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道乃善业,医者行医济世、治病救人、解病患于水火,此乃为福为德之善举。我们素来推崇有术有德、德医双馨,所谓善人成善业,能称为良医者,自然是医术精湛,且常怀一颗悲悯之心,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之人。
华医堂的注册中医师陈天生先生称得上良医之名。他自小热爱中医,矢志传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行医数十载,潜心钻研、医术日益精进,为解决病人痛苦恢复健康做着不懈的努力,其秉持的是医者的一片丹心,一切以病人为先,为病人着想。陈天生医师每日望闻问切的不止是患者的病情,同时还包括自己身为医者的责任心,三审其身,不辱医生之善名。
漫漫医学路 兴趣为引
陈天生医师的母亲也是位中医师,小时候看着母亲把脉、针炙、推拿等手法甚是觉得有趣,看着病人病情的好转也觉得神奇,心里不知不觉埋下了对中医的喜爱之情。及至再大些,经常翻弄着母亲收藏的医科书,在母亲的教导下,倒也认识了不少药物及它的药理,甚至还上山挖草药。那山间的、田间的不被人关注的那一株,或是漫山遍野的那一丛,竟然就是能够缓解痛苦、治病救人的良药,在挖草药的过程中,他既获得了乐趣,又增长了知识,更多的还是对古人智慧的敬佩和中医文化精神的感叹。就这样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他对中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随后,他就读于福建中医学院的中医专科,接受系统的学习培训,将对中医的兴趣化为今后奋斗的方向。中医典籍浩如烟海,且多晦涩难懂,杂而精细的药理知识,各类药物繁多,且用量、搭配、火侯等不同药性也不一,其要记背理解之事众多。且医学之事关乎人的生命健康,陈天生先生虽然从小耳濡目染,又在母亲的教导下有一定的基础,然在学习中亦不敢掉以轻心,倍加用心,勤学不倦。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未来的职业,更是从小的梦想与心愿。
每一个青年人心中都有一份关于远方和开拓的情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用自己蓬勃的朝气和十足的干劲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当时,年青的陈天生先生带着这份远方的激情,于1982年来到香港。然而,此时受英国统治的香港政府并不重视中医,其发展的环境并不如意,从事中医十分困难,同时,初来乍到不会粤语,语言是他必须克服的第一道障碍。没有从医资格证,沟通又很不方便,他只好放下自己热爱的中医事业,进了工厂成为一名工人,先立身再立业。
进工厂只是权谋之法,陈天生先生并未间断医学的学习,不断巩固与学习新的知识。随后,他顺利考取了注册中医师,成为第二批考取中医师的人员,1989年,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诊所。医学之路是一条不断精进、求新求知的路,况且中医很大程度上是经验之学,见识越广,所学越多,其用药、手法也更为精准。在行医之时,除潜心自我钻研外,他还经常与香港的各中医师交流学术心得,探讨新疗法、新药品,向老前辈们请教医术问题。在这相互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他的医术亦在不断地精进中。
据他介绍,他的医学主攻方向为各类痛症和皮肤病,各类痛症包括关节痛、腰椎、颈椎问题等。现代都市人久坐、缺乏锻炼等不良习惯导致关节疼痛现象增多,陈天生先生所钻研的内外结合治疗之法,外用针炙、推拿、拔罐等手法活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内服药物去湿杀菌等对症下药,手法药品并用,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是门很精妙的学科,其疗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的医术,而医生的医术除体现在望闻问切的诊段上,最重要的体现在他所开药方上,如果说之前的诊断是发现问题,那么药方,则就是解决问题之法了。而这开药方的学问可大着呢,其中包括几味药,药量多少,如何搭配,何时下药,火侯多少,何时起锅等等一些既细又杂但又缺一不可的问题。它讲究的是一个恰到好处,差一味药,少一点火侯,疗效可就差远了,无怪乎人们常说:医生的学问有多大,全体现在他开的药方上了。还记得有一位山东病患,深受慢性口腔炎困扰多年,十分痛苦,在北京、广州等地找了许多医生看诊,疗效并不显着,一直未见痊愈。这位患者无意间听闻了陈天生医师医术精湛,前来求诊。第一次看诊,陈医师给他开了十天的药,第二次看诊,患者说感觉情况有所好转,继续开药,第三次前来,患者已然痊愈,前来道谢,并告之说:他将陈医师所开药方拿与北京的主治医生探讨,发现两者基本相同,只差一味药,多了这一味药,他多年的顽疾也就治愈了。患者走后,留下北京医师那张药方供陈天生医师交流之用。陈天生医师感慨道:“即使只有一味药之差,疗效也不相同,因此,中医师行医治病更应谨小慎微,仔细观察。”
长长奉献路 爱心为导
如果你是位65岁以上的长者,那么你便可以接受陈天生医师的义诊服务。据悉,华医堂为关注社区,在油麻地街坊福利会的支持下,为年龄65岁以上长者坊众提供免费治疗服务,此项活动逢星期二开展,主治医师为陈天生医师,义诊名额每次十五人,且已坚持服务数月。虽然活动规模不大,但却贵在诚心,试问,有多少医生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免费为长者服务,且坚持这么长时间?陈天生先生此举,真正体现了医者仁心和对长者的爱护,不由得让人竖起拇指,赞一声好。
身为医生,陈天生先生时刻谨记为病人服务的职责,他认为,一位有责任的医生应将为病人治病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尽心诊治,不可欺瞒病人;另一方面,如果发现病人所患之病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应立即告知病人,并推荐医术高明的医师,切不可因一己之私而耽误了治疗时间。患者前来就诊,是信赖你的医术更是信赖你的医德,医生要做的是巩固和扩大这种信赖。
除了平日工作和开展义诊活动,陈天生医生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如女童军、各类义工活动等,同时他还是国际中医中药总会副监事长兼财务主任。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以团结世界各地中医同仁,提供相互学习、交流、探讨之平台为主旨,精进医术、提升医德,以促进中华医学的发展。陈天生先生很早就加入其中了,而今作为副监事长兼财务主任,更是对会务尽心尽责,积极组织活动努力促进协会发展,于自己而言,能够与众同仁共同进步,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在香港中医氛围并不浓厚的环境中,中医依然能够自立自强,各中医团体的团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起香港中医事业的发展,陈天生先生非常有感触地说:“香港没有专业的中医学院,这非常不利于中医的后续传承,学生们从学校毕业没有临床实践之地,如何提升医术呢?我们这一代退休了,必须靠年轻一代撑起中医界的发展,因此,在香港建立一所专门的中医院很有必要,关系着中医的传承发扬。”句句发自肺腑,其中的担忧之语气,体现的不正是其赤子情怀么!
为人处世,我们向来讲究无愧于心,所谓君子坦荡荡,陈天生先生心怀医者仁慈之心,精诚不倦提升医术,以恢复病人的健康为自己的快乐,可谓仁心仁术;而在尽职尽责之余,不忘发挥己长,服务社众和中医界,可谓医者大爱。如此仁爱之良医,陈天生先生实乃医之君子,无愧于心,无愧于人。
【人物简介】
陈天生先生,自小热爱中医行业,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专科,1989年拥有自己的中医诊所,现为华医堂注册中医师、国际中医中药总会副监事长兼财务主任,并积极投入社区服务之中,每逢星期二开展义诊服务。“尽己之力,帮助他人”是其人生格言。
华医堂的注册中医师陈天生先生称得上良医之名。他自小热爱中医,矢志传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行医数十载,潜心钻研、医术日益精进,为解决病人痛苦恢复健康做着不懈的努力,其秉持的是医者的一片丹心,一切以病人为先,为病人着想。陈天生医师每日望闻问切的不止是患者的病情,同时还包括自己身为医者的责任心,三审其身,不辱医生之善名。
漫漫医学路 兴趣为引
陈天生医师的母亲也是位中医师,小时候看着母亲把脉、针炙、推拿等手法甚是觉得有趣,看着病人病情的好转也觉得神奇,心里不知不觉埋下了对中医的喜爱之情。及至再大些,经常翻弄着母亲收藏的医科书,在母亲的教导下,倒也认识了不少药物及它的药理,甚至还上山挖草药。那山间的、田间的不被人关注的那一株,或是漫山遍野的那一丛,竟然就是能够缓解痛苦、治病救人的良药,在挖草药的过程中,他既获得了乐趣,又增长了知识,更多的还是对古人智慧的敬佩和中医文化精神的感叹。就这样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他对中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随后,他就读于福建中医学院的中医专科,接受系统的学习培训,将对中医的兴趣化为今后奋斗的方向。中医典籍浩如烟海,且多晦涩难懂,杂而精细的药理知识,各类药物繁多,且用量、搭配、火侯等不同药性也不一,其要记背理解之事众多。且医学之事关乎人的生命健康,陈天生先生虽然从小耳濡目染,又在母亲的教导下有一定的基础,然在学习中亦不敢掉以轻心,倍加用心,勤学不倦。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未来的职业,更是从小的梦想与心愿。
每一个青年人心中都有一份关于远方和开拓的情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用自己蓬勃的朝气和十足的干劲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当时,年青的陈天生先生带着这份远方的激情,于1982年来到香港。然而,此时受英国统治的香港政府并不重视中医,其发展的环境并不如意,从事中医十分困难,同时,初来乍到不会粤语,语言是他必须克服的第一道障碍。没有从医资格证,沟通又很不方便,他只好放下自己热爱的中医事业,进了工厂成为一名工人,先立身再立业。
进工厂只是权谋之法,陈天生先生并未间断医学的学习,不断巩固与学习新的知识。随后,他顺利考取了注册中医师,成为第二批考取中医师的人员,1989年,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诊所。医学之路是一条不断精进、求新求知的路,况且中医很大程度上是经验之学,见识越广,所学越多,其用药、手法也更为精准。在行医之时,除潜心自我钻研外,他还经常与香港的各中医师交流学术心得,探讨新疗法、新药品,向老前辈们请教医术问题。在这相互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他的医术亦在不断地精进中。
据他介绍,他的医学主攻方向为各类痛症和皮肤病,各类痛症包括关节痛、腰椎、颈椎问题等。现代都市人久坐、缺乏锻炼等不良习惯导致关节疼痛现象增多,陈天生先生所钻研的内外结合治疗之法,外用针炙、推拿、拔罐等手法活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内服药物去湿杀菌等对症下药,手法药品并用,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是门很精妙的学科,其疗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的医术,而医生的医术除体现在望闻问切的诊段上,最重要的体现在他所开药方上,如果说之前的诊断是发现问题,那么药方,则就是解决问题之法了。而这开药方的学问可大着呢,其中包括几味药,药量多少,如何搭配,何时下药,火侯多少,何时起锅等等一些既细又杂但又缺一不可的问题。它讲究的是一个恰到好处,差一味药,少一点火侯,疗效可就差远了,无怪乎人们常说:医生的学问有多大,全体现在他开的药方上了。还记得有一位山东病患,深受慢性口腔炎困扰多年,十分痛苦,在北京、广州等地找了许多医生看诊,疗效并不显着,一直未见痊愈。这位患者无意间听闻了陈天生医师医术精湛,前来求诊。第一次看诊,陈医师给他开了十天的药,第二次看诊,患者说感觉情况有所好转,继续开药,第三次前来,患者已然痊愈,前来道谢,并告之说:他将陈医师所开药方拿与北京的主治医生探讨,发现两者基本相同,只差一味药,多了这一味药,他多年的顽疾也就治愈了。患者走后,留下北京医师那张药方供陈天生医师交流之用。陈天生医师感慨道:“即使只有一味药之差,疗效也不相同,因此,中医师行医治病更应谨小慎微,仔细观察。”
长长奉献路 爱心为导
如果你是位65岁以上的长者,那么你便可以接受陈天生医师的义诊服务。据悉,华医堂为关注社区,在油麻地街坊福利会的支持下,为年龄65岁以上长者坊众提供免费治疗服务,此项活动逢星期二开展,主治医师为陈天生医师,义诊名额每次十五人,且已坚持服务数月。虽然活动规模不大,但却贵在诚心,试问,有多少医生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免费为长者服务,且坚持这么长时间?陈天生先生此举,真正体现了医者仁心和对长者的爱护,不由得让人竖起拇指,赞一声好。
身为医生,陈天生先生时刻谨记为病人服务的职责,他认为,一位有责任的医生应将为病人治病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尽心诊治,不可欺瞒病人;另一方面,如果发现病人所患之病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应立即告知病人,并推荐医术高明的医师,切不可因一己之私而耽误了治疗时间。患者前来就诊,是信赖你的医术更是信赖你的医德,医生要做的是巩固和扩大这种信赖。
除了平日工作和开展义诊活动,陈天生医生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如女童军、各类义工活动等,同时他还是国际中医中药总会副监事长兼财务主任。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以团结世界各地中医同仁,提供相互学习、交流、探讨之平台为主旨,精进医术、提升医德,以促进中华医学的发展。陈天生先生很早就加入其中了,而今作为副监事长兼财务主任,更是对会务尽心尽责,积极组织活动努力促进协会发展,于自己而言,能够与众同仁共同进步,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在香港中医氛围并不浓厚的环境中,中医依然能够自立自强,各中医团体的团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起香港中医事业的发展,陈天生先生非常有感触地说:“香港没有专业的中医学院,这非常不利于中医的后续传承,学生们从学校毕业没有临床实践之地,如何提升医术呢?我们这一代退休了,必须靠年轻一代撑起中医界的发展,因此,在香港建立一所专门的中医院很有必要,关系着中医的传承发扬。”句句发自肺腑,其中的担忧之语气,体现的不正是其赤子情怀么!
为人处世,我们向来讲究无愧于心,所谓君子坦荡荡,陈天生先生心怀医者仁慈之心,精诚不倦提升医术,以恢复病人的健康为自己的快乐,可谓仁心仁术;而在尽职尽责之余,不忘发挥己长,服务社众和中医界,可谓医者大爱。如此仁爱之良医,陈天生先生实乃医之君子,无愧于心,无愧于人。
【人物简介】
陈天生先生,自小热爱中医行业,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专科,1989年拥有自己的中医诊所,现为华医堂注册中医师、国际中医中药总会副监事长兼财务主任,并积极投入社区服务之中,每逢星期二开展义诊服务。“尽己之力,帮助他人”是其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