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是近年来国外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关注。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搞清参与的标准及其内涵,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教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526-01
一、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教育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化。人的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21世纪是一个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人的主体性是他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生命的核心问题。主体性是由独立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构成。独立性是主体在活动中对行为的自我把握;主动性是主体在活动中个性能力的主动展现;创造性是主体在活动中追求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所有这些都是主体在活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主体参与到活动中,离开主体的参与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是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培养其主体性的必然,因此,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参与的标准
正确确定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标准是解决参与问题的前提。总结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参与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积极参与;二是有效参与。
1、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所谓积极参与有三层含义:一是从情绪状态上说,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绝不是被迫的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积极主动的良好情绪状态时,85%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二是从交往上说,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主体提供最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性、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三是从数量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
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不是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解决参与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提高学业成绩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2、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参与有六层含义:一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感到,学龄后期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重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群体的学习代替不了个体独立的学习。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時间如何分配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要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绝大多数学生中的达成情况。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一节课必须有85%的学生达成85%的教学目标。三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人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动脑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老师和同学的答案,那他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四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从心理学层面说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方法高于结论,智慧重于知识。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五是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六是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应该得到训练。
3、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关系
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认知、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发展离不开参与。如前所述,积极参与解决的是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化问题,有效参与解决的是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情感、社会化的发展有助于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社会化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可偏废,又不可替代。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一节课中光有表面的热热闹闹,光看学生的“举手率”,或者是光看学生跳着脚举手,胳膊不时把课桌敲得震天响是不行的,还要看学生思维动得如何,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我们把积极参与视为一种“热”的状态,把有效参与视为一种“冷的状态。一节课中“热”到底与“冷”到底都是不行的,冷热相宜方为艺术。
[关键词]:教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526-01
一、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教育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化。人的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21世纪是一个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人的主体性是他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生命的核心问题。主体性是由独立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构成。独立性是主体在活动中对行为的自我把握;主动性是主体在活动中个性能力的主动展现;创造性是主体在活动中追求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所有这些都是主体在活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主体参与到活动中,离开主体的参与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是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培养其主体性的必然,因此,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参与的标准
正确确定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标准是解决参与问题的前提。总结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参与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积极参与;二是有效参与。
1、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所谓积极参与有三层含义:一是从情绪状态上说,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绝不是被迫的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积极主动的良好情绪状态时,85%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二是从交往上说,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主体提供最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性、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三是从数量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
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不是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解决参与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提高学业成绩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2、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参与有六层含义:一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感到,学龄后期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重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群体的学习代替不了个体独立的学习。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時间如何分配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要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绝大多数学生中的达成情况。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一节课必须有85%的学生达成85%的教学目标。三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人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动脑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老师和同学的答案,那他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四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从心理学层面说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方法高于结论,智慧重于知识。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五是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六是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应该得到训练。
3、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关系
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认知、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发展离不开参与。如前所述,积极参与解决的是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化问题,有效参与解决的是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情感、社会化的发展有助于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社会化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可偏废,又不可替代。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一节课中光有表面的热热闹闹,光看学生的“举手率”,或者是光看学生跳着脚举手,胳膊不时把课桌敲得震天响是不行的,还要看学生思维动得如何,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我们把积极参与视为一种“热”的状态,把有效参与视为一种“冷的状态。一节课中“热”到底与“冷”到底都是不行的,冷热相宜方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