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创新之举,加快了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本质上来说,农村城镇化就是农民的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是要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城镇化;农民权益;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拥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目前共计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市,市辖区50个、县级市20个、88个县,下辖街道办事处464个、乡镇1892个,社区居委会3404个。河南省的村庄,普遍具备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土地使用粗放的特点。同时,村庄配套设施不尽完善、环境问题较突出,急需进行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
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包括除中心城区、县城、产业集聚区规划区以外的所有行政村,即 6 县 78 个乡镇1306个行政村,并且被规划为新型农村社区的有367个,其中合村并镇123个,涉及行政村806个,保护性开发特色村38个。
(三)多元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制
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强力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367个新型农村社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投入960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以180-250平方米计,建房资金需要10-15万元。截至2011年底,30个试点社区已逐步开工建设,总共投入资金55.35亿元。
二、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农民参与度不高
规划与需求脱节是我国新型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规划编制多有政府主导,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违背了与农民的意愿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扭曲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意图,导致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缺位,农民没有与政府平等对话的机会,自身利益得不到尊重,导致规划流于形式。
(二)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满足农民需求的程度。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性已经成为困扰河南省发展的首要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并不高,农村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市政等设施普遍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系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系,农民还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
(三)重工轻农,劳力缺失
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在于农业,农业应当是农村的支柱产业,但就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重工轻农的现象十分严重。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渐脱离土地,从思想上不再重视农业的发展,致使务农人员流失严重,已经形成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观念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60元/月,若将来不种地或耕地被政府征用,那么养老就没有保障了。部分社区的治安管理存在漏洞,村民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对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到位,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五)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在新型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配套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善,很多新社区建设忽略了地位的协调,加上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的随意排放,很容易造成居住环境的污染。
以上问题都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阻碍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加以清醒的认识、研究,并逐步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相关问题改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新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必须符合当地农民的切实利益。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应实地走访,切实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布局特点等进行合理规划,确定新农村社区规模,进行集约化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新农村社区长远的发展,只有加强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才能切实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工农并重,合理发展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处于战略地位,而河南省作为产粮大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工农并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农村城镇化,更应加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改变目前重工轻农的问题,从思想上重视农业生产,从行动上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措施,改变落后观念,保障农民权益
农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农村的建设在注重农村形象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规划布局和监督管理要让村民全程参与,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措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要做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落后观念进行积极改造,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并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
(五)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农村环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并支持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增强他们对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环保金的投入和使用的新方法,确实加大农村环保监督执法的力度,并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内容,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四、结论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在满足农民相关需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只有深入到民心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新农村社区的建设,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成果。社区化实现后,农民既能守住土地,又能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并非朝夕之功可成。因此,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必须在农村社会转型的整个进程中来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推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最终受益群体也是农村居民,充分坚持以农村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探寻各种有效的发展路径,那么这条道路虽然遥远,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长征. 郑州市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N].东方今报,2012 -03 -28.
[2]孙慧明.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 2013(5).
[3]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任国战.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安阳市新农村建设巡礼之一[N].河南日报 2010-8-23(A1).
[5]程又中,李增元.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变迁中重建[ J]. 江汉论坛,2011(5).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城镇化;农民权益;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拥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目前共计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市,市辖区50个、县级市20个、88个县,下辖街道办事处464个、乡镇1892个,社区居委会3404个。河南省的村庄,普遍具备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土地使用粗放的特点。同时,村庄配套设施不尽完善、环境问题较突出,急需进行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
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包括除中心城区、县城、产业集聚区规划区以外的所有行政村,即 6 县 78 个乡镇1306个行政村,并且被规划为新型农村社区的有367个,其中合村并镇123个,涉及行政村806个,保护性开发特色村38个。
(三)多元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制
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强力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367个新型农村社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投入960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以180-250平方米计,建房资金需要10-15万元。截至2011年底,30个试点社区已逐步开工建设,总共投入资金55.35亿元。
二、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农民参与度不高
规划与需求脱节是我国新型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规划编制多有政府主导,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违背了与农民的意愿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扭曲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意图,导致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缺位,农民没有与政府平等对话的机会,自身利益得不到尊重,导致规划流于形式。
(二)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满足农民需求的程度。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性已经成为困扰河南省发展的首要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并不高,农村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市政等设施普遍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系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系,农民还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
(三)重工轻农,劳力缺失
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在于农业,农业应当是农村的支柱产业,但就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重工轻农的现象十分严重。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渐脱离土地,从思想上不再重视农业的发展,致使务农人员流失严重,已经形成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观念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60元/月,若将来不种地或耕地被政府征用,那么养老就没有保障了。部分社区的治安管理存在漏洞,村民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对社区建设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到位,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五)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在新型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配套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善,很多新社区建设忽略了地位的协调,加上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的随意排放,很容易造成居住环境的污染。
以上问题都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阻碍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加以清醒的认识、研究,并逐步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相关问题改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新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必须符合当地农民的切实利益。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应实地走访,切实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布局特点等进行合理规划,确定新农村社区规模,进行集约化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新农村社区长远的发展,只有加强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才能切实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工农并重,合理发展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处于战略地位,而河南省作为产粮大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工农并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农村城镇化,更应加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改变目前重工轻农的问题,从思想上重视农业生产,从行动上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措施,改变落后观念,保障农民权益
农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农村的建设在注重农村形象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规划布局和监督管理要让村民全程参与,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措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要做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落后观念进行积极改造,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并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
(五)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农村环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并支持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增强他们对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环保金的投入和使用的新方法,确实加大农村环保监督执法的力度,并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内容,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四、结论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在满足农民相关需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只有深入到民心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新农村社区的建设,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成果。社区化实现后,农民既能守住土地,又能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并非朝夕之功可成。因此,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必须在农村社会转型的整个进程中来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推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最终受益群体也是农村居民,充分坚持以农村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探寻各种有效的发展路径,那么这条道路虽然遥远,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长征. 郑州市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N].东方今报,2012 -03 -28.
[2]孙慧明.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 2013(5).
[3]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任国战.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安阳市新农村建设巡礼之一[N].河南日报 2010-8-23(A1).
[5]程又中,李增元.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变迁中重建[ J]. 江汉论坛,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