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猪瘟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主要存在非典型、温和型猪瘟及猪瘟疫苗过敏现象,给猪瘟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引起养猪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猪瘟疫 非典型 温和型 疫苗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0561-01
l 非典型猪瘟发生原因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猪饲养管理状况、免疫程序、免疫水平有较大差异,所以,非典型猪瘟和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l.1 注苗范围不广,免疫密度不高
多年来,我国猪瘟防制贯彻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猪瘟的传播和流行。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防疫组织不够健全,设备陈旧,经费紧张,致使猪瘟疫苗的接种密度不高,范围不广,—些猪漏注疫苗,或个别村屯不注射疫苗,猪群的免疫水平低下。
1.2 免疫程序不合理
我国依据猪瘟的流行状态,猪群体水平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一般采用20日龄首次免疫,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一年内不再免疫的免疫程序。但在养猪生产中,特别是农村散养猪,认真执行好上述免疫程序是有困难酌,常常是首免和二免时间安排不当,或两次免疫变成只注射—次,从而影响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1.3 疫苗免疫剂量不足
猪瘟疫苗的剂量与疫苗的保护性密切相关,当接种疫苗剂量少时,给注苗猪攻击猪瘟强毒,强毒能在猪体内繁殖和带毒,呈现亚临床感染,当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约320400RID)时,攻毒后能抑止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在生产中,注射l头份我国的免化弱毒疫苗以后,仍能出现非典型猪瘟,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欧洲药典规定用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100PD50 (400RID)。我国猪瘟疫苗出厂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免体热反应为合格,即每毫升原液含5万RID。规定剂量为150RID(39P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因此,在HC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能切断HC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增加疫苗免疫剂量对控制非典型猪瘟是十分必要的。
1.4 疫苗质量不佳和疫苗接种操作不当
生产中应用的猪瘟冻干疫苗是经过效检合格后出厂的,但一些因素如运输和保存温度过高,疫苗失真空,疫苗超过有效期,稀释液不合乎要求及疫苗稀释后不能尽快用完,常常影响疫苗的质量。实验证明,在夏季早晨稀释完全符合标准的疫苗,即每头份含150个免体反应量(RID),傍晚检验,每头份只剩15个免体反应量,一天中效价损失90%。因此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立即用完,必须放入冰瓶内保存。另外,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格,注射剂量不准确,接种部位和方法不当,都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
1.5 未及时淘汰繁殖障碍的母猪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以后,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经胎盘感染仔猪,这些仔猪成为持续感染的带毒猪,能形成免疫耐受性,对接种的猪瘟疫苗免疫能力很低,往往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猪场经常出现免疫失败、非典型猪瘟和繁殖障碍,与母猪持续感染猪瘟病毒有极大的关系。另外,有人把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看作是急性感染后机体不能清除病毒的一种感染方式,是猪群中暴发“自发性猪瘟”的主要疫源。因此,及时淘汰持续感染母猪和带毒综合症母猪特别重要。
2 防制
为了搞好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防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控制和消灭本病。
2.1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
各地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猪瘟免疫程序。特别应注意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合理地安排首免时间。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免疫程序:①20日龄首次免疫;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年内不再重复接种疫苗。②0时超前免疫,即初生仔猪生后立即接种猪瘟疫苗,注苗后间隔2小时后哺以初乳,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一次。最好依据免疫监测的结果制定免疫程序。广大农村在实施上述免疫程序时,注重“月月补针”,避免出现漏注,这样才能保证90%以上的注苗密度,使猪群有较为正常的抗体水平。另外,应该确实保证疫苗质量,避免在保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2.2 实施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防止引入病猪,经常进行猪舍、用具、车辆、衣服的消毒,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注意观察猪群的动态和猪只的健康状况,有条件的猪场应实行猪瘟免疫监测,及时掌握猪瘟的免疫水平,适时地接种猪瘟疫苗。发现病猪应尽快诊断,立即扑杀病猪,并做无害化处理,根除传染源。
2.3 加大免疫剂量
目前欧洲为了消灭猪瘟的亚临床感染,采用加大疫苗剂量方法。提高疫苗剂量后,可良好地预防猪瘟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尤其在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疫区,应在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的前提下,加大疫苗接种剂量,一般可按猪瘟冻干疫苗制造规程的要求,一次接种4头份剂量的疫苗。
2.4 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对经常发生猪瘟的猪场和规模化养猪场,达到净化猪场十分关键。有的猪场经常发生猪瘟,在变换不同的免疫程序后,仍不能控制猪瘟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的猪,特别是感染的母猪,这样便可很快制止住猪瘟的流行。为了检出亚临床感染猪,可采用猪瘟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了达到检验目的,可向有关检疫部门送检采取的母猪血清样品,也可对有繁殖障碍的母猪所生仔猪有死亡时,进行猪瘟诊断,确认猪瘟时,该母猪应予以淘汰。在猪群中开展免疫监测时,如发现确实经过免疫或多次免疫,而抗体水平仍然低下的母猪,应予扑杀。
2.5 国外为了有效地控制猪瘟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即在母猪配种前免疫一种含E2糖蛋白标记抗原的新型猪瘟亚单位灭活疫苗,不仅能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有助于免疫猪与自然感染猪的血清学鉴别,目前已在欧美国家应用。
2.6 重视生态环境
规模化猪场已成为我国养猪业的主力军,但许多规模化养猪场处于广大农村散养畜禽的包围中,加之养猪场对猪群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水等的处理能力差,使生猪饲养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污染日趋严重,从而造成病原体散播。因此,生态环境在猪瘟及其他疫病防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施“生物安全技术”,贯彻“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猪瘟及其他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3 过敏发生特点
3.1 约化猪场发生率高,且成窝发生;农村散养猪发生率较低。
3.2 种猪发生率高;杂种猪发生率低。
3.3 小猪发生率高;大猪发生率低。
3.4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圈养猪发生率高;散养自由采食猪发生率低。
4 临床症状
仔猪在注射猪瘟疫苗后几分钟至一小时内,仔猪突然发生反应,表现结膜充血,发绀,呼吸紊乱,口吐白沫,行动蹒跚,有时呈转圈运动,严重者倒地不起。有的表现腹泻、腹痛、呕吐;还有的表现为皮肤发红等,最后因全身受到影響,血压下降,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5 发生机理
变态反应是由于不同的免疫机理导致的对机体不利的生理过程。正常的免疫反应,对机体物质产生排斥,使机体得到保护。而变态反应,则是机体对这类抗原物质的过强反应,它导致组织损伤,产生轻重不等的危害。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身体对一种世界形势多种物质的不正常反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是无害的。其主要起因是由于变态反应病患者体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抗体—免疫球蛋白E(IgE),能使神经的兴奋性增加,放出乙酰胆碱。
[关键词]猪瘟疫 非典型 温和型 疫苗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0561-01
l 非典型猪瘟发生原因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猪饲养管理状况、免疫程序、免疫水平有较大差异,所以,非典型猪瘟和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l.1 注苗范围不广,免疫密度不高
多年来,我国猪瘟防制贯彻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猪瘟的传播和流行。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防疫组织不够健全,设备陈旧,经费紧张,致使猪瘟疫苗的接种密度不高,范围不广,—些猪漏注疫苗,或个别村屯不注射疫苗,猪群的免疫水平低下。
1.2 免疫程序不合理
我国依据猪瘟的流行状态,猪群体水平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一般采用20日龄首次免疫,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一年内不再免疫的免疫程序。但在养猪生产中,特别是农村散养猪,认真执行好上述免疫程序是有困难酌,常常是首免和二免时间安排不当,或两次免疫变成只注射—次,从而影响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1.3 疫苗免疫剂量不足
猪瘟疫苗的剂量与疫苗的保护性密切相关,当接种疫苗剂量少时,给注苗猪攻击猪瘟强毒,强毒能在猪体内繁殖和带毒,呈现亚临床感染,当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约320400RID)时,攻毒后能抑止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在生产中,注射l头份我国的免化弱毒疫苗以后,仍能出现非典型猪瘟,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欧洲药典规定用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100PD50 (400RID)。我国猪瘟疫苗出厂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免体热反应为合格,即每毫升原液含5万RID。规定剂量为150RID(39P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因此,在HC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能切断HC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增加疫苗免疫剂量对控制非典型猪瘟是十分必要的。
1.4 疫苗质量不佳和疫苗接种操作不当
生产中应用的猪瘟冻干疫苗是经过效检合格后出厂的,但一些因素如运输和保存温度过高,疫苗失真空,疫苗超过有效期,稀释液不合乎要求及疫苗稀释后不能尽快用完,常常影响疫苗的质量。实验证明,在夏季早晨稀释完全符合标准的疫苗,即每头份含150个免体反应量(RID),傍晚检验,每头份只剩15个免体反应量,一天中效价损失90%。因此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立即用完,必须放入冰瓶内保存。另外,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格,注射剂量不准确,接种部位和方法不当,都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
1.5 未及时淘汰繁殖障碍的母猪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以后,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经胎盘感染仔猪,这些仔猪成为持续感染的带毒猪,能形成免疫耐受性,对接种的猪瘟疫苗免疫能力很低,往往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猪场经常出现免疫失败、非典型猪瘟和繁殖障碍,与母猪持续感染猪瘟病毒有极大的关系。另外,有人把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看作是急性感染后机体不能清除病毒的一种感染方式,是猪群中暴发“自发性猪瘟”的主要疫源。因此,及时淘汰持续感染母猪和带毒综合症母猪特别重要。
2 防制
为了搞好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防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控制和消灭本病。
2.1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
各地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猪瘟免疫程序。特别应注意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合理地安排首免时间。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免疫程序:①20日龄首次免疫;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年内不再重复接种疫苗。②0时超前免疫,即初生仔猪生后立即接种猪瘟疫苗,注苗后间隔2小时后哺以初乳,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一次。最好依据免疫监测的结果制定免疫程序。广大农村在实施上述免疫程序时,注重“月月补针”,避免出现漏注,这样才能保证90%以上的注苗密度,使猪群有较为正常的抗体水平。另外,应该确实保证疫苗质量,避免在保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2.2 实施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防止引入病猪,经常进行猪舍、用具、车辆、衣服的消毒,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注意观察猪群的动态和猪只的健康状况,有条件的猪场应实行猪瘟免疫监测,及时掌握猪瘟的免疫水平,适时地接种猪瘟疫苗。发现病猪应尽快诊断,立即扑杀病猪,并做无害化处理,根除传染源。
2.3 加大免疫剂量
目前欧洲为了消灭猪瘟的亚临床感染,采用加大疫苗剂量方法。提高疫苗剂量后,可良好地预防猪瘟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尤其在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疫区,应在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的前提下,加大疫苗接种剂量,一般可按猪瘟冻干疫苗制造规程的要求,一次接种4头份剂量的疫苗。
2.4 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对经常发生猪瘟的猪场和规模化养猪场,达到净化猪场十分关键。有的猪场经常发生猪瘟,在变换不同的免疫程序后,仍不能控制猪瘟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的猪,特别是感染的母猪,这样便可很快制止住猪瘟的流行。为了检出亚临床感染猪,可采用猪瘟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了达到检验目的,可向有关检疫部门送检采取的母猪血清样品,也可对有繁殖障碍的母猪所生仔猪有死亡时,进行猪瘟诊断,确认猪瘟时,该母猪应予以淘汰。在猪群中开展免疫监测时,如发现确实经过免疫或多次免疫,而抗体水平仍然低下的母猪,应予扑杀。
2.5 国外为了有效地控制猪瘟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即在母猪配种前免疫一种含E2糖蛋白标记抗原的新型猪瘟亚单位灭活疫苗,不仅能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有助于免疫猪与自然感染猪的血清学鉴别,目前已在欧美国家应用。
2.6 重视生态环境
规模化猪场已成为我国养猪业的主力军,但许多规模化养猪场处于广大农村散养畜禽的包围中,加之养猪场对猪群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水等的处理能力差,使生猪饲养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污染日趋严重,从而造成病原体散播。因此,生态环境在猪瘟及其他疫病防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施“生物安全技术”,贯彻“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猪瘟及其他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3 过敏发生特点
3.1 约化猪场发生率高,且成窝发生;农村散养猪发生率较低。
3.2 种猪发生率高;杂种猪发生率低。
3.3 小猪发生率高;大猪发生率低。
3.4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圈养猪发生率高;散养自由采食猪发生率低。
4 临床症状
仔猪在注射猪瘟疫苗后几分钟至一小时内,仔猪突然发生反应,表现结膜充血,发绀,呼吸紊乱,口吐白沫,行动蹒跚,有时呈转圈运动,严重者倒地不起。有的表现腹泻、腹痛、呕吐;还有的表现为皮肤发红等,最后因全身受到影響,血压下降,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5 发生机理
变态反应是由于不同的免疫机理导致的对机体不利的生理过程。正常的免疫反应,对机体物质产生排斥,使机体得到保护。而变态反应,则是机体对这类抗原物质的过强反应,它导致组织损伤,产生轻重不等的危害。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身体对一种世界形势多种物质的不正常反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是无害的。其主要起因是由于变态反应病患者体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抗体—免疫球蛋白E(IgE),能使神经的兴奋性增加,放出乙酰胆碱。