域退出,以力求重点突破。我们要认清趋势,迎头赶上。
机强电弱,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为做强这个偏弱的主项,突破工业自动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难点,上海电气通过研究中心这一平台,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若干重点技术,积极孵化远程监控系统、PC平台系统、嵌入系统等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加快在集团内部推广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瓶颈”,上海电气通过扩大与国际著名公司合资合作,形成工业自动化装置规模生产能力,为工业自动化发展打下硬件基础。
2003午,上海电气技术开发投入同比增长50%以上;提出专利申请200余项。今年和今后几年,专利申请还将成倍上升。全国第一家以工人名字命名的李斌技师学院已经正式运转,将成为培养高素质、智能型高级技术工人的基地。
实施“进与退”
2003年7月21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国资产权交易电气集团专场暨 2003上海电气国企改制引资引智产权交易洽谈会隆重举行。海内外500名投资客商和宾客寻觅商机,寻求合作。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王晓元高兴地说,这次活动实行了“双引”(引资引智),实现了“双赢”。
打破国资“一股独大”的板结结构,形成国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王成明坦言:“入世”有五年过渡期,处于开放“先行先试”城市的上海电气,千万不能错失国资改革、国企改革的历史机遇,一定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国企和国资的流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上海电气明确提出,从2003年开始,二年内调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200户,涉及集团总资产、总负债40%一50%。通过多元投资,引入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预计将调控非国有资本300亿元。同时,提升生产集中度,加速产业集群化,推进经济多元化。在位于浦东的临港工业区用地10平方公里,建设具有中国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标志和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验田。
“进”有进的道理,“退”有退的说法。对此,上海电气的回答简洁明快:以大踏步的退,争取大踏步的进。大踏步进,集中发展四大核心产业。大踏步退,让竞争力不强的非核心产业退出集团行业序列,走向市场。
对“留”与“流”的关系,上海电气的做法干脆利索:突破国企和国资“只能留、不能流”的陈规,让国企和国资的一切要素流动起来。新一轮国企改革着力于在三个“流”上下功夫:一是让企业流,大胆走向市场。二是让资产流,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实现增值。三是让人员流,不轻易把一个职工推向社会,不轻易让一个职工离岗,创造岗位,促进就业,保持稳定。
运用理性思维,上海电气精心构筑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经济形态混合化、管理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框架;实现激情创新,上海电气正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到2010年,集团公司将实施跨地区、跨国界购并战略,力争使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利润达60亿元,成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能与跨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的国际性大集团。
—采访札记
2003年1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电气集团、中国华能集团4台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主机设备供货合同签字仪式正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签字仪式。中国企业总承包百万千瓦世界“顶级”火电机组的攻坚大战由此揭开崭新一页。
研究“大与强”
申博成功,申城沸腾。精明而通达的上海人开始“借世博题目,做发展文章”新思考。历经三个月的“世博会与上海电气新一轮发展”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棱廓逐步清晰起来:企业大不等于强,只有做强才能做大。上海电气要走上中兴之路,必须改变“大而不强、散而不精”的局面,形成“调整发展战略,聚焦核心产业”新共识。
经过集思广益、专家论证,上海电气确定了聚焦四大核心产业的新一轮发展目标。电站及输配电设备产业——火电设备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并突破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百万千瓦核电、F级燃气轮机、70万千瓦水电、3000千瓦风力发电技术;输配电设备形成50万伏、75万伏及以上超高压产品系列,突破直流输电技术;扩大合资合作,实现工业自动化装置产业化。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梯、冷冻空调、印刷机械,巩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地位,产品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轨道交通及船用设备产业——建成亚洲最具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设备生产、维修基地之一:建成国内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船用机电设备供应基地。环保设备产业——形成具有系统集成技术的环保工程总承包能力,脐身全国同行业前列。
链接“二与三”
2003年4月。上海闵行某大型体育馆灯火通明。上海电气与神华集团组成了规模庞大的技术、商务谈判团,日以继夜,洽谈合作。双方阵容:200余人。谈判的重点之一:电站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优势如何转化为电厂的经营优势。
2003年,上海电气好戏连台,一揽子承接神华集团百亿订单,着实让全国装备制造业震动不小。当然蓄积“爆炸”当量的,仍然首数上海电气、神华集团百人谈判团。上海电气提出的方案周密而翔实:在提供成套发电设备的同时,上海电气将为电厂建立技术服务中心、备品备件中心、员工技术培训中心。也就是说,除了“交钥匙”,上海电气还将为电厂的日常运行提供周到、高效、经济的服务,使用户省心、省力、省钱,从而保障电厂安全运行,增强竞价上网的竞争优势。
这下用户乐了,上海电气也乐了。上海电气步入电厂服务业的征程由此开始了新的起步。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到安装、调试、维修;从设备总成套到工程总承包;从提供设备正式投运前的全方位服务,到进入电厂服务业的全天候合作,上海电气在这条路上整整走了十年。而这一步的迈出,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二 、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上海电气追踪国际潮流,更新发展理念,突破“就制造论制造”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行产品制造与开发、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和咨询、投融资体系的联动发展。目前,上海电气已经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公司、煤液化装备国产化和船用机电设备办公室,并集聚力量,努力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上海电气在船用设备项目、轨道交通国产化项目、煤液化项目、光刻机项目等4个标志性项目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二、三产业开始了联动发展。
发展机与电
2003年11月6日。上海新田际博览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等领导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第五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电气展区。以“山宝”品牌饮誉全国的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在博览会上推出了“基于edesk的破碎机虚拟样机”,展台前人头攒动,成为一大亮点。
上海电气为了认识自己,开展了技术状况全面调研,得出的结沦是:机强电弱。尽管“诊断”结论并不令人兴奋,但是,要改变现实,首要的前提是承认现实。
上海电气为了发展自己,开展了技术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提出的结论是:立足自主开发与扩大战略合作相结合。发展道路充满艰辛,但是,“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
总裁马新生一语中的:当前,国际装备制造业领跑企业呈现了一个发展趋向:以工业自动化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品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甚至不惜从某些成熟技术领域退出,以力求重点突破。我们要认清趋势,迎头赶上。
机强电弱,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为做强这个偏弱的主项,突破工业自动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难点,上海电气通过研究中心这一平台,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若干重点技术,积极孵化远程监控系统、PC平台系统、嵌入系统等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加快在集团内部推广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突破“瓶颈”,上海电气通过扩大与国际著名公司合资合作,形成工业自动化装置规模生产能力,为工业自动化发展打下硬件基础。
2003午,上海电气技术开发投入同比增长50%以上;提出专利申请200余项。今年和今后几年,专利申请还将成倍上升。全国第一家以工人名字命名的李斌技师学院已经正式运转,将成为培养高素质、智能型高级技术工人的基地。
实施“进与退”
2003年7月21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国资产权交易电气集团专场暨 2003上海电气国企改制引资引智产权交易洽谈会隆重举行。海内外500名投资客商和宾客寻觅商机,寻求合作。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王晓元高兴地说,这次活动实行了“双引”(引资引智),实现了“双赢”。
打破国资“一股独大”的板结结构,形成国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王成明坦言:“入世”有五年过渡期,处于开放“先行先试”城市的上海电气,千万不能错失国资改革、国企改革的历史机遇,一定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国企和国资的流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上海电气明确提出,从2003年开始,二年内调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200户,涉及集团总资产、总负债40%一50%。通过多元投资,引入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预计将调控非国有资本300亿元。同时,提升生产集中度,加速产业集群化,推进经济多元化。在位于浦东的临港工业区用地10平方公里,建设具有中国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标志和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试验田。
“进”有进的道理,“退”有退的说法。对此,上海电气的回答简洁明快:以大踏步的退,争取大踏步的进。大踏步进,集中发展四大核心产业。大踏步退,让竞争力不强的非核心产业退出集团行业序列,走向市场。
对“留”与“流”的关系,上海电气的做法干脆利索:突破国企和国资“只能留、不能流”的陈规,让国企和国资的一切要素流动起来。新一轮国企改革着力于在三个“流”上下功夫:一是让企业流,大胆走向市场。二是让资产流,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实现增值。三是让人员流,不轻易把一个职工推向社会,不轻易让一个职工离岗,创造岗位,促进就业,保持稳定。
运用理性思维,上海电气精心构筑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经济形态混合化、管理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框架;实现激情创新,上海电气正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到2010年,集团公司将实施跨地区、跨国界购并战略,力争使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利润达60亿元,成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能与跨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的国际性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