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故乡学校题名记事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_zhe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既心怀天下,又情系家乡。他对故乡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单就他为家乡诸多学校如“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东山学校”、“韶山学校”、“湖南农学院”亲笔题名的举动,便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对生养自己的那方热土的眷恋,体现出他热爱故乡和对故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浓郁情感。
  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毕业题词并题写校训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5年之久(1913年春至1918年)的学校,他的政治抱负和革命理想就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形成的。
  在一师,毛泽东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而且完成了自己由学生到教师再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毛泽东曾在延安对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时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他还曾对当年的同学和多年的挚友周世钊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一师获得新生。全校员工和校友会欣喜地分别发电报向毛泽东致敬并报告学校接管情况。8月12日,毛泽东即回复了两个电报。给全体师生的电报是:
  省立第一师范周世钊先生:虞电敬悉,极感盛意。目前革命尚未成功,前途困难尚多。希望先生团结全体师生,加紧学习,参加人民革命事业,是所切盼。敬复。并颂教祺。
  毛泽东
  给校友会的回电是: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友会诸先生:虞电敬悉,极感盛意。希望诸位努力进修,为人民的文教工作服务。
  毛泽东
  之后,他在一师同学们给他的信上批示:
  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并祝老师同学们好。
  毛泽东
  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给已任一师校长的周世钊回信:
  “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
  “除台湾、西藏外,全国各地大约几个月内即可完成军事占领。但大难甫平,民生憔悴,须有数年时间,方能恢复人民经济,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及提高人民政治觉悟水平,这些任务均有待于文教工作的协助。”
  1950年国庆前夕,毛泽东邀周世钊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一师师生闻讯奔走相告,临近毕业的95班、96班两班同学还托周世钊给毛泽东带去一封2000多字的长信,汇报学习情况,表明毕业后努力工作的决心,并请求毛泽东为他们毕业题词。
  两个多月后,一师师生收到了来自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个鼓鼓囊囊的大信封,信封内有96班同学给毛泽东的信,其第一页右上角有毛泽东的亲笔:“我看过了。毛泽东”
  另外随信寄来的还有4张宣纸条幅,是毛泽东应同学们之请而题的。其中3张写的是(两横体、一竖体)——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另一张写的是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1951年下半年,周世钊前往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毛泽东每次接见他,都要和他回忆在一师的日子。毛泽东还非常关心一师扩建搬迁的情况,并说“一师是个可资纪念的学校”,希望一师的教育质量成为全国师范学校的楷模。1952年11月13日,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派李达和周世钊进京,为学校扩建一事作专题汇报。临离开中南海时,毛泽东将两本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交给周世钊,托他带给母校图书馆。此后多年,毛泽东仍一直关心着母校,不仅时常与母校师生书信往来,甚至还曾为自己在一师的老师同学寄钱寄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为韶山学校题写校名
  韶山学校坐落在毛泽东故居西侧的张家山上,前临韶水,后倚青山,校园风景秀丽,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韶山学校正式建校是在1953年6月,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学校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无不凝聚着毛泽东的关怀与希望。
  1921年秋,毛泽东派弟弟毛泽民回乡劝导创办新学。毛泽民联络具有维新思想的毛简臣、毛麓钟等,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宗旨,创办了韶山学校的前身——毛氏族校,校址设在毛氏宗祠。1922年,毛氏族校一分为二。毛氏族校改为毛氏一校,新辟毛震公祠为毛氏二校。毛氏族校自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韶山人民进行革命活动的阵地。1925年初,毛泽东回到家乡,毛氏族校成为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的最好场所。同年2月,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毛氏族校创办了韶山第一所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其阶级觉悟。6月,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后,党的交通站就设在与毛氏宗祠相毗连的瓦铺子毛新梅家,毛氏族校又成了党支部组织农民活动的秘密场所。1943年,在毛宇居、毛国翘的倡议下,毛氏一校改为兴华小学,毛氏二校改为震东小学。1951年,毛氏兴华小学改为韶山乡第三村校。1952年,改名为湘潭县韶山小学。
  韶山小学解放前学生仅有40人左右,至1952年增至154人。为了满足贫苦农民子女入学的要求,韶山小学决定新建一所学校。
  在讨论新建学校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想到的是请毛泽东题写校牌。校长熊泽民代表学校和师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即将兴建的学校题写校牌。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说:“毛主席工作很忙,不能为你校题词。”收到中办的回信后,教师们感到非常失望,并猜测认为,肯定是毛泽东没有看到学校的信,不然,不会不写的。此后,韶山小学被确定为小学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国家同意拨款新建学校。熊泽民决定请毛泽东的堂兄兼塾师毛宇居专程赴京请毛泽东题写校牌。
  1952年11月2日,毛宇居邀毛泽东的表兄文梅清一起,带着家乡人民的期望,兴致勃勃地从韶山启程,9日下午抵达北京。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
  故旧重逢,倍感亲切。当毛宇居汇报家乡教育情况,说明此次来京任务后,毛泽东高兴地说:“这好哇!国家搞建设,需要各方面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靠发展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   毛宇居点头称是。
  毛泽东接着关切地问:“学校建在什么地方?”
  “张家山。”
  毛泽东一听,脱口而出称赞道:“张家山那个地方好,空气新鲜,环境雅静,是读书最好的地方。小时候我就在那里放过牛哩!”并鼓励毛宇居:“贤者多劳,你是教书出身的,该多出点力。”
  “这个理所当然啰。”毛宇居说,并自然地切入此次赴京的主题,“我来京前,学校曾写过信给你,可能你没看到。”
  “秘书这些人,就是怕麻烦我。”毛泽东接着问,“写什么名称好?”
  “我们只办小学,就写‘湘潭县韶山小学’吧!”
  毛泽东放下笔说:“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学校将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还是叫‘韶山学校’好。这样,不就一次写全了吗?”
  毛宇居连声称好,对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深为敬佩。
  毛泽东再次提起笔来,先写了一张行书带草的“韶山学校”,然后又写了一张正楷的,供选择。
  毛宇居选择了后者,小心翼翼地带回了韶山。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回乡省亲时,特意来到韶山学校视察,并向学生们作了重要讲话,还和师生们一起高兴地合影留念。在被作家臧克家称为“听得见笑声”的这幅合照上,站在毛泽东左右侧的少先队员分别是蒋含宇和彭淑清,后来竟以此照片为媒,喜结良缘。为纪念这个幸福难忘的日子,学校将6月26日定为校庆日。半个世纪过去了,“韶山学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该校设有小学、初中、高中3部36个教学班,成为一所从小学至高中“一条龙”的全日制农村中学,进而于2004年发展为省级重点中学,唯有镶着毛泽东“韶山学校”大红字的校门始终不变。
  为湘潭大学和湘乡东山学校题写校名
  湘潭大学创办于1958年6月。这年8月, 77岁高龄的毛宇居受湘潭县委之托,又一次专程赴京,请毛泽东为大学题写校名。
  毛泽东在中南海寓所接见了毛宇居,了解了他此番进京的来意,还蛮有兴致地询问了湘潭大学的筹备情况:学校建在哪里,学生的来源如何,教师的培养、锻炼及其经费等问题。毛宇居一一汇报完后,又说明了此次的来意:“主席,你的字写得好,家乡人民都很喜欢。我这次来,是受湘潭县委委托特意请您为湘大题写校名的,请主席一定答应这个要求。”
  毛泽东有点为难地说:“近来许多人请我写字,我都未写,我的字写得并不好。我小时候读书的湘乡东山学校,几次来信要我写校牌,我也未写,假如给你们写了,他们不会有意见吗?”
  毛宇居明白毛泽东这样说是因为“湘潭大学”和“东山学校”分属于湘潭、湘乡两县,不好摆平,于是建议说:“这个问题好办,你写两张。东山学校那一张我替你送去,两县人民不就都没有意见了吗?”
  毛泽东听后,就笑着答应了。9月10日,毛泽东派秘书将他亲笔题写的两页校名“湘潭大学”和“东山学校”及便函送交毛宇居——
  信函上写道:
  禹居兄:
  遵嘱写了湘潭大学校名二纸,请转致选用为盼,另致东山学校一字,亦请转致。
  毛泽东
  九月十日
  毛泽东还再三嘱咐“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为纪念毛泽东题写校名,湘潭大学把9月10日这一天定为校庆纪念日。后来,湘潭大学因故停办。
  1974年,毛泽东在重病之中,仍常常念叨“我家乡的那所大学怎么样了?”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心下,邓小平、李先念亲自批准恢复湘潭大学,并明确要求学校办成文、理、工综合性大学。
  湘乡东山学校是毛泽东1910年求学过的地方。“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1950年,毛泽东同周世钊谈起40年前在湘乡东山学校读书的往事,无限深情地说了这句话。16岁时的毛泽东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他给自己取名“子任”,意思是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在1955年接见同班同学谭世英时还念念不忘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老师:“没有他们,我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当题写完“湘潭大学”校名后,毛泽东挥笔写了两张内容相同的“东山学校”四个大字,同时,还给东山学校写了一封回信:
  东山学校各同志:
  你们的大字报早已收到,甚谢。现遵嘱写了校名二纸,请选用,未知适当否?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日
  毛泽东在信中所说的“大字报”,指的是1957年在东山小学及附设初中班工作的十多个教师用联名签字的方式写的一封请求信,大意是:韶山是您老人家的家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是您老人家的母校,都题写了校名;东山,也是您老人家的母校,请在百忙中挤点时间为东山题写校名。毛泽东诙谐地把这样一封请求信称作“大字报”了。
  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9月11日,长沙军管会接管湖南大学。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字鹤鸣)为湖南大学校长。湖南大学起源于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时势变迁,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0余所国立大学之一。
  1950年夏的一天,李达要去北京开会。湖南大学学生会主席李传秾闻讯来到李达家中,以湖南大学学生会全体学生的名义提议,把湖南大学改名为毛泽东大学,让同学们都有一种“毛主席就在我们身边”的感觉。“要得,很好啊!”李达听了他的建议后十分赞成。得到校长的支持后,李传秾连忙跑回学生会办公室,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并托李达代为转交给毛泽东。
  到北京后,在一次与毛泽东吃饭的过程中,李达拿出信递给对面的毛泽东:“这是湖南大学学生会以及全体学生给你写的信,请求你把湖南大学改名为‘毛泽东大学’,他们想在你的领导下让学校获得更大发展。”   毛泽东看了后,笑着说:“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不得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
  李达理解地点点头,但他个人和全校师生渴盼毛泽东能够亲自题写湖南大学校名的初衷仍然未变。他略作停顿,若有所思地问:“那么,能给湖南大学题个校名吗?”
  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应李达的请求,亲笔题写了“湖南大学”几个大字。
  同时,毛泽东回函给李达:
  鹤鸣兄:
  校名照写如另纸,未知是否合用?我不会写更大的字,你们自己去放大。
  顺祝健康!
  毛泽东
  八月廿日
  1951年元旦,湖南大学在岳麓书院正门举行了隆重的校匾升悬典礼。1952年,毛泽东还为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题写了匾额。
  此后,毛泽东一直关怀着湖南大学,激励着湖大人不断致力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毛泽东亲笔题名制作而成的校牌和校徽仍然悬挂于学校办公楼正门,紧贴于师生们的胸前,见证并激励着湖大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一代又一代湖南大学的教师们与学子们始终铭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鼓励,不负重托,勇于担当,继承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传统,为祖国的建设和湖南大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为湖南农学院题写校名
  湖南农学院的前身是“修业学堂”,初创于1903年10月9日,1912年易名“修业学校”,1920年改办“农业职校”,1934年定名为“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清朝末年,和孙中山并称为开国二杰的黄兴,离开日本回到长沙,在明德中学兼课,暗中进行革命活动。在孙中山和黄兴的影响下,长沙明德中学富于革命思想之青年学生王桢斡、郭琮翰等12人,毅然从明德中学退学,另办修业学校,从此修业学校便成为当时革命党人的聚会之所。
  1909年12月8日,时任修业学校校董兼教师的徐特立为学生讲演时事,他慷慨激昂痛斥帝国主义。讲到义愤处,他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场砍掉左手的一节手指,血书“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受修业学校校长彭国钧的聘请,以历史教员的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为《湘江评论》撰稿,并指导学生创办《小学生》等革命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是年12月,毛泽东在修业学校领导湖南人民进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发动全省总罢课,修业的师生首先响应,为修业学校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先是接办 “修业”。后几经变迁,1950年学校更名为 “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1951年3月9日,“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为湖南农学院。
  同年11月,毛泽东亲笔为该校题写了校名“湖南农学院”,这标志着湖南省唯一的一所本科农业大学应运而生。199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该校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文军)
其他文献
廖承志是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1908年生。1934年参加万里长征。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负责处理港澳、涉台、华侨事务的同时,又协助周恩来具体领导了整个对日民间交往的工作。本文作者当年曾多次担任廖承志的日文翻译。  一次,一个日本代表团访华。星期天,我陪客人游完故宫出北门,穿过马路,登顶景山望北京全景时,一名团员突然歌兴大发,连续高声唱了几首日军侵华战
期刊
中共的早期领袖中,陈独秀的脾气大是出了名的。多少也是因为资历摆在那里:彼时的中共中央,成员大多是他的晚辈,论声望则更是无人能与他相比。与党内同志辩论,他常以势压人,动辄拍桌子、掼茶杯。虽然事后有悔意,却只能是他自己认账,断不容他人挑刺,众人背后呼为“老头子”,隐然也有对其家长作风的忌惮之意。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说他“恶霸作风”,甚至有言:“这家伙要有了权,一定是先杀了人,再认错。”  脾气大,背后是强
期刊
重视思想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在纪念建党92周年和党中央部署的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我们撷取了党的历史上十次重要的整党整风和学习教育活动,以资参考和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是多事之秋。在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国际上,由于中国在西藏进行平叛,中印关系随之紧张,西方世界掀起反华浪潮,中苏友好关系这时候也开始解体。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应对这些挑战,渡过难关,是毛泽东当时考虑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从1959年春天开始,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经常讲起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些不怕鬼的故事。5月6日,他向11个国家的访华代表团
期刊
作为一位职业军人与坚定的革命者,张爱萍既是极富理想、敢作敢当的热血男儿,又是桀骜不驯、擅长吟诗作赋的性情中人。正因为他刚烈的性格与锋芒毕露、坚持己见的个性,从青年时代开始,即被视为是“共产党里的另类”。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而他本人的座右铭则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平生“四不畏”  1959年
期刊
12月1日  中央作出“三反”运动的决定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作为贯彻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这一中心任务的重大措施,要求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检查贪污浪费现象。随后,“三反”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12月5日  胡锦涛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西柏坡学习考察 2002年12月
期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他在非常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艰辛努力,最终带领队伍摆脱困境,渡过难关,一直坚持到抗战爆发。这期间,陈毅将自己的领导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经济上的领导方法就是坦诚地公开公共财产。  从江西根据地化装突围的时候,陈毅带了一大笔钱,都是些金条。陈毅一直把这批金条缠在腰里,冬天还好,衣服厚可以掩饰。到了夏天,腰里不免就
期刊
余玮专栏  “你们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如此感慨道。  自20岁起,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总共工作了15个年头。在此期间,李银桥结识了毛泽东家的家庭服务员韩桂馨,并在毛泽东的撮合下与她结为夫妇。我在采访时,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那些在领袖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
期刊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他诞生近200年后的今天,他的祖国仍然保留着550条马克思大街,表达了德国人民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与怀念。  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也有一条独一无二的“马克思街”,这条街命名于1933年7月,是当年苏区军民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产物,而且这一名称从红军时期沿用至今。如今,它的旧址仍在,依然保存着原貌。这条街是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见证,也是红
期刊
我是安徽砀山县城东阎王庙村人。1920年出生,14岁起,就住在史晓昭(砀山早期革命创始人)家,跟着他打游击。1938年,日军炸毁了李庄车站旁边的汪集大桥(陇海线徐州至商丘段上的重要通道),并出动飞机,对砀城轮番轰炸。日军在砀山的暴行令人发指,我怒火中烧,毅然参加了孟宪琛、李庆瑞等人在黄河故道北组建的抗日义勇队。6月间,我离开了家乡,在山东单县张寨村,经张俊峰介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经组织安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