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生物背景资料,如科学家做过的实验、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事例、优秀的影像资料。能够为学生搭建起原有知识和建构新知识的桥梁,既提高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入门难度。
[关键词]建构主义 背景资料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42-0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忠实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适时、合理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能够为学生搭建起原有知识经验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桥梁,既让学生对即将解决的新问题充满了兴趣,又降低了入门的难度。高中阶段,不同的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背景资料,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试归纳如下:
一、以科学家实验为背景材料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限于条件,学生不可能亲历所有实验,所以一些重要结论的获得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科学家所做过的实验背景资料,形成感性认识。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人教版教材在本节关于细胞核的功能首先安排了资料分析,这四则资料正是科学家做过的四个经典实验,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然后再进一步研究是什么样的结构使核拥有这样的功能,整节课以科学家实验为背景材料切入,最终构建起有关核的知识结构框架。教师既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现有丰富的实验资料背景,又要善于挖掘课本外的实验资料。例如,关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课本只安排了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老师可以展示教材中没有的核质比对于细胞分裂的影响实验资料,让学生对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两大原因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二、以科学家故事为背景材料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晚年还稀里糊涂地接受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你是否知道孟德尔曾经给达尔文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明了自己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所得出的结论,但是,这封信没有引起达尔文的重视,他甚至都没有将信拆开,假如达尔文拆阅了这封信,自然选择学说是否要加以修改;提出“转化因子”的格里菲斯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实验室”的科学家,当他完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他的同事让他在世界微生物学大会将自己的成果公布于众,但格里菲斯并没有抓住这次推销自己的机会,他没有做任何准备,他只想着做实验,最终在二战期间他被炸死在实验室。这些科学时代史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作为背景资料贯穿于课堂教学,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科学家励志的精神。
三、以生活中的事例为背景资料
在唐山市生物优质课评比中,我校王敬敏老师在讲到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时,一幅大家非常熟悉的本校科技楼前的一块草坪图片,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草坪上开着不同的但是大家平时都叫不上名字的花,这时图片上展示出各种花草的名字,有狗尾巴草、苦苣、荠菜、蒲公英、石竹等,还有几棵银杏树。这时老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何调查这块草坪上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一幅图片资料,拉近了同学们日常生活所见但关注不够的情景和本堂课所学之间的距离;在讲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时,我给大家展示了一幅图片,大家根据周围建筑物,很快猜出这是唐山市青龙河的南半段,它以臭气熏天闻名唐山,水华现象非常严重,我让大家根据自己生活在周围的体会,谈谈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对环境的危害,大家各抒己见,甚至联系到了青龙河导致唐山南半部分房价便宜。我又给大家展示同事去西藏拍摄的加木措湖的照片,清澈见底的湖水,远处的唐古拉雪山让对高原反应有所忌惮的我们还是如此神往,同学们不禁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
四、以优秀的影像资料为背景资料
将一些好的影像资料借助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弥补学生所知、所见、所闻的不足,如人教版教材选修三关于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由于大家生理知识的遗忘和匮乏,导致学起来难度较大,我给大家选了一个视频资料《子宫日记》;在讲免疫调节这节时,我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有关“泡泡男孩”的视频,这个患有先天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小男孩,生下来只能生活在无菌泡泡中,最终他从泡泡中走出来,因为感染而死,所以正常的免疫调节对一个人的稳态至关重要,引入本课内容;在第2点中谈到的科学家的故事,同样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大家,在讲到试管婴儿时,我给大家播放了央视10套关于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缔造者张丽珠教授的访谈,从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国报效,到80年代初到美国本来学习节育技术却接触了试管婴儿,这位被称为“送子观音”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史,激励着大家。
生物背景资料的类型很多,在这只是做了粗略的概括,在日常的教学和备课中,我们应善于发掘,积累这些资料,善于利用这些资料,将其桥梁作用发挥出来。
[关键词]建构主义 背景资料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42-0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忠实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适时、合理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能够为学生搭建起原有知识经验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桥梁,既让学生对即将解决的新问题充满了兴趣,又降低了入门的难度。高中阶段,不同的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背景资料,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试归纳如下:
一、以科学家实验为背景材料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限于条件,学生不可能亲历所有实验,所以一些重要结论的获得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科学家所做过的实验背景资料,形成感性认识。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人教版教材在本节关于细胞核的功能首先安排了资料分析,这四则资料正是科学家做过的四个经典实验,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然后再进一步研究是什么样的结构使核拥有这样的功能,整节课以科学家实验为背景材料切入,最终构建起有关核的知识结构框架。教师既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现有丰富的实验资料背景,又要善于挖掘课本外的实验资料。例如,关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课本只安排了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老师可以展示教材中没有的核质比对于细胞分裂的影响实验资料,让学生对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两大原因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二、以科学家故事为背景材料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晚年还稀里糊涂地接受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你是否知道孟德尔曾经给达尔文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明了自己通过豌豆杂交试验所得出的结论,但是,这封信没有引起达尔文的重视,他甚至都没有将信拆开,假如达尔文拆阅了这封信,自然选择学说是否要加以修改;提出“转化因子”的格里菲斯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实验室”的科学家,当他完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他的同事让他在世界微生物学大会将自己的成果公布于众,但格里菲斯并没有抓住这次推销自己的机会,他没有做任何准备,他只想着做实验,最终在二战期间他被炸死在实验室。这些科学时代史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作为背景资料贯穿于课堂教学,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科学家励志的精神。
三、以生活中的事例为背景资料
在唐山市生物优质课评比中,我校王敬敏老师在讲到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时,一幅大家非常熟悉的本校科技楼前的一块草坪图片,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草坪上开着不同的但是大家平时都叫不上名字的花,这时图片上展示出各种花草的名字,有狗尾巴草、苦苣、荠菜、蒲公英、石竹等,还有几棵银杏树。这时老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何调查这块草坪上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一幅图片资料,拉近了同学们日常生活所见但关注不够的情景和本堂课所学之间的距离;在讲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时,我给大家展示了一幅图片,大家根据周围建筑物,很快猜出这是唐山市青龙河的南半段,它以臭气熏天闻名唐山,水华现象非常严重,我让大家根据自己生活在周围的体会,谈谈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对环境的危害,大家各抒己见,甚至联系到了青龙河导致唐山南半部分房价便宜。我又给大家展示同事去西藏拍摄的加木措湖的照片,清澈见底的湖水,远处的唐古拉雪山让对高原反应有所忌惮的我们还是如此神往,同学们不禁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
四、以优秀的影像资料为背景资料
将一些好的影像资料借助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弥补学生所知、所见、所闻的不足,如人教版教材选修三关于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由于大家生理知识的遗忘和匮乏,导致学起来难度较大,我给大家选了一个视频资料《子宫日记》;在讲免疫调节这节时,我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有关“泡泡男孩”的视频,这个患有先天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小男孩,生下来只能生活在无菌泡泡中,最终他从泡泡中走出来,因为感染而死,所以正常的免疫调节对一个人的稳态至关重要,引入本课内容;在第2点中谈到的科学家的故事,同样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大家,在讲到试管婴儿时,我给大家播放了央视10套关于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缔造者张丽珠教授的访谈,从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国报效,到80年代初到美国本来学习节育技术却接触了试管婴儿,这位被称为“送子观音”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史,激励着大家。
生物背景资料的类型很多,在这只是做了粗略的概括,在日常的教学和备课中,我们应善于发掘,积累这些资料,善于利用这些资料,将其桥梁作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