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摔跤是一项古老的運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娱乐活动,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老北京跤艺的观赏性非常强,不光是摔跤本身,就连跤手的穿着打扮也是很特别的,上身光膀子穿一件用十一层布纳成的褡裢。下身穿一条兜裆滚裤,还要扎着腿带子。腰系驼毛中心带,脚蹬刀螂肚的靴子。过去的摔跤分“尖”“腥”两种。所谓“尖”就是跤手们相互真摔,“腥”就是假摔属于表演跤,那摔出来就又脆、又帅、又漂壳,跤手们相互出托,非常的好看。
每天的早功从来没落过空
作为老北京跤艺传承人和晚清“善扑营”跤手王彬的第三代传人,双德全师傅虽已年逾古稀,但只要一说起摔跤,他就立马来了精神。
“从我20岁正式拜师到今天,整整50年了,每天的早功从来没落过空,现在撂倒两三个徒弟不成问题。”
双德全从小就喜欢摔跤,十几岁就常到天桥看跤手撂跤。年轻时为了自己心中的摔跤梦,他自费购买跤衣和训练器材,在德胜门外的滨河公园办起了露天跤场。每到双休日,他就和十几位跤手早早把场子支好,开始撂跤。从跤场开办之日起,双德全就立下规矩,每个学员必须作风正派、文明礼貌,只要肯学,不管多贫困都义务传授跤式。
这种坚持最终换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1995年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双德全创立了中国式摔跤训练基地,2000年又建了十里河摔跤馆。如今来摔跤培训班学习摔跤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北京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爱好者,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善扑营”掼跤传承
双德全师傅介绍,清朝“善扑营”内负责掼跤的总教头名为“罡尔鞑”,跤手称作“扑户”,并且根据“扑户”的技艺高低分为头、二、三等。还有一种就是由各旗保送到“善扑营”挑缺儿,挑上缺儿的人被称做“它悉密”,也就是“善扑营”扑户的候补。一旦有扑户出缺,它悉密就由堂官监视试艺,挑中者为三等扑户。每逢遇有重大活动和庆典的时候,“善扑营”的扑户们都要出来表演技艺。特别是皇帝宴请蒙古王公的时候,更是要同蒙古来的跤手进行较量,大获全胜者往往会被皇帝授予“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的称号。
善扑营每到冬至要举行封地仪式。由翼长率全体扑户、营官焚香上表、祭地晒场,就此封地不再对摔实战,以防伤害事故,之后练一些基本功。为了提高专业素质准备比赛,扑户们皆自觉刻苦训练,并早晚在家中练习,称之为私功夫。到来年二月二重新起用,开封焚表上香跪拜。就此为一年的开始,年复一年的轮回。清朝灭亡以后,这些“善扑营”的跤手失去了职业和经济来源,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人在家里开办武馆传授技艺,有的人就到天桥撂地摔跤。
到了民国,“善扑营”伴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亡了,而这些完全依靠吃“铁杆儿庄稼”的扑户们也都没了饭辙。为了摆脱生活上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开始了撂地卖艺的生涯……宛永顺(宛八爷)就是其中之一,他可是过去“善扑营”的三等“扑户”。而真正开始在天桥掼跤撂地卖艺的是从沈友三(沈三爷)开始的。由于扑户们的技艺精湛,独具民族特点,极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尤其是他们还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推动了中国跤的发展,从功法到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京跤风格,对国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善扑摔跤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1957年为区别引进的国际摔跤,将我国固有的中国跤定名为中国式摔跤。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跤已融入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技术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捧跤。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专业摔跤组织善扑营将摔跤发展到巅峰。中国跤发祥地——西四北报子胡同的善扑营已成为历史,但中国跤善扑营技法、功法将代代相传,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这一古老民族体育项目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据《北京志·体育志》《中华武术》《这里是北京》等
每天的早功从来没落过空
作为老北京跤艺传承人和晚清“善扑营”跤手王彬的第三代传人,双德全师傅虽已年逾古稀,但只要一说起摔跤,他就立马来了精神。
“从我20岁正式拜师到今天,整整50年了,每天的早功从来没落过空,现在撂倒两三个徒弟不成问题。”
双德全从小就喜欢摔跤,十几岁就常到天桥看跤手撂跤。年轻时为了自己心中的摔跤梦,他自费购买跤衣和训练器材,在德胜门外的滨河公园办起了露天跤场。每到双休日,他就和十几位跤手早早把场子支好,开始撂跤。从跤场开办之日起,双德全就立下规矩,每个学员必须作风正派、文明礼貌,只要肯学,不管多贫困都义务传授跤式。
这种坚持最终换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1995年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双德全创立了中国式摔跤训练基地,2000年又建了十里河摔跤馆。如今来摔跤培训班学习摔跤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北京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爱好者,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善扑营”掼跤传承
双德全师傅介绍,清朝“善扑营”内负责掼跤的总教头名为“罡尔鞑”,跤手称作“扑户”,并且根据“扑户”的技艺高低分为头、二、三等。还有一种就是由各旗保送到“善扑营”挑缺儿,挑上缺儿的人被称做“它悉密”,也就是“善扑营”扑户的候补。一旦有扑户出缺,它悉密就由堂官监视试艺,挑中者为三等扑户。每逢遇有重大活动和庆典的时候,“善扑营”的扑户们都要出来表演技艺。特别是皇帝宴请蒙古王公的时候,更是要同蒙古来的跤手进行较量,大获全胜者往往会被皇帝授予“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的称号。
善扑营每到冬至要举行封地仪式。由翼长率全体扑户、营官焚香上表、祭地晒场,就此封地不再对摔实战,以防伤害事故,之后练一些基本功。为了提高专业素质准备比赛,扑户们皆自觉刻苦训练,并早晚在家中练习,称之为私功夫。到来年二月二重新起用,开封焚表上香跪拜。就此为一年的开始,年复一年的轮回。清朝灭亡以后,这些“善扑营”的跤手失去了职业和经济来源,他们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人在家里开办武馆传授技艺,有的人就到天桥撂地摔跤。
到了民国,“善扑营”伴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亡了,而这些完全依靠吃“铁杆儿庄稼”的扑户们也都没了饭辙。为了摆脱生活上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开始了撂地卖艺的生涯……宛永顺(宛八爷)就是其中之一,他可是过去“善扑营”的三等“扑户”。而真正开始在天桥掼跤撂地卖艺的是从沈友三(沈三爷)开始的。由于扑户们的技艺精湛,独具民族特点,极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尤其是他们还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推动了中国跤的发展,从功法到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京跤风格,对国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善扑摔跤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1957年为区别引进的国际摔跤,将我国固有的中国跤定名为中国式摔跤。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跤已融入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技术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捧跤。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专业摔跤组织善扑营将摔跤发展到巅峰。中国跤发祥地——西四北报子胡同的善扑营已成为历史,但中国跤善扑营技法、功法将代代相传,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这一古老民族体育项目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据《北京志·体育志》《中华武术》《这里是北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