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跤艺传承人双德全 50年每天训练不间断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_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摔跤是一项古老的運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娱乐活动,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老北京跤艺的观赏性非常强,不光是摔跤本身,就连跤手的穿着打扮也是很特别的,上身光膀子穿一件用十一层布纳成的褡裢。下身穿一条兜裆滚裤,还要扎着腿带子。腰系驼毛中心带,脚蹬刀螂肚的靴子。过去的摔跤分“尖”“腥”两种。所谓“尖”就是跤手们相互真摔,“腥”就是假摔属于表演跤,那摔出来就又脆、又帅、又漂壳,跤手们相互出托,非常的好看。
  每天的早功从来没落过空
  作为老北京跤艺传承人和晚清“善扑营”跤手王彬的第三代传人,双德全师傅虽已年逾古稀,但只要一说起摔跤,他就立马来了精神。
  “从我20岁正式拜师到今天,整整50年了,每天的早功从来没落过空,现在撂倒两三个徒弟不成问题。”
  双德全从小就喜欢摔跤,十几岁就常到天桥看跤手撂跤。年轻时为了自己心中的摔跤梦,他自费购买跤衣和训练器材,在德胜门外的滨河公园办起了露天跤场。每到双休日,他就和十几位跤手早早把场子支好,开始撂跤。从跤场开办之日起,双德全就立下规矩,每个学员必须作风正派、文明礼貌,只要肯学,不管多贫困都义务传授跤式。
  这种坚持最终换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1995年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双德全创立了中国式摔跤训练基地,2000年又建了十里河摔跤馆。如今来摔跤培训班学习摔跤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北京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爱好者,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善扑营”掼跤传承
  双德全师傅介绍,清朝“善扑营”内负责掼跤的总教头名为“罡尔鞑”,跤手称作“扑户”,并且根据“扑户”的技艺高低分为头、二、三等。还有一种就是由各旗保送到“善扑营”挑缺儿,挑上缺儿的人被称做“它悉密”,也就是“善扑营”扑户的候补。一旦有扑户出缺,它悉密就由堂官监视试艺,挑中者为三等扑户。每逢遇有重大活动和庆典的时候,“善扑营”的扑户们都要出来表演技艺。特别是皇帝宴请蒙古王公的时候,更是要同蒙古来的跤手进行较量,大获全胜者往往会被皇帝授予“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的称号。
  善扑营每到冬至要举行封地仪式。由翼长率全体扑户、营官焚香上表、祭地晒场,就此封地不再对摔实战,以防伤害事故,之后练一些基本功。为了提高专业素质准备比赛,扑户们皆自觉刻苦训练,并早晚在家中练习,称之为私功夫。到来年二月二重新起用,开封焚表上香跪拜。就此为一年的开始,年复一年的轮回。清朝灭亡以后,这些“善扑营”的跤手失去了职业和经济来源,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人在家里开办武馆传授技艺,有的人就到天桥撂地摔跤。
  到了民国,“善扑营”伴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亡了,而这些完全依靠吃“铁杆儿庄稼”的扑户们也都没了饭辙。为了摆脱生活上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开始了撂地卖艺的生涯……宛永顺(宛八爷)就是其中之一,他可是过去“善扑营”的三等“扑户”。而真正开始在天桥掼跤撂地卖艺的是从沈友三(沈三爷)开始的。由于扑户们的技艺精湛,独具民族特点,极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尤其是他们还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推动了中国跤的发展,从功法到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京跤风格,对国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善扑摔跤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1957年为区别引进的国际摔跤,将我国固有的中国跤定名为中国式摔跤。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跤已融入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技术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捧跤。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专业摔跤组织善扑营将摔跤发展到巅峰。中国跤发祥地——西四北报子胡同的善扑营已成为历史,但中国跤善扑营技法、功法将代代相传,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这一古老民族体育项目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据《北京志·体育志》《中华武术》《这里是北京》等
其他文献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有段时间,鲁国发展得很迅速,齐桓公担心鲁国一旦强大起来,就会威胁到齐国。于是,就向管伸问计。  管仲说:“要削弱鲁国,十分容易。大王可下令齐国上下,只准穿用鲁国的布料制成的衣服。”  “这就能削弱鲁国吗?”齐桓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当然,大王无须疑心,只要依计而行就好了。”管仲自信地回答道。  齐桓公十分相信管仲,就照他说的下了令:凡我齐国人,都只准穿用鲁国的
期刊
1944年,上官云珠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姚克颇费心思地给刚出世的女儿起了一个既顺口又响亮的名字姚姚,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让周围朋友羡慕不已。韦然说:“据我一些长辈跟我讲起来,觉得就是我妈妈跟姚克共同生活的那一段时间,觉得我妈妈是心情非常好,境遇也很好。那么她肯定是留下了很多非常美好的记忆,她是真心喜欢姚克,而且有了姐姐。”  1944年,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上海演艺界开始自发地组织巡演,
期刊
著名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家胡承志不久前仙逝,享年101岁。很多人知道胡承志的名字,是因为“北京人头盖骨之谜”——胡承志独立制作了一批“北京人”头盖骨石膏模型,1939年,他制作的模型在丹麦哥本哈根世界人类学大会上展示,受到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并被多国博物馆收藏。抗战期间,珍贵的“北京人”头盖骨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胡承志的模型成为绝版,而他本人还是最后一个见过“北京人”头盖骨的中国人。  1949年后
期刊
第六十七辑  [老炮]原来是[老泡儿]  北京话中的行业术语以及江湖隐语,占有一定比重。行业术语,简称“行话”;江湖隐语,也叫“黑话”。通常行话仅限于本行业的人之间的交流,只有极少数流传到社会上,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土语,如:  叫板、挑大粱、有范儿、压轴儿、跑龙套、毛跟头、行头、下海、带彩儿,等等,这些原先都是京剧行当的行话。  黑话,过去也叫“江湖口儿”,它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原本是“
期刊
我肯定说,我会重返——重返小说。我太热爱文学。我心里有东西要写,必须写。不是我要写小说,是小说要我写。  日前,冯骥才的最新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用30年写一部长篇,冯骥才告诉记者:我从未离开过文学!  这部近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冯骥才继《神灯前传》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淀,使这部作品呈现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厚重面貌,也书写了冯骥才对历史人性的透彻思考。  经过三十年的
期刊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在我耳边响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它是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他那不平凡的经历令人起敬、令人难忘……  钢琴成“红娘”  1941年,在重庆的周恩来将一位爱国人士赠给他的德国钢琴,转送给了延安鲁迅文学艺
期刊
1931年,冰心在丁玲主办的《北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首散文诗《我劝你》:  只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虽然我晓得只有女人的话,你不爱听。我只想到上帝创造你曾费过一番沉吟。/单看你那副身段,那双眼睛。(只有女人知道那是不容易)还有你那水晶似的剔透的心灵。你莫相信诗人的话语:他洒下满天的花雨,/他对你诉尽他灵魂上的飘零/为你长作了天涯的羁旅。你是女神,他是信徒;你是王后,他是奚奴;他说:妄想是他的罪
期刊
要说杨婶这代人也算是赶上自由恋爱了,可她却没听杨大爷跟她说过爱,就连由衷的夸奖也没有,更别提浪漫了。  杨婶是个很强势的人,一唠叨起杨大爷,就没完没了的。开始,杨大爷还能嬉皮笑脸地哄她,可是后来,就不耐烦了,再见她要张口,就一转身出去找老哥们喝酒了。  其实,杨大爷是个很幽默的人,只是他的幽默在杨婶这儿,就不好使了,杨婶一句话就能给杨大爷噎得没话说。杨大爷和杨婶整天闹别扭,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连
期刊
一  唐代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但生活在初唐的诗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也是大不相同。  之前,我为大家介绍的李贺是一位生活在中唐的诗人,李商隐、杜枚都是生活在晚唐的诗人。那从本周开始,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位生活在盛唐的诗人——孟浩然。我想大家在读他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与读李贺、李商隐、杜牧也会有所不同吧。  孟浩然的人生经历,要比我之前给大家介绍的那些诗人简单多了,他可能是唐代
期刊
说了很多年的林丹,也议了很多年的谌龙,那在他们之外,谁是中国羽毛球真正的男单第三人?当下,距离东京奥运会还有两年的时间,答案已渐渐清晰明朗了起来:这个人肯定就是石字奇!  石宇奇今年只有22岁,但已不能算是羽坛新秀,迄今为止,他已获得过7次国际羽联举办的公开赛男单冠军,5次世界大赛的团体冠军。特别是今年5月27日,他在曼谷举行的汤姆斯杯羽毛球赛决赛中,在中国队和日本队1比1战平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