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正在自习室埋头备战考试,突然接到三姨的电话。三姨大笑,“其实是按错了电话按给你了!”她怕打扰我学习,嘱咐我多买些好吃的,要照顾好自己,便挂断了。
如今想来,难道这个电话是命运给我们最后话别的机会?不到十天,又一个电话带来了三姨的噩耗。21年来,我早习惯了三姨的陪伴,习惯了那个在火车站外等候我的三姨,习惯了三姨家干净温暖的棉被,习惯了三姨为我做的精致的素菜……当我再次从广州坐24个小时的火车,疲惫地从安康站下车,出站口熙熙攘攘,拉客的司机、接人的亲戚朋友、兜售货物的小贩……这么多人,却没有三姨。
我家在陕南小城紫阳县,中考完后,我到西安读高中。安康市里的三姨家成为我的中转站。每次去学校,我都先从紫阳县到安康市,到三姨家住一晚,次日清晨8点半坐火车再到西安。从西安回家,也是先到安康。每当我走出安康出站口,几乎都能看到三姨在等我,当我走入进站口,也总有三姨在站外,望着我进站她才放心。
从小到大,三姨家都是我的另一个家。她常带我去公园,给我买各种点心,带我到处逛。我最喜欢坐在三姨自行车后座上,在城里穿梭,在汉江边吹风。有人问她,这是你女子啊?三姨一口答应说是,然后对我说,“三姨妈,当然也是妈妈啊”。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妈妈常说,“你三姨家,简直就是一个免费宾馆。”家乡的亲人每次去市里,几乎都住在三姨家。虽然市内也有其他的亲戚朋友,但谁能如三姨这般贤惠待人呢?她会因家人朋友的到来,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一批一批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来来去去,三姨家的床单可能刚送进洗衣机,另一批客人又到了。他们家两室两厅,客厅里常年备有钢丝床,随时有人随时都能打开用。身材较高的三姨往往自己蜷曲在短小的沙发上,把床铺、钢丝床留给客人。不论何时醒来,三姨都会为我们准备好早餐,忙着问你吃啥,他吃啥,忙着给我们烧水泡茶。她和三姨夫从没有对哪个来客摆过脸色。
如今,亲人谈起三姨,都会感念她的勤劳善良,贤惠大方。直到我长大后,才了解到三姨家曾经背负的债务、三姨的下岗,以及她辛苦的再就业,不论是在小康岁月,还是身负债务,三姨家的“免费宾馆”却从未向亲人朋友们关闭,她也从未抱怨过半句,从未露出过悲悲戚戚之态。
妈妈说,也许三姨一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她幼时就形成了。妈妈他们那一辈一共5个姐妹,4个兄弟。三姨排行居中。那时候外公外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让他们忙于工作,赚钱养家。但这么多的小娃娃该怎么办?大了的孩子们都外出工作,上初中的三姨不得不操持家务,照顾弟妹。妈妈至今仍记得,年幼的她因为没人照顾,就一直跟着三姨去学校,三姨上课,就让她坐在桌子底下,三姨放学,他们就一起回家。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国家实行粮票配给制,往往每月不到下旬家里的粮食就吃完了。外婆那时常去建筑队或食堂帮工赚钱,无暇照顾家里老小的吃食,而我的外公是旧时代的读书人,一生清高自持,三姨不忍让他下班后四处借粮,所以往往都是她拿着布袋去左邻右舍为全家人的饭食低头赔笑。而几乎每次吃饭时,三姨都吃得很慢,别人都添第二碗了,她的第一碗还没吃一半。我长大后,有长辈跟我开玩笑说,我们家真的有吃素的遗传,小雨三姨不吃肉,小雨也不吃肉。可是,小雨,你三姨是因为那时候为省肉给大家吃而不吃肉的,你是为什么不吃呢?
本就艰辛的家庭因为外公在“文革”中被停工资而变得更为艰难,可以想见,三姨又是如何拉着稚妹弱弟去街坊四邻处借粮的,又是如何一句句点头承诺借粗粮还细粮的。妈妈说,有一次,隔壁巷的一个老妈妈晒的吃食被小孩偷吃了,她不明就里便给我外婆嚼了几句口舌,意指他们姊妹中哪个吃的,外婆怒火中烧,觉得这是奇耻大辱,而三姨本就负着训育幼妹的责任,且她本人又讷言忍辱,不免让恼怒的外婆把情绪发泄在她身上,立刻把她一顿打骂。三姨那隐忍的哭声还时时浮现在妈妈的回忆中。
三姨初中毕业后成了最后一批知青,后来被招工进市丝绸厂工作,本来终于告别了幼时的艰辛,哺育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却不料突遭一场经济厄运,身负债务,她自己又在90年代末成为下岗大军的一员。为了偿还债务,她开过小店,做过清洁阿姨,自己永远省吃俭用,却在家中欢迎着一批又一批入住的亲戚朋友,给我们这些侄女后辈儿买零食衣服,从不吝啬,甚至还要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弟妹。几年后,债务还清,三姨和三姨夫决定将房子装修一新,迎接全新的生活,没想到,完成装修的前夕,三姨在一个平静的清晨突然高血压发作昏迷,第二日凌晨便溘然长逝。
如今想来,难道这个电话是命运给我们最后话别的机会?不到十天,又一个电话带来了三姨的噩耗。21年来,我早习惯了三姨的陪伴,习惯了那个在火车站外等候我的三姨,习惯了三姨家干净温暖的棉被,习惯了三姨为我做的精致的素菜……当我再次从广州坐24个小时的火车,疲惫地从安康站下车,出站口熙熙攘攘,拉客的司机、接人的亲戚朋友、兜售货物的小贩……这么多人,却没有三姨。
我家在陕南小城紫阳县,中考完后,我到西安读高中。安康市里的三姨家成为我的中转站。每次去学校,我都先从紫阳县到安康市,到三姨家住一晚,次日清晨8点半坐火车再到西安。从西安回家,也是先到安康。每当我走出安康出站口,几乎都能看到三姨在等我,当我走入进站口,也总有三姨在站外,望着我进站她才放心。
从小到大,三姨家都是我的另一个家。她常带我去公园,给我买各种点心,带我到处逛。我最喜欢坐在三姨自行车后座上,在城里穿梭,在汉江边吹风。有人问她,这是你女子啊?三姨一口答应说是,然后对我说,“三姨妈,当然也是妈妈啊”。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妈妈常说,“你三姨家,简直就是一个免费宾馆。”家乡的亲人每次去市里,几乎都住在三姨家。虽然市内也有其他的亲戚朋友,但谁能如三姨这般贤惠待人呢?她会因家人朋友的到来,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一批一批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来来去去,三姨家的床单可能刚送进洗衣机,另一批客人又到了。他们家两室两厅,客厅里常年备有钢丝床,随时有人随时都能打开用。身材较高的三姨往往自己蜷曲在短小的沙发上,把床铺、钢丝床留给客人。不论何时醒来,三姨都会为我们准备好早餐,忙着问你吃啥,他吃啥,忙着给我们烧水泡茶。她和三姨夫从没有对哪个来客摆过脸色。
如今,亲人谈起三姨,都会感念她的勤劳善良,贤惠大方。直到我长大后,才了解到三姨家曾经背负的债务、三姨的下岗,以及她辛苦的再就业,不论是在小康岁月,还是身负债务,三姨家的“免费宾馆”却从未向亲人朋友们关闭,她也从未抱怨过半句,从未露出过悲悲戚戚之态。
妈妈说,也许三姨一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她幼时就形成了。妈妈他们那一辈一共5个姐妹,4个兄弟。三姨排行居中。那时候外公外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让他们忙于工作,赚钱养家。但这么多的小娃娃该怎么办?大了的孩子们都外出工作,上初中的三姨不得不操持家务,照顾弟妹。妈妈至今仍记得,年幼的她因为没人照顾,就一直跟着三姨去学校,三姨上课,就让她坐在桌子底下,三姨放学,他们就一起回家。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国家实行粮票配给制,往往每月不到下旬家里的粮食就吃完了。外婆那时常去建筑队或食堂帮工赚钱,无暇照顾家里老小的吃食,而我的外公是旧时代的读书人,一生清高自持,三姨不忍让他下班后四处借粮,所以往往都是她拿着布袋去左邻右舍为全家人的饭食低头赔笑。而几乎每次吃饭时,三姨都吃得很慢,别人都添第二碗了,她的第一碗还没吃一半。我长大后,有长辈跟我开玩笑说,我们家真的有吃素的遗传,小雨三姨不吃肉,小雨也不吃肉。可是,小雨,你三姨是因为那时候为省肉给大家吃而不吃肉的,你是为什么不吃呢?
本就艰辛的家庭因为外公在“文革”中被停工资而变得更为艰难,可以想见,三姨又是如何拉着稚妹弱弟去街坊四邻处借粮的,又是如何一句句点头承诺借粗粮还细粮的。妈妈说,有一次,隔壁巷的一个老妈妈晒的吃食被小孩偷吃了,她不明就里便给我外婆嚼了几句口舌,意指他们姊妹中哪个吃的,外婆怒火中烧,觉得这是奇耻大辱,而三姨本就负着训育幼妹的责任,且她本人又讷言忍辱,不免让恼怒的外婆把情绪发泄在她身上,立刻把她一顿打骂。三姨那隐忍的哭声还时时浮现在妈妈的回忆中。
三姨初中毕业后成了最后一批知青,后来被招工进市丝绸厂工作,本来终于告别了幼时的艰辛,哺育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却不料突遭一场经济厄运,身负债务,她自己又在90年代末成为下岗大军的一员。为了偿还债务,她开过小店,做过清洁阿姨,自己永远省吃俭用,却在家中欢迎着一批又一批入住的亲戚朋友,给我们这些侄女后辈儿买零食衣服,从不吝啬,甚至还要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弟妹。几年后,债务还清,三姨和三姨夫决定将房子装修一新,迎接全新的生活,没想到,完成装修的前夕,三姨在一个平静的清晨突然高血压发作昏迷,第二日凌晨便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