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及:深受伤害的古文明
埃及首都开罗约有2500万人口,这个非洲大陆最大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为消除首都地区的人口压力和交通混乱状况,政府提出了将行政机关移至沙漠地区的计划,并于2015年开始了新行政首都的建设。仅从外观上看,位于开罗以东45公里的新行政首府的规模就令人为之震撼,可以说,那简直是一项超越古埃及金字塔的大规模城市建设。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赐物”。世界历史课本中也提到,是尼罗河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但是,当你来到现代的尼罗河畔,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光景。
如今的尼罗河畔,由于深受盐碱之害,几乎没有任何植物可以生长,更别说农业灌溉用水。在距离开罗驱车4个多小时、位于尼罗河最下游的卡费尔谢克县,一条人工运河的终点,被挖起并堆积的泥土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物质覆盖着——那就是盐。该县所在地域常年干旱,几乎没有降雨。由于农业用水和地下水含有盐分,灌溉农地表面后水分蒸发很快,留下的就是盐。而且,因地处尼罗河畔下游,水量不足,种植农作物的水需要反复利用,继而使土壤所含盐分更高。在小麦和玉米地的两侧,堆积着可以看见盐的土壤。据埃及农业和土地开发部灌溉与排水专家哈桑·阿布德帕基称,这些土壤因含有很高的盐分,很快就会碎掉。而沿着运河尽头北上,土壤盐分则更高。由于无法适用于种植农作物,一些地区的土地已经变成了养鱼场。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当地人说,这主要是受19世纪建造的堰塞湖和1970年建造的阿斯旺水坝的影响。以前,尼罗河畔由于定期发生洪水,当地人利用洪水进行传统灌溉,河流三角洲地带的土壤也非常肥沃。水坝建成之后,尼罗河畔不再出现洪水,加之水力发电,使得土壤逐渐贫瘠,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来种植农作物。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依靠尼罗河流域的土地创造了悠久历史。但如今人口增加和水不足的状况,令这个文明古国的土地渐渐出现疲态。埃及政府智库、阿哈拉姆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玛尼·塔费尔叹息说,尼罗河流域的三角洲在过去5000多年来一直养育着所有埃及人,但如今她已经尽显疲惫。一直以来,埃及人集中在只占国土约4%的尼罗河沿岸土地上,依靠尼罗河生活。尽管埃及土地中大部分为沙漠土,但尼罗河畔却是裂纹黏土,因此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的大部分农民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他们用水泵引水灌溉农作物,生活无忧。然而,随着人口激增(2019年埃及人口预计将突破1亿),水量却稀少,土壤盐碱化在不断加速。同为四大文明之一的两河流域,曾经肥沃的土壤也因人口增加、森林过度采伐而遭到侵蚀并盐堿化。

目前,埃及政府正竭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土壤盐碱化。不再一味地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开发土地,而是逐步向沙漠扩展。在距开罗东北约60公里的沙漠地带,一片面积巨大的农地正在利用滴水灌溉种植土豆和小麦。在过去的50多年里,新开垦出约60万公顷沙漠土壤。此外,埃及政府还计划在西奈半岛和阿斯旺上游开发49万公顷的沙漠土壤。
新开发的土地,需要农民去种植、耕作并且移居繁衍。不仅埃及,邻国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也在想办法确保农业用地。
乌克兰:“土地之王”面临的危机
黑土被誉为“土地之王”。黑土土壤中养分丰富且均衡,是一种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壤。
在被称作“欧洲面包摇篮”的乌克兰,近六成的土壤为黑土。有传说称“二战”中,纳粹德国曾用卡车特意从乌克兰运黑土回国。在东部城市哈尔科夫驱车1小时的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黝黑的土壤,乌克兰国立科学中心土壤科学和农艺化学研究所在那里建有实验田。该研究所研究人员解释说,黑土层厚达1米左右;由于枯草等被微生物分解后的腐殖物残留于地表层,使得黑土养分充足。哈尔科夫丘陵地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盛产小麦、玉米和向日葵的地方。
黑土的形成与天气有很大关系。乌克兰全年降雨稀少,而草原面积比森林多,草叶、树叶秋天枯萎后,冬天被积雪覆盖,逐渐分解成为土壤养分。虽然表面为黑土,但黑土层之下的土壤却是约1万年前岩石风化而成的黄土,这些黄土富含钙等矿物质,为黑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世界上公认最肥沃的黑土,现如今也开始出现“疲惫”状况。农民将肥沃的黑土改造为农田,却不注重保持土壤的肥沃。研究人员指着实验田说,这里也正受到侵蚀。在实验田里,随处可见数十公分宽的小沟渠。由于农田建在倾斜的丘陵上,如果不妥善管理,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大风也会侵蚀黑土表层。虽然乌克兰为此在农田四周栽种树木以保护土壤,但由于管理不善,许多树木都因为根系不牢而倒塌,导致黑土受到严重影响。另外,侵蚀和过度使用化肥也导致黑土的质量逐渐退化。据该研究所所长斯瓦托斯拉夫·巴留克称,乌克兰三分之一的耕地正受到风和水的侵蚀;而在没有妥善管理的情况下连续种植农作物,也使得黑土土壤养分不断减少。最近的估算称,土壤退化导致每年谷物减产8000万~9000万吨。加之乌克兰东部战火不断,炮弹烟尘对黑土的污染也格外严重。必须阻止土壤退化现象,为此乌克兰正在建立土壤监视系统。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近郊,农地荒芜现象更为严重。大面积的黑土表面已经显露白色,变成了材料堆放场。不过,这种土壤退化的状况尚未引起当地农民的重视与忧虑,人们也没有预见未来世界性粮食危机的可怕后果,承担起土壤保护的责任。乌克兰2018年召开的专家会议称,农户、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等所有相关人员和单位持有同样危机意识很重要。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举措。在距基辅西南约100公里建立的“KOLOS”基地,一家农业企业积极使用有机肥等种植了4000公顷玉米,同时还种植果树、饲养家畜。该企业将500头奶牛排出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希望将利用有机肥生产的农产品销往欧洲各地。
以色列:旱地农业之梦
国土的60%为沙漠的以色列提出了成为“沙漠开拓之国”的目标,希望通过最先进的技术来实现“沙漠农业”梦想。
从特拉维夫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与约旦接壤、地处沙漠地带的阿拉巴谷,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树林。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土壤专家艾伦·索罗伊创办的集团农场种下的数千棵枣树。索罗伊40年前移居此地,今年已经66岁。他最初来时,这里可以说是寸草不生,近50名研究人员在此反复进行多种植物培育实验,最后成功种植了枣树和其他果蔬。如今,在这个面积为80公顷的农场里,种植有橄榄、甜瓜和蔬菜等,塑料大棚中还种植了耐旱作物,而且原产于摩洛哥的坚果树上也长满了果实。目前,这里居住着200多名研究人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传授干旱农业种植技术。

不过,也有人致力于在已经废弃的煤炭采掘场种树。虽然困难重重,但穆拉哇曼大学热带雨林造林研究所所长斯卡尔特宁西认为这“不是不可能”。首先,将肥料掺进土壤里,让那里长满杂草,之后再种上生长较快的豆科树木。约3年这些豆科树木长大后,再种植本地固有的长寿命树种。然而,尽管热带森林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但变回原来的面貌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在斯卡尔特宁西管理的面积超过2万公顷的实验林地中,因原生龙脑香科植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大火中烧毁,所以必须从外面引进树种,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另外,实验林中的一部分树木由于管理不善而死亡,因此需要更加妥善地对树苗进行培育。
婆罗洲岛的土地贫瘠状况令人无法想象。但是在其毗邻的爪哇岛,则是与之完全不同的田园景象。在该岛最高峰——塞梅鲁火山脚下,是一片海拔近1000米的广阔高原。在高原的倾斜面,分布着一片片肥沃的牧草地和蔬菜田。印尼茂物农学院土壤专家阿勒夫·哈鲁特诺称,在爪哇岛高海拔地带有黑色的腐殖土,塞梅鲁火山的火山灰沉积、动物排泄物以及尸体腐烂都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由于这些黑土柔软蓬松且肥沃,因此非常适合种植蔬菜等农作物。在爪哇岛东部是大片低洼水田,地势稍高的地方有香蕉等果树园,再高点的地方则种植蔬菜。
巴西:不毛之地的“革命”
在农业悠久的历史中,人类创下了被誉为“塞拉多奇迹”的伟大业绩。“塞拉多”指的是巴西中部、亚马逊南部广阔的热带草原。那里的土壤普遍呈酸性,不适合农业种植。但是,巴西政府从1970年代开始通过大量使用肥料将那一大片土地改良成了农地。如今50多年过去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巴西正面临这些改良土地如何继续使用的问题。
在距巴西利亚1小时车程的地方,有巴西畜牧研究公社塞拉多研究所(CPAC)开辟的两块实验田。实验田的土壤均为锈红色,不过一块加入了磷,另一块则没有加。在大量使用化肥的年代,所有人都认为那里根本种不了庄稼,但塞拉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没有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