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的母校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c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抵上世纪7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都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有着真切的记忆。我的家乡位于关中西部千河南岸一个叫“柿沟”的小山村。记忆深处,村子犹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低矮黑暗的土木房屋,冬暖夏凉的老窑里的连锅炕;村子中央的石碾子,蒙着眼睛转圈的小毛驴;晨曦当中水井上扁担与铁桶碰撞的叮当声。在这些残存的记忆碎片当中,那些关于母校的一些记忆,就像母亲脸上的皱纹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1976年,我上了小学一年级,记得当时的小学刚从柿沟五七学校分离出来,设在了公路北边一个远离人家的荒草滩上(现乡政府舞台所在地)。其实名义上说是学校,实际上就是只有三个民办教师、两座三间土木结构教室的教学点。坑洼不平的教室里,放着四排木板,木板两头都用砖垒的四方墩子支着,每个木板上趴七个学生,每个学生每天上下学头上戴着军绿色的三大扇帽子,身上背着母亲缝制的花书包,手里提溜着父亲做的小凳子。教室建在荒郊野外,既没有院墙,也没有通电,窗户上更别说装玻璃了。每到冬季西北风下来的时候,我们在教室里瑟瑟发抖,脸皴得像树皮,手背肿得似面包,下课后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一伙孩子挤在墙角玩榨油的游戏。在这里上了兩年以后,我们就搬到了两村合办的王家沟小学。新学校校舍新,也有了围墙,学校里老师挺多,而且还有电灯可以照亮。合校那天,同学们都很开心,我们的木板也都要抬过去。由于我是男生,所以我一个人抬一边,两个女生抬一边。谁料想抬到半道,两个女生松了手,沉重的木板砸到我的脚面上,多亏老师给我止了血做了处理,并把我送回了家,到现在每次看到大拇指,就会想起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1983年我从小学升到了柿沟中学,中学离我家很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学校是由以前的“留坊寺”改造的,学校有两扇大而厚重的朱红木门,青灰色的砖瓦门楼,依然保留有寺庙的影子。校园里分上下两个院子,大门右侧用石头砌了一面墙,墙已经朝前倾斜,还裂开了几道一指宽的缝隙,用几根粗壮的木头顶着。上边院子是教学区,有三排砖木结构的教室。下边院子是生活区,院子中间是教师宿舍,里边背对背住着十几位老师。左边院墙跟是一个水井房,井深有十几米,全校师生用水都是一桶一桶从井里边绞上来的。右后边是教师餐厅,离家远的学生周末来校时从家里提上一篮子馍,等老师吃完饭以后舀上些面汤,再泡上些冷馍凑合着吃。
  1986年,16岁的我初中毕业,离开了我的母校,告别了每晚必看《霍元甲》、走路哼唱《血染的风采》的快乐时光,有生以来第一次到距家十几里远的千阳中学上了高中。那时的千阳中学,古柏参天,绿植掩映,高大参天的槐树枝丫茂盛,东边一座气派的四层教学楼,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中院还有一座古朴宽敞的大礼堂。学校里老师的授课风格妙趣横生,到现在千中老师讲课时夸张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依然历历在目。
  1997年9月,我从一棵小幼苗变成了一位辛勤的园丁,又一次回到了已经迁到公路边的母校——柿沟中学。初回母校,感觉既亲切又熟悉。新校园宽敞干净,瓷砖贴面的教学楼高耸挺拔,笔直的水泥道直通后院,道旁垂柳依依,书声琅琅。红砖垒砌的院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几个字特别显眼,后院是师生灶和锅炉房,粗壮的烟囱直通天际。后来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昔日的母校也不复存在了。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见证了千阳教育事业由弱变强的艰难历程。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事业重视,各校都铺上了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各种体育器械一应俱全;教室内高端大气的电子白板、适合学生身心发育的升降桌椅时尚整齐;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经典诵读公开课,名师引领大篷车,两免一补惠学子,亲子活动乐开花。我要时刻铭记儿时母校那段苦难经历,感恩党和政府的施政惠民,让万千学子不再挨冻跑路,不再苦难求学。哎,要是时光能倒流,那该多好呀。
  母校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在我的记忆里却始终存在着。它承载着我们这辈人太多的梦想和希望,也记录着我们这代人的奋斗历程,关于母校的记忆也会一直激励我在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宝鸡市千阳县元明寺小学
其他文献
题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陕西作为红色革命圣地,如何挖掘红色资源,开采宝贵财富,让少先队员了解红色历史,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是当前学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内容。  宝鸡高新第三小学地处秦岭南麓,位于高新区核心发展区,是一所公办与民办双轨制的学校,承担着城乡融合教育的创新探索与可
期刊
1998年,我还是个刚踏出校门的小伙子,就被分配到了国家级贫困县——紫阳县芭蕉乡最偏僻的红田小学任教。学校地处深山沟里,只有两排破烂的土墙房,教室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坑,摆放桌椅都成了技术活。窗户只有窗棂没有玻璃,到了冬天冷风直朝教室里灌,老师和学生在里面上课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就找来报纸,自己熬制糨糊把窗户都糊上。糊了窗户的教室里暖和多了,但光线有些暗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顾得着一头。打铃用的
期刊
我在阅读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后,颇有感触。这是国家层面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不仅在政策上一再强调,还从操作上切实践行,真正地给了我们这个行业温暖的关怀。对于这本书,我有这几点不得不说的共鸣——  其一,教育重在立德树人,让人全面发展。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进入教师行业已有八年,窃以为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刻。一个人的成长是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像是翻山过河一样困难重重,不可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所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乡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打通乡村学生向上流动的通道,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乡村教育的落后问题,特别是乡村教师数量不足、
期刊
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阐释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组会和直属机关传达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强调教育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贯穿于教育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力以赴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期刊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当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卡脖子”难题。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现实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导向与改革不适应所造成的。2020年9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出台,首次系统提出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力图破解
期刊
11月17日,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贺荣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聚焦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盯住群众关注、操心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久久为功。陕西省委常委、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广智、牛一兵和副省长方光华参加会议,省检察院检察长杨春雷参加部分议题。  会议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号检察建议”落实、校园欺凌和暴力
期刊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近年来,按照中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要求,咸阳市教育扶贫工作充分借助中国银行扶贫工作的力量,创新模式,用心用力,精准滴灌,发挥中行资金、人才和平台优势,牵手帮扶咸阳“北四县”贫困师生,助推咸阳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校园基础设施援建项目“夯基础”。中国银行总行审批启动了咸阳4个校园基础设施援建项目。其中,淳化县秦河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3万元,中行扶贫
期刊
随着中央扶贫攻坚战的全面展开,陕西省在这场“战役”中,各县(区)积极行动,多方发力,坚持控辍保学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密织义务教育网,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无学上。  倾注爱心 绘制学生精彩人生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而控辍保学工作是全面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陕西控辍保学攻坚战中,一线教师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泾阳县云阳镇中学熊倩老师参加工作近五年来,一直兼
期刊
记者近日从全省教育督导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督导工作,着力推动全省教育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陕西将聚焦当前基础教育“城市挤、乡村弱”等突出问题,以改造、扩容、提升等方式填补城市新区、开发区,农村移民搬迁区、留守儿童聚集区的学位空白点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幼儿园和中小学,确保学位总量满足社会需求;严把建设标准,既不放低标准,也不违规建设超大规模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