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主要人物内心情感的剖析比较来论证鲁迅的《伤逝》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借鉴和超越,并探讨了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鲁迅在对《伤逝》的创作中借鉴并超越了易卜生,打破了文学领域在吸纳国外文学作品时一味照搬的模式,这对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也很有现实启发性。
【关键词】借鉴;超越;子君;娜拉
《伤逝》中的子君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都是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典型文学形象,特别是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子君完全就被定义为了"中国的娜拉"。从表面上看,子君与娜拉的形象是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子君就是出走以后娜拉的继续。但确定艺术形象的想象与否不能单从表面现象来看,而是应该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和一些关键点来分析比较,从而发掘出作者思想观念上的差别。
一、娜拉与子君的具体比较
(一)对理想生活的共同追求
首先,娜拉和子君都热爱生活、勇于献身,这是由她们思想性格的共同方面所决定的。娜拉和子君的思想都是比较单纯的,透着一种孩子气的天真无邪,敢爱敢恨,并且为了爱都甘愿牺牲,即便自己吃尽苦头也无怨无悔。子君的思想,比起娜拉来更显得单纯和幼稚。在她的想象中,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就像一幅充满了诗情的油画,是那样地五彩斑斓,让人神往。因此,子君个人追求的失败就显得尤为可悲。
在《玩偶之家》和《伤逝》中,子君和娜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但是不同的生活环境却造成了她们生活中共同的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她们都选择了离家出走,去追求她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这就充分证明,在娜拉和子君身上,都潜藏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当这种意识受到抑制不能生发时,它便会对阻碍其发展的客观环境产生强有力的反击,在子君和娜拉那里这种反击就表现为对家庭或社会的叛逆。这种叛逆性格,正是子君与娜拉性格上都共同拥有的。
娜拉在父亲生病,丈夫病危急需借钱治病的时候,假冒父亲之名借来巨款为丈夫治病,使家庭度过难关,为的就是证明她对家庭、对生活享有的权力和应尽的责任是同他丈夫一样的。在她的意识里,我始终是"我",是个独立的"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热爱生活,深爱丈夫,宁肯自己吃苦也要悄悄把借债还清。以致在借钱之事被揭穿时,娜拉还盼望着丈夫能像她平日里所说的那样,能够为一个妻子做一点点牺牲,理解她冒名借钱的不得已。她要对她的自我意识负责,而不是对海尔茂和孩子。她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而不是先前的一个玩偶或是一个泥娃娃。所以,娜拉毅然选择了从虚伪的家庭中出走,这种出走正是娜拉个性解放意识彻底觉醒的表现,而这种强烈的个性意识追求正是娜拉性格的核心所在。同样,在子君的思想里,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也是极为强烈的,而且遭受的来自家庭、社会的阻碍也更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相同的对自我意识所向往生活的执著追求,才使得子君和娜拉从不同的社会环境走上了共同的叛逆道路--离家出走。
(二)自我的觉醒与环境的铸就
在娜拉和子君的思想里,都存在着强烈执着的个性意识追求,她们都称得上是勇于叛逆的新女性。娜拉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但她更重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地位与尊严。而在子君那里,她生活的最高目标是为了纯粹的爱,美好的爱情生活是比其它一切都重要的。在子君那里,只要能够获得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我"的独立便可以退居次要地位,哪怕是沦为涓生的附庸也未尝不可。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观念在子君身上的折射,也从根本上铸就了子君命运的悲惨性。不可否认,新生活的建立之初子君是加入了自己的"股份"的,从表面上看来,子君与涓生是平等幸福的一对,子君似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但是,新生活开始以后的子君也渐渐陷入了传统中国妇女操持家务的角色之中,每天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爱情的浪漫也逐渐淹没于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庭生活之中。可涓生对她操持家务的艰辛并不体谅,对子君很少有平等交谈的时候,说话也总是"忠告"式的。子君盲目地把生活的最高追求放在爱情生活的一时之乐上,而忘记了或者说是不知道生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她的悲剧也就成为了必然。
娜拉热爱生活,追求自我,勇于反叛,其原因多来自她性格本身,而且她的追求是执著的。而子君的叛逆,一方面来自她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趋使,另一方面也是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子君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勇敢地冲破了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但长时间的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和她比较容易满足的生活目标,很自然地形成了子君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是她性格中积极进取的美好追求,另一方面就是目光短浅,容易满足、妥协。追求之始的子君是勇敢无畏的,但当追求获得暂时的成功之时,子君就满足了,陶醉了,止步了。如果说思想追求上的偏差导致了子君的悲剧,那么子君性格上的满足与妥协就更加速了这个悲剧的产生。
三、结语
在鲁迅看来娜拉出走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看似过于绝对的断言其实正体现了鲁迅作为走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的引路人对个性解放思想理解的深刻性。鲁迅对个性解放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中国当时实际情况的仔细考虑之上的,是将对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追求放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中来理解的。
《伤逝》不仅指涉《玩偶之家》,更是对娜拉出走后留下的空白的填补和具体化,是把娜拉的出走转移到中国现实社会中来以后对《玩偶之家》的超越和提升,是产生于《玩偶之家》之上的重建,是对当时"真实世界"的反应与批判,因而它在文艺生产流程中超越了狭义的互文性。《玩偶之家》和《伤逝》的关联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不仅证实了易卜生对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鲁迅在现代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深刻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可以说鲁迅通过《伤逝》传达了他对个性解放的理解,丰富了易卜生主义的内涵,同时也打破了文学领域在吸纳国外文学作品时一味照搬的模式,为此后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鲁迅. 伤逝[Z]. 鲁迅小说全编 [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2]刘洪涛. 易卜生主义在中国[M]. 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3]高中甫. 易卜生评论集[ 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鲁迅. 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矛盾. 矛盾全集(第16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作者简介:颜小林,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市人,现任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比较文学
【关键词】借鉴;超越;子君;娜拉
《伤逝》中的子君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都是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典型文学形象,特别是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子君完全就被定义为了"中国的娜拉"。从表面上看,子君与娜拉的形象是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子君就是出走以后娜拉的继续。但确定艺术形象的想象与否不能单从表面现象来看,而是应该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和一些关键点来分析比较,从而发掘出作者思想观念上的差别。
一、娜拉与子君的具体比较
(一)对理想生活的共同追求
首先,娜拉和子君都热爱生活、勇于献身,这是由她们思想性格的共同方面所决定的。娜拉和子君的思想都是比较单纯的,透着一种孩子气的天真无邪,敢爱敢恨,并且为了爱都甘愿牺牲,即便自己吃尽苦头也无怨无悔。子君的思想,比起娜拉来更显得单纯和幼稚。在她的想象中,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就像一幅充满了诗情的油画,是那样地五彩斑斓,让人神往。因此,子君个人追求的失败就显得尤为可悲。
在《玩偶之家》和《伤逝》中,子君和娜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但是不同的生活环境却造成了她们生活中共同的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她们都选择了离家出走,去追求她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这就充分证明,在娜拉和子君身上,都潜藏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当这种意识受到抑制不能生发时,它便会对阻碍其发展的客观环境产生强有力的反击,在子君和娜拉那里这种反击就表现为对家庭或社会的叛逆。这种叛逆性格,正是子君与娜拉性格上都共同拥有的。
娜拉在父亲生病,丈夫病危急需借钱治病的时候,假冒父亲之名借来巨款为丈夫治病,使家庭度过难关,为的就是证明她对家庭、对生活享有的权力和应尽的责任是同他丈夫一样的。在她的意识里,我始终是"我",是个独立的"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热爱生活,深爱丈夫,宁肯自己吃苦也要悄悄把借债还清。以致在借钱之事被揭穿时,娜拉还盼望着丈夫能像她平日里所说的那样,能够为一个妻子做一点点牺牲,理解她冒名借钱的不得已。她要对她的自我意识负责,而不是对海尔茂和孩子。她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而不是先前的一个玩偶或是一个泥娃娃。所以,娜拉毅然选择了从虚伪的家庭中出走,这种出走正是娜拉个性解放意识彻底觉醒的表现,而这种强烈的个性意识追求正是娜拉性格的核心所在。同样,在子君的思想里,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也是极为强烈的,而且遭受的来自家庭、社会的阻碍也更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相同的对自我意识所向往生活的执著追求,才使得子君和娜拉从不同的社会环境走上了共同的叛逆道路--离家出走。
(二)自我的觉醒与环境的铸就
在娜拉和子君的思想里,都存在着强烈执着的个性意识追求,她们都称得上是勇于叛逆的新女性。娜拉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但她更重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地位与尊严。而在子君那里,她生活的最高目标是为了纯粹的爱,美好的爱情生活是比其它一切都重要的。在子君那里,只要能够获得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我"的独立便可以退居次要地位,哪怕是沦为涓生的附庸也未尝不可。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观念在子君身上的折射,也从根本上铸就了子君命运的悲惨性。不可否认,新生活的建立之初子君是加入了自己的"股份"的,从表面上看来,子君与涓生是平等幸福的一对,子君似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但是,新生活开始以后的子君也渐渐陷入了传统中国妇女操持家务的角色之中,每天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爱情的浪漫也逐渐淹没于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庭生活之中。可涓生对她操持家务的艰辛并不体谅,对子君很少有平等交谈的时候,说话也总是"忠告"式的。子君盲目地把生活的最高追求放在爱情生活的一时之乐上,而忘记了或者说是不知道生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她的悲剧也就成为了必然。
娜拉热爱生活,追求自我,勇于反叛,其原因多来自她性格本身,而且她的追求是执著的。而子君的叛逆,一方面来自她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趋使,另一方面也是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子君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勇敢地冲破了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但长时间的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和她比较容易满足的生活目标,很自然地形成了子君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是她性格中积极进取的美好追求,另一方面就是目光短浅,容易满足、妥协。追求之始的子君是勇敢无畏的,但当追求获得暂时的成功之时,子君就满足了,陶醉了,止步了。如果说思想追求上的偏差导致了子君的悲剧,那么子君性格上的满足与妥协就更加速了这个悲剧的产生。
三、结语
在鲁迅看来娜拉出走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看似过于绝对的断言其实正体现了鲁迅作为走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的引路人对个性解放思想理解的深刻性。鲁迅对个性解放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中国当时实际情况的仔细考虑之上的,是将对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追求放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中来理解的。
《伤逝》不仅指涉《玩偶之家》,更是对娜拉出走后留下的空白的填补和具体化,是把娜拉的出走转移到中国现实社会中来以后对《玩偶之家》的超越和提升,是产生于《玩偶之家》之上的重建,是对当时"真实世界"的反应与批判,因而它在文艺生产流程中超越了狭义的互文性。《玩偶之家》和《伤逝》的关联性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不仅证实了易卜生对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鲁迅在现代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中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深刻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可以说鲁迅通过《伤逝》传达了他对个性解放的理解,丰富了易卜生主义的内涵,同时也打破了文学领域在吸纳国外文学作品时一味照搬的模式,为此后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鲁迅. 伤逝[Z]. 鲁迅小说全编 [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2]刘洪涛. 易卜生主义在中国[M]. 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3]高中甫. 易卜生评论集[ 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鲁迅. 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矛盾. 矛盾全集(第16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作者简介:颜小林,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市人,现任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