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独立的空间去思考,去探索,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的创新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但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而且其蕴含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和多种契机。诚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师生和谐民主关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有位教育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够自由想象的、能够探求发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我们在课堂里也进行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气氛下隐藏的是学生的思路被老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的、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他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很快引导学生向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迈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这样,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普遍对待所有的教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位学者道出了在这种不平等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下的教学弊端,可见,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完全剥夺了学生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独立人格,而且势必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交流互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在情绪上却是放松的,无所畏惧,积极思考,这样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活跃,心灵手巧,灵感丰富,富有创造性,让他们完全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它是指是人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也就是在人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年龄特征,丰富的想象能促使学生冲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发现新问题。
激起学生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教师应多安排一些再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还可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现象例如在教学《画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你想怎样画风?然后启发想象:声音和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由你来画声音和气味,你会画什么?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你想想会怎么样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创造良好的想象氛围,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才能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是正确。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多问问题,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地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善于启发激疑,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等等。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更应该从易到难。如教学中《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潜在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的头脑,想出新设想,找到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自由”天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如教学《一个苹果》的时候,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传了一圈只吃了一小半,那剩下的大半个苹果到哪里去了?课文中没有交代,老师顺势把这个问题踢给学生。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了好多设想。老师又引导大家对这些想法进行比较、评论,否定了那些不合情理的,肯定了那些新颖合理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发散到思考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生长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开放的天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然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方法是多样化,我们还需要努力地去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的创新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但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而且其蕴含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和多种契机。诚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师生和谐民主关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有位教育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够自由想象的、能够探求发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虽然我们在课堂里也进行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气氛下隐藏的是学生的思路被老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的、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他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很快引导学生向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迈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这样,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普遍对待所有的教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位学者道出了在这种不平等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下的教学弊端,可见,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完全剥夺了学生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独立人格,而且势必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交流互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在情绪上却是放松的,无所畏惧,积极思考,这样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活跃,心灵手巧,灵感丰富,富有创造性,让他们完全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它是指是人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也就是在人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年龄特征,丰富的想象能促使学生冲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发现新问题。
激起学生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教师应多安排一些再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还可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现象例如在教学《画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你想怎样画风?然后启发想象:声音和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由你来画声音和气味,你会画什么?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你想想会怎么样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创造良好的想象氛围,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才能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是正确。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多问问题,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地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善于启发激疑,比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等等。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更应该从易到难。如教学中《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潜在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的头脑,想出新设想,找到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自由”天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如教学《一个苹果》的时候,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传了一圈只吃了一小半,那剩下的大半个苹果到哪里去了?课文中没有交代,老师顺势把这个问题踢给学生。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了好多设想。老师又引导大家对这些想法进行比较、评论,否定了那些不合情理的,肯定了那些新颖合理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发散到思考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生长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开放的天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然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方法是多样化,我们还需要努力地去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