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基层党组织尤其是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协同治理的目标定位体现在强化政治引领、强化能力引领、强化组织引领、强化机制引领。针对目前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应从三方面发力:以党组织优化调整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实现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单元的高度契合;以党内民主引领社区民主,推行“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党建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的工作机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社区服务项目化、社会化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大党委;互联网+;社区治理;协同治理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引导街道社区推动区域化党建创新发展,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区群众的构成、就业方式和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原有条块分割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难以整合、优势难以互补,制约了社区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城市区域“大统筹、大社区、大党建”的党建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适应区域化党建格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社区党组织“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社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影响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影响和谐社区建设的步伐。建立社区“大党委”就是要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方式,突破社区党建“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抓、和谐共建,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有效的社区党建新机制。
  一、社区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协同治理的目标定位
  (一)强化政治引领,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
  通过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架构,采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管理”体系,实现以党组织为核心的“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情况全掌握、服务无遗漏”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服务管理目标。
  (二)强化能力引领,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持续推进
  建立健全网格联系制度,确保党员居住在网格、服务为民在网格、监督考评在网格,不断激发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服务群众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三)强化组织引领,各种社会治理和服务力量得到有效整合
  形成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带动、社会单位协同、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把居民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治理服务活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治理服务实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强化机制引领,形成社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互动机制
  探索推行以党建引领、多元协商、社会融合的“一核多元,共治共享”党建和社会治理相融合工作新机制,依托街道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网格党组织等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强化社区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社区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协同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化党建未引起足够认同和重视
  一是部分党员对社区“大党委”认识不足,不同层面上对社区党建的一些滞后思想认识还存在,并与不断推进的城镇化社区党建工作发生着冲突和碰撞。二是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动力不足,有些单位认为社区党建应当由社区党组织承担,对他们来说是“份外事”,参与社区党建工作过程中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没有真正形成共建合力。三是在职党员自觉参与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批在职党员,“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区党员意识”相对较弱,没有认识到身居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区域化党建横向协调力度还不够大
  目前,大部分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较多的停留在临时性工作这一层面,在发掘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带头宣传社区党建工作、督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尚未实现全面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持久的推动力。
  (三)区域化党建辖区在职党员参与面不够广
  尽管通过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和党员网络化有关制度,要求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但由于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与社区双重管理和监督制度尚未完善,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这一制度尚未全面推开,即使已经登记报到的在职党员,由于其单位对此未作相关硬性的要求,致使在职党员的管理难以到位。
  三、社区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协同治理的机制创新
  (一)以党组织优化调整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实现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单元的高度契合
  一是健全街道党建联席会议。街道党建联席会议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将辖区内影响较大的單位、国企和学校等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定期研究辖区内党的建设、区域发展、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公益性等工作。
  二是健全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把有代表性的辖区单位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注意吸收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中的党员负责人参加,解决辖区单位在参与区域共驻共建、服务管理、协调监督中的问题,切实把区域内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各类党组织连接起来、统领起来。
  三是优化网格党支部(党小组)设置。按照“人居为主、划地为格、责任到人”的设置模式,依托现有的党建网格,在城市社区健全完善网格党组织设置。根据网格辖区党员数量及居住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按照“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原则,每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设置书记(党小组长)兼网格长1名,并设置网格警员、安全监管员、综治维稳员、城市管理员、民政救助员、卫计管理员和宣传文化员等七类工作人员。每类工作人员的数量、来源由社区根据工作实际,统筹各方资源自行确定。每个网格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1+X+Y”模式,带领X个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居民骨干、热心群众、志愿者队伍,联系Y个重点社会单位,协助参与本网格内的社会治理工作。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是社区党组织的末端神经,要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负责网格内党建工作。重点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采集和更新网格内党员基本信息;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及时解决或协助解决网格内居民及社会单位反映的问题等。   (二)以党内民主引领社区民主,推行“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党建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的工作机制
  一是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内民主引领社区民主。街道党建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如遇重大事件或紧急情况,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发起召开临时会议。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如遇重大事件或紧急情况,可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发起召开临时会议,“一事一议”。网格党支部每三年改选一次,由网格党支部党员民主投票产生,网格党支部定期召开网格党支部委员会议、网格工作例会等,商议网格事项,统揽网格内社会治理工作。居民党小组结合院坝会、楼栋会、党小组会议、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了解群众诉求,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和反映情况。
  二是健全多元协商机制,增强社会协同共建意识。牢固树立融合理念,着力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1],依托“两委”联席会议,发挥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讨论、协商、解决重点党建工作和重大社区事项;依托居民会议,开展基层民主选举,决策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依托居民民主评议会,对街道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开展民主评议;依托居民议事会、社区听证会议、民情恳谈会议,搭建多元化的社区协商平台,形成“自下而上”的协商议题产生机制,协商解决社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民意的“催化师”、利益博弈的“调解员”作用。
  三是深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筑牢社会治理稳定基石。充分整合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资源,探索建立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优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功能,承载转接组织关系,教育培训党员、开展党的活动、展示党的形象等功能,并为区域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各类组织开展活动提供阵地,搭建服务周边群众的有效平台。通过部门、街镇、社区联动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及“经济帮扶、民生帮扶、矛盾纠纷化解”三支专业化队伍,进一步实现对辖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帮扶的全覆盖。在普遍联系服务群众的基础上,重点联系服务“三老三户三留守”,解决孤寡老人、贫困户实际困难,推动专业户带头致富,疏解信访户矛盾焦点,促进老干部、老党员作用发挥。重点管理流动人口以及刑满释放、社区矫正、有过激言行、严重精神障碍、涉毒、涉邪教、重点关注青少年等人员。通过对重点人群的常态化服务,实现“抓两头带中间”,努力构建区域稳定、发展的格局。
  四是培育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在不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楼宇、商业区、园区、居民区,积极发展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地域性、兴趣型、行业型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吸纳负责人作为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利用党建带群建,推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以党员志愿服务培育居民志愿服务,聚集优秀人才,通过设定岗位、岗位认领等方式助推志愿者参与政策宣传、文化娱乐、帮扶救助和文明劝导等工作,以各类居民志愿服务为抓手,引导带动社区户籍人员和外来人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共同推进社区建设。
  (三)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社区服务项目化、社会化
  在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领导下,借助“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三方互动”等多个服务群众平台,通过“居民点单、社区交单、承诺接单、共同议单、完成结单”项目化运作模式[2],采取党员、群众个人认领和驻区单位、社会组织认领相结合的方式,与社区党组织签订项目申领协议,激发辖区居民与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网格内的服务对象提供无偿或低偿的专业服务。
  一是形成《需求清单》。利用网格党组织、居民党小组等平台,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居民群众在医疗健康、环境卫生、文化娱乐、安全治理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交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审核,制定《需求清单》。
  二是形成《资源清单》。通过主动邀约、上门拜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驻区单位、结对共建单位沟通,详细了解各方的优势资源和合作意向,并将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提供的服务制定成详细的《资源清单》。
  三是形成《项目清单》。街道、社区对“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进行配对,借助“党建联席会议”“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三方互动”等多个服务群众平台,采取驻区单位、社会组织认领和党员、群众个人认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需求和资源对接,形成《项目清单》。明确项目的时间步骤、推进方式、组织措施,促进社区事务项目化运作、常态化推进。
  参考文献:
  [1]陈鹏军.构建区域党建共同体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J].唯实,2018(5):58-59.
  [2]黄伦宽.关于推行社区大党委制的几点思考[J].商情,2017(1):78-79.
  作者简介:
  张大勇(1963- ),男,汉族,重庆忠县人,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研究;王超(1991- ),男,汉族,湖北荆州人,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教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校級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大党委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张大勇)和“‘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治理精准化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王超)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海湾型城市是泉州发展的方向。基于海湾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泉州城市道路系统必须进行更有效地规划与分析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运用城市规划中道路系统规划的原理从道路、交叉
物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新兴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介绍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对现阶段面向公共安全监测的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面向公共安全监测的物联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技术、应用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应该从高等教育本身的内在矛盾中去寻找。由于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已是生产知识和人才。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内涵是:生产力包括教育生产资料、教
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成才之路的启示,讨论了高师物理学科教学中实施主体教育的三种方法:一、发现教学法;二、物理教学中的课堂讨论;三、
英语课程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学生的英语知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运用英语语言工具进行相关的表达,要想扩展学生的学习渠道,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更多的英语
本文探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即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小说阅读的意义,形成阅读的动力,进而操练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文章指出,自18世纪以来,小说成为日常或私人情感
福建省在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法律保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若以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为指标进行考察,则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建设先行区背景下,应当从强化涉
异议是当事人权利救济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当事人异议存在覆盖面窄、裁决方式不统一、与其他救济方式协调不足等弊端,有必要对其功能和价值目标重新定位,按照权利拓展和救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了高效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高效课堂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平等、互动、沟通、对
在全国普通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方案以后,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就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文章提出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在领会教材改革的精神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