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疾病预控制工作中,群发性癔病偶尔时有发生,其特点是预防接种或服药过程中,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癔病,临床表现及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由于是群体发病,牵涉儿童人数较多,社会影响很大,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本文就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群发性癔病 原因 处理对策
疾病预防是控制预防消灭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但在社区、学校、接种门诊,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时偶尔发生的群发性癔病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为总结经验教训,探讨预防群发性癔病的对策,现分析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与注意事项,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我县近年来疾病预防工作发生的群发性癔病案例调查分析来看,发生2起,共发病735例,其中7~9岁发病发病率为9.84%,10~12岁发病为66.55%,13~14岁发病为16.61%,以10~12岁儿童发病居多,男362例,女646例。男女之比为1:1.78,女性多于男性。发病诱因均为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而引起,在学校以班为单位集体发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以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多见,以自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腹胀,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肢体麻木为主,严重者出现癔病晕厥,视觉障碍等症状,与外地文献报告基本一致。
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
在大规模群体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集中接种时,由于个别学生处于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如饥饿、低血糖、传染病的潜伏期等,往往易发生晕针等突发现象,如处理不当,就会成了整个群体反应的导火索,如同枪支扣动了“扳机”,一发而不可收,造成群体性癔病发生流行。其根本原因是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全面发育阶段,生长发育未成熟,心理还不够稳定,对外界事物承受能力较差,精神脆弱,缺乏应急能力。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易发生心理性反应。同时,学生们普遍具有求同心理,看见别人难受,便觉得自己也难受,从而导致感应性癔病的发生。加之农村的基层防疫医生、临床医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绝大多数不了解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和正确处理措施,学校老师和周围学生对预防接种、服药时出现的一般性反应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进行不恰当的提示或暗示,使学生“触景生情”,相互影响,诱发症状。使一般预防接种的反应被夸大化、复杂化,导致事件难以处理。
讨 论
群发性癔病为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癔病,其特点是临床表现及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群体性癔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为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或潮红,胃内不适或轻度恶心、头痛、头晕、手足发凉和发麻。重者阵发性腹痛、阵发性抽搐,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哭闹、嗜睡。如有些患者主诉有肢体麻木或视觉障碍,但检查与神经分布范围不符,发病与神经因素在时间上紧密联系,尤其受各种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良好的影响下,症状可迅速好转,反之症状可加重。一般癔病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病情易反复。轻者不需要特殊处理,短时间内休息可恢复正常,如晕厥一旦发生,应立刻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可饮热开水或热糖水,可以自然恢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少商、合谷,数分钟仍不恢复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一般患者经治疗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随着卫生防疫工作的深入,经济的发展,预防接种或预防人数增多,免疫接覆盖率的提高,预防对象有相当数量的是农村7~14岁儿童,这就增加这部分人群发生群发性癔病的几率;其次是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全面发育阶段,生长发育未成熟,心理还不够稳定,对外界事物承受能力较差,精神脆弱,缺乏应急能力,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易发生心理性反应。群发性癔病发生后,与某些急性传染病和变态反应疾病早期症状鉴别困难。因此,遇到首例发生反应后,基层防疫医生和学校老师都没有经验,没能正确处理,从而导致大批不良反应发生,有的医务人员误认为是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反应,赶快入院输液抢救治疗、做CT、脑电图检查等;还有些医生口头或书面上的不良暗示,从治疗上夸大了病情,增加了患者家长的恐慌情绪,加速了事件的扩大和发展;部分儿童家长也想借此事得到高额赔偿,造成事件难以处理;还有个别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安定和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处理及对策
在开展各项卫生防病工作之前,要充分向领导、向社会、向群众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作。特别要做好基层防保医生接种或服药前的逐级培训,严格控制接种或服药范围及对象,熟练掌握反应及其处理原则,避免出现反应后的紧张和恐惧。实行预防接种或服药应分散进行,防止在空腹、疲劳恐惧等情况下预防接种或服药。接种门诊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如果反应轻微,可平卧休息,反应较重者可送往医院治疗。一旦发生群体性癔病,尤其对首例病人要及时正确处理,避免发生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当病人发生较多时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分散治疗。群发性癔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以暗示对症、治疗、疏导为主,必要时可给一些针刺对症等治疗,医护人员搞好心理治疗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对群体性癔病的发生和处理,应尽快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疾控中心报告。
学校应重视预防接种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开展适时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自己和环境,减轻学生在某种刺激下的心理应急反应。与此同时,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为班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稳定的性格特征及正常的心态。同时,要制定预防接种可能引发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应急预案。要尽量创造减少心理应激的氛围,把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同时,要有效、合理安排接种时间,防止学生过多、拥挤,导致气氛紧张。医护人员要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疫苗禁忌证,做好接种前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向学生和老师讲清注射疫苗后,个别人可能会出现注射局部反应,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但也不能过分强调不良反应,以免产生暗示效应。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力度,研究突发事件处理技巧,尽量创造一种能减少心理应激的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群体性癔病发生后,最重要的是医务人员态度语言要统一,口径要一致,建立病人对医生的信心,防止相互矛盾的信息而引起病情反复,同时要注意接种的偶合病例。在各级医疗机构的诊断中,凡遇到相关病例的诊断应慎重,必要时请上级医生会诊讨论。如认为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服药的反应,应先和当地疾控中心联系,共同研究分析反应情况或通过预防接种诊断小组诊断后,再向家属说明,在未明确之前,不在口头上或病史上向家属说明是接种反应。要组织有关人员耐心细致对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要与学校及有关单位统一认识,密切配合,防止新闻误导以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应对那些以营利为目,损害群众的不法行为进行曝光和坚决打击;对以防治疾病为宗旨的防治措施而引起群发性癔病应科学客观公正报道,引导群众认识发病的偶然性,以便群众理解支持配合疾病控制工作的开展。各级卫生主管单位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治理理念,通过搭建制度沟通平台和建立预警评估体系,防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并以社会自组织为中介尽量减少突发性群体事件,最终建立高效完整的治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兴远.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中发生群發性癔病处理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72-3773.
2 刘青恋.新形势下对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0,6(6):370.
3 刘保群.预防接种引起群体性癔症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2001,10(3):260-261.
关键词 群发性癔病 原因 处理对策
疾病预防是控制预防消灭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但在社区、学校、接种门诊,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时偶尔发生的群发性癔病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为总结经验教训,探讨预防群发性癔病的对策,现分析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与注意事项,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我县近年来疾病预防工作发生的群发性癔病案例调查分析来看,发生2起,共发病735例,其中7~9岁发病发病率为9.84%,10~12岁发病为66.55%,13~14岁发病为16.61%,以10~12岁儿童发病居多,男362例,女646例。男女之比为1:1.78,女性多于男性。发病诱因均为免疫接种或预防服药而引起,在学校以班为单位集体发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以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多见,以自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腹胀,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肢体麻木为主,严重者出现癔病晕厥,视觉障碍等症状,与外地文献报告基本一致。
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
在大规模群体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集中接种时,由于个别学生处于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如饥饿、低血糖、传染病的潜伏期等,往往易发生晕针等突发现象,如处理不当,就会成了整个群体反应的导火索,如同枪支扣动了“扳机”,一发而不可收,造成群体性癔病发生流行。其根本原因是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全面发育阶段,生长发育未成熟,心理还不够稳定,对外界事物承受能力较差,精神脆弱,缺乏应急能力。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易发生心理性反应。同时,学生们普遍具有求同心理,看见别人难受,便觉得自己也难受,从而导致感应性癔病的发生。加之农村的基层防疫医生、临床医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绝大多数不了解群发性癔病发生的原因和正确处理措施,学校老师和周围学生对预防接种、服药时出现的一般性反应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进行不恰当的提示或暗示,使学生“触景生情”,相互影响,诱发症状。使一般预防接种的反应被夸大化、复杂化,导致事件难以处理。
讨 论
群发性癔病为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癔病,其特点是临床表现及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群体性癔病临床类型呈多样化,为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或潮红,胃内不适或轻度恶心、头痛、头晕、手足发凉和发麻。重者阵发性腹痛、阵发性抽搐,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哭闹、嗜睡。如有些患者主诉有肢体麻木或视觉障碍,但检查与神经分布范围不符,发病与神经因素在时间上紧密联系,尤其受各种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良好的影响下,症状可迅速好转,反之症状可加重。一般癔病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病情易反复。轻者不需要特殊处理,短时间内休息可恢复正常,如晕厥一旦发生,应立刻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可饮热开水或热糖水,可以自然恢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少商、合谷,数分钟仍不恢复者,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一般患者经治疗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随着卫生防疫工作的深入,经济的发展,预防接种或预防人数增多,免疫接覆盖率的提高,预防对象有相当数量的是农村7~14岁儿童,这就增加这部分人群发生群发性癔病的几率;其次是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全面发育阶段,生长发育未成熟,心理还不够稳定,对外界事物承受能力较差,精神脆弱,缺乏应急能力,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易发生心理性反应。群发性癔病发生后,与某些急性传染病和变态反应疾病早期症状鉴别困难。因此,遇到首例发生反应后,基层防疫医生和学校老师都没有经验,没能正确处理,从而导致大批不良反应发生,有的医务人员误认为是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反应,赶快入院输液抢救治疗、做CT、脑电图检查等;还有些医生口头或书面上的不良暗示,从治疗上夸大了病情,增加了患者家长的恐慌情绪,加速了事件的扩大和发展;部分儿童家长也想借此事得到高额赔偿,造成事件难以处理;还有个别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安定和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处理及对策
在开展各项卫生防病工作之前,要充分向领导、向社会、向群众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作。特别要做好基层防保医生接种或服药前的逐级培训,严格控制接种或服药范围及对象,熟练掌握反应及其处理原则,避免出现反应后的紧张和恐惧。实行预防接种或服药应分散进行,防止在空腹、疲劳恐惧等情况下预防接种或服药。接种门诊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如果反应轻微,可平卧休息,反应较重者可送往医院治疗。一旦发生群体性癔病,尤其对首例病人要及时正确处理,避免发生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当病人发生较多时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分散治疗。群发性癔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以暗示对症、治疗、疏导为主,必要时可给一些针刺对症等治疗,医护人员搞好心理治疗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对群体性癔病的发生和处理,应尽快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疾控中心报告。
学校应重视预防接种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开展适时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认知自己和环境,减轻学生在某种刺激下的心理应急反应。与此同时,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为班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稳定的性格特征及正常的心态。同时,要制定预防接种可能引发群体性癔病发生的应急预案。要尽量创造减少心理应激的氛围,把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同时,要有效、合理安排接种时间,防止学生过多、拥挤,导致气氛紧张。医护人员要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疫苗禁忌证,做好接种前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向学生和老师讲清注射疫苗后,个别人可能会出现注射局部反应,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但也不能过分强调不良反应,以免产生暗示效应。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力度,研究突发事件处理技巧,尽量创造一种能减少心理应激的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群体性癔病发生后,最重要的是医务人员态度语言要统一,口径要一致,建立病人对医生的信心,防止相互矛盾的信息而引起病情反复,同时要注意接种的偶合病例。在各级医疗机构的诊断中,凡遇到相关病例的诊断应慎重,必要时请上级医生会诊讨论。如认为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服药的反应,应先和当地疾控中心联系,共同研究分析反应情况或通过预防接种诊断小组诊断后,再向家属说明,在未明确之前,不在口头上或病史上向家属说明是接种反应。要组织有关人员耐心细致对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要与学校及有关单位统一认识,密切配合,防止新闻误导以致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应对那些以营利为目,损害群众的不法行为进行曝光和坚决打击;对以防治疾病为宗旨的防治措施而引起群发性癔病应科学客观公正报道,引导群众认识发病的偶然性,以便群众理解支持配合疾病控制工作的开展。各级卫生主管单位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首先必须树立现代治理理念,通过搭建制度沟通平台和建立预警评估体系,防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并以社会自组织为中介尽量减少突发性群体事件,最终建立高效完整的治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兴远.在学校卫生防疫工作中发生群發性癔病处理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72-3773.
2 刘青恋.新形势下对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0,6(6):370.
3 刘保群.预防接种引起群体性癔症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2001,10(3):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