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8年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情况,通过发生不良反应类型分析研究解决方式,以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选择2015年到2018年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上报的中成药不良反应111例进行汇总研究,按照不良反应上报的信息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资料分析显示例不良反应中,严重的有38例,新的不良反应有35例。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最多是心血管系统药物,为53例;其次是其它类药物,为18例;再次是抗肿瘤药物,为13例。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111例不良反应涉及最多是消化系统,共47例(其中肝功能异常为38例);其次是皮肤系统,共33例。结论:中成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该受到重视。因此,医院应当坚持定期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尤其是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测工作。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处理,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113-02
前言:2011年7月,我國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本办法旨在于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医药行业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不仅提升药物管理,加强药物质量管理,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全面整理我院2015年至2018年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上报情况。对这些药物ADR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我院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
1方法
本次监测报告均为院内药师、护士和医生发现不良反应后,填写不良反应调查表,呈报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监测小组内复核,整理好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
不良反应分析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段、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发生不良反应涉及器官以及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与药物品种的关系进行展开分析和讨论。
2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至2018年中成药不良反应上报的111例报告开展研究,相关资料均为本院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从各个病区及门诊收集而来的。
4结果
3.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成药种类 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首位,有53例占比47.75%,其次为其它类药物18例,再次为抗肿瘤药物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21%及11.71%.
3.2不良反应年龄情况本次报告中,70例为女性,41例为男性。年龄期间很大,从25岁到89岁,平均年龄为58.63岁。但不良反应发生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患者,共56例,占比50.45%,其次为50岁以上患者,共计28例,占比为25.23%。
3.3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器官的情况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各大系统,发生最多的是消化系统,占比42.34%,表现为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其次为皮肤系统,占比29.73%,表现为皮疹、瘙痒;再次为全身反应,占比12.61%,表现为寒战、发热、疼痛。111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胃肠反应、皮疹、寒战、发热、疼痛等。
3.5不良反应的转归11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痊愈患者有42例,占比37.84%;病情好转的有68例,占比61.26%;仅一例为不详。
4讨论与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心血管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最高占比51.35%,这主要与中药制剂在心血管方面广泛使用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在老年患者占比50.45%,这跟老年人的机体生理变化有关,随着各个器官功能的逐渐衰退,老年人体内的药物代谢也随之变化,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反应更加明显。通过表3可以看出消化系统的损害占比最高,其次为皮肤系统及全身反应。药物在发挥临床诊断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成药质和量的变化与药效学及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由于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大多数中药材产地来源较广,品种丰富,但药材中的成分受品种、采收、加工以及产地等因素影响,差别较大。且因很多中药材中的成分复杂,受目前检测条件限制,中药制剂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未明确,使得目前我国使用的中药材质量及其制剂的标准控制很不完善。不同产地的中药材由于来源不同,药物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批次产品由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不严,造成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较大,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此外,中药注射剂中往往含有较多致敏成分,如鞣质、挥发油、蛋白质、淀粉等。一旦进入血液,这些物质将引起人体产生各种过敏反应。复方中药注射剂中的药物成分更为复杂,所以在使用过程当中,对此类中药制剂的成分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中药成分,分析其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原则上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应避免多种药物混合使用,若使用多种注射剂时,滴注两组药物之间应以未添加药物的液体冲洗输液管道,可降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按照中医辨证理论和相关医嘱对药物进行合理使用,要注意中药制剂和其他药物的禁忌情况,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生产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标准,加强对药物成品的检测,确保药物生产质量;在用药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在用药期间,如发生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应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随着中药制剂品类的不断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出现了上升趋势。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生理条件、不同的药物种类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及方法,均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而这些现象均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任重道远,广大医务人员应加以重视,作为药师更应积极参与,履行药师的职责!
[关键词]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113-02
前言:2011年7月,我國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本办法旨在于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医药行业开展不良反应监测,不仅提升药物管理,加强药物质量管理,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全面整理我院2015年至2018年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上报情况。对这些药物ADR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我院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
1方法
本次监测报告均为院内药师、护士和医生发现不良反应后,填写不良反应调查表,呈报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监测小组内复核,整理好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
不良反应分析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段、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发生不良反应涉及器官以及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与药物品种的关系进行展开分析和讨论。
2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至2018年中成药不良反应上报的111例报告开展研究,相关资料均为本院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从各个病区及门诊收集而来的。
4结果
3.1引起不良反应的中成药种类 心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首位,有53例占比47.75%,其次为其它类药物18例,再次为抗肿瘤药物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21%及11.71%.
3.2不良反应年龄情况本次报告中,70例为女性,41例为男性。年龄期间很大,从25岁到89岁,平均年龄为58.63岁。但不良反应发生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患者,共56例,占比50.45%,其次为50岁以上患者,共计28例,占比为25.23%。
3.3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器官的情况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各大系统,发生最多的是消化系统,占比42.34%,表现为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其次为皮肤系统,占比29.73%,表现为皮疹、瘙痒;再次为全身反应,占比12.61%,表现为寒战、发热、疼痛。111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胃肠反应、皮疹、寒战、发热、疼痛等。
3.5不良反应的转归11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痊愈患者有42例,占比37.84%;病情好转的有68例,占比61.26%;仅一例为不详。
4讨论与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心血管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最高占比51.35%,这主要与中药制剂在心血管方面广泛使用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在老年患者占比50.45%,这跟老年人的机体生理变化有关,随着各个器官功能的逐渐衰退,老年人体内的药物代谢也随之变化,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反应更加明显。通过表3可以看出消化系统的损害占比最高,其次为皮肤系统及全身反应。药物在发挥临床诊断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成药质和量的变化与药效学及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由于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大多数中药材产地来源较广,品种丰富,但药材中的成分受品种、采收、加工以及产地等因素影响,差别较大。且因很多中药材中的成分复杂,受目前检测条件限制,中药制剂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未明确,使得目前我国使用的中药材质量及其制剂的标准控制很不完善。不同产地的中药材由于来源不同,药物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批次产品由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标准不严,造成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较大,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此外,中药注射剂中往往含有较多致敏成分,如鞣质、挥发油、蛋白质、淀粉等。一旦进入血液,这些物质将引起人体产生各种过敏反应。复方中药注射剂中的药物成分更为复杂,所以在使用过程当中,对此类中药制剂的成分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中药成分,分析其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原则上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应避免多种药物混合使用,若使用多种注射剂时,滴注两组药物之间应以未添加药物的液体冲洗输液管道,可降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按照中医辨证理论和相关医嘱对药物进行合理使用,要注意中药制剂和其他药物的禁忌情况,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生产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标准,加强对药物成品的检测,确保药物生产质量;在用药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在用药期间,如发生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应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随着中药制剂品类的不断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出现了上升趋势。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生理条件、不同的药物种类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及方法,均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而这些现象均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任重道远,广大医务人员应加以重视,作为药师更应积极参与,履行药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