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895年排球运动诞生以来,排球竞赛规则日趋成熟,排球场地与器材的规定逐步完善。排球场地与器材是排球运动顺利举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它规定了参赛者的条件、制约着参赛者的行为,同时对排球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排球场地与器材制约并发展着排球运动,使得室内排球运动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与公平公正。
关键词 排球 竞赛规则 场地与器材 演变
一、排球竞赛规则的诞生
排球运动源于中老年人锻炼身体而创造的一种娱乐性游戏活动,起初排球运
动并无技术而言,也就没有形成统一的竞赛规则。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卡麦隆(J.Y.Cameron)先生通过斯波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的排球运动对场地与器材没有严格的规定,能够顺利完成比赛达到目的即可。1896年,第一次规定场地面积为7.62m×15.24m。1912年,对人数进行了限制为9人。从此,欧美开始流行排球运动。随着排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及竞技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排球协会。1946年,由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三国倡议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1947年国际排联正式在巴黎成立。大会上制定了国际排联宪章。选举了法国的伯尔·黎伯为第一任主席。并正式出版了通用的排球竞赛规则,到1964年做了大量修改。到马启伟先生当选为规则委员会主席时,相关的研究开始增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严谨性和科学性完美结合在一起。
二、排球竞赛规则中场地与器材的演变特征
1. 场地及参赛人数
1896年,室内排球运动的参赛人数没有限定,由双方共同决定。1897年,场地的大小设定为7.63m×15m,到1912年场地面积扩大为10.6m×18.3m。1900年排球运动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为16人,4人一排分4排站立,位置不轮换,场地面积为12.192m×24.3m。9人制排球其比赛场地面积为11m×22m。1918年美国6人制排球赛初步形成。1919-1925年,第四届至第七届远东运动会期间,采用12人制排球,4人一排分3排站立,女子比赛场地为9m×18m.1923年,球场缩小为9.1m×18.2m,1950至今9m×18m。1947年,国际排练制定了6人制排球赛。
场地的大小关系着场上队员的负责范围,场地面积越大,分配到每个球员的负责范围就越大;参加比赛人数关系着技战术的应用,人数越少,对每个球员技战术的要求就越高。这些变化随着比赛发展的需要而变化。某种程度上,这些竞赛规则的设定能促使着参赛人员的技、战术的发展与完善,也使得比赛更加规范性与合理性。
2. 球
排球运动是由篮球运动演变而来的一项隔网运动,运动方式的改变,对球的要求随着需求不断变化。1896年,球是由皮套或亚麻布橡皮胆制成,周长63.5cm-68.6cm,重255-340g。到1947年,球的外表为皮革,内装橡皮球胆,重量是250-300kg,周长61.5cm-68.5cm,气压0.52-0.58kg/cm2。1955年时,对球的颜色设定为浅色,球的气压降低到0.30kg/cm2。1982年后改用重为260-280kg,周长为65-67cm,气压为0.40-0.45kg/cm2。直到1988年对球的颜色进行了统一为蓝、白、黄三色球,球的气压重新设定为0.30kg/cm2。
人们统一了球的材质、大小、重量、气压以及颜色,使得运动员对球的适应性增强,为提高竞技水平提供了有利保障。球的材质,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手感,防止运动损伤。排球的重量大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发挥。球体气压大小影响球速的快慢,球速过快,使得比赛容易中断,降低比赛的精彩程度与观赏性,球速过慢,比赛缺乏之无味。球体的颜色的变换,使运动员与裁判员对球的视觉感更强,对运动员的发挥与裁判员的判罚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为了保证球的稳定性,1977年采用“三球制”。排球比赛对用球提出了高要求,比赛用球必须做到精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 球网
1897年,排球竞赛规则将网高设定为1.83m。
1900年,男子球网高度为2.14m,女子球网高度为2.10m。
1912年,男、女网升高至2.28m。
1913-1917年间,16人制排网高1.98m,9人制排球男子网高2.30m。
1924年,出现女子排球规则,网高为2.3m。
1950年,男子网高2.43,女子网高2.23。
1954年,女子网高由原来2.23米改为2.24米。
排球运动网高的设定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球网的升高加速了排球运动从娱乐形式向正式的竞技体育项目过渡。但随着球网高度的提升,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例如,对运动员的选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的身高优势在排球运动中愈加明显,排球运动逐渐向“高个子”方向发展,使得排球运动的普及增加了困难。
4. 标志杆
1968年在球网两侧两标志带外各增加了一根标志杆,两杆之间距离为9.40m,杆长1.80m,标志杆高出网80cm,每隔10cm用鲜艳的颜色画上格纹。1977年,两侧标志竿各内移20厘米,紧贴标志带外侧。标志杆内移缩短了网上球的空间,使得进攻区域缩小,例如,平拉开战术受到制约,促成了短平快为中心的中区快攻体系产生,对拦网队员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标志杆的出现对进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进攻水平的提高与创新。标志杆的内移使得攻防区域平衡,使竞赛更具有观赏性与对抗性。
5. 区域
1900年,排球竞赛规则规定发球区域为3米。1955年,规定场地上空至少有5米无障碍区域。1956年,球场上空无障碍区增加到7米。1980年,对场地的界定进一步扩展:①边线外至少5米、端线外至少8米、场地上空12.50米内不得有障碍物;②场地地面只能是木质或合成物地,任何地面必须先经国际排联批准;③比赛场地、界限、无障碍区必须用不同的颜色区分。1994年,世界锦标赛及奥运会场地无障碍区为边线外6m,端线后9m,原来分别为5m和8m,发球区宽度由3m扩大为9m。1996年,限制线的延长线向两侧边线延长1.75m。
排球场地无障碍区的扩大,提高了运动员进攻与防守的空间,使比赛更加激烈,更具有延展性,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l]马启伟.排球规则的研究与修改[J].中国排球,1993(l):16一17
[2]国际排联网站:http://www.fivb.cn
关键词 排球 竞赛规则 场地与器材 演变
一、排球竞赛规则的诞生
排球运动源于中老年人锻炼身体而创造的一种娱乐性游戏活动,起初排球运
动并无技术而言,也就没有形成统一的竞赛规则。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卡麦隆(J.Y.Cameron)先生通过斯波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的排球运动对场地与器材没有严格的规定,能够顺利完成比赛达到目的即可。1896年,第一次规定场地面积为7.62m×15.24m。1912年,对人数进行了限制为9人。从此,欧美开始流行排球运动。随着排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及竞技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排球协会。1946年,由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三国倡议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1947年国际排联正式在巴黎成立。大会上制定了国际排联宪章。选举了法国的伯尔·黎伯为第一任主席。并正式出版了通用的排球竞赛规则,到1964年做了大量修改。到马启伟先生当选为规则委员会主席时,相关的研究开始增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严谨性和科学性完美结合在一起。
二、排球竞赛规则中场地与器材的演变特征
1. 场地及参赛人数
1896年,室内排球运动的参赛人数没有限定,由双方共同决定。1897年,场地的大小设定为7.63m×15m,到1912年场地面积扩大为10.6m×18.3m。1900年排球运动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为16人,4人一排分4排站立,位置不轮换,场地面积为12.192m×24.3m。9人制排球其比赛场地面积为11m×22m。1918年美国6人制排球赛初步形成。1919-1925年,第四届至第七届远东运动会期间,采用12人制排球,4人一排分3排站立,女子比赛场地为9m×18m.1923年,球场缩小为9.1m×18.2m,1950至今9m×18m。1947年,国际排练制定了6人制排球赛。
场地的大小关系着场上队员的负责范围,场地面积越大,分配到每个球员的负责范围就越大;参加比赛人数关系着技战术的应用,人数越少,对每个球员技战术的要求就越高。这些变化随着比赛发展的需要而变化。某种程度上,这些竞赛规则的设定能促使着参赛人员的技、战术的发展与完善,也使得比赛更加规范性与合理性。
2. 球
排球运动是由篮球运动演变而来的一项隔网运动,运动方式的改变,对球的要求随着需求不断变化。1896年,球是由皮套或亚麻布橡皮胆制成,周长63.5cm-68.6cm,重255-340g。到1947年,球的外表为皮革,内装橡皮球胆,重量是250-300kg,周长61.5cm-68.5cm,气压0.52-0.58kg/cm2。1955年时,对球的颜色设定为浅色,球的气压降低到0.30kg/cm2。1982年后改用重为260-280kg,周长为65-67cm,气压为0.40-0.45kg/cm2。直到1988年对球的颜色进行了统一为蓝、白、黄三色球,球的气压重新设定为0.30kg/cm2。
人们统一了球的材质、大小、重量、气压以及颜色,使得运动员对球的适应性增强,为提高竞技水平提供了有利保障。球的材质,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手感,防止运动损伤。排球的重量大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发挥。球体气压大小影响球速的快慢,球速过快,使得比赛容易中断,降低比赛的精彩程度与观赏性,球速过慢,比赛缺乏之无味。球体的颜色的变换,使运动员与裁判员对球的视觉感更强,对运动员的发挥与裁判员的判罚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为了保证球的稳定性,1977年采用“三球制”。排球比赛对用球提出了高要求,比赛用球必须做到精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 球网
1897年,排球竞赛规则将网高设定为1.83m。
1900年,男子球网高度为2.14m,女子球网高度为2.10m。
1912年,男、女网升高至2.28m。
1913-1917年间,16人制排网高1.98m,9人制排球男子网高2.30m。
1924年,出现女子排球规则,网高为2.3m。
1950年,男子网高2.43,女子网高2.23。
1954年,女子网高由原来2.23米改为2.24米。
排球运动网高的设定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球网的升高加速了排球运动从娱乐形式向正式的竞技体育项目过渡。但随着球网高度的提升,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例如,对运动员的选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的身高优势在排球运动中愈加明显,排球运动逐渐向“高个子”方向发展,使得排球运动的普及增加了困难。
4. 标志杆
1968年在球网两侧两标志带外各增加了一根标志杆,两杆之间距离为9.40m,杆长1.80m,标志杆高出网80cm,每隔10cm用鲜艳的颜色画上格纹。1977年,两侧标志竿各内移20厘米,紧贴标志带外侧。标志杆内移缩短了网上球的空间,使得进攻区域缩小,例如,平拉开战术受到制约,促成了短平快为中心的中区快攻体系产生,对拦网队员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标志杆的出现对进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进攻水平的提高与创新。标志杆的内移使得攻防区域平衡,使竞赛更具有观赏性与对抗性。
5. 区域
1900年,排球竞赛规则规定发球区域为3米。1955年,规定场地上空至少有5米无障碍区域。1956年,球场上空无障碍区增加到7米。1980年,对场地的界定进一步扩展:①边线外至少5米、端线外至少8米、场地上空12.50米内不得有障碍物;②场地地面只能是木质或合成物地,任何地面必须先经国际排联批准;③比赛场地、界限、无障碍区必须用不同的颜色区分。1994年,世界锦标赛及奥运会场地无障碍区为边线外6m,端线后9m,原来分别为5m和8m,发球区宽度由3m扩大为9m。1996年,限制线的延长线向两侧边线延长1.75m。
排球场地无障碍区的扩大,提高了运动员进攻与防守的空间,使比赛更加激烈,更具有延展性,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l]马启伟.排球规则的研究与修改[J].中国排球,1993(l):16一17
[2]国际排联网站:http://www.fiv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