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在积累丰富工作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认定机制不健全、资助内容不全面、资助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必须加快资助体系改革优化工作,促进资助工作质量的提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146-02
一、引言
为实现让每一位经济困难高职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业的教育目标,教育部门建立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困难学生借助资助体系顺利完成学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随着社会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发现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仍然表露出一些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必须从根源上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理性寻找解决之道,提高贫困生资助效率。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以公平公正为第一原则,但在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就贫困生认定标准这一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部分学校贫困生认定标准随意,认定机制不健全,弄虚作假现象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
国家教育部门没有对贫困生资助对象的等级进行严格界定,全国各地院校在就资助对象的确立这一问题上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想被认定为贫困生,学生在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即可。很多办事人员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只要学生说什么,就在证明材料上写什么,给认定工作带来了阻碍。大部分院校的贫困生交由班主任或是辅导员认定,鉴于这些学生分散在远离学校的乡镇城市各个地方,很多时候班主任和辅导员难以就申请贫困生资格学生的真实信息进行核实,导致虚假提报现象的出现。这些学生骗取助学金,不是将钱花在学习方面,而是花在高消费方面。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比较敏感,他们不习惯于在人前展现自己的贫穷与脆弱,很多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好意思开口,错失申请机会。贫困生认定审核工作需要学生小组参与完成,个别审核小组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审核过程中主观色彩浓厚,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大力推荐,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同学就置之不理,这种审核制度也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发展。
(二)贫困生资助内容不全面
谈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我们习惯于将目光放在经济资助上,忽略了对这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问题的帮助。事实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处于经济和思想上“双贫”的局面。
一方面,学生从小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有些学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比较自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倾吐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困惑。因为担心同龄人拿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实家庭境况,交际能力差、意志消沉是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这些孩子从小成长于经济困难家庭,所以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展综合能力的机会。当同龄人在学习绘画、音乐、舞蹈、计算机等特长时,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屈从于家庭贫困的现实。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越来越追求对专业技能扎实、职业素养全面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马上就要踏入社会寻找工作,这些综合素质不太高的贫困生立即遭遇到就业渠道窄、选择余地不多的尴尬局面。就业时,由于从小缺少发展个人爱好、特长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所以很多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应聘时不自信,言谈举止缺乏勇气,气质不足,就业竞争力比同龄人弱。
(三)贫困生资助方法不科学
现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一种以无偿资助为主的单一体系,贫困学生可以无偿获得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福利。一些贫困生对资助体系的认识存在误区,个别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为他们提供经济辅助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无偿资助体系的泛滥,导致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习惯将经济负担转移给学校,“等学校发钱、靠学校发钱、要学校发钱”等思想倾向严重。学生虽然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但是并没有从自身做起,学会通过自力更生来勤工助学,学校和政府良性资助体系尚未形成。
三、如何转变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认定机制,科学认定经济困难学生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认定标准不科学、认定结果不透明是当前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为保证贫困生资助第一环节工作的公平公正,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认定经济困难学生,保证资助工作高效开展,杜绝弄虚作假的“伪贫困生”现象的出现。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应当是全面、民主、透明的。在申请环节,所有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参与申请。收取申请材料之后,院校应当成立包括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部分学生在内的评议小组对贫困生资格进行认定。评议小组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该申请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结构和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等问题判断其经济状况。在评议小组中抽取部分学生参与认定,是为了从这些同班同学、同年级同学、同学校同学身上获得关于申请人员的真实信息。学生小组应当对申请人的在校消费情况、实际生活水平等问题提供真实信息。院校根据评审小组最终核实的信息,對贫困生基本情况进行综合测算排序,合理划分贫困档次,确定各等级助学金最终资助对象。
为全面杜绝弄虚作假的“伪贫困生”现象的出现、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院校应当对贫困生认定结果进行公示,对公示结果存异议的可匿名举报。院校应在校园网站上开设专栏信箱,就贫困生认定结果、贫困生受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发现未将资助金用于助学方面的行为,一经核实必须要追回资助金,并对此行为进行严厉谴责,适当给予处分。 (二)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层面的压力,在心理健康层面、综合素质发展层面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优化工作不能局限于提高资助金额上,还应当从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层面进行优化与改良。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方向,团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多方力量,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为学生宣泄情绪、倾吐烦恼、接受辅导提供区域保障。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知心咨询室,为学生接受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保障。针对贫困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院校可以选修课和专职辅导的方式提供帮助。
(三)建立混合资助体系,引入有偿资助学生模式
现行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大多是一种单一资助体系,以无偿资助为主。学生不需要付出什么就可以从院校和政府处获得高额补助,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拼命争夺无偿资助资金的乱象,个别学生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以求得补助。当前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模式没有分层运作,导致贫困生资助工作矛盾重重。为进一步优化现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我们应当建立以有偿资助为主体、无偿资助为辅导的混合资助体系,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率。
发达国家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正在由无偿向有偿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变。日本贫困生在申请助学资金时,不仅需要满足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条件,还需要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条件。日本这种有偿资助模式实现了扶贫和激励的双重资助目标,学生想要获得助学金,必须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尝试运行以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混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现行美国贫困生资助体系由6项有偿资助和2项无偿资助构成,并由《美国高等教育法》对这8项具体资助内容进行认定。这种贫困生资助体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同时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确实贫困、情况比较特殊、不适合进行有偿资助的学生,例如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本人身体残疾等,可以采用无偿补助,帮助这些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这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只占贫困生整体的小部分,对于那些大多数自身具备劳动能力的学生,应采取有偿资助模式。这些学生可以尝试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政府有偿资助等方式获得补助,大学毕业之后学生要对助学贷款进行偿还,并且交付一定的利息。获得政府有偿资助的学生,要配合国家人才导向政策,具备在艰苦行业和地区进行职业发展的意愿,这部分学生的助学资金可由政府偿还。
国家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有偿资助模式出台了《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等文件,高职院校可参考这些文件提出的建议与内容,丰富和完善现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以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形式为高职院校贫困生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混合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高职教育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优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优化和完善当前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院校需要结合贫困生成长特点和成才需求,不断深化资助体系改革工作,丰富和创新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与时俱进地推进资助工作改革,使贫困生资助体系能满足实际需要,促进贫困生资助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鹽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马建华,王勇胜,孟庆涛.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19).
[3]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146-02
一、引言
为实现让每一位经济困难高职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业的教育目标,教育部门建立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困难学生借助资助体系顺利完成学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随着社会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发现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仍然表露出一些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必须从根源上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理性寻找解决之道,提高贫困生资助效率。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以公平公正为第一原则,但在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就贫困生认定标准这一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部分学校贫困生认定标准随意,认定机制不健全,弄虚作假现象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
国家教育部门没有对贫困生资助对象的等级进行严格界定,全国各地院校在就资助对象的确立这一问题上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想被认定为贫困生,学生在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即可。很多办事人员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只要学生说什么,就在证明材料上写什么,给认定工作带来了阻碍。大部分院校的贫困生交由班主任或是辅导员认定,鉴于这些学生分散在远离学校的乡镇城市各个地方,很多时候班主任和辅导员难以就申请贫困生资格学生的真实信息进行核实,导致虚假提报现象的出现。这些学生骗取助学金,不是将钱花在学习方面,而是花在高消费方面。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比较敏感,他们不习惯于在人前展现自己的贫穷与脆弱,很多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好意思开口,错失申请机会。贫困生认定审核工作需要学生小组参与完成,个别审核小组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审核过程中主观色彩浓厚,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大力推荐,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同学就置之不理,这种审核制度也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发展。
(二)贫困生资助内容不全面
谈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我们习惯于将目光放在经济资助上,忽略了对这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问题的帮助。事实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处于经济和思想上“双贫”的局面。
一方面,学生从小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有些学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比较自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倾吐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困惑。因为担心同龄人拿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实家庭境况,交际能力差、意志消沉是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这些孩子从小成长于经济困难家庭,所以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展综合能力的机会。当同龄人在学习绘画、音乐、舞蹈、计算机等特长时,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屈从于家庭贫困的现实。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越来越追求对专业技能扎实、职业素养全面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马上就要踏入社会寻找工作,这些综合素质不太高的贫困生立即遭遇到就业渠道窄、选择余地不多的尴尬局面。就业时,由于从小缺少发展个人爱好、特长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所以很多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应聘时不自信,言谈举止缺乏勇气,气质不足,就业竞争力比同龄人弱。
(三)贫困生资助方法不科学
现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一种以无偿资助为主的单一体系,贫困学生可以无偿获得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福利。一些贫困生对资助体系的认识存在误区,个别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为他们提供经济辅助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无偿资助体系的泛滥,导致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习惯将经济负担转移给学校,“等学校发钱、靠学校发钱、要学校发钱”等思想倾向严重。学生虽然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但是并没有从自身做起,学会通过自力更生来勤工助学,学校和政府良性资助体系尚未形成。
三、如何转变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认定机制,科学认定经济困难学生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认定标准不科学、认定结果不透明是当前贫困生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为保证贫困生资助第一环节工作的公平公正,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认定经济困难学生,保证资助工作高效开展,杜绝弄虚作假的“伪贫困生”现象的出现。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应当是全面、民主、透明的。在申请环节,所有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参与申请。收取申请材料之后,院校应当成立包括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部分学生在内的评议小组对贫困生资格进行认定。评议小组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该申请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结构和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等问题判断其经济状况。在评议小组中抽取部分学生参与认定,是为了从这些同班同学、同年级同学、同学校同学身上获得关于申请人员的真实信息。学生小组应当对申请人的在校消费情况、实际生活水平等问题提供真实信息。院校根据评审小组最终核实的信息,對贫困生基本情况进行综合测算排序,合理划分贫困档次,确定各等级助学金最终资助对象。
为全面杜绝弄虚作假的“伪贫困生”现象的出现、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院校应当对贫困生认定结果进行公示,对公示结果存异议的可匿名举报。院校应在校园网站上开设专栏信箱,就贫困生认定结果、贫困生受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发现未将资助金用于助学方面的行为,一经核实必须要追回资助金,并对此行为进行严厉谴责,适当给予处分。 (二)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层面的压力,在心理健康层面、综合素质发展层面也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优化工作不能局限于提高资助金额上,还应当从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层面进行优化与改良。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方向,团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多方力量,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为学生宣泄情绪、倾吐烦恼、接受辅导提供区域保障。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知心咨询室,为学生接受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保障。针对贫困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院校可以选修课和专职辅导的方式提供帮助。
(三)建立混合资助体系,引入有偿资助学生模式
现行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大多是一种单一资助体系,以无偿资助为主。学生不需要付出什么就可以从院校和政府处获得高额补助,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拼命争夺无偿资助资金的乱象,个别学生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以求得补助。当前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模式没有分层运作,导致贫困生资助工作矛盾重重。为进一步优化现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我们应当建立以有偿资助为主体、无偿资助为辅导的混合资助体系,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率。
发达国家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正在由无偿向有偿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变。日本贫困生在申请助学资金时,不仅需要满足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条件,还需要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条件。日本这种有偿资助模式实现了扶贫和激励的双重资助目标,学生想要获得助学金,必须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尝试运行以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混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现行美国贫困生资助体系由6项有偿资助和2项无偿资助构成,并由《美国高等教育法》对这8项具体资助内容进行认定。这种贫困生资助体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同时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确实贫困、情况比较特殊、不适合进行有偿资助的学生,例如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本人身体残疾等,可以采用无偿补助,帮助这些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这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只占贫困生整体的小部分,对于那些大多数自身具备劳动能力的学生,应采取有偿资助模式。这些学生可以尝试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政府有偿资助等方式获得补助,大学毕业之后学生要对助学贷款进行偿还,并且交付一定的利息。获得政府有偿资助的学生,要配合国家人才导向政策,具备在艰苦行业和地区进行职业发展的意愿,这部分学生的助学资金可由政府偿还。
国家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有偿资助模式出台了《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等文件,高职院校可参考这些文件提出的建议与内容,丰富和完善现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以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形式为高职院校贫困生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混合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高职教育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优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优化和完善当前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院校需要结合贫困生成长特点和成才需求,不断深化资助体系改革工作,丰富和创新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与时俱进地推进资助工作改革,使贫困生资助体系能满足实际需要,促进贫困生资助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鹽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马建华,王勇胜,孟庆涛.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19).
[3]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