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不良即学业失败,也称为学困生现象。学业不良现象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制约着学校发展,是学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查和研究学业不良现象,进行合理归因分析,找出适合学校实际的对策和出路,是摆在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这对于学生成长,特别是薄弱学校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缺陷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影响
造成学生学业不良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从学校教育看,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如下。一是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衡量教师和学生,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心灵成长,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忽视与学生互动等。三是教学内容不当,教材内容繁杂、偏难、陈旧,教师教学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不能照顾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四是师生关系不良,部分教师师德不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歧视挖苦,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创新教育教学,深化教育改革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师要摒弃“只有高分和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错误观念,树立新型人才观,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材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品德良好、情感态度积极、知识全面、能力提升、心理健全等作为衡量学生成才的主要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快乐,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中健康成长。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承认学生差异,但不歧视任何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的思想,使学生人人发展,整体提高。
2.实施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找学生的优点。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思想,从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出发,给予学生进步的支柱和发展的希望。
(2)恰当地运用鼓励和表扬。教师在对学业失败者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鼓励和表扬除了对结果加以肯定外,还要正确地说明原因。但鼓励、表扬不是“和稀泥”,不能与严格要求截然分开,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学生改正不良学习习惯,关键是把握好“度”。
(3)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建立合作课堂,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淡化竞争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当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学生也会丧失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三是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诸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
4.加强心理辅导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与他们交朋友,了解其家庭情况、教育情况,通过问答、作业、测试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正确找到学业不良的原因。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因学业失败而造成的焦虑与恐惧、逃避或回避、对抗或抑郁等不良心理。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它是学校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业不良的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在传统应试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缺乏相互的尊重、信任和民主的氛围,使师生关系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尊心,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良性发展。现代教育观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要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积极关系,这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师生良性互动下促成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 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缺陷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影响
造成学生学业不良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从学校教育看,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如下。一是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衡量教师和学生,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心灵成长,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忽视与学生互动等。三是教学内容不当,教材内容繁杂、偏难、陈旧,教师教学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不能照顾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四是师生关系不良,部分教师师德不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歧视挖苦,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创新教育教学,深化教育改革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师要摒弃“只有高分和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错误观念,树立新型人才观,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材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品德良好、情感态度积极、知识全面、能力提升、心理健全等作为衡量学生成才的主要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快乐,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中健康成长。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承认学生差异,但不歧视任何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的思想,使学生人人发展,整体提高。
2.实施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找学生的优点。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思想,从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出发,给予学生进步的支柱和发展的希望。
(2)恰当地运用鼓励和表扬。教师在对学业失败者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鼓励和表扬除了对结果加以肯定外,还要正确地说明原因。但鼓励、表扬不是“和稀泥”,不能与严格要求截然分开,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学生改正不良学习习惯,关键是把握好“度”。
(3)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建立合作课堂,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淡化竞争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当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学生也会丧失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三是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诸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
4.加强心理辅导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与他们交朋友,了解其家庭情况、教育情况,通过问答、作业、测试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正确找到学业不良的原因。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因学业失败而造成的焦虑与恐惧、逃避或回避、对抗或抑郁等不良心理。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它是学校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业不良的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在传统应试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缺乏相互的尊重、信任和民主的氛围,使师生关系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尊心,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良性发展。现代教育观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要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积极关系,这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师生良性互动下促成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